共产党宣言与社会主义本质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与社会主义本质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马克思恩格斯写成并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第一个“共同的纲领”[(1)]。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强调“老祖宗不能丢”的同时,说出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并且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卓越地发展了《宣言》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1992年春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的科学论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精辟的揭示和言简意赅的回答。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3)]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和概括的第一个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宣言》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历史线索,深刻指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变革的必然产物,并且“十分公正地承认了资本主义在先前所起过的革命作用。”[(4)]这种革命作用的集中体现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但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的历史。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生产力 ,“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6)]资本主义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宣言》在社会化大生产刚刚起步的19世纪中叶作出的这个结论,虽然为时过早,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结局则是完全正确的。

社会主义不仅要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而且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建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7)]应该强调指出,《宣言》的这段话主要是对发达国家说的,对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却没有重视甚至违背了《宣言》的这一光辉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把生产力的发展视为社会主义整体发展中的最重要因素,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中心任务”、“第一任务”。他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8)]

当然,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问题上,邓小平并不是简单复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而是首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早在1980年,他就把发展生产力提到“生产力方面的革命”的高度,他说:“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9)]他还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10)]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邓小平同志进一步科学总结我国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首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

邓小平同志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这首先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11)]“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2)]其次是我国国情的真实反映。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3)]再次是同“球情”即时代特征相联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既不同于以战争与革命为世界主题历史条件下的前苏联社会主义,也有别于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备战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14)]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5)]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和概括的第二个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宣言》强调,任何革命都消灭先前存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此它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共产主义的特征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宣言》中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最简明最深刻的概括,是共产党人理论原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之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16)]《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也指出:《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17)]因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18)]。

在《宣言》的前身《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说: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有条件和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正象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建立公有经济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征象显著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并且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正因为这样,恩格斯认为,在小农和小生产者占人口多数的德国和法国,将“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并且采取一系列过渡性措施,促使生产力日益增长,生产集中化程度也相应也增长,当全部生产资料都集中在人民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灭亡”[(19)]。

上述《宣言》中的光辉思想,无疑对于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迫切实践意义。过去,我们曾经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公有制问题上犯过“一大二公三纯”的错误,在分配领域搞平均主义。当今,有的理论家,以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论据”,否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从字面上来说,确实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是,绝对不意味着这二者对于社会主义不具有本质的意义。因为:第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第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必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存在为条件;第三,“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只能产生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中。所有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邓小平同志总是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曾多次强调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20)]“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21)]当然分配中还会有差别,但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22)]。“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23)]

可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进程和要求来确定。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和概括的第三个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中,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的角度更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不论作为理论体系、实践运动和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宣言》庄严宣告,共产党人不仅代表无产阶级的最近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整体利益和最高利益而奋斗。《宣言》尖锐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

《宣言》在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制造的谬论时,把资本主义社会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目的的根本不同作了鲜明比较,非常精辟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垄断生产资料,“活的劳动”即工人正在进行的劳动,只是增殖资本即“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反,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私有制的消灭,工人成了社会的主人,“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25)]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只是达到增殖资本目的的“手段”,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26)]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反,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只是达到扩大、丰富和提高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目的的“手段”。

上述《宣言》中的宝贵思想,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在1985年深刻指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三中全会上决定改革。他还强调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27)]。1986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28)]1988年,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29)]1990年底,他再次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0)]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的和最高层次。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再三强调要讲政治。讲政治的核心内容,就是讲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即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主要体现,是同其它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因而也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但它是共同贫穷,而不是共同富裕。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必然两极分化,因而少数人即剥削者富裕,多数人即劳动者贫穷。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农民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同步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基础上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前提,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的,才是邓小平同志指明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和概括,继承和发展了《宣言》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

这一科学论断和概括,既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社会,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内涵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既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最终奋斗目标,又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提前,必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这一科学论断和概括,是一个层次分明的严密整体。第一个层次“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第二和第三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成为空中楼阁:第二个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既从生产关系角度规定了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又保证了生产力的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并且为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和前提,没有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第一和第三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就分别失去了方向和前提;第三个层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没有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将失去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第一和第二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也随之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科学论断和概括,不仅在内容上层次分明,而且在措辞用语上也科学有序:从“解放”、“发展”生产力,到“消灭”、“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自然历史过程,人们只能循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沿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前进。当今,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实现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二个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1990年底,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31)]1992年春,他又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32)]

这一科学论断和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需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了《宣言》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的序言中曾反复指出,《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一个国家,工业愈发展,工人阶级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愿望也就愈强烈,“社会主义运动也就愈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愈增长。”[(33)]一个国家如此,整个世界也如此。资料表明,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时,《宣言》在全世界已经用110种文字出版逾千次。《宣言》也是我国翻译出版的马列著作中发行量最多的一部,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就规定为“干部必读”书籍之首。毛泽东曾经说过:1920年,《共产党宣言》等三本书,使我“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34)]。邓小平在1992年也说过:《共产党宣言》是我学马列的“入门老师”[(35)]。《宣言》的基本理论常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在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时,结合学习《宣言》,对于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注释:

(1)(4)(5)(6)(7)(16)(17)(18)(24)(25)(33)《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9月第6版,第16、22、28、29、—30、44、38、6、7、35、39、19页。

(2)(8)(11)(12)(13)(14)(15)(20)(21)(22)(23)(27)(28)(29)(30)(31)(32)(3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63、149、370、225、328、63、138、255、64、195、110、—111、171—172、265、364、364、374、382页。

(3)《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第6—7页。

(9)(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1、31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19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330页。

(34)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

标签:;  ;  ;  ;  ;  ;  ;  ;  ;  ;  ;  ;  ;  

共产党宣言与社会主义本质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