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并用调和脾胃法浅析论文_杨玉亭

寒热并用调和脾胃法浅析论文_杨玉亭

岷县职业中专 748400

【摘 要】寒热并用调和脾胃的法则,首见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并为后世广泛运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人参大黄汤等则是代表方剂。

【关键词】寒热并用;调和脾胃;张仲景

祖国医学的八纲辩证中有寒热辩证,在治疗方法中亦有清法和温法,即热证在治法上清解其热用寒凉药用之;或温散其寒,而用温热药治之。但是,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当寒症和热症同时存在时,则往往会出现寒热错杂或兼见证,比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里寒外热、外热里寒等。如果单用寒药除其热,则寒者更寒;单用热药除其寒,则热者更热。这样往往导致顾此失彼,此证未愈,彼证更甚,治法必须寒热并用,才能药到病除。

寒热并用一法,清代医家戴天章在概况瘟疫治疗大法时,将其归的和法类,对于疫热而夹有寒邪者,则寒热并用以和之。对于脾胃来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两者升降相因、相反相成,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布散。在病理情况下,脾和胃有病则相互影响,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而常常出现寒热错杂或兼见证,这也必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方能使脾升胃降,阴平阳秘。正如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辩》中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1]

寒热并用之法与调和脾胃之法结合运用于临床,首见于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该书第154条治疗柴胡汤证误下后变病的半夏泻心汤,就是寒热并用调和脾胃的代表方。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臣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以苦寒之黄芩、黄莲泄热开痞。然寒热互结,又缘于脾胃失运、升降失常,故方中又用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为佐,以补中焦之虚;且人参和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升胃降之气机;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和诸药。[2]综观全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热得解,脾胃升降恢复正常,则痞满、呕利得愈。此外,诸如黄连汤、附子泻心汤等,也属于治疗脾胃同病、寒热错杂的方剂。分析这些方剂,可以看出都是为寒热错杂,脾胃不和而创设。方中寒热补泻的药物各有所针对,清泻热邪、温散寒邪、升清降浊,以促进脾胃的尽快恢复。对黄连汤的分析,清﹒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说:“变姜连泻心之法而为升降阴阳之法,寒热并用、补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清﹒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解释附子泻心汤时说:“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治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另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凑,乃先圣之妙用也”。[2]清。张志聪在《侣山常类辩》寒热补泻兼用辩篇中说:”寒热补泻兼用,在邪正虚实中求之。”这里提示了寒热补泻之所以兼用,是以病证为主体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运用寒热并用调和脾胃法治疗中气不足,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脾胃不和,出现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舌淡苔腻微黄者,多可运用本法治疗,使寒处得温、热处得清、虚者得补,实者得泻,脾胃得和,升降相因。大凡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胃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于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证见痞、呕、下利者,均可应用。[3]

试举二例说明:

案例一:周某,男,40岁,20066年7月1日就治疗。自诉一年前因饮食不慎,突发”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先后经中西医治疗,“胃肠炎”未能彻底治愈,时时恶心、腹泻至今未愈,每天大便2---3次,不成形,有厚重感,腹部常常隐隐作痛和肠鸣。全身疲乏无力,食欲欠佳。查粪便粘液团较多,粘液(+++),脓球(++),要求服中药。视其舌苔淡黄而腻,诊其脉左关玄,右关弱。证属脾胃失健,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证,。法当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以张仲景之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为:半夏9g、黄芩9g、黄连6g、人参3g、干姜6g、木香6g、赤石脂12g、甘草3g、大枣4枚。上方服6剂后,大便每日一次,且已成形,恶心欲呕、里急后重,肠鸣腹痛均消失,食欲增加,恢复健康。

案例二:王某某,女,58岁,2013年3月15日入院。原有胃病史15年,昨天开始呕吐大量咖啡色液体,今天上午突然又上腹部剧痛,血压下降。在急诊室经输血输液治疗后血压恢复,诊为胃溃疡穿孔,送入外科病房,剖腹探查见胃小弯前壁处大溃疡,乃作修补术。4天后出现腹胀难忍,X线检查认为小肠中下段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再度紧急手术,切除粘连之肠曲10cm,并作对肠吻合术但4天后,胃肠减压管又有鲜红色血涌出,每日约2000---3000ml左右,并有黑粪。血压60/40mmhg,听诊肠鸣音消失。外科医生讨论后认为,不能再行手术,乃邀请我师父中医科主任苟学礼会诊。经诊查,患者年近六旬且有胃病史,但其体质较好,目前虽舌质淡、脉虚大,为血脱气伤之虚象,但胃肠出血逆入胃肠减压管涌出不止,肠鸣音消失,则为腑气不通。按“六腑以通为用”、理应通降胃肠,但其气虚血脱,不耐攻击:若单用补法虽能益气摄血,却对腑气不通、出血不止无所裨益,遂按调理脾胃、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原则,处以人参大黄汤加减。处方为别直参3g冲服。另以生大黄5g、枳实9g、白芨15g、茜草15g、茅花9g、仙鹤草30g,作汤药由胃肠减压管内灌入一剂,大便5次,均为黄绿色稀水,未再呕吐血和便黑粪,血压平稳。次日拔去胃肠管,进食流质饮食不胀不吐。以后再为半流质,观察2周而出院。

上述二案例例虽然一个为胃肠炎,一个为胃溃疡穿孔,病因、病诊不同,但其均为寒热错杂、虚实并存、脾胃升降失常,故均采用寒热并用调和脾胃的原则,以半夏泻心汤和人参大黄汤加减治疗,皆收到显著的效果。

总之,临床上寒热并用调和脾胃的运用十分普遍,治疗的病证颇多,其用意并非单纯调和药性,乃是针对病情而设。若寒热错杂,更兼脾胃失常,则谨守病机,运用寒热并用调和脾胃之法,遣药组方,方随法变,量因证异,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清﹒吴鞠通.温病条辩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8-01

[2]许济群、王锦之.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04-8

[3]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01

作者介绍:杨玉亭,男,生于1969年8月10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医类专业课教学 通讯地址:甘肃省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748400)

论文作者:杨玉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  ;  ;  ;  ;  ;  ;  ;  

寒热并用调和脾胃法浅析论文_杨玉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