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_江素连

浅谈初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_江素连

广西藤县第三中学 江素连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并且能指引人们不断地去探求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独立性。对问题是经过自己思考、分析解决的,是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简单运用他人方法或已得出的结论。第二、新颖性,对于学生本人来说,问题的整个解决过程应该是新颖的。

基于上述认识,可知每个学生都可进行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科学家和一个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间没有原则的差别。”因此,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决不是针对高智商的学生,也不限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注重“三基”教学,加强认知结构积累

所谓“三基”,即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因为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按照自己的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和习惯等认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认知结构积累。这种个人积累的量越大,则联想、类比和想象的领域也就越广,从而得到创造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三基”教学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有了“三基”后再进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是应当在进行“三基”教学的过程中就予以渗透,使二者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发现法、问题讨论等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即能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它着眼于探索未知事物,面向未来世界,并鼓励人们大胆去猜想,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发展了智力,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与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助于将来的发明和创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事实上,当发散持续到一定程度而产生飞跃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例如,对于问题“1=?”,有的学生回答:“1=5-4,1=sin2a+cos2a,1=tga·ctga,1=a0(a≠0)……”。有个学生说:“1还等于两个连续整数之差的绝对值……”。学生采用多种回答,这是变通的结果,没有经别人教自己就概括出等于两个连续整数之差的绝对值等,则表现了这位学生独特见解及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联、训练开放题等形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在一次美国全国科学院的伍兹霍尔会议上,会议主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具有容易被忽视而又重要的特征。机灵的预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脑迅速地做出试验的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而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天赋。他认为教师应当对具有直觉思维能力的学生予以赞许,教师在这方面要力求成为典范。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应做到如下几点:(1)使学生逐步深化对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总体认识;(2)积极开展探索发现活动提倡深思、鼓励想象、估计、预见等,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肯定;(3)培养学生迅速、敏捷、整体、跳跃的思维,引导学生尽可能直接通过观察看出要证明或求解的东西,并验证其正确性;(4)教会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本质上来观察数学问题,真正理解、掌握及记忆问题的框架与结构,而不是仅记住细节。结构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中提高他直觉地处理问题的效果。直觉必须经过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有意识地训练直觉思维,并有意识地运用,就有可能踏上创造思维的阶梯。

4.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合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将已学知识内容按照一定的体系重新整理、综合,如把某一章或几章的知识按问题进行横向总结,或按问题进行纵向总结,这样的综合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所学的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事实上,高、中考试题中的一些综合题或创新题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创造性思维而精心设计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精选一些题目给学生训练。并做好分析讲评工作。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英国优生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构成了个体全部心理内容,它们相互制约、互为条件,认知影响情感,情感作用于认识。我们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全面发展智力教育,同时也要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做些实在的工作。

总之,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的创造力,注意帮助学生把他们潜在的创新“火把”点燃起来,就不愁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来。

论文作者:江素连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9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_江素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