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探析--兼论左派阶级斗争扩大的根源_民族资产阶级论文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探析--兼论左派阶级斗争扩大的根源_民族资产阶级论文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探讨——兼论“左”的反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根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矛盾论文,阶级斗争论文,根源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近现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局,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进退成败。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我们有许多经验教训,也有今天仍然需要深思的东西。本文仅从一个侧面对此作些探讨。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性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些,已是人们的共识。

中国的封建社会没有按照社会发展的通常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样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早就作了概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31页。)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有力地证明了这个概括的正确性。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世界资本主义的范畴,但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却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充分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

属于世界资本主义范畴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上与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从经济构成上看,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封建经济占着明显的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不是这个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从阶级构成上看,近代中国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复杂得多。封建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主要的统治阶级,统治和压迫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各被统治阶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联系,但又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从而成为“人民大众”的一部分。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的特点,直接决定了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相比较对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有若干特殊性。

第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双方都是复杂构成。作为主要矛盾一方的帝国主义,是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集合体。我们的反帝斗争,有时着重反对这一帝国主义,有时着重反对另一帝国主义,有时则同时反对若干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也同其他反动阶级相结合,主要是同官僚资产阶级相结合,也是一个复杂构成,越到后来越如此。作为主要矛盾另一方的“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更明显地是多个阶级阶层的复杂构成,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等阶级和阶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相比较,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第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的不同部分,分别列于主要矛盾的双方。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做买办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以后发展成官僚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的这一部分是帝国主义的附庸,同封建势力相结合,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方的一部分。中国资产阶级的另一部分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联系,但他们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因而成为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另一方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这两个概念中,都包括了民族资产阶级。

第三,主要矛盾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从近代历史的整体讲的,但在某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则有所不同。当着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一小撮汉奸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联合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反对外来侵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也暂时地降到了次要地位。在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统治势力紧密结合压迫人民大众的时候,内部矛盾就显得特别尖锐。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比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得多。这就增加了革命领导者认识和把握这种主要矛盾的困难。这是中国革命的道路特别曲折的重要原因。还应当看到,由社会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而形成的这种主要矛盾及其复杂性,会影响到这个社会的下一历史发展阶段。

本文想强调的一点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但这种矛盾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来说,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总量很小,用毛泽东的话说,是“微弱的资本主义”。毛泽东在新中国建国前夕判断,旧中国的经济中,大约有百分之九十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只有百分之十的现代性工业经济,即资本主义经济。在这样比重很小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而且,中国资产阶级中还有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是属于“人民大众”范畴的。从无产阶级来说,人数较少。毛泽东1939年的估计是,现代产业工人约有250万~300万(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44页。)。其中一部分是在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里。 他们与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矛盾,但在这个矛盾之上,还有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旧中国的无产阶级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有极强的革命性。但由于人数较少等弱点,无产阶级必须同其他革命阶级和阶层联合起来,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因此,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单独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也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所决定的。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理论是,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按照这个理论,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历史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当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对此有明确的表述。以后,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段,称之为“过渡时期”。但是,1954年9月15 日刘少奇向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明确地说,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42页。)。 本文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这个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社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是一个已经成为历史却仍需进行研究的问题。我们先查阅一下党的文献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有关提法。

1948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就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作了研究和思考。毛泽东在9月8日的报告中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外部就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注:《毛泽东年谱》下卷,第344页。)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对国内矛盾是这样讲的:“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33页。)这里用了“基本的矛盾”的提法,其实际含义就是主要矛盾。后来,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挑明了(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75页)。

1952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一个文件上写了这样一个批语:“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注:《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31页。)全国土地改革是在1953年春基本完成的,毛泽东在1952年中就写了这个批语,足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1953年12月,经毛泽东修改定稿后发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这个重要文件中,关于国内矛盾,沿用了七届二中全会的提法。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的政治报告中, 没有涉及主要矛盾问题。众多代表在八大的发言也没有论及主要矛盾问题。在9月27日八大闭幕时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 讲了国内主要矛盾问题。这个决议说:“在旧中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即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的矛盾,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解决了。在解决了这种矛盾以后,我国除了对外还有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外,在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要解决的矛盾。”这个决议接着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上面摘录的主要文献中,用的都是“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或“国内的主要矛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一书的编者们很重视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论述。他们在“编后记”中作了详细的论说。该书“编后记”中用了“国内的主要阶级矛盾”这个提法(见该书第三册第687页)。看来,这是颇费心思的。他们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内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1981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也为研究探讨这一问题留出了空间。

关于主要矛盾、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作了明确的界定。他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20页。)那么, 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哪一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能够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呢?

曾经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了,他们所代表的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被废除了。这个主要矛盾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新中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新政权的保护下,在新建立的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生产关系格局下,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增强国力,巩固新的政权,才能有效地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颠覆,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在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中,确实存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矛盾。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矛盾。这种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决不可能成为规定和影响其他各种矛盾的主要矛盾。当时的问题还是邓小平在三十年后(1979年)讲的那样:“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认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和国家需要的矛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毛泽东早就作过多次论述,并在党内取得了共识。

毛泽东1945年在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透彻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说,不经过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包括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社会主义,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依据生产力标准,依据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提出了全面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纲领,其中特别强调“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在建国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着重阐明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在城市中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他明确提出:“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毛泽东着重指出:“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28、1431页。)这里讲的虽然是城市工作,实际是全局的成败问题,也就是主要矛盾。在1949年6月30日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阐明了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他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在现阶段上,有其很大的重要性。中国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小。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提高一步,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以上这些思想和主张,具体地落实在建国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

上述毛泽东的一系列论述明确地表达了两个思想。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对付帝国主义,才能巩固政权,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条件;二是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不是主要矛盾,而且要使之存在和发展。他尖锐地指出,如果认为应当对私人资本限制得太大太死,或者认为可以很快地消灭私人资本,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左”倾机会主义或冒险主义的观点。

但是,毛泽东在上述一系列论述中没有明确讲,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生产力落后是主要问题,更没有用“主要矛盾”来表述;而且,他还说,在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基本的矛盾。这里,隐含了思想和理论上的矛盾。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为了搞清楚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性质,及其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需要简要分析一下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状况。

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既不同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更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从经济构成上说,是多种经济成分的有机结合。一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一种是个体经济,主要是面广量大的农民个体经济;还有一部分手工业个体经济;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原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所发展;一种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一种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上述五种经济成分中,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很落后的社会,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并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

同五种经济成分相适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新中国成立以后,称呼资产阶级一般不加“民族”二字了)。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们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有剥削工人阶级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这两个时期的两重性是有联系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至少说明以下三点: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已经不存在旧中国那种代表落后生产关系而同人民大众处在敌对地位的阶级,所有各阶级都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各个阶级之间也存在矛盾,但这种矛盾不是由根本利益冲突引起的敌对性质的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

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但由于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加上国家政策的调节,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

以上情况说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使是“主要阶级矛盾”,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这里要具体分析一下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与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的关系状况。

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剥削工人阶级,在生产和经营中唯利是图,因而必然要与工人阶级、与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发生矛盾,甚至发生尖锐的矛盾。解放初期。上海的不法资本家掀起了“银元风波”、“纱布涨价风”、“粮食抢购风”,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和人心的稳定。以后,资产阶级又有“五毒”行为。这种矛盾的实质,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还是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性质是严重的。但是,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77页。)解放初,主要在上海,经过几场“商战”,以后,又搞了“五反”运动,就基本上解决了问题,资产阶级中的许多人也得到了教训,没有发展成为旧社会那样的严重阶级斗争。

还要看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不掌握政权(这很不同于解放前掌握国家政权的官僚资产阶级),他们主要集中于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人数又比较少。《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一书中有一个数字大致可以说明资产阶级的规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社会主义改造时错划进资产阶级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区别开来,明确他们原来就是劳动者。据统计,全国共区别出来70万人(见该书第477页),原来是资本家、资本家代理人的,约16万人。这大致说明中国资产阶级的规模。中国资本家的经济力量也比较小。社会主义改造时,中国最大的资本家的资产才8000万美元。从世界资本主义的角度看,中国的资产阶级基本上是由中小资本家构成的。

从阶级性看(具有两重性),从政治地位和经济力量看,从阶级的规模看,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有六亿人口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主要矛盾的一方。

冷静地回顾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段历史,就可以发现,虽然毛泽东在1952年6 月提出了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但这个判断并没有在全党全国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新中国建国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就很重视经济工作和经济建设,明确提出生产建设是城市的中心工作。总的目标是:“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37页。)建国以后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主要精神就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2年下半年酝酿、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搞“一化三改造”,在进行社会主义主义改造的同时,用很大精力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不是以主要精力抓“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从社会主义改造来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用太大的精力,主要是在1956年下半年抓了几次。作为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他用在解决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从他亲自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状况和愉悦心情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当时严格掌握政策界限,不将那70万劳动者错定为资本家,那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声势,就不会有那么大。

现在看来,作出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个判断,从主观方面看,可能有以下三个因素。

1.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然是主要矛盾),但那是指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中国原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具有很大特殊性的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具有很大特殊性的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从经济基础、阶级关系等方面看,同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相对照,有许多重要差别。应当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阶级关系、政治条件,特别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等方面深入地具体地分析,找出这个社会特有的主要矛盾,决不能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断。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很可能是我们党在建国后对马克思主义作教条式理解的最早表现。

2.阶级斗争理论和思维方式的惯性作用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阶级对立的社会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在阶级社会,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在民主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我们习惯于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以后,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从更高层次上,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对这个社会作具体分析,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但是,当时仍然习惯地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思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判断社会主要矛盾。似乎革命就是不断地搞阶级斗争,在消灭了一些阶级以后,另一个阶级就自然上升到主要矛盾的地位,成了应当被消灭的对象。

3.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消极面看得过重

作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是要抓这个主要矛盾,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这反映了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看法的深刻变化。早在1945年的七大,就肯定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要使资本主义有广大的发展,以后又一再重申并深化了这个思想,并写进了党的决议。这样的考虑和决议,是鉴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有积极作用,有它的重要性。新中国建立以后,确实采取了扶助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从1953年开始,便着手急速地消灭资本主义经济,还提出了使“资本主义绝种”的口号。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但当时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矛盾,一些资本家的不法行为(即“五毒”),肯定是重要原因。面对资产阶级消极面不断暴露的现实,便觉得资本主义经济已没有多少积极作用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这个文件就反映了这种观点。这个提纲认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企业内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可克服的”。其实,在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空间。至于某些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等不法行为,确实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本质的表现。但这只是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一面。对这些“五毒”行为进行坚决打击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以不断克服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某些资本家的这些不法行为,也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当时,对这些现象看得过重了。

在五十年代中期,我们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成就。本文在肯定这一伟大成就的前提下反思这一段历史,是为了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把握未来。

邓小平对毛泽东作过这样的分析:“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前毛主席的领导一直非常正确,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来说,的确是光辉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他的领导下成长起来的。但是从五十年代开始,严格地说从一九五七年开始,他的确是有些地方不行了。概括说来,就是一个‘左’字”(注:《邓小平思想年谱》,第271页。)。 毛泽东反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形成于1957年,但它有一个萌生的过程。

由于认定在土地革命以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即是国内主要矛盾,这个判断直接影响到对各方面情况的估计,首先是对农村状况的估计。比如,对土改后农村的“两极分化”、对农民的“自发倾向”看得过于严重,认为土改后农民的个体经济积极性“表现出农民的自发趋向是资本主义”,农民惜售粮食给国家反映了“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的矛盾”,认为农村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发展道路的斗争。”(注:见1953年10月16日《中央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定》,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毛泽东在1951年12月就提出,要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另一方面,是在思想战线搞过火斗争。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认为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1954年借红楼梦研究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等等,都是把一些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思想加以批判。这些都反映了“左”在萌生时期的状况,而上述三点则是发生“左”的具体原因。问题的症结之一,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规模和力量、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消极面,估计过了头。“左”的形成和发展,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民主政治缺乏思想准备,把民主生活中正常的议政作为阶级斗争来看待。这种非民主心态在1957年的整风反右中表现甚为明显。这也可以说是形成“左”的第四个具体原因。

“左”是根深蒂固的东西。对“左”的深根和固蒂,很需要作深入研究。本文只是兼论而已。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早就明确,而且有了精确的文字表述。现在的问题,是要结合实际,深入地展开研究。本人写过《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正确阐明的重大理论课题》一文(刊载于中央党校《党校科研信息》1992年第3期),提出了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要另写大文章,本文就不涉及了。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探析--兼论左派阶级斗争扩大的根源_民族资产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