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优化布局适应性研究论文_郭显昭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优化布局适应性研究论文_郭显昭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3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现状,接着分析了问题与挑战,最后对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规划对策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优化;布局适应性

引言: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指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餐饮服务、个人护理、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功能的日托及上门照护服务型养老设施,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站)等的统称。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4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9%,呈现老年人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养老压力大等特征。养老问题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家对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提出明确要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让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是国家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

1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养老服务以家庭非正式照顾为主,辅以有限的社会救助和机构养老服务。改革开放以后,养老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的性质有所改变,其服务对象由原先的“三无老人”拓展到失能、失智老人和社区内其他具有福利服务需要的老年人群。本世纪以来,养老服务的覆盖群体进一步扩大,从特殊老年人群体向一般老年人延伸。这期间,养老服务的工作目标和内容不断调整、完善,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相对于养老机构长期以来形成的基础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明显滞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等相关技术标准对社区层面的养老服务设施均未提出明确的设置内容和配建要求,人们对普通居住环境应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设施认识颇为有限。尽管近年来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要求各地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居住区规划与配套建设,但“养老服务设施”在很多语境下仍然仅被解读为养老院、敬老院和福利院等机构型老年服务设施。

2 问题与挑战

养老服务资源的社区化供给有利于在社区生活圈内帮助老年人延续原有生活方式、延长独立生活的时间,并促使其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消费者、甚至提供者,在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上亦是最佳的服务资源供给模式。然而设施的服务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共资源供给与管理模式的制约,主要表现为:首先,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在我国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中长期以来遵循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路径,具有政府整合型和组织一体化的特点。这一固有模式的运行以服务人群的高度均质化为前提,资源的类型与生产方式单一,适合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资源的平均配置。然而,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与服务对象的规模、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收入水平等密切相关,服务需求结构多样且富于变化,很难像机构养老设施一样通过养老床位数估算配建指标。迄今为止,相关配置要素、层次和规范仍笼统含糊,与巨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其次,社区层面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由民政部门管理,社区卫生站、老年护理院等由卫生部门负责,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则由街道和居委会管理,加之养老服务政策与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的条线分割对设施功能的整合和空间的集约建设形成了制约,也直接影响到相关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最后,公共服务设施领域的评估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对设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缺乏绩效考核,导致设施的建设、使用和运维彼此脱节,难以评价供给—需求的匹配度,往往造成资金和空间的浪费。如2001年起斥资134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推行的社区“星光计划”,4年后即告终止,所建成的3万处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大部分被闲置或挪作他用。

3 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规划对策探讨

就社区服务来看,它和机构服务的集约化支撑、资源使用及管理相比,碎片化的特点更加的明显,难度表现较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在对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规划及设置,要以科学的手段,来进行合理的思考,要把老人的需求以及运营管理的模式放到首要位置,以此来做好相关的规划设计,从而更好的为老人所服务。

3.1 以老人需求和行为模式为基础的适老空间规划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以及行为模式,在社区养老设施中,科学的对公共空间及个人空间进行分布,充分考虑到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与半公共性,深入了解在不同场所当中老人的具体行为。对于厕所、洗浴行为等,一定要控制好私密性,而就寝行为则要控制好半私密性,饮食、起居等应控制好半公共性,老年超市购买行为等的公共性。例如,在养老设施当中,做好半公共性与半私密性的结合,在公共休息娱乐大厅内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规划出一些独立的半私密性小空间,以便于老人饮茶、阅读等行为,满足老人的不同使用需求。

3.2 以实现运营管理模式为基础的适老空间环境规划

3.2.1 运营管理模式决定适老空间规划方向

和那些大型综合机构的养老设施相比而言,社区养老设施的主要是于有限的建筑用电以及内部空间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对功能服务项目进行完善的配置。在开展规划设计前,就要做好对运营管理模式的确定,以此来确保方案内的所有功能空间都可以发挥最大作用。所以,在功能空间的规划过程中,运营管理模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管理模式,也就是说,每一个设施当中的老人都处于管理者的视线范围中,从而有效防止在服务管理中出现疏漏,尽最大可能的对老人进行照料。以此模式所开展的适老空间规划,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内容,如门厅、活动大厅、走廊等功能空间的通畅,还要保证其无转角、断开等,在对护理站设置时,应将其布置可以兼顾多个房间的位置。如果老人是长期居住,那么就应在卧室当中安装监控器,从而及时的了解到老人的行动、状况,以便于采取措施。

3.2.2 运营管理特色在设计细节中的表现

通过运营管理模式和环境规划的深入结合,不但可以更加科学的确定最终方案的具体风格,还可以于细节方面更好的表现出运营管理特色。在运营管理模式当中,社区养老设施环境的风格是其具体的表现,在整体规划设计内的细节上有更多的体现。如,根据老年人记忆力以及认知力的下降,针对性的设计出的导视系统,通过指数牌、标志、墙饰等导视物,来使得老人可以在形态、色彩的作用下,养成习惯性的认知,最终实现老人对生活环境记忆力、认知力的增强。

3.2.3 自我康复理念和功能空间的衔接

就自我康复理念来看,它是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运营管理模式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理念,它提倡在老人的日常中,利用护理人员以及适老化设施的协助,来有效激发并实现身体内的自我监控调节和机能恢复的过程,以此来潜移默化,逐渐完成老人的自我康复。所以,在设计理念时,一定要对自我康复理念有高度的重视,在养老当中深入结合康复医学。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对健康生活区域和保健康复区域的科学设计,从而大大改善老人生理及心理的整体机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社区养老设施的合理规划,就必须要对运营管理模式有深入的了解,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心理需求,把握老人的行为模式,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于老人。在今后的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中,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创新功能空间规划的对策,以此来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用的发挥,打造出安全、绿色的社区养老环境体系,使其能够更好的为老人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巧,陈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思路[J].金融发展评论.2018(06)

[2]魏玫.浅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24)

[3]成海军.我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分析与未来展望[J].新视野.2019(04)

[4]丁煜,王玲智.基于城乡差异的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研究[J].人口与社会.2018(03)

论文作者:郭显昭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7

标签:;  ;  ;  ;  ;  ;  ;  ;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优化布局适应性研究论文_郭显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