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同级义场代表单字的搭配异同看语义特征和语义层级——以“锅”和“碗”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单字论文,层级论文,异同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对义素分析法的疑惑
将词根义分门别类地放到高低不同的语义层级中,将词根义分析为更小的语义特征(也称“义素”),是半个世纪以来语言学重要的任务,也是至今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
义素分析法曾被寄予厚望,它用于分析亲属关系、军衔等封闭的语义场效果不错。但除了这极少数的几个义场,这一分析法却难言成功。比如,得到语义特征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最小义场中成员的对比来确定词的义素。汉语学界常举的一个例子是:“穿在脚上的东西”是一最小义场,该义场含“鞋、靴子、袜子”三个成员。对比三个成员的意义可以得出,“鞋”和“靴子”同具[+着地]特征,而“袜子”为[-着地];“靴子”和“袜子”同具[+有靿]特征,而“鞋”为[-有靿](贾彦德,1992:58-59)。
面对这样的研究成果不少人都很疑惑。一是,按照这样的分析,需要有多少语义特征?有学者说,语义特征与语音特征性质不同,语义特征的数量相当多(贾彦德,1992:125)。那么,第二个问题是,语言分析真的需要数量如此多的语义特征吗?找出这么多的语义特征对描写语言真有什么好处吗?
二 特征与组合,特征与上级单位的分类
我们认为,语义特征与语音特征固然性质不同,但一些大的工作原则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单位再分析为更小单位,怎样的分析才是有系统价值的,这些对于任何性质的分析都是相同的。
分析为更小的单位的好处是可以以少驭多,因为大单位是由小单位按照一定的结构构造出来的。比如世间万物都是一百多种元素按不同的结构组成,而元素又是由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组成。
只有真正分析出了有系统价值的小单位,才可以更好地对上级单位进行分类,可以更简明地说明上级单位在整个系统中的活动模式。比如世界万物形态各异,我们也可以按照大小、按照颜色、按照形状、轻重、甚至干湿、软硬来分类,但唯有按照其构成的最小化学单位——元素——进行分类,才能正确预测不同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分解或化合。同样,只有把元素分析为电子、质子、中子等更小的单位,找出元素的原子结构成分和结构方式,才能更好地说明各种元素化学性质的成组性(元素周期表)和预测新元素。
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属性,按照一定的自然属性都可以对事物进行分类。比如对于一个班的学生可以按照性别、身高、体重、视力、当前学习成绩、入学成绩、居家的远近等等众多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好的分类取决于与分类的目的是否密切相关。比如安排上课时的座位需要考虑性别、身高、视力等而不需要考虑体重、居家远近。对于语言学来说,是否要把某个层面的最小单位分析为更小的特征,采用什么样的属性作为该级单位的特征,取决于是否能够更深层次地揭示语言的系统性,是否能够使语言描写更加简明。
音位可以按照声学、发音生理等不同的自然属性来分析为区别特征,从何种角度分析出的特征才具有更高的语言学价值呢?唯一的标准是:能否很好地反映音位在组合搭配中成组活动的能力。区别特征方案从1952年的声学特征方案到1968年的发音生理的偶分方案再到1980年代的基于发音生理的特征几何方案,几次改动都是为了更好地反映音位在组合搭配中的成组活动能力。(可参考王洪君(1999/2008)第三章)
也即,把大单位分析为小单位,把音位分析为区别特征,必须有自然属性上的基础(所以区别特征的聚合也称“自然类”)。但特征分析绝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不是为了更琐碎而分析,而是为了以少驭多,为了更简明地说明上级单位的活动模式——上级单位组合时活动方式的成组性。
对照一下义素分析法找到的语义特征。除亲属、军衔等少数义场外,[±着地]、[±有靿]等语义特征对于说明语素在组词造句时成组活动的能力几乎全无价值,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最小义场中成员的语义对比而得到的语义特征,并不是具有语言系统价值的语义特征,这样的义素分析方法不足取。
三 好的语义层级体系
语义场和语义特征需要有高低不同的层级,这跟语汇单位组合向的搭配框架有精度上粗细不同的等级是相对应的。比如,主谓、述宾、定中的搭配是大类的搭配框架,有生主语—不及物动词、制造动词—结果宾语等是次类搭配的框架,烹调动词—食物名词是小类搭配的框架,而“烤—白薯”则是具体词汇的搭配,等等。与之对应,语义场和语义特征也就有名物、动貌、属性等高层义场,有生名物、行为、人造物等次级义场,等等。
各种不同学派的语言学理论,即使是专门着重语法形式分析的理论,也都或多或少地引入了语义特征。比如,生成语法自第二期(修正的标准理论)(Chomsky,1965/1986)开始,就在词库中增加了[±有生]、[±人]、[±可数]、[±抽象]等特征。这些特征对于限制不合格句的生成发挥了很大作用。越是层级高,语义特征越少,越能跟句法搭配的大框架发生关联,而且层级低的义场又可自动继承高层义场的特征。比如[+人]必定[+有生],这就保证了低层的小类的组合框架仍然蕴含高层的大类的组合框架。
语义场不仅有层级高低的分别,而且还有相互叠交等复杂关联。比如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能存在内部有动态持续段(如“读”和“睡”)、没有动态持续段(如“知道”和“塌”)的次类(郭锐,1993);表人名词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语义特征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语义特征的聚合场,可以揭示由层级高低、相互叠交、动名关联等多种关系而构成的词义网络系统。Wordnet、中国知网(董振东、董强,1999)等著名的语义系统各有不同的理念,但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宋作艳(2009)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生成词库学(代表作为Pustejovesky,1995)的理论,从中不难看出,该学派的高层语义场结构与造句时的大类组合框架有很好的关联。该理论把词义首先分为自然、人造、合成3大类和实体(≈名词)、事件(≈动词)、性质(≈形容词)三大域,类和域彼此叠交。因为,实体域根据概念所指可以分为自然、人造、合成3大类,而事件、性质则可以根据与实体的关联也分为同样的三个域。三个域各分3大类,就有了9个下级类。下面给出以上中译术语的英语原文、相关词例及三个域所对应的词类,再给出3大类与3大域关系的图示(引自宋作艳,2009):
自然类(natural type,如:water,woman,rabbit,tree;die,walk,rain,put,have;red,large,flat)
人造类(artifactual type,如:knife,chair,beer,husband,dancer;cut,sew,donate,spoil;useful,good,effective)
合成类(complex type,如:book①,university;read,perform;rising,frightened)
实体域(entity,≈名词);事件域(event,≈动词);性质域(quality,≈形容词)
此外,实体等域也还有自己特有的语义层级。比如:
以上是生成词库理论对高层语义场的描述。该理论对低层语义的描写,比如说单个词词义的特征描述,也同样是紧扣词义与组合框架的关联。
比起配价理论,该理论的突出优点在于对名词(实体)同样进行了形式化的动名关联的特征分析,不仅有论元结构的分析,还有“物性结构(qualia structure)”的分析。物性结构主要包括“构成属性(constitutive quale)、形式属性(formal quale)、终用②属性(telic quale)、施成属性(agentive quale)”。构成属性描写一个实体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它的材料、重量、部件和组成要素。形式属性描写一个实体在更大的认知域内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包括方位、大小、形状、维度。终用属性描写一个实体与其制作目的和成物后功用的关系,如制作“书”是给人看的。施成属性描写一个实体与其形成或产生的事件的关系,如“书”是通过“写”而产生的。可以看出,这些属性,特别是后两个属性突出了实体与事件的关联。
生成词库理论对于语义特征和语义场层级的描写抓住了词义在组合中的关联,因而语言学的系统价值很高。
四 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本文的目标
如上节所介绍的,国内外均有多家不错的语义网络方案,它们都抓住了语义特征及其相关语义场与组合框架的关系,思路是正确的。但是,面对众多的语汇和语汇间复杂的关系,全面的语义网络建设还远未完善。较高层的语义场和实体的语义特征应该说大致有了共识,最下层的一部分词汇也有了较合理的特征矩阵分析。但是,高层和最低层之间的语义层级还问题多多,性质属性是否有层级、如何确定层级也尚未有好的方案。
本文拟尝试一种新的确定语义特征和语义场层级的方法。作为一种尝试,本文的工作限制在“属性—实体”关系之内的一个很小的范围中。这就是,在相近又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同级的小义场中各选择一个代表性成员,尽可能地收集它们跟其他成分的最小搭配,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已经比较成熟的实体域高层语义层级体系,由此而确定它们语义特征和相关属性特征的异同及其层级关系。
具体来说本文的工作是:(1)以“锅”和“碗”这两个单字在两字组和个别使用频率极高的三字组中做后字为条件,全面收集它们分别能跟哪些前字或两字组搭配;(2)分析“锅”和“碗”所搭配的前置成分的同与异,参考学界有共识的高层实体域义场,确定属性特征的层级;(3)根据“锅”“碗”与前置属性的搭配层级,进一步细致讨论实体域的语义层级体系及“锅”“碗”的语义类归属。
通过这些考察我们试图揭示:如果我们跳出最小的实体义场,从更宽泛的实体域等级义场去观察;如果我们不但着眼于最小义场内部成员的纯语义聚合向的对比,也同样重视它们在组合搭配上的对比;就可以发现,不仅实体是分层级的,实体的属性也是分层级的,两个不同域的分层体系通过组合的修饰关系而相互关联。
五 从“锅”“碗”与属性的搭配看实体、属性的语义层级
5.1 所用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研究实例来自:(1)《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修订版)》(孙茂松等,2003)中后字为“锅”“碗”的所有定中结构两字组和部分高频三字组;(2)在上表实例的基础上,以内省的方法加以补充,再经互联网验证确定。这样得到的字组并不完全,特别是三字组还只能说是举例性的,但大的搭配类应已大致收齐。收集到的字组如下所示(双斜线“//”之后的例子有转指义):
大锅、小锅、花锅、紫锅(指紫砂锅)、薄锅、厚锅、扁锅、高锅、套锅、好锅、坏锅、新锅、旧锅、古锅、破锅、洋锅、土锅、粗锅、深锅、浅锅、漏锅、砂锅、陶锅、铁锅、铝锅、铜锅、泥锅、瓦锅、石锅、纸锅、紫砂锅、搪瓷锅、铸铁锅、钢精锅、耳锅、双耳锅、平底锅、夹层锅、复底锅、不粘锅、?日本锅③、铸锅、空锅、满锅、冷锅、暖锅、热锅、油锅、炒锅、煎锅、蒸锅、炸锅、焖烧锅、蒸煮锅、火锅(兼烹调方式)、汽锅、电锅、高压锅、压力锅、饭锅、奶锅、药锅、面锅(面锅里面煮锅盖)、开水锅、猪食锅、炒菜锅、电饭锅、(电比萨锅、)电炒锅、电煎锅、电火锅、//?单锅④(爆米花机)、?双锅(爆米花机)、//染锅、(电)锡锅、烧锅、杀菌锅、白锅(白汤的火锅)、绿锅(有机蔬菜的火锅)、汤锅、酥锅、羊肉汤锅、麻辣锅、鸳鸯锅、罗宋锅
大碗、小碗、黑碗、白碗、紫碗、黄碗、青碗、绿碗、蓝碗、花碗、薄碗、厚碗、扁碗、高碗、套碗、好碗、坏碗、新碗、旧碗、古碗、破碗、洋碗、土碗、粗碗、细碗、深碗、浅碗、海碗、漏碗、瓷碗、泥碗、石碗、铁碗、木碗、金碗、银碗、玉碗、陶碗、纸碗、铜碗、锡碗、白瓷碗、青瓷碗、均瓷碗、象牙碗、玛瑙碗、珐琅碗、玻璃碗、塑料碗、盖碗、高足碗、深腹碗、薄胎碗、青花碗、黄釉碗、双碗(饮水器)、单碗(饮水器)、莲花碗、莲纹碗、蝠纹碗、兽纹碗、(婴戏鸡图碗、)均窑碗、龙泉碗、醴陵碗、邢窑碗、程窑碗、波斯碗、(耀州窑碗、)御制碗、宋碗、明碗、清碗、锡铸碗、空碗、满碗、平碗、饭碗、菜碗、茶碗、酒碗、面碗、水碗、汤碗、粥碗、//?单碗(宠物饮水器)、?双碗(宠物饮水器)、//冰碗、皮碗
5.2 从搭配看“锅”“碗”属性(前字)的语义层级
“锅”“碗”同属“人造器皿”这一层级不高的义场,所以它们共享的搭配前字/字组比较多。下面把这些共享的前置成分也分为高低不同的层级。这其实是参考了它们跟实体域不同层级上其他义场字的搭配能力。比如说,“爱”“智”可代表抽象物、心智物,“山”“竹”可代表自然物,“水”“酒”可代表不可切分物,“人”“狗”可代表有生物,“刀”可代表非器皿人造物,等等。属性跟这些高层级实体域成员的搭配能力考察起来相对简单,一般不会有不同的意见,因此下面也就直接列出考察结果,不再说明除“锅”“碗”之外所比较的后字。
1)通用义
收集到的实例中这一类的数量最多,下面按特征与名物搭配的通用性大小为序分列。
实体通用特征:大小
炊具:大锅、小锅
盛具:大碗、小碗
具体物质通用特征:颜色、形状
炊具:花锅、紫锅(指紫砂锅)、薄锅、厚锅、扁锅、高锅
盛具:黑碗、白碗、紫碗、黄碗、青碗、绿碗、蓝碗、花碗、薄碗、厚碗、扁碗、高碗
个体物特征:数量
炊具:套锅
盛具:套碗
抽象物与人造物通用特征(不适用于非人造具体物):好坏、新旧、洋土、质量等
炊具:好锅、坏锅、新锅、旧锅、古锅、破锅、洋锅、土锅、粗锅⑤
盛具:好碗、坏碗、新碗、旧碗、古碗、破碗、洋碗、土碗、粗碗、细碗
容器特征:深浅等
炊具:深锅、浅锅、漏锅
盛具:深碗、浅碗、海碗、漏碗
人造物特征:质料
炊具:砂锅、陶锅、铁锅、铝锅、铜锅、泥锅、瓦锅、石锅、纸锅、紫砂锅、搪瓷锅、铸铁锅、钢精锅
盛具:瓷碗、泥碗、石碗、铁碗、木碗、金碗、银碗、玉碗、陶碗、纸碗、铜碗、锡碗、白瓷碗、青瓷碗、均瓷碗、象牙碗、玛瑙碗、珐琅碗、玻璃碗、塑料碗
部件特征或特定属性的部件特征:
炊具:耳锅、双耳锅、平底锅、夹层锅、复底锅
盛具:盖碗、高足碗、深腹碗、薄胎碗、青花碗、黄釉碗
特殊属性:
炊具:不粘锅
盛具:莲花碗、莲纹碗、蝠纹碗、兽纹碗、(婴戏鸡图碗)
产地、品牌、朝代:
炊具:?日本锅
盛具:均窑碗、龙泉碗、醴陵碗、邢窑碗、程窑碗、波斯碗、(耀州窑碗、)御制碗、宋碗、明碗、清碗
制造方式:
炊具:铸锅、压模锅
盛具:锡铸碗、(玻璃铸碗)
临时状态:
炊具:空锅、满锅、冷锅、暖锅、热锅、油锅
盛具:空碗、满碗、平碗
炊具专用特定功用(下级分类以单斜线隔开):烹调方式/烹调介质/烹调对象
烹调方式+烹调对象/烹调介质+烹调对象/烹调介质+烹调方式
炊具:炒锅、煎锅、蒸锅、炸锅、焖烧锅、蒸煮锅、/火锅(兼烹调方式)、汽锅、电锅、高压锅、压力锅、/饭锅、奶锅、药锅、面锅(面锅里面煮锅盖)、开水锅、猪食锅、炒菜锅、/电饭锅、(电比萨锅)、/电炒锅、电煎锅、电火锅
盛具:(无)
盛具专用特定功用:盛装对象
炊具:(无)
盛具:饭碗、菜碗、茶碗、酒碗、面碗、水碗、汤碗、粥碗
2)后字转指
后字转指跟“锅”“碗”形状类似的其他人造物,前字表部件、功用、质料等,不再细分:
炊具:单锅⑥(爆米花机)、双锅(爆米花机)、染锅、(电)锡锅、烧锅、杀菌锅
盛具:双碗(宠物饮水器/喂食器)、单碗(宠物饮水器/喂食器)、皮碗(打气筒部件)
3)整体转指
转指吃食:
炊具:白锅(白汤的火锅)、绿锅(有机蔬菜的火锅)、汤锅、酥锅、麻辣锅、鸳鸯锅、罗宋锅
盛具:冰碗
转指抽象物:
炊具:黑锅
盛具:(无)
从上面分列的实例可以看出,“锅”“碗”所参与的“属性—实体”搭配,其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A)共用的属性特征一致,共用的具体属性也基本一致。如大小、厚薄、粗细(质量)、好坏、单双、深浅。这些属性的特点,一是属于“锅”“碗”所共享的实体域高层义场层级的属性,二是属性的下级成员为偶分性的封闭集合。(B)共用的属性特征一致,但对具体属性的选择却有相当大的差异,颜色、部件、产地、质料、制作方式、临时状态等属性属于这一类。比如“锅”“碗”都有构成部件,但“锅”有“耳”这个部件,“碗”却没有。这一类属性也用于搭配“锅”“碗”所共享的实体域义场层级,但更多的只限于与人造物搭配。为与第一类区别,姑且称为高中层义场层级的属性吧。另一点区别更为明显,这就是这一类属性的下级成员为多成员的集合,甚至是开放性的集合,而不是偶分型的。(C)具体属性的选择完全不同。这就是“锅”“碗”的专用特定功能(即“终用属性”)。比如,“锅”的终用属性选择了“烹调方式/烹调对象/烹调介质”三个下级具体属性,而“碗”的终用属性却只选择了“盛装物”一个下级具体属性。“锅”的终用属性的三个下级成员“烹调方式/烹调对象/烹调介质”既可以单独与实体搭配,也可以组合起来与实体搭配。比如“蒸锅”是单选“烹调介质”,“电饭锅/电比萨锅”是复选“烹调介质+烹调对象”,“电炒锅”是复选“烹调介质+烹调方式”。“碗”只有“盛装物”一个属性,没有复选的问题。终用属性的个异性极强,具体选择极多,正适合用作低层义场的区别性特征。“锅”和“碗”所分属的不同子义场的差异正是功用属性的差异——前者为“炊”,后者为“盛”。
总之,根据搭配,属性可以分为三大类:高层的偶分型普遍属性、高中层的多分型可选属性、低层的终用属性。反过来看,越是普遍性的属性越难用作区分实体事物的区别性属性。所以,个异性最强的终用属性是最常用作实体名词或实体域下层小义场的区别性属性的。
5.3 从搭配看后字“锅”“碗”的实体域语义层级
上节我们分析了跟“锅”“碗”可以搭配的前字和部分字组,从中可以看出属性的不同层级和大类。如前所述,如果反过来进一步考察“锅”“碗”所共享的搭配前字跟后字位置上不同层级的其他实体义场代表字(如“爱、智、山、竹、水、酒、人、狗、刀”等)的搭配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区分“锅”“碗”共享的上级语义场的层级体系。由于这些搭配相对简单,下面只介绍上述思路的考察结果。
已有的研究认为,实体域有两个并行的层级系列,相同的系列中下级义场蕴含上级义场:
实体——物质——个体物——无生物
实体——人造物——用品——器皿——厨房器皿
这两个语义层级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比如人造物既可能是物质物的(比如“锅”),也可能是抽象物的(比如“小说”),既可能是无生的(比如“碗”),也可能是有生的(比如“博士”)。
与属性的搭配可以证明区分如上两个实体系列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因为,某些属性只跟以上两个实体层级系列中的一个系列的某一个特定层级有固定关联,而放到另一个实体层级体系中就失去了跟某一特定层级的固定关联。比如:
物质——[产地]⑦
人造物——[评价]、[质料]、[制造方式]、[制作时间]、[制作地点]、[功用]
个体物——[有下级部件]
人造物特有的属性特征[评价]、[质料]、[制造方式]等不跟同属一个系列的、同级的“自然物”相搭配,而如果放到“实体——物质/抽象”的系列中,就既可以跟“物质——质料/个体”中的某些小义场搭配、跟另一些小义场不能搭配,也可以跟“抽象——心智/观念”中的某些小义场搭配、跟另一些小义场不能搭配。确定属性所属的实体域系列和层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同处一个层级系列的下级义场才能继承上级义场的属性。
此外,“锅”和“碗”前搭配成分的差异或许也会跟实体义场的层级有关,需要进一步细致分析一下。
“锅”和“碗”前搭配成分的差异主要有如下四种:(1)终用属性的差异。(2)颜色属性的具体选择差异。作为物质实体,“锅”“碗”都有颜色属性。但从搭配看,“锅”的颜色属性很少进入不带“的”的黏合两字、三字组,这与颜色属性在多定语序列中通常处于外围位置是一致的。比如,受单音颜色字修饰的“白锅、绿锅”,其实都是转指的菜名。“碗”的情况却完全不同,“白碗、绿碗”的的确确是指某种颜色的“碗”。(3)作为人造物,“锅”“碗”都有制作地、制作年代、品牌等属性。但“锅”的产地、朝代、品牌特征一般不进入黏合两字三字组(如“韩锅”不说,说“韩国的锅”),而“碗”的这些属性却大量进入两字三字组,如“均窑碗”,还有本文未收的“磁州窑碗、饶州窑碗、吉州窑碗”,等等。(4)“锅”的特殊属性较少,我们只收集到了“不粘锅”;而“碗”的特殊属性却非常多,大多是关于碗的图饰的,如“莲纹碗、蝠纹碗、兽纹碗、婴戏鸡图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极为开放的、很特殊的属性集合。
差异(1)在上一节已经有过较详细的分析,它是“锅”“碗”所归属的“炊具”“盛具”两个小义场的区别性属性的反映。差异(2)(3)上一节也有过简单的讨论。虽然具体事物都有颜色属性,人造物都有产地、品牌、制作时间属性;但这些属性都属于多成员或开放性集合,因而不是属性的所有下级成员都能与所属实体义场的所有成员共现。或者说,多成员或开放性属性集合中哪些具体属性可以成为哪些实体的区别性特征,要受到现实世界中属性与实体的实际关联的制约。比如,锅过去一般是黑色的,现在一般是不锈钢或铝的颜色,个异性弱,不足以作为锅的分类特征;而碗,特别是作为古董拍卖的碗,颜色就成了重要的分类特征。锅目前没有著名的产地或品牌;而碗是一种瓷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窑屈指可数,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产地、窑口就成了碗(特别是作为古董拍卖的碗)的分类性区别特征。也即,这些属性与实体的搭配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但原因主要在于属性集合的多成员性和开放性。
差异(4),笔者感觉比较独特。“锅”的特殊属性“不粘”与炊具的区别性属性“炊”是密切相关的,而“碗”的“图饰”属性却与盛具的区别性属性“盛”完全没有关联。笔者认为,“图饰”并不是“盛具”的属性,而是艺术品的属性,具有属于第三世界的观念造型上的价值。也就是说,在“自然类/人造类/合成类”的大类区分中,“锅”是单纯的“人造类”,而“碗”却似乎是像“书”“画”一样属于“合成类”。这是本文写作之前笔者完全没有想过的一个问题,但“属性—实体”的搭配实例却似乎说明了这一点。不过,要确认“碗”属于“合成类”,还需要考察述宾等更多类型的搭配,还是留待以后再做结论吧。
六 结语
本文尝试以有低层差异的两个同级实体义场的代表字为例,以两字搭配为基础,探索实体和属性两域的语义层级及彼此之间的关联关系。
根据搭配,我们把属性分为了三大类:高层的偶分型普遍属性、高中层的多分型可选属性和低层的终用属性。
根据搭配,可以证明实体确有两个并行的层级体系:
实体——物质——个体物——无生物
实体——人造物——用品——器皿——厨房器皿
根据搭配,还可以确定某些属性只与以上两个实体层级中的某一个层级体系的某一个特定层级有固定关联,而与另一个实体层级体系就没有这样固定的关联。比如:
物质——[产地]
人造物——[评价]、[质料]、[功用]、[制造方式]、[制作时间]、[制作地点]
个体——[有下级部件]
总之,从组合搭配着手确定语义特征和语义层级的方法,适用性更广,语言学的价值也更高。从低层级的两个或数个同级义场代表字的搭配差异入手描写语义特征和语义层级,有望补充语义层级模型的中间层级和属性层级体系的许多细节。
注释:
①book兼物质实体(具体)和信息(抽象)这两类。
②telic,宋作艳(2009)的中译是“目的”。该词的本意是“完结”,用来指人造物的制造目的和成物后的功用。为更贴近telic的本意,笔者改译为“终用”。
③互联网上查到一例,出现在日常对话的实录中。这种说法似乎并不通行。
④这里及下面的3个问号表示拿不准这些例子是否算后字转指。作为爆米花机部件的“锅”和作为宠物喂食器的“碗”,只是功用与典型的锅、碗相同或相似,但外形差距很大。
⑤这里的“粗细”指质量的精度。
⑥典型的“锅”“碗”不是隶属于某个更大整体的部件。但通过互联网,我们检索到了“锅”“碗”作为部件的三对实例。它们可看作根据“锅”“碗”的功用类推到其他物品上的隐喻性用法。
⑦产地与人造物(如“藏刀”)、自然物(如“湘竹”)、合成物(如“磁州窑碗”)都可以联系;与个体物(如“藏刀”)和非个体物(如“茅台酒”)、有生物(如“华南虎”)和无生物(如“湘竹”)也都可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