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乏力的因素分析_农民论文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乏力的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乏力论文,人均纯收入论文,因素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提高和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我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两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但是,当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乏力。199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26元,比上年增加248元,增长2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80元,比1996年增加154元,增长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增幅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是近几年增幅较低的年份(注: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室。1997年农村经济形势和1998年趋势。中国农村观察,1998(1))。这与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中提出的90年代的1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幅度必须达到6%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以下对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逐一分析:

(一)农产品产量与价格波动 农民的经济活动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产品产量的多少、价格的高低,都对农民收入有直接影响。在地域自然条件和耕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农产品产量主要取决于单产水平的高低,而单产水平又受科技水平、投入水平、劳动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素质的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农产品的供求水平和国家农产品价格政策,一般情况,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国家政策性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整个价格随之被拉动上升。

从农产品的产量看,1995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粮、棉、油、肉、糖、水产品分别达到46400万吨、450万吨、2250万吨、5000万吨、7800万吨、2538万吨,比1985年分别增长22.7%、8.5%、42.5%、159.5%、28.9%和259.9%。10年间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加上农产品价格的上调,无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农产品产量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及投入、科技、政策等关系密切,稍有不测则产量就会下滑,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从农产品价格看,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几次提高农产品价格,这无疑对农民增收产生了正面效应。但是价格因素是双刃剑,在影响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影响农民的支出。如果农民收入价格指数大于农民支出价格指数,对农民的净增收入是有利的,反之,净收入减少。“七五”期间,农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68.71%,同期农村通货膨胀率高达58.57%,其中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2.29%,高出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3.58个百分点(注:赵书勤。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战略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96(12))。以1988年为基期,1994年的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85.7,高出同期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5.6个百分点。1995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7.4%,比同年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幅度高7.5个百分点。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给农民的收益。1989-1995年,以上年价格环比计算,农村居民在出售农产品方面增收增支相抵以后,净支出11亿元。如以1988年价格为基期计算,农民净增加支出约1500亿元(注:韩志荣,工农三大剪刀差的实质及其现状分析。经济研究,1996(10))。这是农民在通货膨胀中的损失,其对农民收入的负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二)生产投资减少而生产成本增加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生产是能量物质的循环过程,其收入取决于投入水平的高低,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投入水平越高,收入越多。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用于农业的投资较少。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五五”期为10.5%,“六五”期为5.1%,“七五”期为3%,“八五”期为2.24%。199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660亿元,用于农业336亿元,只占总额的1.9%,其中还包括用于城市和工业的水利工程(注:郭书田。对农村经济总体形势的认识。农村经济文稿,1997(6))。致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量增加困难,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此外,我国农业生产以农户为经营单位,农户家庭经营的收支状况直接影响其生产投入和成本收益。据农业部研究中心调查,1996年农户户均经营收入3940.4元,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607.8元,占收入的40.8%,扣除费用以后的净收入户均2332.2元,以户均人口4.19人(当年农户与农业人口统计平均值)计算,人均净收入只有556元(注:农业部农研中心。家庭经营与农户劳动力配置1986-1996年。中国农村观察,1997(6))是比较低的。收入影响到投入和生产费用支出,1997年前3季度,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413元,实际增幅仅为1.7%,比上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生产投入增速放慢(注: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室。1997年农村经济形势和1998年趋势。中国农村观察,1998(1))。湖北省资料分析显示,1995年与1990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5.3%,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长142.4%,费用增长大于纯收入增长(见表1)。据预测“九五”期间全国农业中间物质消耗每年增长可能达到10%,将使每单位农产品的中间消耗成本增加3.0%-3.5%(注:中国价格学会课题组。“九五”期间农产品价格政策研究。经济研究,1996(8))。这将影响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以下从生产经营成本分析。生产经营成本是农业总支出的主要部分,其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纯收入的水平。生产经营成本受制于中间物质消耗量、生产资料的价格和生产管理水平。据统计1991-1995年,全国农业中间物质消耗按可比价计算每年增长12.9%,远高于农业总产值增长率,收入增长必然减慢。湖北省对粮食、棉花、油料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2。1990年后除粮食生产外,棉花、油料的成本收益均呈下降态势。

(三)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慢,吸收劳动力减少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是农民生产经营活动效益增加的基础和前提。结构合理可使生产效率提高,可以保证充分就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畜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单一经营的局面,从而改变和影响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据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调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了农户收入的形式及结构的变动,1986年农户收入中货币收入的份额为41.92%,1996年农户收入中货币收入的份额为68.66%;1986年粮食收入的份额占37.087%,经济作物收入的份额占8.93%;1996年粮食收入的份额占31.24%,经济作物收入的份额占5.31%;1978年农户人均非农产业收入10.58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7.92%;1990年农户人均非农产业收入146.49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21.34%;到1995年农户人均非农产业收入上升到482.98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0.61%(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农户收入结构变动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7(6))。当前农村第一产业稳定,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8%,初步测算在1997年新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占15%,乡镇企业增加值占30%左右。全国乡镇企业实际增加值18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8%,销售收入6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实现利润总额4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上缴国家税金14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吸纳劳动力400万人,乡镇企业为农民增加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1-11月农民从事非家庭经营活动的报酬收入为37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经营非农产业实现的现金收入2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1%,而出售种植业产品的收入仅比上年增加3.2元,比上年同期仅增长了0.8%(注: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室。1997年农村经济形势和1998年趋势。中国农村观察,1998(1))。说明二、三产业劳务输出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一是发展速度降低,既低于“八五”期间42.5%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也低于1995年的33.6%和1996年的21%的发展速度。二是出口交货值增长率低,与“八五”期间的年增长率差47个百分点。三是吸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少,既少于“八五”期间年平均吸纳719万人的水平,也低于1996年吸纳647万人的水平。四是亏损面扩大,全国乡镇企业亏损面达15%,比1996年增加33%(注:陈劲松、韩俊。199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民生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1998(2))。这必然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从劳务输出收入看,1996年东部地区户均外出劳务收入2709.95元,占家庭总收入的12.4%,中部地区户均1281.53元,占9.4%,西部地区户均985.4元,占8%。劳务输出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高的东部地区,收入也相对较多。农业部信息中心依据国家统计局1992-1996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的分省情况,对各省农户毛收入中的劳务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相关系数为0.93,在粮食生产区为0.81,粮食主销区为0.92,所以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有关资料表明,农民劳务收入中外出打工、出卖活劳动处于增长趋势。在中西部农村,农户中有1-2个劳力在外打工,有劳务收入的家庭也是生活相对好的农户。(12)

目前我国乡村人口9.2亿,乡村劳动力为4.53亿,而我国耕地据测算只需要2亿劳动力,即使把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计算在内,也有1亿多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和可进行劳务输出。

(四)税收和负担增加 它是农民以价值形态、实物形态和劳务形式向国家和社会无偿提供的一切支出。它从农民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影响农民的纯收入。据农业部统计,1994年农村合同内提留,乡统筹费521亿元,其他行政事业费、罚款、集资、基金等84.98亿元,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折391.05亿元,加上当年的农业税231.3亿元,共计1228亿元,即每个农民年平均税费负担130多元。(13)1997年农民负担依然较重,湖北省一些地区的农村因无法负担按耕地面积分摊的每亩高达380元的税费重负而对耕地进行弃耕。

此外,当前农民负担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负担不均衡。一是地区间不均衡,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负担相对较重。据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民负担比较,1996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548.91元,负担额100.42元,占纯收入的3.94%。中部地区人均收入1763.49元,负担额141.21元,占纯收入的8.01%。西部地区人均收入1288.5元,负担额72.64元,占纯收入的5.64%。中西部地区的负担相对较重。在1996年农民负担额占当年纯收入5%以上的14个省(市、区)中,东部地区3个,中部地区7个,西部地区4个,中西部的比重较大。二是农户间的负担不平衡。据江观伙对安徽省无为县赫店乡调查,1995年如果按人均纯收入5%计算,高收入户(5000-10000元)少负担54.97元,低收入户(人均800-900元)多负担92.03元,收入少者负担重。所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一方面需要通过发展生产,使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另一方面要进行负担合理分配和均衡。

农民纯收入受多因素综合影响,农产品产量、生产投入、生产成本、产业结构、劳务输出都是通过影响收入环节来影响农民纯收入的。而价格、负担、税收是通过影响收入的分配环节来影响农民纯收入的。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从产量、生产投入、产业结构效益方面产生的收入拉动力明显减弱,而来自价格、负担税收等方面对收入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共同作用使收入增长乏力。所以,我们在推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时,要充分考察综合影响这一特点,多角度的解决问题。但最根本的途径应是发展生产,增收减负。特别是要注意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和落后地区、贫困农户的生产发展,以及税费负担在地区间、农户间的科学分配和合理调节。

标签:;  ;  ;  ;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乏力的因素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