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论文_张 哲

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论文_张 哲

张 哲 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 430000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但专利成果转化率仍在低位徘徊。如何推动高校专利成果的转化,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具体思路为:高校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本校实际,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充分发挥校办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社会资源的力量,拓宽转化渠道,推动专利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高校 专利转化 对策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就高校而言,专利作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如何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是现在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现状

据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的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累计专利申请总量为319595件,年平均增长率19.8%;累计专利授权总量为150029件,年平均增长率26.0%。2010年,我国高校共提交79332件专利申请,是1985年的52倍;获得的专利授权量为43153件,是1985年至1986年期间专利授权总量的113倍。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申请专利共284856项,授权130404项,共转化8223项,占总数的8. 65%,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转化水平。以武汉市为例,由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和武汉大学共同完成的“2005-2008年武汉地区高校授权专利维持与实施状况”调查显示,通过累计抽样15所院校的590项授权专利,已经实施专利为147项,仅占总数的24.9%,未实施的443项专利仍维持的专利有211项,占47.6%,大量科研成果闲置。

由此可见,随着政府和高校对专利工作的重视,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但是专利的应用和转化率依然很低。

二、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1.缺乏严格规范的过程保护和管理制度

(1)高校重视专利申请的数量,却忽视了专利申请的质量,缺少申请审查机制。

(2)高校忽视了对授权专利进行管理。专利授权后,需要经费对专利进行维持,政府和高校对专利的维持有经费资助政策,但因有很多“垃圾专利”的存在,则会造成经费的浪费,不利于经费等资源高效使用。

2.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当前高校专利转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主导,即对符合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的、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由学校主导,与政府和企业合作,进行专利集群转化。这种转化效果好,质量高,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这种转化的专利数量少,覆盖面小。另一种是企业主导,即企业通过成果交易会或是网络信息等方式找到学校或相关老师进行专利转化。这种转化方式效率低,转化数量有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大多数高校已有专利转化平台,但现有的平台推动专利成果转化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学校专利转化的需要,这就导致高校大量的专利被束之高阁。

3.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效果不明显

高校和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各项政策,但对高校教师专利转化积极性的影响很小。从法律政策方面来看,为促进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但是,从政策施行情况看,专利转化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相比于专利转化,高校教师更关心职称的评定等与自己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相关的事情。当一项科技成果获得专利授权后,高校教师并不是着手进行专利转化,而是急于发表论文、做成果鉴定、申报科技奖励等,用来巩固自己的学术地位及评定职称,因为职称评定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样,专利成果被束之高阁,从而失去了其内在经济价值。这是影响高校专利转化的直接原因。

三、促进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渠道怎么设,水就怎么流。高校要推进专利成果的转化,必须建设好制度建设这道渠。

(1)加强制度引导的作用。科研评价体系对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有很强的调控和指导作用。高校应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不断完善科研评价与考核体系,增强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来讲,高校在专利转化制度建设上,不仅要明确利益分配,同时也要与教师的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挂钩。

(2)建立专利申报审查机制,健全过程保护和管理制度。当前,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专利工作的重心应从数量提升转到质量提升上。首先,建立专利申报审查机制。对于科研成果,在申请专利前一定要做较深层次的论证分析,内容不仅包括技术本身,还应包括对未来产业化前景的预测和分析。对于无实用价值、明显不能产业化或者对社会发展无用的项目,应给予一定限制甚至禁止其申报。第二,应加强对授权专利过程管理。完善对授权专利的评估和鉴定体系,对可产业化或市场前景好的专利,高校应对其增加资金支持,保证专利的维持时间,并对有市场前景的专利进行孵化和培育。

2.加强高校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国外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面有很多有益的经验。例如,在美国,为了向企业推销学校的科研成果,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这些推销机构包括“咨询公司”、“联络办事处”、“大学专利公司”、“综合服务机构”等等。在英国,为了使高校科研成果和发明尽快向企业界转化,也成立了一些经营性的、专门向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例如“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其任务就是分析市场机会、确立研究课题、促进研究开发、加速成果转让、解决科技成果的市场问题。这些机构一方面是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课题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起“牵线”、“搭桥”的作用。

3.加强专利成果转化队伍建设

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专利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要加大对专利转化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使他们不仅了解专业,更了解市场和管理,培养一支懂政策、懂专业、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4.发挥校办企业的作用,实现重点专利成果的培育和产业化

校办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学校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做支持,同时,校办企业也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提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一批高校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企业,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例如,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山大学的校办企业,依托本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准确定位,从一个负债23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上市企业。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办企业的优势,通过校办企业对重点专利成果进行孵化和产业化。

5.加强与中介服务平台的联系,充分利用中介服务平台的信息聚集功能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桥梁,是通过市场竞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纽带。中介服务机构本身具有很多功能和优势,能够弥补高校在这方面的不足。如中介服务机构具有帮助专利转化投融资、进行专利转化方面的政策引导和知识产权评估等多项功能,能够让专利转让方、受让方得到低成本服务及可控的风险。高校可依托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对市场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估分析,同时也发挥信息网络优势,为专利转化工作服务。

总而言之,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化工程,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国家法律政策方面的支持、政府的有力推动和企业主导作用的发挥,使高校专利技术的产生、保护和转化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论文作者:张 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

标签:;  ;  ;  ;  ;  ;  ;  ;  

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论文_张 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