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论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周雨风

(重庆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18)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创新相伴相生、相互推进,40年的上下求索和辉煌成就证明了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本文回顾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市场经济理论、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总体布局等四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以此纪念改革开放40年来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关键词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不断打破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中国实现了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创新。

一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与创新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两步走”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考的中心议题是“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在20世纪内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目标及“两步走”的设想[1]

依孔子提供的标准,刚毅木讷近仁,阴柔显然不在此例,士大夫最好蓄上胡子,仗剑走天涯,贴身戴着的玉佩按进行曲的节奏发出脆响,配合威武雄壮之姿,步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伯虎终于说到正题。只见他们三人面前的空中,三维画面像一朵花瓣似地打开了,应用里出现了一个导航页。而就是这个导航页当中的“降维安全监测”六个字,使得安文浩一怔。

“文革”结束以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延续以及对国情世情认识不足,全国上下一度出现了“大干快上”、大上项目、加速引进的“洋跃进”,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以及国民经济比例更加失调。1978年前后,我国相继派团赴西方发达国家考察,邓小平本人也多次出国访问,并于1979年初访问了美国。通过实地考察,邓小平真切了解到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水平,也真切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他认为在本世纪末中国不可能达到所谓“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1979年邓小平开始对“两步走”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同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指出“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看到和考虑的两个重要特点。他认为“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就是到20世纪末要实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2]。12月邓小平对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姆维尼时说:“我们确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就是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在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10月十三大报告正式确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1997年十五大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21世纪“新三步走”发展战略:21世纪头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内容上首次提出把“翻一番”的目标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相结合,把第二个10年的目标同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相结合;在实现途径上强调创新能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在实现的依靠力量上着重于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实施动力上提出改革是推进建设各项工作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形成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并提的动力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科学划分发展阶段,始终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条重要经验[3]

张全文话不多,心却很亮。凡是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就会变得很严肃。张伦小学时,羡慕大人们抽烟时的潇洒,会和朋友凑钱买两毛五一包的小春城抽。“我那次被抓是和一个堂哥一起抽。我们一起找了些烟,躲到包谷地里面抽,结果还是被我隔壁家的一个哥哥发现了。”张全文知道后,叫来了家里的至亲。“我们两个被抓去堂屋里,全家人——我大爹、二大爹、三大爹、四大爹,一个个就开始和我讲道理,公审一样。”

式(2)中,Ai为不同浓度样品与ABTS工作液的混合液的吸光度;Aj为不同浓度样品与双蒸水的混合液的吸光度;A0为ABTS工作液与无水乙醇的混合液的吸光度。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3 观察指标 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肺泡SIRT6含量、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记录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包括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PaO2/FiO2及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分析SIRT6与炎症因子及动脉血气指标的相关性。

第一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系初期探索及目标确立阶段,中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基本方针,提出经济建设应该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以及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并且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新的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措施,着手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

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当时市场经济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成分存在,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同样承认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2年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民经济主体是计划经济,部分商品生产和流通可以由市场进行调节,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却是必要的、有益的,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权限。必须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没能得到应有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应该是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考虑到我国“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际情况”,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忽视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此《决定》突破了过去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同价值规律、商品经济并不排斥,而是统一的。当前实行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是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只有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及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完全由市场调节。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同、剥削阶级是否存在、劳动人民是否当家做主、为什么样的生产目的服务、能否在全社会的规模上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以及商品关系的范围不同[5]

1987年十三大指出计划工作也不能脱离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计划调节不等同于指令性计划,后者的范围要逐步缩小,同时还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第二个阶段,从十四大到十八大,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快速建立及完善阶段,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经济与市场的关系。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拓性的任务,应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现代企业制度既是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重要构成,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艰巨复杂的任务,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有益的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五方面的特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九五”期间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6年到2010年的战略任务。

1997年十五大提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必须解决好的大课题,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使其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切削幅宽即为壳体直径。底面月牙形开口面积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会导致吸力不够,碎叶容易散落到育苗盘上,形成污染;过小会导致切削面积不足,切削效率过低。为此,在标准化育苗大棚内对烟苗进行剪切试验,通过对采集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以此确定月牙形吸口的大小。

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坚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是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显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6]

第三个阶段,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自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根据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来寻找两者关系符合实际的定位。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基本确立,但市场机制仍不够完善。虽然市场化程度较高,资源配置总体上通过市场完成,但是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发挥,市场主体的无序化行为还存在,部分领域市场作用不够充分,而在某些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又存在市场机制滥用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职能、定位需要科学规范,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前,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权力过大、管得过多的“越位”现象。与此同时,政府在调控和管理方面又存在“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所以,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和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是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单一布局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创新历程。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都提出了“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并且把“高度民主”“高度文明”和“四个现代化”并列。十二大报告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进行了新的概括,首次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提“总体布局”的概念,并指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及其相关方针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形成。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坚持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1991年江泽民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个《讲话》把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升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的高度,首次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指出三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实现了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致。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建党8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任务,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坚持人民公社必须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还没有提出在农村可以发展其他非公经济成分,但是已经开始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肯定了其他非公经济成分在发展农村经济、丰富农副产品供应方面的积极作用。1979年,近两千万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大量知识青年就业困难,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这些新出现的就业问题需要新的途径来解决。1980 年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分析了当时劳动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的原因并提倡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强调在今后几年解决就业问题时要大力发展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适当发展不剥削他人的个体经济。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起来,之前那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对活跃市场、改善人民生活、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只是初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对其他非公经济的性质和地位并未作出明确说明,但却是关于所有制结构改革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主燃烧器X1不燃烧解析气,X1在解析气工况切换时,并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操作,且一直伴烧天然气,能够确保废气1和废气2的稳定安全燃烧。辅燃烧器X2、X3作为解析气和天然气切换燃烧的燃烧器,2台燃烧器的设计参数及能力一致,在解析气工况切换时,只需根据变化情况调节对应的调节阀即可。

第二阶段,从十三大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1987年十三大报告把“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作为初级阶段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提出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经济可以有多种形式,现阶段非公经济不是发展得太多,而是还很不够,对非公经济的认识开始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向“共同发展”过渡。

1992年十四大报告明确了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发展、自愿联合、平等竞争的原则。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并且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实现形式、主体地位以及发展途径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为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10]

第三阶段,十五大以来,确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大把对所有制结构的认识提升到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演进的一次重大飞跃。

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这是现阶段正确认识和处理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准则。十六大报告还提出了“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指明了方向。

2007年十七大报告重申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且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两个平等”的提出是对“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深化,从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着手,消除对非公经济的歧视。

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之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部分,这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凸显出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又一创新发展,标志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正式提出。十八大报告还首次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门论述,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针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这一系列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措施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巩固发展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等五个方面统筹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领域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创新与发展

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了对新中国总体布局的设想,他说:“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毛泽东还明确指出,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1945年毛泽东又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包括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毛泽东说:“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说来,这是我们的最低纲领。”1956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第一届全国人大的顺利召开,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开始迈入正规化、常态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这两篇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关系”“矛盾”和“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关系和全面布局进行了通盘思考和整体部署,同时提出了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的理论。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全会提出这一重大理论观点,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范围树立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同时还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消极腐败现象的遏制。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也不可取代。一方面,如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明确,政府在行使职能时必定“越位”;另一方面,如果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不准确,政府行使职能必定“缺位”或者“不到位”,也不可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7]。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必须着力推进两方面的改革。一方面,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通过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五方面的努力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发展成果考评体系和机制,纠正单纯以GDP增速评定政绩的取向。其次,政府职能转换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从而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最后,转变政府职能还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以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以及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机构改革目标[8]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

早期经济体制改革从“放权让利”的探索开始,却出现“一改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死”的怪相,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仅限于企业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经济领域的调整甚至后退,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整体的稳步前进。对于这样的问题,党内思想统一尚需一两年时间,要做到全国人民思想的统一,则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邓小平强调,为了保证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党内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宣传工作,这是保证调整任务顺利完成、巩固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关键环节,具有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两处提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处是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取得成就,提到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另一处是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个方面,其中第六点提到“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扫除过去长期存在、“文革”期间达到登峰造极的轻视科学文化教育和歧视知识分子的极其错误的观念。

过了两天,噩耗传来,水老师病逝了。送葬的人很多,远在上海的蒋海峰也陪父亲来了。他又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还是没有孩子,问题出在自己,他彻底崩溃了。

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即道义标准对所有制进行判断和改造,主张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一切私有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尽管发生过“左”的错误,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工业增长尤其迅速,如果社会主义改造不急于全部消灭个体经济和民族工商业,我国经济发展应该会更快更好些[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不断发展和演变,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1 4组血清中CRP、IL-6水平 细菌感染组的CRP、IL-6水平显著高于混合感染组、其他感染组及对照组,混合感染组的CRP、IL-6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感染组和对照组,其他感染组的CRP、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强调“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进行了完整阐述,从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以及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并且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同时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统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强调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的内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最终形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坚持和发展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2012年十八大报告把完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提出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2016年3月习近平发表了“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讲话,强调我们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不断深化的,党章已经写明了这一点,这是不会变的,也不能变的。对于非公经济的发展,习近平重申了“三个没有变”。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不是相互抵消,而是相得益彰。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或者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一起想办法解决。目前非公经济发展存在政策配套措施不很实、政策落地效果不很好的情况,习近平指出这些问题大多处于政策执行层面,关键是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主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习近平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提出了“三个不能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强调了“三个没有变”,希望新常态下非公有制经济争取新作为、新提升和新发展。

五 、改革开放 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一,始终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对现实国情的正确判断,是实践和理论发展创新的前提和依据。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重大失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现实国情缺乏正确判断,关起门来闹革命、搞建设。

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三步走”“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作出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行新时代的顶层设计,提出了两个十五年、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新时代战略安排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了历史交汇期的背景下绘就的宏伟蓝图。首先,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十九大作出的新时代战略安排,把之前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奋斗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从现实来看,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发展成就超出预期以及发展存在的巨大潜力;从历史看,我们党之前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基本都存在提前完成的情况。预计到2035年,我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有把握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二,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高了。十九大将之前提出的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提升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现代化国家到建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同时,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写进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既丰富和发展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又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一。第三,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提高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党必须统揽“四个伟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但拓展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还为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4]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制定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遭遇各种质疑和阻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下,邓小平“南巡”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回答了改革开放实践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许多重大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江泽民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地表水主要为槽谷的沟谷水,为涪江二级支流的支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顺河流排泄于下游。地下水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孔隙水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并与沟(河)水互为补排关系,具有含水层厚,分布较窄,补给源近,富水性、透水性差的特征。裂隙水赋存基岩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上覆松散层地下水补给,顺地形就近向坡下及溪沟中排泄,总体贫乏。根据水质简分析成果,地表水、地下水均属弱碱性、低矿化度的HCO3-Ca·Mg型水,对钢筋、混凝土存在微腐蚀性。

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中国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一现实国情,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一论断必将对当代中国发展全局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时代要深刻理解并把握“一个改变、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研究当前和今后深化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继续理论创新并指导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第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改革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改革不同于前苏联的“休克疗法”,也不是“激进式”和“渐进式”的区别,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重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改革不是“改向”,改革开放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推进[11]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提出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但在目前新形势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了新的意义,需要根据新情况作出新的充分有力的论证。同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外宾的时候指出“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但是我们有些经济制度和体制受苏联影响比较大。1980年5月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有两条压倒性的标准,就是生产力是否发展以及人民收入是否增加。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友人时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说到,世界上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两种评论,一种认为改革开放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种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1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在经济改革领域以解决矛盾和问题为导向,倒逼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实践,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以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具体包括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政策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论和强调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等重要内容。

大脑坡矿区位于花垣—张家界断裂带南东侧、民乐—李梅背斜近核部之南东翼,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石牌组、清虚洞组、高台组、娄山关组及第四系等。为一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断裂中等发育,无岩浆岩分布,未见明显变质为基本特征(见图1)。

第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以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为基本目标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西方经济学最根本的理论品质和最显著的特征。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领导了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保证了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一致。邓小平始终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出发点,并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突出强调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按劳分配的同时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十六大报告扩大和丰富了人民的内涵,将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纳入人民的队伍,进一步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更全面充分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思考发展问题,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作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政治承诺,指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普京对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改革理念根植于俄政治实际,因而他在连任总统的两个任期内有的放矢的倡议且通过了若干部至关重要的法律文件,并推动落实了它们从而改造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政党体系,为其所设想的多党制的实施从法律的角度奠定了根基。

第四,始终坚持所有制结构演进与经济体制转型相结合。40年的改革开放始终沿着两条主线不断深化:一条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另一条是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和改革,这是改革开放的两条主线,也是两大基石。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演进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渡时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但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领导性作用,虽然当时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计划手段的运用越来越频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起单一公有制结构,经济体制也基本完全转变为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所有制改革始终息息相关,在完成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同时,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也相应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基本属性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契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对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推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而后者对前者有强大的反作用,要处理好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问题,将两者协调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2月21日下午,水利部在北京举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成立仪式。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参考文献 :

[1]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创及理论结晶——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J].毛泽东研究,2016(05)∶4-15.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94-202.

[3] 贺耀敏.邓小平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积极探索——兼论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时代意义[J].教学与研究,2004(09)∶5-12.

[4] 肖冬松.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N]. 解放军报,2017-12-29(007).

[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R].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过.

[6] 卫兴华,田超伟.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2(04)∶63-72.

[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人民出版社,2018∶125-134.

[8] 邱海平.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J]. 理论学刊,2015(09)∶47-60.

[9] 刘国光,董志凯.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Z1)∶26-38.

[10]卫兴华,胡若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成就与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09)∶44-52.

[11]毕京京.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突破[J].理论学习,2009(03)∶4-6.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115-118.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08(2019)01-0015-08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于教学实践的研究”(16SKSZ013)。

作者简介 :周雨风(1974-),女,重庆人,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责任编辑 :宇 辉】

标签:;  ;  ;  ;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