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关注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培育问卷调查结果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企业关注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培育问卷调查结果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企业聚焦国际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中国企业论文,调查结果论文,问卷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2)02—0036—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这是一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是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随着我国加入WTO, 企业将面临新的国际竞争环境,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优势?关键取决于如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肯定,没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就没有我们参与竞争的主动权。同样,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也必须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为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近,国家经贸委经研中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课题组在全国选择100家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对培育国际竞争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反应积极;对目前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外环境不尽满意;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落实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措施提出了要求。

本次问卷共选取100家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 充分考虑了行业和区域的分布情况,收回问卷42份,其中有效问卷38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1.为什么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中国入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而随着国外大企业间强强联合的不断出现,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中国企业与之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如果不及早应对,不仅难于竞争,而且会陷入生存危机。所以,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

在这方面,企业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在回答“当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意义”问题时,有97%的企业选择“意义突出”,只有3%的企业选择“意义不大”。同样, 在回答对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态度”问题时,有 97%的企业选择“态度积极”,只有3%的企业选择“无所谓”。而在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认识方面,在全部有效问卷中,有71%的企业认为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有53%的企业认为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21%的企业认为是“结构调整的要求”;有34%的企业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这表明我国企业在“三年脱困目标”完成以后,对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重点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竞争有准确的把握,企业对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内在需求。

2.当前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当前,在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思路选择,简要地讲有三种观点:一是强调面对世界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以强强联合为特点的企业并购风潮,特别是中国入世后企业直面国际市场竞争,要使中国的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突出发展大企业;二是强调要从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从当前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力和我们面对的就业压力方面出发,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三是强调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在这方面,来自企业的选择倾向性比较明显:在全部有效问卷中,有61%的企业认为当前要“突出发展大企业”,只有3 %的企业选择“突出发展中小企业”。在同样的问题中,有50%的企业选择“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从问卷结果可见,发展大企业的取向是比较明显的。这表明,中国的大企业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表明企业对现代竞争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事实上,现在真正在国际领域竞争的还是大企业,竞争实际上是大企业的竞争,我们面临的压力是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压力。这一点,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已经认识到了。

3.什么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市场经济运作说到底是核心企业的运作,核心企业就是强的企业,就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企业只有建立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国际竞争力。对于什么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了以下一些特征:技术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开拓能力强,有健全的营销网络,拥有持续的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能力强,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在这方面,企业的理解与此是比较接近的。

在回答“大企业的标志”问题时,在全部有效问卷中,有37%的企业选择了“进入世界500强”;有11 %的企业选择“企业规模的扩大”;有95%的企业选择“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16%的企业选择“跨国经营”;有13%的企业选择“跨国公司模式”。而在回答“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体现”问题时,在全部有效问卷中,有97%的企业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有63%的企业选择“技术创新能力”;有13%的企业选择“多元扩张能力”;有47%的企业选择“企业内部资产优化组合与高效配置”。这表明,企业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这是中国企业走向成熟的表现。

4.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主体是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企业,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要着力于健全和完善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各项功能。但是,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问题在于政府角色要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要准确定位。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在这一问题上认识是很明确的,在回答“培育方式选择”问题时,有28%的企业选择“以市场为主导”;82%的企业选择“市场主导、政府指导、企业主体”的模式。这说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和政府对企业的作用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企业对市场和政府都具有需求。

在回答“政府如何培育”问题时,在全部有效问卷中,有97%的企业认为是“创造大企业的成长环境”;有24%的企业选择“保持必要的投入”;8%的企业选择“加大对国有企业的保护力度”;61 %的企业选择“提供一系列支持政策”。可见,企业对环境与政策的需求是多么强烈,而这也是政府能够做到和应当给予的。

5.如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认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不可能是培育出来的,而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之所以强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更多地是基于国有企业的制度基础和市场经济不完全的现实。现在的关键并不在于要不要培育,而是如何培育。在这个问题上企业的选择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现实。

在回答“培育的重点”问题时,有63%的企业选择了“产权改革”;16%的企业选择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55%的企业选择了“企业实力的增长”;18%的企业选择了“境外资源与市场开发”;42%的企业选择了“管理水平的提高”;39%的企业选择了“企业结构优化”;53%的企业选择了“企业创新优势的发挥”。这其中“产权改革”是多数企业的共同选择,说明国有企业的这一根本性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到位。

在回答“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路径”方面,有5 %的企业选择“先做大再做强”;有37%的企业选择“先做强再做大”;68%的企业选择“做大同时做强”。可见,中国企业的成长既存在质量提高的问题,也存在规模增长的问题,二者不可偏废。

6.大企业成长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中国大企业成长既存在许多外部性的问题,也存在自身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在关于“大企业成长中的主要问题”方面,有61%的企业选择“体制不健全”;有37%的企业选择“组织结构不合理”;有39%的企业选择“政府过度干预”;50%的企业选择“管理水平低”;13%的企业选择“缺乏高素质的企业家”;26%的企业选择“技术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差”;39%的企业选择“研发能力差”;50%的企业选择“历史包袱重”。可见,体制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要害性问题。

在回答“企业集团化中的教训”问题时,有49%的企业选择“贪多图快”;46%的企业选择“盲目扩张”;有40%的企业选择“过度负债”;有46%的企业选择“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有51%的企业选择“投资失误”;有11%的企业选择“过度集权”;有17%的企业选择“过度分权”;有71%的企业选择“政府‘拉郎配’”。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政府的强行干预是企业指认的主要教训之一。

在回答“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体制障碍主要是什么”问题时,有39%的企业选择“政府管制过多、过死”;36%的企业选择“产业政策指导力度不够”;69%的企业选择“产权改革不到位、政企不分”;22%的企业选择“国有资产处置权限太小”;有50%的企业选择“企业办社会负担难以解脱”;有33%的企业选择“企业境外发展面临约束条件过多”;有14%的企业选择“外贸管理体制不完善”。其中最突出的还是“政企不分”的问题,这是导致政府过度干预的根本原因。

此外,来自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是比较突出的。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56%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已经建立,有25%的企业正在建立,有17%的企业虽然形式上建立但不起作用。

在经营者产生机制方面;有46 %的企业是由“董事会产生”; 有51%的企业是由“上级选派”;有16 %的企业是由“公开招聘”; 有5%的企业是由“职工推选”。

在企业分配制度方面,有6%的企业是由“市场确定”;有74 %的企业是由“企业业绩确定”;有12%的企业是由“上级部门决定”;有41%的企业是由“企业自主决定”。在回答现行企业分配制度缺陷时,有11%的企业选择“差距过大”;有28%的企业选择“差距过小”;有69%的企业选择“激励作用不明显”;31%的企业选择“激励效果短期化”。

在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形式方面,32%的企业选择“按国家规定”;有51%的企业选择“年薪制”;有27%的企业选择“期股制”;有24%的企业选择“其它激励形式”。与此相关,在对经营者的股权分配方面,有15%的企业选择“经营者持大股”;有3 %的企业选择“不持大股”;有18%的企业选择“少量持股”;有65%的企业选择“不持股”。

在企业用工制度方面,有97%的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有43%的企业“依法招聘工人”;有57 %的企业实行“定岗定员”; 有43%的企业实行“竞争上岗”。

在企业的研发方面,有61%的企业研发力量与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18%的企业认为是“国内先进水平”;有55%的企业认为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其中:①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 有26%的企业“不足1%”;有44%的企业为“1%~3.5%”;有18 %的企业为“3.5~5%”,有12%的企业为“5%以上”; ②企业研发成果利用情况,有78%的企业是“主要用于本企业”;有22%的企业是“以本企业为主,同时部分地向社会转让”;3 %的企业是“基本没有利用”;③研发成果转让率,有23%的企业在“20%以下”;有11%的企业在(20%~25%),有66%的企业在“25%以上”。

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方面,企业新产品开发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占的比例,有20%的企业占到“10%以上”;有18%的企业在“10%~20%”;有12%的企业在“20%~30%”;有15 %的企业达到“30 %~40%”;有24%的企业达到“50%以上”。

总体来看,企业对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态度是积极的,但同时也对“培育”过程中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企业关系问题表现出种种隐忧。来自企业的认识再一次提醒我们,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制度创新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标签:;  ;  ;  

中国企业关注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培育问卷调查结果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