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课堂教学由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综合能力论文,学科论文,地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深入人心,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其考试形式与内容正不断创新。从2000年以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等综合性试卷出现在考生们面前,替代了以往政治、历史等单一学科的测试。它昭示着地理课堂教学也应由以往单一学科能力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从教学观念上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如何实现由地理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化
地理学科作为高考中的一员,在综合试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化,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随之作了新的调整。实现“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在突出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同时,更着重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的实用价值。面对这诸多的变化,现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也势在必行。
鉴于目前教材是分单科割裂讲授“分科综合”的知识,因而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到教学实践中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逐步转变自己的思想,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地理课堂中逐步实现由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向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方向转化。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应通过下述的途径与过程来逐步实现:
首先,教师要从课堂上只侧重传授地理学知识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要有目的地、并逐步做到潜移默化地贯串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去。将学科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将其上升到理论水平,继而又回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上来;在讲授单科知识的过程中,尽量挖掘本学科与相邻学科(政治、历史等)间的直接、间接的联系,将这种联系作为桥梁,把各个单科能力结合为综合能力。
课堂上,首先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挖掘学科内或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综合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课堂上,注意不断完善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在此过程中加强对他们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逐步实现知识向技能化、能力化发展。
其次,要大力培养学生判读、识别、运用地图的能力。
地图能力是由地理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学科核心能力。它在文科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地图又是相邻学科(政治、历史两科)经常使用的工具。由于地图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知识载体,要想很好地从中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大量的基本知识并需掌握深厚的地图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地图能力的形成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为地图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能力。
第三,为了适应国家选拔人才内容、方式的变化,教师必须主观能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向文科综合能力的转化。为此,教师要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已学地理知识的知识结构,加深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点之间具有的知识、应用上的关联处,最终要帮助学生强化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在具备了地理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认知规律,形成自身的文科综合能力,从而可以从容地面对国家的选拔。
二、目前阶段实现转化的重点——努力加强地理学科内综合
1.综合考试尚在起步阶段,要求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通过分析对比今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题,我们不难发现:综合能力的测试,在当前条件下,是以学科内的知识与能力为主体的。我们认为,这是从目前教学实际出发的必然发展趋势。
2.学科内综合是文科综合的出发点与基础。
作为综合能力,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和相应的学科能力的基础之上。因此,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本学科的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解决可能遇到的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综合性问题。
3.地理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首先实现学科内综合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走向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变化论等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论”相一致的研究途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地理要素的综合特征,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初中地理讲授“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知识框图:框图中,A为海陆位置,B为纬度位置,C为地形,D为洋流,E为风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一从海陆位置——西欧西临大西洋,并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纬度位置——40°N到60°N之间,常年处在西风带控制之下;地形以平原为主及山脉大体呈东西走向等各要素的特点出发,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在框图上加上箭头,最后得出西欧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
在此基础上,将地理位置改到东北太平洋的沿岸地区,A、B、D、E几乎都相似,但沿岸地形不同,结果形成当地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极为狭小这一事实。这样,学生在启发对比下,能掌握“某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在各要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这一综合能力,如此讲述定会比孤立地讲各个要素的影响要深刻。
又如,在讲到高三地理选修课“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开发”中的“土地和土壤资源”时,我们将教材内容概括为下述框图,由学生自己分析在这样的自然、人文因素条件下,江南低山丘陵地区自然环境脆弱的原因。
同时,印发了摘自《现代自然地理》中第十七章“坡地过程及坡地改良利用”的第二节“坡地改良利用”的材料(原书第329页)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学习得出教材的“走立体化农业的道路”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自然因素、社会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并能通过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而且通过材料中提供的坡地改良利用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自己认识水平从单一认识某个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提高到如何综合治理一个特定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的能力上来。
4.地理学科还具有强大的实践性,通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社会实践在现行教学模式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补充手段。地理课的社会实践范围,远远大于其他学科。可以结合每个学校的具体条件,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或调查了解某一人文地理现象,或进行某一单项自然要素的调查(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甚至尝试组织进行一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调查研究工作。
我们组织过学生调查学校附近的科贸街——天津电脑产品为主的高科技商业街。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学生印证了高一教材上“工业集聚与分散”课文中的“复杂产品原料和零部件种类很多,可能是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的”这一书面理论;通过电脑内存价格的波动,实际看到了在政治课中有关“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制约”影响商品价格的理论在商品实际销售过程中的表现。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进行问卷调查,既提高了社会调查的实际能力,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的学生还在调查中看到了遍布于大小商店中的盗版软件,联系到中国即将加入WTO,不能侵犯原版软件制造厂商的知识产权利益,发表了很深刻的见解,从而提高了学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
在努力培养学生能力转化过程和实施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思想、技能做相应的调整,不断去深化学科能力的研究,要主动介入综合能力的探索,逐步完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观念转变;使自身的业务素质达到一定高度,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由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化。这样,一批批拥有综合能力的学子们就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