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现状研究_物流信息论文

交易成本视角下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现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交易成本论文,现状论文,园区建设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交易成本的思想在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那里就能看到相关的描述,但是直到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的发表,才第一次开辟了经济学交易费用分析的新思路。科斯最初是出于对主流经济学把价格机制看成唯一有效的协调机制这一倾向的质疑而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科斯明确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是指仅与交换有关的成本,是在交换过程中所消耗的稀缺资源,这些资源的耗费既不创造产品,也不提高产品的效用,包括搜寻交易对象、讨价还价、订立契约、监督契约执行、维护交易秩序、解决交易纠纷、对违约加以惩罚[1]。

另一位对交易成本理论有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是威廉姆森,他继承了科斯的思想,以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为假设前提,引入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维度,对交易费用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最终使交易费用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威廉姆森认为,人们所发生的交易关系总是在一定的合同关系中进行的,可将合同方法作为分析交易最基本的方法。比较、研究不同组织不同制度的主旨,明确它们对交易成本的节约。经济组织的问题就是设计能实现这种节约的合同和治理结构。在确定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威廉姆森认为实际的人都是契约人,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两个行为特征直接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

张五常将交易成本定义为在鲁宾逊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各种各样的费用,是一种“制度成本”,他所认定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律师、警察、经纪人、企业家、经理、文职人员,佣人等的收入,也就是说,除了那些与物质生产和运输过程直接有关的费用,所有可想到的费用都是交易费用[2]。

2 交易成本理论在物流园区中的应用

2.1 物流企业交易成本的构成

2.1.1 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

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①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②通讯技术的发展。

所谓信息的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的配置它们。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3]。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易首先就是要收集信息。比如,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首先应该了解市场上的需求状况,确定特定产品或劳务的需求者的分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传递机制的逐渐完善,这一成本是逐渐降低的。

通讯技术是企业寻找交易对象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方便,对于企业来说,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逐渐降低。互联网也能够让顾客减少寻货成本,因为找到和比较产品更容易了[4]。

2.1.2 物流契约的不完全性增加了交易成本

不完全契约是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备性,契约当事人或契约的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造成契约条款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样,物流契约也是不完全的。物流契约的不完全性可能会导致以下两类后果的发生。

第一类后果包括以下六种情形:①客户企业以各种理由推迟或拒绝付款;②客户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或仓储的物品损坏;③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未能按合同要求完成物流委托服务情况下,推卸责任而产生的纠纷;④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为客户服务时可能会了解到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当客户企业发现商业秘密泄露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产生的纠纷;⑤客户在发现有更好、收费更低的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擅自毁约所导致的纠纷;⑥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找到更合适的客户企业而毁约。

第二类后果包括以下五种情形:①因宏观政策影响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成本产生较大变动,而原有收费标准保持不变;②新物流技术的出现或新物流服务国家标准的改变,致物流服务成本发生变动,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仍按原标准收费;③客户企业产品因更新升级而发生大变动后,仍按原收费标准执行;④物价变动使得原收费标准不再合理;⑤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客户企业的特殊需要而购置专用性资产后,客户企业的“敲竹杠”、“套牢”、“要挟”等行为。

2.1.3 政府的干预增加了交易成本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还比较严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首先,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会失灵,比如,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会有效的缓解市场失灵。但对经济的过多干预是弊大于利的。突出的表现是政府干预大大提高了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比如,对进入物流园区的企业有着比较繁琐的审批制度,政府以行政命令代替各企业间的协调配合来主导物流园区的活动。诺斯对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分析使他得出以下结论:我们应当看到政治市场比经济市场更多地被交易成本所困扰,因此,它的运作更没有效率。

2.2 物流园区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物流园区的建设不光会降低交易成本,比如大规模的建设厂房会降低厂房建设成本。但我们只考虑其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物流园区降低交易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大量物流企业在园区内集聚,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卖方垄断的厂商,其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具有定价能力,与单个的厂商相比,大大降低了讨价还价的成本,同时可以共享一些大型的信息设备,能够更容易地获取交易信息。

2.2.2 产业功能的完整性

物流园区是一个价值创新的平台,是价值链信息的载体,它是由多家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拥有多种设施的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而形成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的物流结点,也就是说物流园区主要是价值链上各环节企业的集合点。物流园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把价值链各环节企业聚集到一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专长和优势,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价值链上各企业的紧密联系,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利于企业节约成本和价值创新。

2.2.3 产业链条的完整性

物流园区是物流中心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业务功能的区域。一般而言,物流园区包含了现代物流业的所有环节,具有相当长的产业链,具体包括运输功能、储存功能、装卸搬运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信息服务功能、报关功能、结算功能等。

园区内与物流相关的各类企业密切配合,分工明确,企业可以专门从事其擅长的业务,这种专业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3 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现状

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成就和问题同样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物流园区总量大,地域差别明显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数量规模比较大、分布比较广,在各地物流园区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物流园区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

东部、南部以及北部三大沿海经济区的物流园区总量为260个,占全国物流园区总量的54.7%。其中,运营的物流园区79个,占全国运营的物流园区64.8%;在建的物流园区101个,占全国在建物流园区46.1%;规划中的物流园区80个,占全国规划中的物流园区59.7%。而且,运营效果相对较好的物流园区主要集中在三大沿海经济区域。

3.2 物流园区体系日益完善,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国的物流园区建设迅速,物流园区类型齐全,各类物流园区发挥自身优势,并相互协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如表1所示。

物流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了物流业服务水平,提高了土地集约化使用,减轻了道路、环境和能源的压力,加强了物流市场管理,增加了就业。

3.3 各级政府推动物流园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发展的局面

从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方式和政策导向看,政府部门在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政府规划的物流园区(包括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和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两种模式)比例占到了85%。政府对物流园区建设的主导有利于迅速筹集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就是对物流园区的行政管理提高了交易成本,特别是我国行政审批手续复杂,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

追求建成速度,追求大规模,忽视了园区建设的前期考察与规划,导致许多物流园区建设脱离当地的经济实际情况,运营成本过大,园区建设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入住的企业不足,物流园区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甚至被闲置,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4 实现交易成本最优规模的我国物流园区发展建议

交易成本的最优规模并不是指交易成本的最小化。罗能和麦肯尼提出的转移定价模型表明,供应商和客户达成合作协议,使其共同利益最大化是可行的。但这一过程将“提高集中记账和信息传输的成本”,换言之,即提高交易成本。为此,我们以实现交易成本的最优规模为目标,具体提出了以下几个政策建议。

4.1 物流园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有利于园区内物流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上的需求信息,缩短反应时间,降低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物流园区要有一个专门的信息中心,它要做的不仅仅是收集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将信息提供给园区内各个企业,并对外发布信息。

物流园区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可以在保证园区内物流企业有充足的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交易成本。

4.2 以市场为导向,减少政府干预

很多物流园区的建设没有考虑当地的经济实际情况,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物流需求不旺,建设的物流园区多是政绩工程,园区建成后却发现没有足够的需求,供应商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寻求需求方,交易成本便提高了。因此在建设物流园区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当地的经济实际,确保有足够的物流服务需求者。

以市场为导向,减少政府对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的行政干预,简化审批制度,建设高效物流园区。

4.3 突出品牌优势、建设特色物流园区

集群品牌是一个集群区别于其他集群的标志,代表了集群内企业的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是集群内的企业通过长期规范经营、良好的质量、全面周到的服务等,积累起来的良好声誉,从而导致了消费者对集群内所有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商的信任和忠诚。建设特色物流园区会吸引固定的物流服务需求者,减少寻求顾客的成本。

4.4 物流园区的规模要适当

规模适当是指物流园区的设置规模要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物流量和物流的构成相匹配[5],物流园区的规模不能过小,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功能。物流园区的规模也不能过大,因为过大的规模会增加管理费用。

标签:;  ;  ;  ;  ;  ;  

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现状研究_物流信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