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

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方方1,何仁伟2,3*,何砚1

(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101;2.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北京 100101;3. 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摘 要: 将京津冀地区147个典型区县划分为优化开发区(I)、重点开发区(II)、农产品主产区(III)与生态保护区(IV)四大地域类型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及四大地域类型区的耕地利用效率,探讨了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京津冀四大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由高至低依次为II>I>III>IV,四大地域类型区不同时期耕地利用效率值及其增速各异;2)回归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I、II、III区耕地利用效率对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08 9、-0.003 8、0.002 4,IV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3)基于此,应采取培育农村新产业与新业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与农用地用途变更监管机制,实施差异化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路径等措施,构建不同地域类型农业发展新模式,以提升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引导乡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理性回归。

关键词: 乡村就业非农化;耕地利用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固定效应模型;地域类型;京津冀地区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引起了乡村劳动力的加速流动。据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由2008年的2.254亿人增至2016年的2.817亿人,年均增长约700万人。乡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非农就业对提高农民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乡村劳动力过度外流导致农业劳动力投入不足,势必对农业生产与耕地资源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2]。随着我国农业进入转型发展时期,科学评估乡村非农就业对耕地利用的影响,对于优化耕地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评价了乡村非农就业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同时,非农就业能够降低农业投资风险,有利于提高土地投资水平与土地产出率,从总体上促进耕地投入产出能力的提升[3-5];也有学者认为,非农就业导致部分农区农业劳动力投入不足,不利于耕地利用效率提升[6-7]。从本质上看,非农就业对耕地利用效率是否存在负面效应与要素替代作用密切相关[7]。此外,非农就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受农户兼业方式、兼业程度、收入类型、消费方式等微观农户行为的制约,以及土地流转、农作物类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6,8-9];乡村非农就业对耕地资源利用的影响还可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需结合地域特征开展相关研究,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当前,京津冀地区耕地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面临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农产品市场不均衡、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生态安全等诸多问题,制约了京津冀农业与农村的协同发展。本文以京津冀147个典型区县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乡村非农就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揭示不同地域类型乡村非农就业导致的耕地利用问题,为探寻适宜于不同区域特征的乡村非农就业与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构建有序高效的耕地利用与农业生产格局供决策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与类型划分

1.1.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京津冀地区行政区总面积约 2 180×104hm2,耕地总面积 864.2×104hm2,优质耕地集中于平原区,中低产田约占耕地总量的2/3。2016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933.8×104hm2,约占全国总量的5.6%,其中河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区的93.2%。

本研究采用平衡面板数据,以2000年行政区划为依据,搜集整理了2000—2016年京津冀147个区县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剔除了农业产业比重过小的市辖区与主城区,京津冀三地各保留了6个、5个、136个县域单元。其中,经济社会数据来源于对应年份的北京、天津和河北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经济社会统计年鉴;京津冀县域矢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行政区划空间数据。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重要一环。高职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现代制造业培养大量合格产业工人的重任,相较于本科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有更加“贴近生产、贴近一线”的特点。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产业不仅需要一流的科研人员,也需要一流的制造工人。在高职教育的育人体系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贴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应重点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

1.1.2 地域类型划分 主体功能区规划能够较大程度反映京津冀地理分异特征与人类农业活动差异,本文参照北京、天津、河北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域类型(图1),2016年各类型区土地利用特征如表1所示。

图1 京津冀县域地域类型划分
Fig. 1 Zone division of the countie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1.2 模型与方法

首先运用生产函数模型测算耕地利用效率,然后采用回归分析估算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式中:i 代表地区(i =1,2,……,N ;N =147),j 代表年份(j =2000,2001,……,2016),T 为研究时段,Y ij为地均农业增加值,反映耕地产出能力;在投入要素中,A ij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M ij为地均农业机械总动力,E ij为地均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数量,F ij为地均化肥使用量;e 为随机扰动项,服从正态分布,v ij表示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随机误差,u ij表示i 地区j 年的生产无效率项,u i服从非负的单侧正态分布;TEij表示i 地区j 年的耕地利用效率,为待估参数。令若接受原假设H 0:γ =0,表示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有效,反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计有效。

吼过之后,我从床上骨碌坐起身来。午后的阳光白花花地照在身上,我感到眼前一阵眩晕。——我这是在做梦?来不及细想,我第一反应是飞身下床,准备夺门而出。可是一挨地我的脚就崴了,一屁股墩在地上。为了确认事情的真相,我在大腿上掐了一把。这回放心了。脚脖和大腿上的两股疼痛证明,我刚刚确实做了个梦。既然是做梦,我追杀李老黑的事就肯定没有发生。既然没有发生,李老黑就不可能知道。既然李老黑不可能知道,我就没有必要担心。一番简单的推理之后,我心里慢慢踏实下来。一踏实下来,就觉得嗓子里面干得蹿火,脑子里一跳一跳的疼。昨天喝酒实在太多了,我从来没喝过那么多酒。要不是喝到烂醉如泥的程度,我怎么会睡到李金枝的床上?

2)回归模型。为揭示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地域差异,构建回归模型见式6。

2.1.2 耕地利用效率特征 借助于软件Frontier4.1,分别测算了2000—2016年京津冀四大地域类型区耕地利用效率,各参数估计值如表3所示。估算结果中,γ 均显著大于0,单边似然比检验值较大,且统计检验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误差项是随机的,模型设定合理。京津冀地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与生态保护区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误差中分别有51.9%、70.3%、34.9%、37.3%源于技术无效率,表明技术效率损失是导致各地域类型区耕地实际产出与最优产出之间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其中,重点开发区技术效率损失最高。

表1 京津冀不同地域类型县域分布与土地利用特征
Table 1 County division and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zon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耕地利用效率可表示为:

对于农村而言,文化建设和信息建设相对比较落后,而广播电视是我国农村地区获取重要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技术的不断升级改进,使得广播电视台的无线数字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和稍微偏远的山区,给广大农民群众带去了方便,带去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让他们能够收看到更多精彩的节目。

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耕地投入产出要素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variables

针对回归可能存在的变量遗漏或双向因果等问题,采取如下处理方法:①因各类型区回归拟合度均超过90%,表明遗漏变量的机率相对较小;②采用Davidson-MacKinnon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内生性检验[21],检验结果F 值为3.801 6,P 值为0.217 4,表明双向因果关系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对回归模型设定的影响较小。此外,本文采用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等方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生性的影响,提高估计结果的可信度。

1)变量选取。被解释变量为耕地利用效率,解释变量为乡村就业非农化。乡村就业非农化是乡村人口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就业转移的趋势[15]。由于缺少对乡村非农从业人员的统计数据,通常以乡村从业人员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之差来表示乡村外出务工人员(或称为农民工)[13,16]。其中,乡村从业人员基本涵盖了乡村地区具有乡村户籍、且从事非农产业或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RL),公式见表2,数值越大,乡村非农就业程度越高。此外,耕地利用效率还受自然禀赋、经济社会、科技进步、农户行为等因素的影响[17]。考虑数据可获得性,从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角度选取6个控制变量(表2):①经济发展。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耕地要素投入能力与强度存在着差异[17],选取了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非农产业比重3项指标,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与产业非农化程度[18]。②农业生产。农业资源禀赋条件是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的基础因素,耕地投入要素组合与耕地产出功能之间密切相关,选取了人均耕地面积、复种指数与有效灌溉率3项指标,反映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1.2.1 效率评价模型 耕地产出的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受要素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耕地产出的持续增长更依赖于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10-11]。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通过建立不同要素投入组合与耕地最大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以衡量地区耕地利用的技术效率。一般运用最小二乘法或最大似然法进行估算,由于估计的生产前沿面是随机的,将生产边界的差异界定为随机误差与技术非效率作用的结果,能够相对有效地反映样本真实性[11]。式1为依据耕地投入产出关系构建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式2—式4为Battese和Coelli[12]构建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式中:TEij为被解释变量,数值为(0,1),α 0为常数项;为了减少内生性问题,将TEij滞后一期,以TEij-1表示,系数为α 1;RLij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作为解释变量 ;PGij、PIij、GIij、PAij、MIij、R ij分别为纳入模型的6个控制变量,系数分别为α 3~α 8;μ ij为随机扰动项。

3)回归分析检验。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若VIF<10,则表明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然后,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步骤如下:①采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模型为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②分别应用似然比(LR)、Wooldridge、Pesaran’s方法检验面板数据是否存在异方差、自相关和截面相关,若存在,需对回归方法加以修正[19-20]。上述回归分析借助Stata14实现。

1.2.2 回归分析方法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替代关系与农户家庭分工协作是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基本前提。与资本、土地等要素相比,劳动力对农业生产具有更高的产出弹性[14]。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在家庭成员通过务工获取非农收入的同时,减少了对耕地利用的人力投入,必然导致耕地资源的重新配置[6]。回归变量与模型如下:

孟导一阵苦笑,想想也是,苦是自己八成就会上老贾的当。仔细想想,自己这些钱加起来也就5万不到(按老贾初估的只有1、2万),还没有叶总店里一个缺了口的花瓶来得金贵。孟导心念一动,就想干脆把这批货出手给老贾。不光自己图个心境清净,还能做个顺水人情让老贾拿去糊别人。

2 结果分析

2.1 乡村就业非农化与耕地利用效率特征

2.1.1 乡村就业非农化特征 2000—2016年,各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均呈波动增长趋势,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重点开发区(II)>优化开发区(I)>农产品主产区(III)>生态保护区(IV)(图2);在空间分布上,RL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生态保护区(IV),以冀北与太行山沿线地区为主,17年间增长幅度较小,变化趋势较不显著;RL高值区与次高值区在四大地域类型区均有分布,空间上相对集中连片,涉及京津的昌平、怀柔、静海、密云等区县,冀中地区的藁城、任丘、新乐等县域,以及冀南地区的鸡泽、永年等县域,且17年间RL数值增长趋势明显(图3)。

图2 2000—2016年京津冀四大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变化趋势
Fig. 2 Trends of rural off-farm employment of four zon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rom 2000 to 2016

“两票制”的实施,对于药品流通行业是一重大变革,在调整行业结构、规范药品流通行为的作用上已初显成效。如何使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效力,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还需要从立法、市场、监管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在立法层面,有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细则,增加政策可操作性,保障政策的稳步实施;在市场层面,企业需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调整经营思路,尽快进入角色,积极谋求发展;在监管层面,监管部门需加强对违反“两票制”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保护守法企业的合法利益。

β 1~β 3分别为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化肥使用量对耕地产出的弹性系数(表3)。从β 1系数来看,四大地域类型区耕地产出受机械总动力的影响较大,以优化开发区最高;从β 2系数来看,农产品主产区、生态保护区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与耕地产出之间关系显著,以生态保护区最高;从β 3系数来看,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保护区耕地产出与化肥使用量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而优化开发区不显著。

图3 2000年和2016年京津冀县域乡村就业非农化与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
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off-farm employment and farmland use eff ciencies of the count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00 and 2016

2000—2016年,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呈线性增长趋势(图4)。其中,农产品主产区TE值及其增速均位居前列,重点开发区居于末位。初期,四大地域TE值均较低,区域差异相对较小;随着种粮补贴、农业税取消等支农惠农政策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以农业为农民主要生计来源的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TE值保持高速增长,居于领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2000年京津冀县域TE值总体水平较低,约90%的县域TE值低于0.300,TE中值区仅在京津唐地区周围的生态开发区与优化开发区有零散分布,涉及密云、兴隆、平谷、玉田、滦南等区县;至2016年,TE值形成了以北京、石家庄下辖县域为核心、呈集中连片分布的两大高值集聚区,涉及怀柔、密云、兴隆、三河、迁西等北京与环北京的部分区县以及石家庄的藁城、栾城等区县,TE高值区与次高值区在四大地域类型区均有分布,TE中值区在农产品主产区与生态保护区分布相对较广(图3)。

表3 四大地域类型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程估计结果
Table 3 Estimates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four zon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图4 2000—2016年京津冀四大地域类型耕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
Fig. 4 Trends of farmland use eff ciencies of four zon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00 to 2016

2.2 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各类型变量VIF均值低于10,表明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估算结果表明(表4),各区均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于II区存在的截面相关与异方差问题,采用“异方差-截面相关”稳健型标准误进行修正;对于I、III和IV区存在的序列相关、截面相关与异方差问题,采用“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稳健型标准误进行修正。

2.2.1 解释变量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京津冀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的贡献各不相同,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与农产品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对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08 9、-0.003 8、0.002 4,以优化开发区最高,生态保护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3)农产品主产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带动了耕地利用效率增长。提供稳定高效安全的农产品是农产品主产区主体功能建设的主要任务,该区域人均耕地资源较少,乡村就业非农化有利于缓解单位耕地面积过密的劳动力资源,非农务工收入对维持农户家庭生计的作用日益凸显。平原地区的地形优势和耕地资源禀赋优势有利于充分发挥机械与化肥等要素替代作用,推动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释放,驱使着耕地要素投入向省工省时、集约高效的方向演化,促进了耕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表4 京津冀四大地域类型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估计结果
Table 4 Estimates of the inf uencing factors of farmland use eff ciencies of four zon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2)重点开发区快速的乡村就业非农化抑制了耕地利用效率增长。重点开发区是未来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重要潜力区,主要分布于冀中南地区部分市辖区的周围,耕地资源禀赋较好。由于区位条件好、非农务工的机会成本较低,非农就业机会多,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主观积极性下降。尽管机械和化肥等要素投入发挥了较强的替代作用(表3),但耕地投入仍显不足,难以有效弥补劳动力要素流失带来的农业损失,抑制了耕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此外,由于土地流转与农用地用途变更等监管机制不健全,乡村劳动力外流致使耕地资源粗放利用与无序开发,也不利于耕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1)优化开发区乡村就业非农化有效提升了耕地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优化开发区主体功能建设的主要任务。依托京津两大城市,在城镇非农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双重带动下,该区域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已形成相对高效的现代农业与耕地利用格局。由于都市区人口集聚能力较强,乡村非农就业转移比重较高。同时,机械等资本投入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性较强(表3)。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乡村就业非农化促使农业经营者加大了耕地的资本和科技投入力度,驱使着耕地利用向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演化,优化了耕地资源配置,有效提升了耕地利用效率。

D-Max方法是由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开发的一种搜索筛选模型,用来评价淡水、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辐射效应。可以计算特定生态系统中任何生物和组织的最大允许剂量。该方法没有考虑生物的种类、形状和习性。

4)生态保护区乡村就业非农化与耕地利用效率数据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4)。生态保护区由于地处山地丘陵地带,耕地产出对劳动力要素的依赖程度高于农业机械、化肥等要素(表3),因此,该区域60%以上的县域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呈增加态势。提供生态产品是生态保护区的主体功能,乡村就业非农化有利于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生态保护区建设初期,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治理为首要任务,特色农业的培育和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该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与耕地利用效率的关系不显著,该结论与王良健等[10]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2.2.2 主要控制变量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控制变量看,部分地域类型人均GDP、非农产业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呈负向关系。研究时段内,各类型区人均GDP、非农产业比重、农村居民收入均呈持续增长趋势,表明各类型区经济发展及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增长与二三产业发展带来的非农就业收益是乡村劳动力外流的重要诱因。受农业与非农产业比较效益差距的影响,各类型区经济发展对非农产业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减弱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与投入力度,最终表现为经济发展抑制了耕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与丘雯文等[18]研究结论相似。从农业生产的控制变量看,以农业为重要生计来源的农产品主产区与生态保护区仍处于要素投入递增的阶段,增加耕地数量与资本投入有利于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与杨勇等[11]研究结论相似。

3 结论与讨论

3.1 主要结论

1)2000—2016年,京津冀四大地域类型乡村就业非农化率均呈波动增长态势,其规模大小依次为重点开发区(II)>优化开发区(I)>农产品主产区(III)>生态保护区(IV)。其中,县域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生态保护区,高值区与次高值区相对集中连片地分布于京津、冀中与冀南地区。四大地域类型耕地利用效率呈线性增长趋势,且不同地域增速各异。其中,生态保护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增速相对较高。在空间上,县域高值区与次高值区以北京与石家庄下辖县域为核心呈集中连片分布。

2)京津冀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与农产品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对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08 9、-0.003 8、0.002 4,生态保护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具体来看,在优化开发区,机械等资本要素发挥了较强的替代作用,乡村就业非农化促使农业经营者加大了耕地的资本和科技投入力度,引导耕地利用向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方向转变,提升了耕地利用效率;重点开发区农户非农务工机会成本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展较依赖于产业非农化,农户易于获取较高的非农收入,而要素替代作用不能有效弥补劳动力要素流失带来的农业损失,因此,乡村就业非农化抑制了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耕地资源禀赋较好、农户非农务工机会成本较高的农产品主产区,机械与化肥等要素替代功能明显,驱使着耕地要素投入向省工省时、集约高效的方向演化,促进了耕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耕地资源禀赋相对较差的生态保护区,耕地产出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于机械、化肥等要素,特色农业的培育和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劳动力要素非农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3.2 讨论

依据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战略设计,需结合京津冀不同主体功能区农业发展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不同类型农区发展的新模式,引导乡村外流人口的理性回归。

两人进了家门,抹干眼泪,心情反倒平静了。仿佛赎罪,阿里从此享尽父母的宠爱。老巴用货车单位给的赔偿金买了房子开了家杂货店。因为腿残,他便负责守店。阿里的母亲则负责进货。小店门面不算大,但吃的用的,什么都卖。维持一家人生活倒也略有盈余。几年后,阿里的母亲又给阿里生了一个弟弟。二儿子出生那天,老巴热泪盈眶,抱着他说:“这个伢将来是我们全家的希望。更是阿里的希望。”

国家方针鼓舞化肥出口,祥丰集团又抓住机会出口化肥,把市场扩大到海外,尤其在东南亚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目前,祥丰集团旗下“螳丰”“云弘祥”等品牌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份,并出口到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具体调控路径如下:①优化开发区作为京津冀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应探索乡村人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资源资本化途径,培育新型农民,创新资源入股、股份合作等农业新型经营与土地规模流转的多元化模式;②重点开发区应探索构建适应于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集约高效的耕地利用格局,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农业、农业经营模式等角度加以科学引导,重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制定农用地用途变更监管机制,防止城市郊区农地无序开发与低效利用;③农产品主产区作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功能区,应探索乡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背景下耕地高效利用与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从培育专业农户、推进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等角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村转移人口及留守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④生态保护区应结合农村人口异地搬迁扶贫,探索生态功能主导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加大地方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与生态补偿力度,适度开发绿色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等项目,促进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

农村劳动力是影响耕地利用投入产出的重要生产要素,已有研究侧重于劳动力要素替代性分析,尚缺少对特定区域非农就业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宏观规律的归纳与总结。本研究探讨非农就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视角聚焦于非农就业、农业资源禀赋及要素替代作用的区域差异性,可为推动形成相对均衡的耕地利用格局和农业与非农就业协同发展格局提供决策参考。在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的背景下,非农就业区位选择的便利度、农业生产对劳动力要素的需求、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较大程度地影响着非农就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效用,此外,耕地利用还受到国家农业政策、科技进步等外部因素以及微观农户主体非农就业特征的影响,以上问题在未来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实现参合农民医疗费用的异地即时结算是当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流动性加强,在远离自己户籍的地方就医就成为了农民关注的热点。现如今,跨区域、跨机构的医疗服务越来越多,但有的外出就医农民感叹异地就医要办理很多的手续,程序很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民的病情,也减弱了农民对于新农合制度的满意度。因此,跨区域、跨机构的异地即时结算管理体制需要改革,重燃农民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秀彬.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329-333.Li X B. Chang of arable land area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99, 14(4): 329-333.

[2] 刘彦随, 李裕瑞. 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J]. 地理学报, 2010, 65(12): 1602-1612.Liu Y S, Li Y R.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lan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at county level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2): 1602-1612.

[3] 李庆, 林光华, 何军. 农民兼业化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3): 27-32.Li Q, Lin G H, He J. A correlation study on farmer’s concurrent business behavior and changes 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alysis based on a survey of farmers from rural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13(3): 27-32.

[4] 许恒周, 郭玉燕, 吴冠岑. 农民分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2(6): 31-39.Xu H Z, Guo Y Y, Wu G C. The impacts of farmers’ differentiation to the ef ciency of arable land use: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the survey data from farmers’ households[J]. Chinese Rural Economy,2012(6): 31-39.

[5] 贺振华. 外部机会、土地制度与长期投资[J]. 经济科学,2005(3): 5-14.He Z H. External opportunities, land system and permanent investment[J]. Economic Science, 2005(3): 5-14.

[6] 郭亚军, 张晓红.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综合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6): 735-739.Guo Y J, Zhang X H.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DEA in Hebei Province[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1, 32(6): 735-739.

[7] Li L, Wang C, Segarra E, et al.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small farming systems in Northwest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3, 5(1): 5-23.

[8] Brauw A D, Rozelle S. Migration and household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 19(2): 320-335.

[9] Rozelle S, Taylor J E, Debrauw A.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 89(2): 287-291.

[10] 王良健, 李辉. 中国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基于281个市的面板数据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J].地理研究, 2014, 33(11): 1995-2004.Wang L J, Li H. Cultivated land use ef ciency 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in 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By using a panel data of 281 prefectural cities and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11): 1995-2004.

[11] 杨勇, 邓祥征, 李志慧, 等. 2000—2015年华北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7, 36(11): 1-13.Yang Y, Deng X Z, Li Z H, et al.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grain production ef ciency in North China Plain during 2000—2015[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1): 1-13.

[12] Battese G E, Coelli T J.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3): 153-169.

[13] 陈秧分, 刘彦随, 杨忍. 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J]. 地理学报, 2012, 67(3): 420-427.Chen Y F, Liu Y S, Yang R. Identification of China’s suitable regions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livelihoods transform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67(3): 420-427.

[14] Haley S L.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growth of aggreg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1, 6(2):129-157.

[15] 张佰林, 张凤荣, 曲宝德, 等. 山东省沂水县农村非农化程度差异及驱动力[J]. 地理学报, 2015, 70(6): 1008-1021.Zhang B L, Zhang F R, Qu B D, et al. Rural non-agri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at the county level: A case study of 16 villages in Yishui, Shandong, East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6): 1008-1021.

[16] 杨晓军. 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与成果分享[J]. 中国人口科学,2012(6): 66-74.Yang X J. The contribu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economic growth and their sharing of the success[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2(6): 66-74.

[17] 卢新海, 匡兵, 李菁. 碳排放约束下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4): 657-668.Lu X H, Kuang B, Li J.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ts in uenc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under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8, 33(4): 657-668.

[18] 丘雯文, 杨子生. 云南省耕地生产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5): 786-793.Qu W W, Yang Z S.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in Yunnan Province[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6, 25(5): 786-793.

[19] Driscoll J C, Kraay A C. 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 with spatially dependent panel data[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8, 80(4): 549-560.

[20] 王亚辉, 李秀彬, 辛良杰, 等. 中国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4):539-552.Wang Y H, Li X B, Xin L J, et al. The impact of farm land management scale on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7,32(4): 539-552.

[21] Davidson R, Mackinnon J G. Testing the specification of multivariate models in the presence of alternative hypothes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3, 23(3): 301-313.

Effects of off-farm employment on farmland use eff cienc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ANG Fang1, HE Ren-wei2,3, HE Yan1
(1. Institute of Economics,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City Situation Surve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Xichang College, Xichang, Sichuan 615013, China)

Abstract: By dividing 147 typical countie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to four zones: optimizing development zone (I), priority development zone (II), agricultural zone (III) and ecological preservation zone (IV), this paper estimated farmland use ef ciency of the countie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s well as the four zones in 2000—2016 by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and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rural off-farm employment on farmland use ef ciency.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ural off-farm employment rates are different among four different zones with the following order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II, I, III and IV; And 2) there were signi 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effects of rural off-farm employment on farmland use ef ciency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with the elasticities of the farmland use ef ciency to the rate of rural off-farm employment were 0.008 9, -0.003 8,0.002 4 for development zone (I), priority development zone (II), and agricultural zone (III) respectively. While the elasticity in the ecological preservation zone (IV) is not signi cant. Finally, in order to build new mode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increase the farmland use ef ciency and to guide rational labor transfer in an orderly manner, this paper suggests: To cultivate new industry and new format, to establish a sound mechanism of land conversion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nge, and to implement differentiated path choices for sustainable arable land use.

Key words : rural off-farm employment; arable land use ef ciency;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xed-effect model; zone type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275(2019)02-0234-09

引用格式:

方方, 何仁伟, 何砚. 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 40(2): 234-242.

Fang F, He R W, He Y. Effects of off-farm employment on farmland use ef cienc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9, 40(2): 234-242.

DOI: 10.13872/j.1000-0275.2019.001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76,4146104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YJA00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一般课题项目(2017C4393)。

作者简介: 方方(1985-),女,河南南阳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与土地利用,E-mail:fanglank@163.com;

通讯作者: 何仁伟(1978-),男,重庆垫江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E-mail: herenweiyan@163.com。

收稿日期: 2018-09-03,

接受日期: 2018-11-28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601176, 41461040), Key Projects of Beijing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17YJA002), General Research Project of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17C4393).

Corresponding author: HE Ren-wei, E-mail: herenweiyan@163.com.

Received 3 September, 2018;

Accepted 28 November, 2018

(责任编辑:王育花)

标签:;  ;  ;  ;  ;  ;  ;  ;  ;  

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