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刑艳红

社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刑艳红

江苏省沛县大屯煤电公司中心医院 221611

摘要:目的 社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骨质疏松防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5年1月-6月选取沛县大屯煤电公司社区89例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纳入调查。结果 除文化程度外,OP组较非OP组年龄大、女性构成多,且BMI及BMD值低。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检测发现,OP组TUG、CRT、TGT高风险率分别为88.27%,61.83%和78.53%,均明显高于非OP组。跌倒发生与TGT,、TUG、CRT减弱呈正相关。跌倒涉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BMI、身体活动、吸烟、OP、TGT、TUG和CRT等共10个变量。结论 在OP老年人群中开展跌倒高危因素的识别、评估与个性化干预,如平衡能力锻炼、髓部肌群力量训练、使用护髓保护性装置等,对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跌倒;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随着期望寿命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OP已成为临床及公共卫生关注焦点。OP主要危险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非椎体和部分椎体脆性骨折多由外伤所致,其中跌倒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对OP患者危害极大。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焦点应从预防骨质疏松转移到预防跌倒。正确评估OP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正确的干预策略,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15年1月-6月选取沛县大屯煤电公司社区89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探讨跌倒与骨密度(BMD)、肌力及平衡能力的相关性,为防治骨质疏松及预防跌倒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5年1月-6月选取沛县大屯煤电公司社区89例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纳入调查。纳入标准:意识清楚、能独立行走。排除长期卧床、长期住院的老年人。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下肢肌力和平衡功能测试以及超声BMD检测。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根据原卫生部2011年9月颁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设计问卷,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身体活动和过去1年内跌倒发生情况。由社区全科医生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实施入户面对面调查。

1.2.2 BMD测定。采用日本FURUNO公司CM-200p干式超声骨密度仪,测量研究对象右侧跟骨BMD。受检者取坐位,固定探测头定位至外踝尖到足跟后缘下1/3处,测定右跟骨声速(SOS)和超声振幅衰减值(BUA)2个BMD指标,与同性别健康成人峰值骨量参数相比,得BMD水平(T值)。按中华医学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标准,T ≤ -2.5为骨质疏松,将研究对象分为OP组及非OP组。

1.2.3下肢肌力测定。(1)起立行走测试(TUG):受检者从带扶手的普通高度(座高约45cm,扶手高约20 cm)座椅起身站立,按正常步态行走3min后折返并坐下,记录其背部离开椅背至坐下时间。TUG>12 s为高风险,提示下肢肌力减弱;TUC﹤12 s为低跌倒风险。(2)站起坐下测试(CRT):受检者从带扶手的普通高度座椅上站立并坐下5次,记录从开始到第5次坐下接触到椅子所需时间。CRT>10s或不能完成5次为高风险,提示下肢肌力减弱;CRT﹤10s为低跌倒风险。

1.2.4平衡能力测定。以直线行走步态测试(TGT)判定。受检者在指定标尺上行走8步。要求呈直线串联式姿势,即前脚足跟距后脚足尖≤1 cm,记录正确行走步数。以正确行走步数/完成步数的形式进行记录。8/8-6/8为低跌倒风险,<6/8为高跌倒风险,提示平衡能力降低.。

1.2.5 指标定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跌倒分类,跌倒包括:(1)从一个平面至另一个平面的跌落;(2)同一平面的跌倒。现在吸烟是指几乎每天都吸烟,连续半年以上。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

1.3统计学分析。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风险因素筛选与评价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检验水准σ=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共调查89名社区老年居民,年龄60 -87岁,平均(66.8士7.5)岁,男性55例(60.98%),女性34例(39.02%)。经超声BMD检查,发现OP患者35例,患病率为39.02%。除文化程度外,OP组较非OP组年龄大、女性构成多,且BMI及BMD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跌倒与肌力、平衡能力测试结果。89名社区老年居民中,在过去1年里有9人至少发生过1次跌倒,跌倒发生率为10.71 %,其中OP组跌倒率(17.50%)高于非OP组(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71 P<0.01)。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检测发现,OP组TUG、CRT、TGT高风险率分别为88.27%,61.83%和78.53%,均明显高于非OP组(分别为47.46%、32.95%和47.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20.149、103.694和125.785,P<0.01)。

2.3跌倒与肌力、平衡能力的偏相关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跌倒与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相关关系,在控制跌倒相关内在因素后,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活动、吸烟、BMI以及骨质疏松,采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跌倒发生与TGT,、TUG、CRT减弱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13、0.09和0.10(P<0.05)。

2.4跌倒风险因素分析。以跌倒发生与否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老年跌倒的因素为自变量,拟合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涉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BMI、身体活动、吸烟、OP、TGT、TUG和CRT等共10个变量。

3讨论

OP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在于避免发生骨折及再次骨折。在既往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卫生实践中,往往强调对于OP本身的治疗,旨在提高BMD和骨强度。但近年研究显示,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点应转移到预防跌倒上来。老年跌倒危险因素存在多因性,包括引起平衡、步态能力下降的内因和社会环境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比老年OP和非OP人群的跌倒发生特征,试图阐明OP与跌倒之间关联。研究发现,OP与老年跌倒密切相关。OP患者过往1年内跌倒发生率(17.50%)明显高于非OP人群(6.36%)。

本研究证实,相对于非OP人群,OP患者平衡能力(TGT)和下肢肌力(TUG、CRT)都出现降低,跌倒风险明显升高;在控制年龄、性别、吸烟、BMI和身体活动等个体内因后,平衡能力减弱和罹患OP导致老年跌倒风险增加。

人体平衡功能受多种因素调控,研究证实,平衡功能多与下肢力量有关,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可致跌倒风险增加。而OP患者钙的缺失能影响骨骼肌收缩,减少髓部肌群力量反应。此外,OP患者髓、膝、踝关节稳定性降低,OP所致慢性疼痛,骨折后骨骼的畸形愈合都能导致患者体态及步态异常,平衡能力下降。因此,建议OP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能有效提高患者平衡能力的方式(如太极)来预防跌倒。此外,对OP患者进行髓部肌群力量训练,以及预防性采用护髓保护性装置,也能降低跌倒损伤风险。

相对于OP患者的临床干预,开展老年跌倒综合干预,如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环境致跌危险因素改造、合理使用辅助器械等,具有起效快、成本效益高等特点。因此,在OP老年人群中开展跌倒高危因素的识别、评估与个性化干预,如平衡能力锻炼、髓部肌群力量训练、使用护髓保护性装置等,对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2]吴青,朱汉民.骨质疏松基础防治措施对老年人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和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10):1135-1138.

论文作者:刑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  ;  ;  ;  ;  ;  ;  ;  

社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刑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