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与方法论文_孟素玲

读书的意义与方法论文_孟素玲

(范县辛庄镇水利希望小学,4575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关键词:读书;意义;方法

引言

林海音在《窃读记》中说:“人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可见一个人的成长,读书和吃饭一样重要。因为一个人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长大,还需要心理的成长。而心理成长就要我们积累知识,那就必须要读书。那英国作家尤安•艾肯到底是怎么读书的呢?该选段就给出了作者的读书经验:把一本书读透就要读很多很多遍,每一遍都要带着不同的问题思考,或解读故事中的人,或续写故事,或想象作者的样子,等等。这也就告诉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反复地读,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受益。

1读书何谓

“读书”二字看似简单,真正理解实为不易,且从各家之理悟中窥其堂奥。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从“体”“用”两方面来理解“读书”。“体”是探究读书这件事的根本意义,“用”则表征学以致用的思想,从而延伸出两个更好理解的词:好读书和要读书。这与鲁迅“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分类相似。他们都推崇读书的“体”,即好读书。英国毛姆说读书是为了乐趣,“是一种享受”,如对一本书不感兴趣,就不要去理会它。这与陈平原所言“阅读的最大敌人是功利化”和“无用”阅读如出一辙。美国兰登书屋的创建人贝内特•塞尔夫的描述更为形象:“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多少有点像运动一样:你的热心、知识和敏捷都有关系。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他说:“如你愿意,可以只为高兴而念书。”种种这些,均揭示出读书的真谛:读书指引人的生活,是一种高雅有为的人生方式,是人生境界之大美。

2读书贵精心选

高科技时代,产业化发展,出书速度快、数量多,可读、耐读、适读者几何?这就需选择。如何选择?就要有自己的判断,切忌人云亦云,底线就是摒弃“恶书”。“恶书者,精神之鸩毒,其害及于心思”。不读“恶书”是周作人使用的排除法,确保在“读不胜读,亦读无可读”的书中选择佳作。他的《垃圾书》一文就明确了抵制垃圾书的方法。摒弃“恶书”之后,就要选择多读“善书”了。朱光潜说得好:“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真正值得读的书”即为“善书”或经典,是文化浓缩之精华。周国平的读书特点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因人生有限,不应浪费在平庸之作上。此外,还当读一些与自己见解相左甚至相悖,而又足够“善”的书,个人的思想只有在这种博弈、碰撞中才能真正提升。

2.1读书求“博”“精”结合

周国平读书的第一个特点——“不务正业”,就是“博”的体现,以此拓宽眼界,活跃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博”的同时,更要“精”,散文家秦牧的“鲸吞牛食”读书法,便是“精”与“博”的形象写照。“鲸吞”即鲸吞食鱼虾,一口下去,装下的食物不计其数;“牛食”则是读书要像牛一样“反刍”,将吃下去的食料再咀嚼细化为养分,供身体吸收。一味“鲸吞”,可能消化不良,所以加上“牛食”,读书才更有营养。胡适的读书目标是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顾颉刚提出将“显微镜”用于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同时用“望远镜”旁及其他多方面知识,知己知彼。

2.2读书需“随遇而安”的姿态

好的阅读环境能激发读书欲望,诸如书店、图书馆之类,一踏入就书香扑鼻,灵感满身,自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读书又不囿于环境,一心向学、潜心读书的人,即使身处喧闹恶劣的环境也能“随遇而安”,克服其负面影响,独拥读书的定力。中华民族有优秀的读书传统,陶弘景菜园求学,蒲松龄草亭路问,以及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警枕立志等勤读故事,均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如何克服环境困难而坚持读书的精神。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提到:“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这便是读书要“随遇而安”的很好佐證。此外,人在不同的精神与心境下读书,体会、感受也不一样,效果各有千秋,就像王梓坤的描述:“失意时读书,可以使人重整旗鼓;得意时读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疑难时读书,可以得到解答或启示。”所以,读书的“随遇而安”也需“随心灵的境遇”,调适好心态与情绪。

2.3读书要坚持“五到”

这是对胡适“读书四到”的拓展,即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是用眼睛辨认书本上的每一个字,一字一句都不放过,能清晰辨别其承载的信息、知识、思想、文化。“耳到”是通过听觉获取知识。《郎潜纪闻四笔》中记录了一则顾炎武的读书方法:“约士友中声音宏敞者四人,设左右坐,各置注疏本于前,先生居中,其前亦置经本,使一人诵,而同人听之,遇其中字句不同,或有疑义者,详问而辩论之。”顾炎武发挥听觉在读书中的功能,感知更为直观。现代科技背景下,有声读物的发展更是满足了读者通过“听书”获取知识的需求,扫描二维码,就可变“看书”为“听书”,超越了顾炎武、胡适那个时代。“口到”则是一句一句念出来。“念书的功用能使我們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的。”碰到一些较长且难懂的句子或蕴含深意的段落,看一两遍不一定能懂,但读上一两遍就很好地理解了。“口到”还要善“问”,要培养提问、想问、解问、答问的本领。读与问结合,实际上就是学与思结合,因为“问”需要思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也说明“心到”最为重要。读书光靠眼和嘴是做不到的,唯专心用神、凝神聚气才行。宋儒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程颐说“学原于思”;鲁迅说“较好的是思索者”;冯友兰的读书经验是“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诸家之言,都是说读书要心到,心不到无以为学。心到还体现在“疑”的精神,要敢于怀疑,善于质疑,时刻存疑,带疑问读书。“手到”则是说读书要自己动手,胡适就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前“四到”得来的知识,再怎么消化吸收,都只是别人的,模糊且零碎,只有用自己的方式整理一遍,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观念和理路,才算是自己的东西。

结语

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参考文献

[1]宋海罗,刘紫芳.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突出“语文味”[J]文学教育(下),2008.

[2]丁莉.语文综合性學习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语文学刊,2010.

[3]王瑞婷.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体现“三味”[J]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

论文作者:孟素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读书的意义与方法论文_孟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