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浙江省萧山、绍兴、银县乡镇企业调查_萧山论文

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浙江省萧山、绍兴、银县乡镇企业调查_萧山论文

当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情况和对策建议——浙江省萧山、绍兴、鄞县乡镇企业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鄞县论文,乡镇论文,绍兴论文,浙江省论文,企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萧山等三县(市)乡镇企业的基本情况

(一)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产销衔接平稳,效益总体良好,技改积极性高

萧山、绍兴、鄞县的乡镇工业企业对1993年7 月以来的“宏观调控”反应良好,能够较好地适应“适度从紧”的宏观环境。首先,生产持续快速增长。虽然1993年以来,产值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如1995年,最低的萧山也达24.6%,绍兴和鄞县均在30%以上。其次,产销衔接基本平稳。产品销售率虽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90%以上,如1995年,最高的萧山有97.3%,最低的绍兴也有91.7%。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也基本平稳,1995年,三县(市)平均为2.56次,与1993年基本相当(2.65次)。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始终较好。三县(市)乡镇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的增速一直较快,如1995年,最低的萧山为12.2%,鄞县达22.3%,而绍兴则高达34.6%。同时还要看到,乡镇企业为了少纳所得税,大量利润没有反映在“利润总额”科目中,因而结合资本增值率来考察就更符合实际。1995年三县(市)乡工业企业的资本增值率鄞县达42.8%,绍兴有32.4%,萧山也有22.6%。总体看,亏损情况也不严重。1993-1995年间,绍兴乡镇企业的亏损面由29.2%降为13%,亏损企业亏损额由8291万元降为890万元;萧山市的亏损面由9.93 %降为8.87%;鄞县的亏损面更小,在4%左右,1995年亏损额为2592 万元,只及利润总额的2.1%。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三县(市)的乡镇工业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投资积极性甚高。调查组所到的企业均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更新设备或上新项目,不存在“不搞技改等死,搞了技改找死”的问题。

(二)“转制”初步完成,贷款落实得到重视

萧山、绍兴、鄞县乡镇企业的“转制”工作从1992 年开始试点, 1993-1994年铺开,1995年已基本完成。萧山市原有乡镇企业3353户,已转制2701户,占80.6%;绍兴县原有乡镇企业2576户,已转制2325户,占90.3%;鄞县原有乡镇企业5032户,已转制4784户,占95.1%。三县(市)在“转制”过程中,对银行贷款的落实相当重视。不但有关金融机构(尤其是债权大户信用联社)努力收回与落实贷款,而且政府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与配合。乡镇政府均承认其对所属企业的贷款负有无限的连带责任,进而努力协调贷款债务的落实。因而未落实的贷款占的比重不高, 萧山市为10350 万元(含由空壳乡镇资产经营公司承担的4955万元),占9.45%;绍兴县为2064万元,占1.59%; 鄞县为11358万元,占6.16%。这些未落实的贷款主要存在于全部企业均资不抵债的村及乡镇。为了偿还这些未落实贷款,人民银行鄞县支行向县政府建议由县财政出资建立“坏帐基金”,已获得县领导的同意。

单就未落实贷款占的比重看,似乎落实情况基本良好,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一部分落实的贷款收回相当困难。①萧山、绍兴有部分贷款是挂在乡镇资产经营公司帐上,何时能收回很难说。②鄞县将资不抵债企业并入好企业,贷款亦由好企业承担,以致好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偿债能力大减。如八方集团,由于并入5户资不抵债企业, 增加贷款债务1500多万元,发展后劲严重受损,贷款实际上很难收回。③某些企业长期不景气,贷款债务虽已落实,但归还是遥遥无期的。

(三)迈向集约化经营的势头已经显现

①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吸收劳动力的功能弱化。“八五”期间,三县(市)乡镇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上升极快,萧山由7310元上升为26140元,增长2.6倍;绍兴由6670元上升为50020元,增长6.5倍;鄞县由5660元上升为24300元,增长3.3倍。反映在企业中,便是设备的先进程度大大提高。尤其是一些明星企业,多采用成套的国际先进设备。与装备水平的提高相对应,吸收劳动力的功能开始弱化。乡镇工业企业劳动力的占用高峰,萧山是1993年; 绍兴是1992-1993 年; 鄞县是 1991-1992年。②形成了一批竞争力相当强、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名牌产品。如萧山的钱潮牌万向节,主导着国内的万向节市场;亚太集团的制动泵占有国内轻型车需求市场的70%;万达集团的五金工具连续15年名列全国产量、出口、效益之首,并被誉为“东方钳王”。③形成一批有较大实力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大量发展是萧山等三县(市)乡镇企业近年来的一大特色。集团内部以产权为纽带联系,主要有三类。一是由同一所有者拥有的企业组合而成,这主要存在村办企业中,即一个行政村所属的所有企业以其主干企业为核心组成集团;二是由一个核心企业通过开展资本经营形成一批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进而形成集团,这多见于镇办企业中;三是以产品为龙头,进而掺股形成集团,如鄞县华茂集团。④普遍重视培养、引进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少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人才培训中心。绍兴的华能集团公司还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办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在引进人才上,更是八方罗致、不惜工本,绍兴县的一些企业还聘请了外籍印染专家。⑤涌现出一批经验丰富,驾驭市场能力甚强的企业家。他们的事业心极强,努力探索市场规律与消费者心理,带领企业职工创出名牌,不断拓展市场领域,使企业一再步上新的台阶。

(四)民营经济迅猛发

民营经济是指个体、私营及公有股不占控股地位的股份经济。近年来,萧山等三县(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极为迅猛。如鄞县,1995年有个体工商户21580户,从业人员34486人;私营企业5353 户, 投资者人数7164人,雇用员工78499人;二者的工业总产值为96.9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9.1%,占用的劳动力相当于乡镇工业企业的2/3强。

(五)初步形成产业的地方特色

萧山是轻纺、机械、建材、化工及其他行业多业并举。其中轻纺的比重虽较大(30%左右),但其总体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均低于绍兴,名气还不如机械(汽配)来得响亮。绍兴的特色是以化纤织物为主的纺织业,纺织品产量占全国1/7,产值比重占全县经济的2/3强。由于有柯桥轻纺市场提供的全国性销售渠道和信息反馈为依托,因而效益良好,生命力极强,织造、印染产品畅销全国。鄞县虽多业并重,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服装、外贸和名牌。服装不但畅销全国,而且居出口商品首位。三县(市)的出口额都很高,但鄞县尤其突出。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潜在危险甚大

(1)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极不健全,假报表盛行。一个企业有三、 五套报表乃司空见惯。对财税是一套,对银行是一套,对上级政府又是一套,对有必要出示报表的往来户又是另一套。在企业集团中,由于规模大,内部企业间往来多,从而假报表就更为严重,真实的企业财务情况只有企业中少数核心人物知道,个别企业甚至只有“老总”心里明白。企业造假报表的目是首先是逃税,不仅是所得税,若有可能也逃增值税。其次是为了便于获得贷款与其他多种实惠。假报表盛行,不但造成税收大量流失及信用风险剧增,而且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失去科学基础,留下了巨大隐患。(2)企业经营者的权限过大,监督机制很不健 全。乡镇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的投资、分配、人事及其他经营决策上的权限过大,遇事往往个人拍板,监督相当困难。尤其是一些村办骨干企业的“老总”,身兼村党组织书记,集党、政、产权于一身,一旦企业兴旺发达,威信陡增,更是一个人说了算,无人管得了。显然,这种格局的潜在危险甚大,一旦“出事”,就会造成公有财产及银行贷款的大量流失。(3)家族式管理倾向严重。企业规模扩大后,“老总”往往 任用亲属担任高层管理人员,如兄弟、连襟、儿子、女婿等等。长此以往,不但会造成管理层素质的劣化,而且也增大了公有资产受侵蚀的危险。

(二)银行信贷管理面临两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金融竞争,强化信贷监督。目前,一方面金融机构多了;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与投资量大了,一家银行往往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因而多头开户、贷款极为普遍,挪用贷款作投资资本金的现象不断发生。“贷款证”的推行,仅仅解决了企业信贷状况的透明度,并未解决信贷监督问题。目前每家银行均有大量贷款户,同时企业假帐盛行,银行很难从报表上把握企业资金营运的真实状况。银行若要深入了解企业资金情况,则既缺乏必要的人力,又缺乏必要的权限。再加上企业“集团化”,大的集团公司财大气粗,官场背景又甚深厚,对银行颐指气使,各家银行既不敢得罪,又不愿放弃“肥肉”。加上银行间的利益矛盾,银行便更难以实行有效的信贷监督。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加强项目评估及调度资金支持重点高效益项目。目前企业技改盘子甚大,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很深。银行必需加强项目评估,确保信贷安全。然而,目前不仅银行自身的评估力量不足,而且社会可借用的可靠评估力量也甚缺乏。另外由于发达地区的投资项目总体效益较好,因而有必要适当调度资金加以支持,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高效益项目。然而,目前信贷资金的跨地区流动依然相当困难,亟需有妥善的解决办法。

(三)政府部门的某些管理思想与办法需要加速转变

加速实现“两个转变”是“九五”经济工作的主轴,各级政府部门更应当适应这一要求调整管理经济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发达地区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先行者,那里的政府部门应当率先完成这一调整。通过对三县(市)的调查,我们感到,政府部门在两个问题上亟待转变。第一是在追求目标上,应当进一步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发展”。目前,政府行为的“外延扩展”倾向仍很明显。其一,仍然把产值、速度和资金投入量放在第一位,而对效益指标重视得不够。其二,投资盘子铺得过大,仍然超出实际资金可能追求“大投入、大产出”。有的地方政府尤其对大项目感兴趣,以致造成个别企业靠上项目“吃饭”,原有项目尚未产生效益又上新项目,投资计划一年比一年大。其三,在企业集团的组建中也存在某些重数量、重规模、轻本质、轻实效的倾向,以致不但存在“拼拼凑凑搞集团”的现象,而且忽略了集团内部必要的制度建设,造成集团的帐目与报表不清、财务不透明的情况。第二是在对待企业上,应当由“放水养鱼”转为“公平竞争”。“八五”期间,萧山、绍兴和鄞县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严重下降。萧山由12.48%降为6.87%,绍兴由13.96%降为6.28%,鄞县由8.85%降为5.06%, 均远远低于同年全省平均水平(1995年为7.06%),造成了富裕地区税负反而低的怪现象(就这三县(市)而言,也是最富裕的鄞县税负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当前税收地方包干体制下,地方政府对企业过分地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见下表)

1993~1995年萧山、绍兴、鄞县乡镇工业企业税负(%)

地区

指标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山 销售税金/工业增加值

17.93.973.77

所得税/利润总额

22.224.227.4

兴 销售税金/工业增加值

所得税/利润总额

23.020.922.5

县 销售税金/工业增加值

16.64.144.27

所得税/利润总额

16.920.918.1

资料来源:萧山、绍兴、鄞县乡镇企业局。

由上表可知, ①三县(市)乡镇工业企业的所得税率均显著低于 33%(由于“利润总额”大量瞒报,实际税负更低), 鄞县1995 年仅18.1%。②1994年实行增值税制度后,萧山和鄞县(绍兴缺资料)的实际税负远低于规定的17%。根据萧山的同志反映,这是由于乡镇企业转制,统计口径含有大量个体、私营企业,它们利用现金交易大量逃税所致。据鄞县的同志反映,统计口径中仅含镇、村两级企业,不含个体、私营;由于鄞县财政宽裕,当地规定,只要每年纳税额的增幅达到基数的20%,超过的增值税可返还(更毋论所得税)。因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出现“企业积累靠退税”现象。三地都对企业过分地实行“放水养鱼”,鄞县尤其突出。这种政策已带来多重不良后果:①造成财政收入相对萎缩,损害了国家的宏观平衡;②造成了当地企业与外地企业、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③实际上保护了一批当地的后进企业,最终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④在公开与不公开的民营企业大量发展之际,过多的税收优惠会使财富大量落入个人腰包。总之,目前发达地区,政府对企业不应再一味“放水养鱼”,而应当着重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四)转制造成的一些负面问题亟待重视与妥善解决

三地的乡镇企业转制总体是健康的、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应予以切实重视并妥善解决。①一些企业由于过多地承担了破产、倒闭企业的贷款债务,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企业活力与自身发展,如前述鄞县八方集团。②一些企业转制后,积累机制不健全,利润基本上被分光,严重影响发展后劲。如鄞县狮球微特电机厂,实收资本2010万元,镇政府400万元,职工基金会900万元,三户法人股东共710万元, 章程规定,税后利润中留下10%的盈余公积金和5%的公益金, 剩余部分镇政府先拿固定收益80万元,其余四家股东按比例分配。这样,1995年税前利润虽有460万元,但分配后留在企业的便寥寥无几了。 ③在转制时界定资产,小头归镇或村,大头归职工基金会,造成公有资产的流失。“基金会”大体有三类,第一类如狮球厂,是非量化的,归属于全体职工;第二类如帕劳斯毛纺集团,原系亏损企业,“基金会”资产量化到50名职工股东;第三类如某制衣公司,虽量化到个人,但仅归属以“老总”为首的100多名老职工。显然,不论采用何种形式, 都造成了公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此外,劳动力素质欠佳及专门人才数量、质量不足,始终是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薄弱环节,一些企业虽然引进了一流设备,但产品质量总是比发达国家同类企业低一个甚至几个档次,根源就在于此;而且前述企业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及政府部门某些管理思想的滞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当适应“两个转变”的要求。①进一步转变观念;②切实加强辖区内产业发展的全面、科学规划;③改进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办法,把产值、速度、投资规模等指标去掉,主要考核廉政、税收、执法、环保、教育、治安、人口、精神文明、产品质量、基础设施等。

(二)把强化乡镇企业的制度建设作为战略问题来抓

①严肃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认真执行《会计法》、《统计法》。企业必须“一本帐”,要从集团公司及骨干企业抓起。现有的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在两年内做到“一本帐”,并且经过认真验收、甄别后重新登记。今后,财务会计制度是否符《会计法》和《统计法》,是否真正做到“一本帐”,要作为审批登记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首要前提及评比乡镇企业的首要前提。②乡镇企业,首先是集团公司及骨干企业,应调整产权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与内部制约机制。凡是按“公司”名义登记者,必须按《公司法》规定建立治理结构。③实行党、政、资分开。村党组织书记、村长、村属企业集团公司或企业的法人代表,必须由三个人分别充任。乡镇亦然。④落新的企业考核办法。1996年,国家采用新的指标体系考核企业,主要考核总体经济实力、投入产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也应立即采用这个体系。⑤帮助由于转制,利润面临分光的那些企业完善积累机制。对于“基金会”,要吸取教训,同时尽可能地挽回损失。⑥要规范“集团”,明确组建“集团”的标准。建议省有关部门对现有“集团”企业作一次系统调查,提出明确的规范意见。

(三)整顿和改进财税管理

①要建立税收的宏观控制办法,富裕地区应相对多纳税,即税收占GDP的比重应当高一些。②严格依法征税。 富裕地区上交后剩余的地方财力,可以用于建立各类财政基金,支持高新技术发展和新产品开发,支持农业和教育,支持清理信贷坏帐,支持重点项目(掺股),改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等等。③要根据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与透明程度,《会计法》、《统计法》的遵守情况,制定差别税率。

(四)金融部门应当切实改进信贷管理

①强化信贷监督,应当在实施《贷款证》的基础上,从速推行“主办银行制”,至少也应在发达地区先试行,使金融机构联手加强信贷管理。②各银行要继续加强对转制企业债务的清收工作。对于转制中一些企业由于兼并了资不抵债企业而增加的贷款债务,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在订出分期归还计划的同时酌情减收利息。③国有商业银行的省级分行应当集中一定的贷款规模支持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效益项目;在分配股票、债券额度时,也应当适应倾斜。④对重点项目,应当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以利资金筹集与分散风险。

(五)加强基础性建设

①要切实加强教育、法治、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②积极发展各类高质量的社会监督机构与服务机构,如会计师、律师事务所,项目评估服务、信息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服务、国际与国内招标服务等机构。

成员是: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钱玉祥、戴达年、李亚鸣、应宜逊、戴聚康;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倪复兴、陈国兴;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杨审权。

标签:;  ;  ;  ;  ;  ;  ;  

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浙江省萧山、绍兴、银县乡镇企业调查_萧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