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和“2010年计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_科技论文

“九五”和“2010年计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_科技论文

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指导思想论文,目标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的特点

第一,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是一个跨世纪的规划,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机,发展科学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地位,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1994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进步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所以,在编制规划思想、方法和内容上,以及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都要赋予新的内涵,与历史上的几次规划有实质性的差别。

第三,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 发布了《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明确了今后一个较长时间的科技发展方针政策、目标和任务,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要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的意志和全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期望。

第四,1995年9 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实现两个具有历史和全局意义的转变。这是促进生产力大解放、 大发展的根本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要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在转变中的价值,并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五,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已经十分明确,并且已经摆在科技界面前,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要努力做出切实的贡献。

总之,制定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是在一个环境十分有利、任务十分繁重、具有挑战性的形势下进行的,这就是与前几个五年计划制定的不同之处。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制定工作,是1994年5月国务院办公会后, 根据国务院会议纪要通知开始启动的。基于“九五”计划的历史条件和客观要求不同,所以在计划规划编制的方法和步骤上都有大的改进,吸收了过去编制计划规划的成功经验,又创造了一些新的做法。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国务院领导下的部际协调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提高了编制规划的权威性,为科委、计委密切合作,创造了组织保证。在具体操作上,针对国民经济中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了专题和专门研究。除我委相关司牵头负责外,不少专题由计委、经贸委等共同牵头,如计委的产业政策与长远规划司、财金司、科技司、农经司、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司,经贸委的技改装备司,财政部的公交司、文教司,国家统计局的社会司等均作为不同专题的牵头单位。这样使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有较好的衔接。

在编制《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之前,花了约半年多的时间,比较集中地研究了10个专题:

1.国民经济建设重大工程及其主要技术的选择;

2.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及科技产业工程;

3.工业经济规模生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

4.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及科技产业工程;

5.高技术研究、发展及产业化;

6.基础性研究和基础工作;

7.关于我国的科技投入问题;

8.建立新的科技体制;

9.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0.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这些专题在研究过程中,从分析形势入手,着重考虑了面向经济、服务经济和提高科技自身水平两个方面的工作,重点提出了“九五”期间的目标和任务。各部门、各省市都很重视和支持专题研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修改意见,我们尽可能做了采纳。可以说这些专题对形势的分析比较客观,目标任务比较明确,为编制《规划纲要》,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次规划的编制,正处于全国科技大会前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布了《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我们努力在规划中体现《决定》的精神。目前还要进一步学习五中全会文件,将其主要精神贯彻到规划中去。

二、编制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的背景

1.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和“八五”以来经济形势的简要回顾。

1978~199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2倍,年均增长9%,经济增长率居世界各国之首;农业发展基本满足温饱的需要;乡镇企业的崛起,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和繁荣逐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工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明显提高;长期困扰的消费品短缺现象已经根本消除;外贸年增长率16%;工业制成品对农产品的出口替代基本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来自于改革开放政策,来自于长期科技成果积累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我国经济发展走过的道路,必然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经济结构的客观事实是:建国46年以来,经济建设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无论是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我国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工业水平。但是由于长期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缺乏市场需求刺激,虽然建立了庞大工业体系,却形成了扭曲的产业结构。我国新一轮的工业化进程是1985年前后,其标志是轻工业全面进入买方市场,接续而来的是耐用消费品的发展。从经济角度分析,一个国家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生活必需品短缺的消除,国内市场需求必然出现高层次化的趋势。满足国内档次不断上升的消费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所以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必然要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实现这一调整和升级,关键就是依靠科技进步。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农业份额将逐步减少。虽然国民经济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减弱,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仍然是发展经济的关键,是社会安定的根本。由于我国人均耕地不足,农业面临巨大压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4.31亿亩,人均1.22亩,耕地后备资源2亿亩,即使现有耕地不再减少, 到2000年人均耕地也将减少到1.11亩,到201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02亩。由于人口的因素,要保持1992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必须使2000年粮食作物亩产从目前267公斤提高到295公斤,到2010年,要上升到320公斤。

——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与70、80年代相比更加严峻。

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今后10多年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 将进一步降低。 据分析, 到2010年缺口较大的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及铜、锰等有色金属,其中石油到2000年需求1.93亿吨,预计缺口3700万吨,到2010年需求3.87亿吨,缺口将扩大到1.5亿吨以上。主要矿产资源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使开发储量严重不足,而资源浪费又极为严重。我国环境状况也日趋恶化。目前,29%国土受到酸雨的威胁,70%河道水质超标,95%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1/3可利用草场日益退化。 科学技术必须面对这一不可忽视的现实,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属于幼稚产业。

我国高技术的发展,起步于军工尖端技术,虽然取得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但民用高技术产业却十分薄弱,传统工业的技术落后与军工尖端技术形成极大的反差。1994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仅占8%,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1992年公布的数字,美国为26.6%,日本为30.9%,英国为20.2%,德国为18.6%,意大利为16.6%(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按OECD国家指标)。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1994年仅为8.4 %, 而1992年美国为48.6%,日本为54.9%,德国为26.4%,英国为39.3%,法国为28.9%。上述两组数据表明了我国的差距。因此,“九五”期间必须把高技术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技投入不足。

近年来,科技投入的总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R&D 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均呈下降趋势。科技投入的总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为1.72%,1991年、1992年都为2%,1993年回落到1.87%,1994 年更落至1.44%。R&D投入占GDP也逐年下降,1990~1992年一直徘徊于0.7%左右,1993年降至0.62%,1994年更落到0.51%。国家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1993年比1992年中央财政下降0.7个百分点,而地方财政下降了9.3个百分点。 “九五”期间这一状况必须改变,否则将成为科技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2.国际背景。

1989年苏美首脑会晤,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而支持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为适应经济竞争的需要和在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其调整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科技进步更加面向经济建设。

——美国把加强和支持工业研究开发, 纳入国家技术政策, 宣布726个国家实验室同私营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 美国的基本思想是:要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工人的技能。克林顿声称,美国的技术政策已成为美国经济战略的关键因素,技术政策与经济政策已经一体化。

——欧盟强调研究和技术开发,要为西欧经济重新增长、提高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做出重要贡献。要将技术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企业中去,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些企业群中去。

——英、德、法三国技术政策都更加面向产业。英国强调要最充分地发掘英国的科技潜力为英国经济服务;德国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使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

——日本近年强调基础研究,但并不放松面向产业的应用和技术开发,提出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更多地发展知识密集度更高、附加值更高、能源依赖更低、环境污染更小的新兴产业。

——韩国的方向更明确,到2001年要成为发达国家,跻身于七个发达国家之列。

第二,充分发挥产业界的主力军作用。

在工业化国家以及韩国和台湾地区,产业界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也是研究开发的主力军。产业界在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从投资和研究开发两方面表现出来。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拨款占全国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在主要发达国家是最高的, 但也占不到一半。 1993年美国科技总投入为1610亿美元,在研究开发经费中政府所占只有42%,工业界提供的经费占52%;日本研究开发经费,政府拨款只占其中的18.2%,由企业提供的占81.7%。西方7个发达国家中的德国、 英国和法国,工业界都承担了本国研究开发经费的60%以上,意大利、加拿大两国虽低一些,但也均超过50%。据OECD调查,美国工业界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相当于其GDP的1.8%,日本为2.13%,德国为1.5%, 欧盟为1.32%。

第三,促进各种形式的联合。

现代科学技术其鲜明特点是高精尖和跨学科。一个研究开发项目投入之大、设施之昂贵、涉及学科之多、周期之长、风险之大都是空前的,许多研究开发项目,如新药和微电子新器件的开发,一个企业鞭长莫及,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大力促进各种形式的合作。

美国为鼓励企业之间在“竞争前”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陆续成立了数十个由多家企业合资的研究开发“法人财团”,吸收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学参加。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提倡“产官学”研究体制。

澳大利亚、法国都组建了一批合作研究中心,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联合,进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开发。

第四,重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高新技术是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高新技术可以创建新工业,开辟新市场,保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农业需要高新技术求得再发展,传统工业需要高新技术来改造,医药、金融等服务业离不开高新技术。近10年来工业化国家已将大部分科技发展资源用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以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重点。

韩国1993年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原称G7计划),是一项目标在于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计划,用10年时间,政府与企业界分别出资30亿和33亿美元,从事14个高新技术领域900 项课题研究和开发,用其成果改造现有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向世界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此项计划还规定到2001年R&D经费要占GNP的5%。 韩国面向2010年的长期规划,已于1994年5月完成草案,目标是使韩国到1998 年的科技水平从目前第15位上升到第9位,到2010年达到西方7国水平。科技投入,1998年占GNP的4%,2001年到5%,2010年到6.7%。大量的经费用于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台湾在80年代提出,要使台湾经济持续发展,必须集中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台湾的高新技术现已初具规模,尤其在电子和计算机方面。据西方估计,台湾笔记本式计算机已占世界市场的20.7%。台湾的中期目标是: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重点是10个工业新兴领域,开发8项关键技术。10 个领域是通信、信息、消费类电子产品、精密机械与自动化、先进材料、半导体、特种化工与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航空航天。10个领域产值从1990年274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950亿美元,相当于8000亿人民币。8项关键技术是光电子、计算机软件、材料与应用、工业自动化、 先进传感器、节能技术、资源开发和生物技术。

新加坡的基本方针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特定科学技术领域,在此基础上增强本国制造业、服务业的竞争力。新加坡R&D经费占GNP从1990年1%,上升到1995年的2%。

第五,优化技术创新体制,促进技术商业化。

技术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应用,使技术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需要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制,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在当前,优化技术创新体制已成为各国科技政策或产业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

美国拟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技术创新改革措施:一是使研究和实验投资税收减免永久化; 二是制定新的法规,对创新高新技术的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三是鼓励国家科学基金在大学里建工程研究中心,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四是联邦实验室全面对外开放;五是推行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商务部将在1997年建立上百个推广中心,组成技术推广网。

日本原来的创新体制,注重增量创新,重点围绕应用研究和商业化开发。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提出创新体制改革:一是改组筑波研究所;二是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在建立全日联托系统基础上,建立全球技术扫描系统;三是改进大学研究系统,促进与企业界联合;四是推行科技活动地区化。

德国技术创新体制的特点:一是政府重点放在高质量产品和高效率制造技术上,但也重视一向占优势的传统市场;二是大多数工业部门都有合作研究组织,主要帮助本部门企业解决日常的技术问题,并从事技术信息传播工作;三是重视技术普及和技术培训。德国的各工业协会、行业工会、商会、地区性技术转让中心、创新中心都积极参与技术推广工作。

韩国重点是工业技术创新,措施是开发经费补贴、原型制造补贴、税收优惠、风险投资、政府缩紧对资本密集工业的支持,集中更多的资源,支持技术密集工业。给中小型企业财政支持,加强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

总之,这4 个国家的创新体制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和特点而确定的,那就是:

美国:由过大、突破性创新转向加强增量创新;

日本:由过大、增量性创新转向重视突破性创新;

德国:由过大、增量性创新转向重视突破性创新并重;

韩国:由过大、引进技术吸收改进转向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三、关于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指导方针,切实推动经济建设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移,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经济、社会、科技持续协调发展,形成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2.基本原则。

1)科技发展要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为依据, 为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科技发展要把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力,提高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作为首要目标。

2)科技发展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优化。要把攻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主要任务;把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

3)科技发展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到多方联合,优势集成,分工有序,力量集中。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要优先安排,大力推广,形成规模,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 立足技术创新,着力形成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

5)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合理部署基础性研究、 高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工作,要把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作为重要任务。

6)加强国防科技的预先研究,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 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

7)要尊重知识,善用人才,大胆使用年轻科技人员,创造公平竞争、协同合作、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要坚持专业科技队伍与群众性科技活动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科技普及、推广相结合,科技与教育相结合。

3.发展目标和任务。

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基本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到2010年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体制更加巩固和完善,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形成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使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十大科技强国之列,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努力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加速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左右。到2010年,重点行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生产技术和装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

(2)到2000年,要力争攻克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 加强工程化研究,使全国主要工业领域如基础工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末水平或90年代初水平。在逐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到2010年力争使部分行业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

(3)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到本世纪末, 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要从目前的10%提高到20%左右;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从6.2%提高到15%左右。到2010 年上述比重分别提高到30%和25%。

(4)基础性研究要合理调整学科布局, 集中力量在有优势的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力争一些重大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继续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和基础设施。

(5)全面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 解决一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缓解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所带来的制约和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6)要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稳住一支从事基础性研究、 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10万人左右的科技队伍。行业和地方也要按照需要和财力确定应该稳住的科技队伍。

(7)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到2000年使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5%。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年增长率都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更大些。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争使企业的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50%左右。

(8)实现高效、 协调的宏观科技管理和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科学化管理制度的目标,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主要手段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组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研究开发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标签:;  ;  ;  ;  ;  ;  ;  

“九五”和“2010年计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