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经验与海南的发展_新加坡经济论文

新加坡的经验与海南的发展_新加坡经济论文

新加坡的经验和海南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海南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经验是:抓外贸,投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和政府对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等;海南发展经济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同新加坡进行合作。

[关键词] 新加坡 商业立国 优势产业 海南经济特区 经济合作

新加坡是一个地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容量有限的城市化岛国,国土面积约620平方公里,人口有300多万。1965年独立以后,经过27年奋斗,由一个贫穷落后的、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新加坡,一跃成为以制造业为中心,商业、金融、交通运输和旅游为支柱的新兴工业国。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达1600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香港和日本,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目前已成为东南亚地区空运、海运、贸易、加工制造、金融和旅游服务中心。

一、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评述

新加坡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奇迹般地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发展成为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新加坡发展经济主要抓外贸

新加坡以商业立国,开始以转口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其决策是正确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由依赖转口贸易为主的落后国,变为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的先进出口国。从60年代到70年代,新加坡顺利地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出口,使70年代新加坡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口贸易年增长率达到24.6%,而出口贸易年增长率高达28.2%。1990年对外贸易额高达1131.5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25倍,是世界罕见的发展速度;1992年上升为1355亿美元,比1960年的24.68亿美元增长54倍,其中,出口额634亿美元,进口额721亿美元。能取得这样成绩,归功于政府的决策人,能适时地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地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去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因势利导地使之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

5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了经济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也正是新加坡开始实行工业化之时,使新加坡经济很快纳入了国际经济运行的轨道。1964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第一次会议作出一个重要的决议,即对发展中的国家实行普遍优惠的关税制度,1968年该会议正式通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包括半制成品)给予关税的优惠待遇,而且优惠的内容逐年增加。这对以贸易立国的新加坡来说,无疑给予了一个百年难遇的良机,使新加坡的出口贸易额在1965年-1973年的8年间,年平均增长率在11%以上;1973年-1983年的十年间,年平均增长率提高到17.9%,成功地完成了由转口贸易向大量出口产品的重大转化。

同时,新加坡政府也抓住了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产业转移和资金出口的机遇,大力发展本国的工业,并迅速成为优势产业。如,60年代开始,新加坡利用当时东南亚勘探和采掘生产石油需要钻台设备和石油市场的时机,一方面及时调整和转移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上钻油台和各类器材,并为石油的生产提供服务,到60年代末期,大约有4.5亿新元的纯利润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石油业方面取得的。到了80年代,新加坡建造的海上钻油台占全世界正在使用量的42%以上。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钻油台生产中心,仅次于美国。另一方面新加坡又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工业,使一个并不出产原油的国家,炼油业却成为工业支柱之一,石油产品年产量超过5000吨,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一跃而成为在美国的休斯敦和荷兰的鹿特丹之后的世界第三炼油中心,新加坡对越南出口的产品中88%是石油产品。

同时,由于新加坡采取分散贸易对象的政策,广开门户,使它的贸易伙伴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避免了在贸易上过分依赖于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美国一直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但1992年,在新进口总额中,美国商品只占16.5%,出口总额也只占21.1%,比前几年有所下降。

(二)新政府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不断地改进投资环境

新加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海洋交通的咽喉之地,东南亚的交通中心。因此,远洋航运和航空事业十分发达。新加坡多深水良港,尤以新加坡港最为著名。此港波浪不惊,160个泊位可供各类海船终年航行和停靠,通过500条航线与世界1000多个港口相联系,其航运能力和吨位都超过了荷兰的鹿特丹港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航运事业的发展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其产值约占新国民收入的20%左右,也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场所。航空方面,新加坡已经成为东南亚的航空工业中心,1991年与世界6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通航,年输送旅客900万人次以上,樟宜机场成为繁忙的国际航空运输中转站。修建大型机场、地下铁路、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由政府承担,并由政府设立一定的法人机构来管理,使新加坡的交通、电力、通讯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和效率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为外商外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建立高科技产业和高素质科技人员队伍

新加坡的高科技产业如电子工业、办公设备自动化、生物工程、精密仪器、石油化工等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磁盘生产国和世界第五大半导体生产国,有的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1年新加坡信息产业(新称之为咨询科技产业)的产值达到20亿新元,发展迅猛异常。政府下决心在2000年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一座“智慧岛”,为此而制定的“2000年信息技术计划”中的耗资10亿美元的高速电脑自动联网工程完成后,新加坡就会成为由电子操纵的按钮国家,每个工厂、学校、家庭,每个商店、机关写字楼的电脑网络连成一片,这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水平。目前,新加坡电信局可以提供国际直拨电话、电视会议、国际传呼、流动卫星通讯、传真网络等9种优质服务。

新加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政府重视智力投资和人才培养,努力开发人才资源,能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和采取一系列的得力措施。如,1991年投入研究与发展的费用高达2.3亿新元;设立援助和发展基金,有目的、有重点地突破某些高科技领域;为发展高科技兴建科技园。裕廊工业区早在60年代开始兴建,随后设立裕廊工业管理局来有效地管理这个占全国总面积1/8的新兴工业区。同时引进最新工艺,扶植新兴工业,兴办高等院校,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甚至对私办企业的科研项目也给予关心与支持,枢挂恢Ц呖萍*

人才队伍应运而生。新加坡科技人员素质高,而且年轻化,硕士生学历的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40%左右。

(四)政府对经济有效的管理

新加坡政府以国家出面,把国民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直接占有部分资本和劳动力。全国土地的75%由国家所有,还建立了大批国营或公私合营的企业;国家在军事工业、大型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和有关国计民生重要产品的生产中投资大、范围广,如,造船业固定资产的82%以上是由政府投资的。

政府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经营上的自主权。规定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一样,都具有人、财、物的支配权。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抓三点,一是企业经理和董事长的任免权;二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目标;三是企业的盈亏。亏损的企业负责人是要被撤换的,因此企业有压力,必然产生动力,迫使企业家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动经营好企业,同时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全员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自觉地劳动。政府规定,如果企业的利润增长率,超过了银行年利息率,其多余部分,允许企业提留15%作为企业奖励基金,其中2/3给全员发奖,1/3奖给企业负责人。这种贡献与利益的挂勾,充分体现了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使企业充满生机和竞争能力。

(五)新加坡经济波动较小,物价长期稳定,经济呈良性循环,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新加坡人民得到充分就业,工资连年增长,物价平稳,通货膨胀率一直都比较低,80年代下降为2.3%。社会生活秩序有条不紊,政府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条例等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道德教育来约束社会行为。惩罚制度比较典型,罚款的面广数额大,促使人们自觉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不仅国内人民安居乐业,连外来新加坡的游客也感受到和平安宁。同时,新加坡保障制度比较健全,中央公积金由雇主雇员双方按一定比例共担,使雇员退休后无后顾之忧,而且这种强制储蓄的方式,提高了人民的储蓄率,可把这部分资金用来再投资,实为两全其美之策。

(六)廉政建设是经济发展高速运转的保证

新加坡全国上下已达成共识,都把廉政问题作为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事来认真对待。新加坡政府设立廉政公署,清查官员贪污腐化徇私舞弊的行为。官员一经任命,家庭财产便要如数登记,任职后财产增加,如果发现有不正常的迹象,就要说明它的合理来源,否则要依法惩处。被革职入牢的官员,法律制裁十分严厉,甚而将其公积金全部没收。为了鼓励官员廉政,政府实行了高资制,一般官员月薪达5000美元。政府推行“优惠可以养廉”的措施,若官员买公寓、买汽车,政府给予优惠贷款。这种高工资与优惠待遇,官员就会权衡得失,自行杜绝营私舞弊。同时社会监督也很完善,特别是新闻媒介,对不法行为予以曝光,检举揭发人不会遭打击和“穿小鞋”的伤害。

二、海南与新加坡经贸合作的构思

海南一建立经济特区便开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形式以利用外资为主,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为吸引外资予以优惠。同时,海南比其他地区更开放,表现在:允许土地成片开发,出让土地使用权期限较长,外汇管制、金融政策和关税管理都较灵活,人员、资金进出较自由。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热带农作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有环岛的海域和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滩涂,众多美丽的海湾和良港。建省以来,通过全省人民的努力,大大改变了海南贫穷落后的面貌,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2,113元,实现了海南经济发展第一步的战略目标,1993年经济的发展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GDP的增长率为20.4%。虽然如此,但海南特区仍有许多困难与不足,必须进一步开放改革。海南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才能增强海南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要把中央给予海南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化为海南的产业优势。近年来,海南企业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如海口罐头厂推出椰树牌系列饮料产品,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已成为名牌并走向世界。如果我们能象开发椰子汁和咖啡那样,将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广泛进行深加工,发展为创汇农业,再将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柱,组成海南产业基础,形成海南的优势,使海南真正地走向世界,实现经济腾飞。笔者认为:只要海南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尽快实现上述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其关键是首先发展金融市场,引进国际资金。目前,海南的金融市场不能配套,不能协调,不能及时提供充裕的资金,影响商品开发,影响产品走向世界。发展海南经贸的突破口是进一步改革开放海南的金融市场,使其尽快与国际金融市场同步,并参入国际金融市场之中。只有这样,海南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满足海南企业的需求,也才能引进新的科学技术与人才,才能造就出海南的名牌产品。海南发展经济,可以走新加坡发展以创汇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的道路,来发展海南的创汇热带农业和加工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创造条件,逐步调整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倾斜。其构思如下:

(一)改革海南目前的金融组织结构,促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实现全方位引进外资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新加坡的金融格局:1990年,新加坡拥有各种金融机构500多家,其中外国银行约140家,外国银行代办处约60多家,外资证券公司及其附属机构约70余家,能合法经营亚洲、美洲美元的金融公司约200家,这就是说,仅300万人口的新加坡金融市场为新加坡的制造业、外贸出口、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海南700多万人,与新加坡一样,是地处海岛,两地有许多相似之处。新加坡的金融业务发展迅速,有现成经验,可供海南参考。海南金融体制要开放,必须以改革促进开放。

第一,要进一步改革金融管理体制,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使特区中央银行职能转变,完善和加强金融调控,而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参与金融市场竞争,成为主要的金融主体。政府对银行业务少干预,发挥银行的积极性,增强其竞争力。

第二,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银行参与企业资产评估,落实贷款债务,落实还本付息,落实资金来源,促使银行对贷款企业,进行扶植与监控,从而优化投资产业结构;同时资金要投入一些创汇行业,让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三,按国际惯例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尽快与国际金融市场同步。

第四,对信托投资进行改制,使其成为区域性或地方发展银行,对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进行联社,成为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第五,全方位开放金融市场,成立金融咨询公司、租赁公司、资产评估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第六,组织期限较长的商业银行资金,采用银行贷款、联合贷款、项目贷款等多种方式,以多种渠道进入海南,支持海南的重点开发项目;开放金融拆借市场,以及外币兑换、进口押汇、离岸存款、期票贴现、租赁担保;鼓励双方各自或合作发行各类债券集资,允许双方有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招股,以多种方式发展金融商品,实现海南金融市场繁荣与币值的稳定格局。

(二)进一步改革投资的软硬环境,吸引新加坡人来琼兴办金融机构,琼行也可去新加坡设立分行或代办处

让外资银行也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在琼设立分行、设办事处或者与琼合资办银行等,开展多种金融融资业务,为境内外客户提供融资、存款、放款、汇款、结算和信用证押汇等服务。海南可与新加坡各种银行建立直接往来关系,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结算业务、帐户清算、单证、票证交换中心,以此作为连接海外的枢纽,与国际贸易EDI电脑联网。

(三)双方开发信息方面的合作

新加坡有现代化信息中心,有国际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有关信息处理技术,海南与新加坡可以相互提供、交流、储存、分析信息以及合作培训人才,这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提高金融人才的素质与服务技能。

标签:;  ;  ;  ;  ;  

新加坡的经验与海南的发展_新加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