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_心理学论文

20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_心理学论文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心理学论文,中国论文,近二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大陆的心理学在停顿了十余年后于1978年才得到恢复与新生。自那时起,中国大陆的心理学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是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初步总结。

1 概况

1.1 发展心理学(以前的儿童心理学)一直是中国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中,从事发展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数较多,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中国心理学会在60年代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就是儿童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首先重建了这个委员会。1984年基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学科,同时也由于参加这个委员会活动的人数很多,所以把它分为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两个委员会。至今,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心理学会下属的十一个专业委员会之一。该委员会除积极组织中国发展心理学工作者参加国内外的心理学学术活动之外,还第一、二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发展心理学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此外,中国教育学会下有一个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它的工作着重于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相结合。除了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参加这个研究会外,一些对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感兴趣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积极参加这个研究会的活动。

1.2 1978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会共举办过七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递交给这几届会议的发展心理学论文一直占相当大的比例,1978年举行的第二届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占19%,1979年第三届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也占19%,递次给1981年第四届会议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占15%,1984年第五届会议发展心理学占19%,1987年第六届会议中占13%,1993年第七届和1997年第八届会议上发展心理学都占约16%。最近几届会议中发展心理学论文所占比例稍有下降,这是因为过去在中国很少研究的分支也都有了发展。即便如此,1993年和1997年两次会议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所占的比例还是最高。

1.3 中国心理学会现主办两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即1990年以前的《心理科学通讯》)。它们是综合性的,刊载心理学个分支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主办的《发展心理和教育》则专门发表发展心理学和把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工作的文章。中国其他的心理学杂志也都登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计算了自1980年至1999年这二十年期间发表在上述两份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刊物上的发展心理学论文和研究报告。前10年即80年代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所占比例,在《心理学报》上为18.7%,在《心理科学通讯》上为24%,平均为21.5%。在后十年即90年代时,比例分别为16.9%和21.3%,平均为20.5%。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比历届年会收到的发展心理学文章的比例还高。

按研究领域,我把它们分为理论研究、感知觉和动作、认知(包括语言和智力)、个性和社会化(包括情绪)、特殊儿童(包括超常和弱智等)和跨文化研究。按年龄阶段分为婴儿、幼儿(学前)、小学儿童、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下面是前10年和后10年各类文章所占的比例。1980至1989至1999年,理论7.6%,感知和动作9.8%,认知57.5%,个性和社会化17.8%,特殊儿童3.7%,跨文化4.9%;婴儿6.9%,幼儿30.4%,小学儿童38.6%,青少年16.3%,中年2.9%,老年4.9%。1990年,理论1.1%,感知动作4.5%,认知48.1%,个性和社会化37.3%,特殊儿童4.5%,跨文化4.4%;婴儿4.5%,幼儿26.7%,小学儿童30.9%,青少年26.4%,中年3.3%,老年8.1%。

从研究领域来看,认知发展所占比例最大,80至89年间占57.5%,90至99年仍占48.1%,但已下降近10%。相反,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在80-89年仅占17.8%,到90-99年已增至37.5%,增加近20%。这说明80年代时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着重研究的是认知发展,其他研究都比较少。到90年代,认知发展仍是研究得较多的一个领域,但个性和社会化研究迅速增加,形成了认知发展和社会化两个主要研究领域的局面。

从研究对象来看,80年代研究最多的是小学儿童和幼儿,青少年仅占16.3%,因此这时的中国发展心理学实际上还是儿童心理学。90年代时虽然小学儿童和幼儿的研究仍分别占30.9%和26.7%,但与80年代相比,比例有所下降。而青少年研究已增至26.4%,与幼儿研究比例相同。老年研究也从4.9%增至8.1%。因此,这时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可以说主要研究幼儿、小学儿童和青少年,婴儿的研究仍很少。

1.4 这一时期发展心理学书籍出版之多,涉及的领域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儿童心理学的教科书除修订了60年代出版的朱智贤主编的儿童心理学外,还相继出版了几本儿童心理学教材。同时,人生各阶段心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各方面的著作也都基本上齐全。如婴儿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思维发展心理学、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化、品德发展心理学、幼儿个性发展与教育以及儿童心理研究方法。这些著作除介绍国外有关发展心理的资料外,还反映了国内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出版了不少研究文集,集中了这一时期我国发展心理学各领域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如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研究、跨文化心理发展研究、超常儿童心理研究等。

2 研究简介

2.1 认知发展

在这一时期的初期,主要研究儿童数学认知,以后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至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认知、社会认知和其他一些问题。

朱智贤率先研究了小学生字词概念的发展,他领导的全国协作组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以刘范为首的一个全国协作组曾对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儿童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他们除了研究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的认数、数序和序列、数的组成、运算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以外,还研究了儿童的长度、面积、体积、概率、交集、对称、相差等概念,以了解儿童在掌握这些概念过程中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化、水平和特点。以刘静和为首的研究组研究了儿童对数学中部分与整体的认知。他们认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小学数学概念和运算中一种本质的关系,是儿童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根据这一观点,它们编制了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教育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于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过儿童的空间、时间、运动、速度、因果关系等问题。在空间认知方面,研究课题有儿童的空间概念和空间表征,如左右概念、方位概念、二维和三维空间概念、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等。90年代以来,方富熹、方格等对儿童的时间认知、年龄认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课题包括学前儿童对时距的估计和它们的认知策略,小学生对习俗时间的时距判断和周期性的认知,儿童对年龄的认知的发展等。

对元认知问题,主要研究的是元记忆的发展。在这个领域,研究过幼儿、小学儿童(包括常态儿童和超常儿童)、青少年直至老年人的元记忆,其中主要是记忆策略和记忆监控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朴素理论,特别是心理理论,是当前国际上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前沿课题。我们也已经开始对其中的儿童心理理论和生物学理论进行了探索。有人研究过3-5岁幼儿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能力,幼儿对生物生长现象的理解等。有人研究过幼儿的心理理论,包括现象和实在的区分,错误信念,表征变化等。最近还有人研究小学儿童对说谎和说真话的评价。

除了这些研究之外,儿童推理和儿童的分类等问题在这个时期也都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明显的成绩。

在中国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结果和皮阿杰理论的比较。研究的有些结果与皮阿杰的结论基本一致。但不少研究说明儿童的反应除年龄因素外,还受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作业类型、材料性质,实验条件,指导语和儿童已有的经验以及文化背景等等。因此,很难把守恒、分类等作为一般的指标,认为它们必然出现于某一年龄。在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之间,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倾向于领域特殊性的观点。有人甚至怀疑儿童的认知发展有明显的阶段。但一般来说,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家并没有明确地反对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而是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以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中国在儿童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在这一领域我们主要研究过两个课题,一是儿童观点采样能力的发展,另一个是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在观点采择方面,研究课题包括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以及中国和澳大利亚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比较。在友谊认知方面,研究了小学儿童和青少年早期对友谊的理解受哪些条件的影响和友谊关系的认知结构及其年龄差异等问题。最近,有人对中小学生社会认知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把它和儿童的非社会认知进行比较,揭示了我国中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某些规律和特点。

2.2 语言发展

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研究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对了解语言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起很大作用。以朱曼殊为首的发展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在近20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儿童的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以及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其中主要研究儿童词汇和句子的发展。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婴儿和幼儿,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小学儿童。对特殊儿童、如弱智、聋童、盲童和各种语言障碍儿童的研究则较少。

他们研究了儿童的早期词汇,儿童对时间词汇、空间词汇、代词、形容词、量词和动词的掌握。在句子的产生方面,研究过儿童句法的一般发展、疑问句的发展、把字句的发展、句子中各种动词结构的发展。在句子的理解方面,研究过儿童对疑问句、否定句、被动句、量词句的理解、儿童对各种复合句的理解、对间接意义的理解以及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此外,他们还研究过儿童的语用问题,如儿童对会话准则中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的掌握、儿童根据情境和听者的特点调节自己言语的能力等。也研究元语言能力的发展,其中主要是儿童语音意识和汉字中语音线索的意识,以及它们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这些研究使我们对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概貌能作出粗略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和其他国家儿童的语言发展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研究还表明在发展过程中儿童语言有很大的情境依赖性(包括语言情境和非语言情境)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在语言发展的理论问题上,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支持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的观点,但认知发展不是语言发展的充分条件,而且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随着发展,语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个问题是模仿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者肯定模仿的作用,认为它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而且,它需要有些前提条件,受制于儿童本身的成熟和认知发展。

2.3 社会性发展

2.3.1 自我意识的发展

韩进之为首的研究组考察了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把自我意识分为三个成分:自我评价、自我检验和自我控制。各成分发生时间稍有前后,以后随年龄不断发展,但发展速度和模式各不相同。总的来说有几个时期发展较快,有几个时期发展较慢。此外,评价的依从性和独立性、具体和抽象、外部行为评价和内部心理评价等也各有发展特点。有的研究者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自我意识发展的机制问题。还有人研究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高智商和一般智商儿童自我概念的比较。

自尊,特别是青少年的自尊是近年来很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研究者们不仅研究青少年、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特点,而且探讨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2.3.2 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

李伯黍为首的研究组曾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和公正观念的发展。从总体上说,研究结果支持皮亚杰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有其顺序性和阶段性。但中国儿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道德判断转变,比皮亚杰所描述的要早。这个研究组和其他一些研究者还对公私观念、集体观念、分享观念、劳动观念、爱国观念、责任心、利他观念和行为进行了研究。

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扩大与深化。研究课题包括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儿童道德概念的影响根源、道德情感的归因,如年幼儿童对欺骗行为的道德判断和相关的情绪归因等。

此外,研究者还对价值观、理想、动机、兴趣、独立性、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如朱智贤领导的研究组对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进行过全面的调查研究。许政授对幼儿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和影响婴儿自控行为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2.3.3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在这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家庭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婴儿性格有着显著的相关。

其次是家庭结构。中国的传统家庭是三代人的大家庭,但目前两代人家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城市中。两种类型家庭中儿童个性是否有明显差别,各人的研究得到不同的结果。

再次是离异家庭。研究者研究了父母离异时儿童的年龄,父母离异后儿童由谁抚养,儿童单亲生活时间的长短,父母离异后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关系等因素与儿童受父母离异的消极影响的关系。也研究了这些消极影响是持久的还是短期的问题。

在这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研究,如儿童和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及其和性格特征、社会行为、同伴接受性的关系;班级集体、榜样、同伴、奖惩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等等。

2.4 超常儿童心理研究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一些心理学家组织了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和从事超常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起开展对超常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至今已坚持20余年。他们采用个案研究、追踪研究、实验研究、教育干预等手段研究了超常儿童的认知、创造力、个性和超常儿童的发展过程、条件以及超常儿童的鉴别等问题。

他们比较了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感知觉、观察力、记忆、推理、创造性思维以及元认知的发展特点,发现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在认知的不同方面差异的程度不同。超常儿童以创造性思维和数类比推理的较高发展为特征形成不同于一般儿童的认知模式。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超常儿童在个性特征上也具有某些特点。至于有哪些特点,各研究由于使用的量表和被试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据此研究者提出超常儿童是优良的智力、较高的创造力和良好的个性特征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的心理结构是这三方面组合的统一体。其中智力是基础,创造力是核心,个性特征是动力和支柱。在超常儿童鉴别问题上,他们总结出五条原则和程序,主张采用多指标、多方法来鉴别超常儿童。他们编制了超常儿童认知能力测验,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小学生个性特征问卷,幼儿性格特征问卷,为研究和鉴别超常儿童提供了工具。此外,他们还开展多种形式和教育实验,包括个别教育和班级教育实验,以进一步揭示超常儿童的发展规律,检验鉴别的指标和方法,并探讨教育超常儿童的合适途径和形式以及促进他们充分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984年开始,研究组协助一些中小学建立超常儿童实验班,在实验班中的学生以较短的时间完成小学、中学的学习任务,智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大学也设立少年班,吸收超常少年提前进入大学学习。实验班和少年班相互衔接,加上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逐渐形成了我国超常儿童教育体系。

2.5 独生子女心理研究

我国人口过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从70年代末开始,国家实行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政策。现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于是独生子女心理很自然成为中国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研究表明,在认知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差异或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不过这不是独生子女心理是否有特异性的中心问题,不是争论的焦点。所以我国关于独生子女的心理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有关独生子女个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虽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某些个性特征上并无明显差别(如合群性、人际关系、助人等),甚至独生子女在某些特征上还表现出优势。只是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较差,比较任性、自我中心较强。这主要取决于教育,特别是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和亲子关系。因为研究表明:

(1)独生子女内部差异很明显,如独生子女中独立性强和弱的都很多,但没有表现出两极化的倾向。

(2)入托儿所、幼儿园的独生子女比未上托儿所、幼儿园的独生子女合群性强得多,且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随年龄增高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3)在农村中独生子女,特别是男童,任性、依赖、怯懦等不良品质更为严重,因为农村中对独生子女更为溺爱。

(4)独生子女个性特征与父母的生育意识,即父母是否具有明确的一胎愿望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都表明,独生子女的性别差异显著,这是因为受到重男轻女传统的影响。我还认为,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特征可能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是独生子女,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

2.6 老年心理研究

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逐年增加,预期今年老年人人数会达1亿3千万至1亿4千万,占总人口的10.7%。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迅猛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因此老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心理学家从80年代开始对老年心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几位研究人员进行。她们的工作重点是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研究包括:

(1)记忆、智力等认知功能的老年化特点。研究表明这些功能总的来说随年龄增加而减退,但不能笼统地说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因为减退的程度与作业性质有关,且个体差异很大。

(2)认知功能的可塑性和储备能量。对老年人采取干预措施进行认知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认知功能。训练后老年人的成绩可达到、甚至超过一般的年轻人。

(3)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中的记忆和问题解决的比较。日常生活记忆和现实生活问题解决两项研究都表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认知能力保持尚好,特别是60-74岁的老年人。这方面的差异小于实验室研究中认知能力的年龄差异。

(4)非认知因素对认知功能的作用。主要研究态度、情绪、个性等因素的作用。

最近,她们还探讨了认知老化的模型。

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方面,她们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有关的各个方面,如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幸福感等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60-74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正常,并保持完好的自我。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日常活动、家庭结构、家庭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证明了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可塑性,他们的衰退并非完全不可逆转,而且为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为预防老年疾病、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在她们准备同其他学科结合,进一步探讨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对心理老化的作用,并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出对策。

2.7 儿童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儿童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有助于深入认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以及其他许多有关人类心理的理论问题。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包括国内各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和中国同其他国家儿童心理发展比较两大部分。

2.7.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有56个民族。他们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这对我们开展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大量需要,也为开展跨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的跨文化研究主要在云南和青海两个多民族省份进行。80年代的儿童认知发展跨文化研究中,有一部分是验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普遍性问题。研究人员用皮亚杰的认知作业考察汉族和其他六个少数民族儿童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是共同的,与皮亚杰的研究结果也大致相同,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文化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同,而不在于民族本身。此后,对记忆、元记忆、解决问题策略、学习能力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果。

在国内跨文化研究中还涉及语言和认知发展的关系问题。其中一个研究的被试是双语儿童,另一个研究则测试使用汉语和使用摩梭语、傣语、藏语儿童的守恒、归类、类比推理的能力。这两个研究都似乎说明认知独立于语言,认知发展不受语言水平的制约。

2.7.2 儿童心理发展的国际跨文化比较研究。我们曾进行过中加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澳儿童认知发展,中美儿童认知发展,中澳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和社会性发展的比较,中日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中日母亲和小学生的关系,中德儿童科技创造力的比较研究。

我国已有的跨文化研究,包括国内各民族和国际跨文化研究,对认知发展的研究比较多。研究结果基本上都支持发展过程具有普遍生的结论,只是在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个性发展和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各民族各国家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但这类研究较少,尚需进一步探讨。

除以上几方面研究外,90年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家对婴儿和各种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开始重视。这两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婴儿方面,主要研究了婴儿的情绪,如婴儿的情绪分化、婴儿对面部表情的识别、2岁婴儿对紧张情境下情绪调节策略等。也研究了婴儿的行动,如婴儿的爬行和迂回行为及其与认知发展如客体永久性的关系、婴儿的共同注意和它对认知的影响。在特殊儿童方面,研究课题有聋童的视知觉、认知、语言、智力和个性,盲童的动觉特征和个性特征,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和个性。近来,学习困难儿童也受到关注,他们的认知和智力特征、社会性发展、元认知、他们对父母评价的认知,以及家庭资源、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他们发展的影响等都是研究的课题。

3 评论与展望

3.1 20年来,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得到了空前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3.1.1 研究内容逐渐扩大,研究问题逐渐深入,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80年代上半期,中国的发展心理学以儿童的认知发展为主,而且相当大部分研究都是按照国外的研究范式进行的。如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皮亚杰的研究途径和课题,验证他关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和研究结果。道德认知发展采用柯尔柏格的两难故事法,验证他关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以后,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大,心理发展其他方面和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逐渐增加。目前我们的研究内容几乎覆盖了从出生到老年各年龄阶段和各方面的心理发展,而且许多研究已不再完全遵循国外的研究途径和验证他们的结论。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和具体,这表现在不仅研究发展的趋势,而且探索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各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为我们作出结论,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及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我国的发展心理学家也同时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如认知发展中直接感知成分和间接认知成分的联系和斗争,认知发展的过程和动力等。

3.1.2 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心理发展已有良好的开端

不同国家的人,其心理发展无疑存在着共同性,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发展必然也各有特点。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家已开始把心理发展与社会文化因素联系起来考察人的心理发展,提出一些研究课题。如儿童语言发展中儿童对汉语中一些特殊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各民族成员心理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等。这些研究已得到一些初步的结果,有助于我们对心理发展普遍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3.1.3 对有关实际问题研究的增加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基本问题的同时,中国发展心理学家也注意和心理发展有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教育中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他们把发展心理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联系起来,为教育改革提供心理学依据。中国的发展心理学有与教育相结合的传统。近20年来,我国部分发展心理学研究是结合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实践进行的。这些研究从教育工作中提出研究课题,并把初步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通过应用,验证和发展这些结果,同时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起了积极作用。例如,数学认知中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发展,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就是按照这样的路线进行的。林崇德关于儿童思维的研究和其他许多研究也都和教育实际密切结合,为教育改革服务。有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与教育工作联系,但研究问题和研究结果都和教育工作有关,对改进教育工作有启发作用。

90年代,一些和发展心理学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实际问题,如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中小学生的焦虑、青少年的吸烟和喝酒行为等也受到重视,得到研究。

3.2 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中国目前的发展心理学还不能满足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和中国拥有这么多的人口这一状况不相适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下面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并对中国发展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谈一些个人看法。

3.2.1 拓宽研究领域,加强与实际工作有关的问题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对某些研究领域和课题,还没有涉及或很少研究。如对婴儿期的研究就很少,但这一阶段的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近,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对0-3岁儿童的教育,这是我们加强婴儿心理研究的良好契机。又如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我们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有关道德认知的,缺乏对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研究,这样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还有,国际上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如儿童的心理理论、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和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我们也缺乏研究。

各实践领域,特别是教育实践对发展心理学提出很多要求,但我们没有很好的给以满足。我们能提供给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理论基础的发展心理学知识实在不多。例如我国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一直效率不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我们几乎没有多少研究。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课程的设置、各课程的要求、内容的安排如何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素质教育如何进行,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发展培养,发展心理学应该在这里发挥作用。

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变化,给人类心理带来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为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天地。例如,中小学生很快就会普遍地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智力和心理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利用它的积极方面,同时又防止它的消极方面是中国发展心理学家现在就应该开始考虑的问题。

3.2.2 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

首先,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上的概括,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不够。对有些问题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材料,但我们没有把它们进行比较提炼,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提出理论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其次,目前我们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描述性的,解释性的不多。我们很多研究并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我们不仅要揭示心理的年龄发展趋势,而且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原因、机制。我们不仅要描述儿童的行为表现,而且要对这些行为表现进行解释,深入了解作为其基础的心理活动,从而确定儿童真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

再次,我们很少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我们有些研究者有时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发现,但我们没有及时捕捉,使之明确,并进行系统深入的进一步研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发展心理学家今后努力的方向。

与提高研究的水平有关的一个问题是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特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这方面我们已有良好的开端,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儿童语言发展应该是我们很有特色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我们的研究缺乏在分析汉语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考察儿童习得汉语的过程和特点,如声调的习得、没有形态变化的汉语语法的习得等。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当前中国社会中中西方文化的冲撞对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有哪些影响,它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我们还很少见到有质量的研究报告。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会使我们对中国人心理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而且会使我们对人的心理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作出贡献。可能和艺术一样,越具民族性的东西,越具国际性。

3.3 改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发展心理学研究都采用横切面方法,纵向的追踪研究很少。但长期的追踪研究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加强纵向研究,把横切面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起来。

在研究的具体方法上。这些年来大部分发展心理学研究采用实验、准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并依靠统计技术进行定量分析。但实验设计和实施往往不够严密,特别是缺少精巧的实验设计;统计方法比较陈旧,特别是运用是否正确得当,似乎还存在问题;问卷、量卷大部分是修订国外的,结合我国国情自己编制的还很少。另一方面,这样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材料是否能真实地反映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值得怀疑。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我们还需要采用观察、访谈、现场研究等方法搜集材料,对材料进行定性分析,使定性分析客观、科学,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这样可提高材料的可靠性和研究的生态效度。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决定、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不必追求研究方法的统一和形式上的完美。

标签:;  ;  ;  ;  ;  ;  ;  ;  

20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