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_生态环境论文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_生态环境论文

我国荒漠化形势及防治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形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土荒漠化严重,后患无穷。一方面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吞噬耕地和草原,使本来就很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更加紧缺。当前,我国荒漠化日益严重的趋势,成为危及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又一心腹之患。采取坚决、有效的政策措施,下大力防治荒漠化,抓紧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已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面临的刻不容缓的大事,也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要特别指出的是,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聚居区。荒漠化对民族地区直接产生的危害更大、更明显,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更深,甚至已经危及到一些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防治荒漠化,不只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问题,其政治和经济的意义更重大,是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国荒漠化情况及趋势

从总体上综合评价,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荒漠化类型多样。我国土地荒漠化类型呈多样性,主要的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盐渍化。其中,以风蚀荒漠化分布最广,自西向东几乎覆盖了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的主要部分,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61%,占重度荒漠化面积的57%。水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和黄河中上游地区,面积达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荒漠化总面积的14%。土壤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天山北麓冲积平原和银川、河套、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23万多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9%左右。其他类型的荒漠化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左右。

2.荒漠化分布范围广。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主要分布在东经74°-119°、北纬19°-49°之间,也就是从大兴安岭西麓、锡林郭勒高原北部、黄土高原北部向西到兰州南部、祁连山以北,再南绕柴达木盆地抵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区,在辽河流域西部、太行山以东地区也有分布。这一区域显著的自然和气候特点,是属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

在这一广大地区,面积有33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5%。其中,荒漠化的土地面积高达262万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土地总面积的79%已荒漠化。从行政区划看,荒漠化涉及18个省、自治区,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内蒙古、宁厦、新疆、西藏等4个自治区均处在这一区域(还有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的青海省部分地区)。全国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有4亿左右,少数民族人口中的大部分(涉及近20个少数民族)受到荒漠化危害的严重影响。

3.荒漠化面积大、程度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世界荒漠化面积平均占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土地面积的69%,我国这一比例接近8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10个百分点。内蒙古自治区13亿亩草原,已有5.8亿亩左右退化、沙化,占草原总面积的45%。宁夏回族自治区近9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例如,固原地区,草原面积已从80年代初期的1022万亩,减少到目前的770万亩;同心、灵武、盐池等市县沙化草地,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1%、71%和85%。

我国土地荒漠化程度非常严重。据原林业部组织的全国荒漠化普查,轻度荒漠化面积95万多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面积64万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其中,以重度荒漠化面积所占比例最大,比全球重度荒漠化所占比例高出30多个百分点。

4.荒漠化呈日益严重的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防治荒漠化问题,在荒漠化重点地区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更是卓有成效,在试点和重点治理的局部地区,基本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出现了“人进沙退”的良好局面。

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总体上我国荒漠化面积扩大、程度加重的趋势并没有遏制住。一些地方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土地荒漠化扩展速度远大于治理进度。特别是近些年来,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仅从土地沙化面积看,在50年代平均每年扩展1500多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左右。进入90年代以来,每年土地沙化扩展高达2460多平方公里,大量的粮田、草地、林地被沙漠吞噬,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市)的土地面积。比如,青海省共和盆地从50年代到80年代,累计造林保存面积才有1700公顷,而同期森林被破坏面积是造林面积的5倍,荒漠化扩展面积是造林面积的32倍。据普查资料,一些重灾地区荒漠化护展速度十分惊人。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绿洲地区,贺兰山以东的农牧交错地带,内蒙古阿拉善、河北坝上、川西北草原及青海柴达木盆地南部,西藏那曲地区等,年均荒漠扩展速度高达4%以上。位于北京上风向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及河北坝上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和滥伐森林,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其中浑善达克沙地7年来流沙面积增加了93.3%,固定沙地面积增加了28.6%;河北坝上地区近9年来,部分地区的森林面积减少了38.8%,流动沙地面积增加了89.9%,对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荒漠化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和严重的。荒漠化对土地、水、林草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后果极其严重。不仅破坏资源,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危及荒漠化重灾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是在逐渐蚕食和减少可利用土地资源,对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在逐步缩小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可利用空间。

1.严重损害土地和草原资源。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因荒漠化使772万多公顷耕地退化,多达1.05亿公顷草原退化,67万公顷良田和235万公顷草地变成了流沙或沙漠。据有关部门测算,荒漠化地区每年因风蚀、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高达5590万多吨,折合2.7亿吨化肥,相当于我国1998年农用化肥产量的9倍。我国是世界农业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虽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非常小。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事实,致使本来就有限的可利用耕地和草原面积逐渐减少,土地肥力降低,草地变成了荒漠,无疑使农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

2.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估计,近十几年来,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全国有近2000公里铁路和3万多公里公路,经常受到流沙的威胁;有上千座水库和长达5万多公里的水渠,常年受到风沙危害。荒漠化使大面积的草地变成了沙漠,承载牲畜能力下降。西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的沙漠不断扩展,直接威胁到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

3.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荒漠化地区人口贫困,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国贫困县和农村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难解决,难就难在缺少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缺乏必要的发展条件,就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已不具备。内蒙古鄂托克旗,最近30年被流沙压埋的房屋、牲畜棚圈达5500多间,700多户农牧民被迫迁移。西北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近50年平均每年发生1.5次,而且强度增加,周期缩短,范围扩大。1993年发生的特大沙尘暴,波及4个省(区)的72个县(旗),在4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1200多万人口受到袭击,其中110多人死亡,损失牲畜多达12万多头(只)。

4.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水害。土地荒漠化地区最明显的标志是林草遭到严重破坏,绿色植被枯竭,致使涵养水源、阻滞洪水的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从而导致山洪泛滥,泥沙俱下,水土流失。由于土地荒漠化大都发生在全国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区,加剧江河洪水灾害。例如,每年流入黄河的近16亿吨泥沙,有2/3来自黄土高原荒漠化严重地区,使黄河变成了“沙河”。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目前,该省长江、黄河流域因受风蚀、水蚀、冻融侵蚀的面积,分别达到10万平方公里和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涵养水源的植被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江河水量减少,泥沙增加,直接对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

5.严重危害生态平衡。土地荒漠化严重,使生物栖息地类型单一或者丧失,物种生存和生产能力降低,造成种群、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破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加重自然灾害发生。近些年来,许多地区大面积的鼠害、虫害频繁发生,既采食、毁坏了大量的草原和农区植物,又加剧灾害地区荒漠化,形成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造成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荒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自然及灾害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人为因素所致。

1.大规模的毁林毁草开荒。近50年来,西北、青藏高原和东北内蒙古一些地区,大规模地毁林、毁草开荒种地和草原超载、过度放牧非常严重。发生这种情况,与人口的大量增加,为解决众多人口的吃穿问题,缓解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有直接关系。尽管这样做是不得已而为之,其结果虽然解决了近期的粮、棉、油、肉、毛的供给问题,甚至使一些地区由长期缺粮变为粮食等农畜产品富足有余,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绩。但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昂贵的,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据统计,仅开荒种地就毁坏草地660多万公顷,毁林面积18万多公顷。

2.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在荒漠化严重地区,基本上都存在对地表、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滥开、滥采水资源,致使湖泊柘竭,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得不到必需的水分,大面积枯萎死亡,地表裸露,荒漠化面积蔓延扩展。

3.草原过度放牧严重。草原严重超载,掠夺性经营,是加重荒漠化的又一主要原因。近50年来,我国牧区牲畜从2900万头(只)发展到近1亿头(只),增长了约2.5倍。但是,同期可利用草原面积却因开垦、沙化减少了660多万公顷,草原超载率一般都在3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1-2倍,远远超过草原承载能力,严重过牧加剧草原退化、沙化。除此之外,近些年牧区毁坏草地严重的绒山羊发展很快,羊绒产量获得大幅度增加,但给草原植被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4.乱挖、滥樵、滥采植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大量挖药材、搂发菜,对植被造成严重极其严重的破坏。目前,仅搂发菜就破坏草原1200多万公顷,其中400多万公顷已严重沙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能源缺乏,大量的林木、草根等可燃物被作为生活燃料樵采,致使地表大面积裸露,加剧水土流失。这些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近些年出现无序开采,滥挖掘滥采十分严重,致使草地塌陷,绿色植被遭到破坏。

关于防治荒漠化应当采取的对策

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发展势头,扭转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加快荒漠化土地治理和建设是当务之急。要针对产生荒漠化,致使荒漠化不断扩展和加重的直接原因,增强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和紧迫感;尤其要防止再发生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生态和社会利益而助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坚决停止人为破坏活动;制定一些有力的政策、措施,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大治理力度,从源头预防,从根本上治理。

1.实行封沙、育林育草。这是防治荒漠化的治本之策。一是坚决停止破坏现有天然植被。从1998年开始,加剧水土流失、造成荒漠化面积扩大产生直接影响的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国家已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不仅是停止砍伐天然林的一切行为,而且要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在保护天然林的同时建设和恢复森林植被。二是对适宜封育成林成草的荒山、荒坡、荒地、荒漠等,一律实行封山、封沙、封荒育林、育草。采取飞播造林种草和人工植树种草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恢复林草植被。严厉禁止在草原上滥挖药材、搂发菜,把绿色植被保护好。

2.下决心退耕还林还草。这是治理荒漠化的关键性措施之一。这里指的退耕,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将水蚀荒漠化比较严重地区的陡坡地、坡耕地退耕,二是将原来就是草地的耕地退耕。与此同时,要坚决制止发生新的毁林毁草开荒,决不能再以牺牲生存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眼前利益。

3.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荒漠化,尤其要重视解决水的问题。总体上讲,荒漠化地区一般都是降雨量很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是荒漠化地区最突出的问题。没有水,治理荒漠化将难以开展,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实效。因此,应当把保护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放在防治荒漠化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是要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推广节水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努力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积极发展旱作农业、生态农业,降低用水量。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应把已试验成功的雨水集流、滴灌和修建小水窖、小水池作为推广重点,提高有限的天然降水利用率。二是要制定合理规划,把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利用规划,注意兼顾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用水需求。同时,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减缓地下水位过快下降的趋势。

4.实行以草定畜,加快草原建设。实行“以草定畜”,是中央早在80年代后期针对牧区畜牧业提出的一条发展方针,其目的在于控制牧区牲畜盲目增长,减轻由于严重超载对草原的压力。要把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来,这不仅是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广阔的草原防治荒漠化,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减牧区牲畜总量的同时,搞好草原建设,加快牧民定居步伐,推进牲畜定点放牧,推行牲畜牧养与圈养相结合,缩小牲畜定点放牧,推行牲畜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缩小游牧地域,保护草原植被。要大力调整牧区畜种结构,逐步淘汰低质及对环境破坏性大的品种,面向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效畜产品。目前,全国牛羊肉产量中,不会对全国畜牧产品供给造成大的影响。为此,要抓住有利时机,控制牧区牲畜盲目增长,减轻草场压力,让草原获得休养生息,以此促进生态建设。

5.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投资力度。防治荒漠化,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要切实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力求早见成效,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而且要有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这是基本的必要条件。其中,最为关键的有三条: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防治荒漠化,是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内容,无疑也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在制定西部地区大开发规划中,要把防治荒漠化列为生态建设的重点,纳入规划,统筹安排,与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同时起步,结合进行。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应当充分考虑和兼顾防治荒漠化,同时还要依据其特点,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给予优惠。植树种草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权益。实行个体承包,任务落实到户、到人、谁治理、谁所有、谁受益,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二是要加大投资力度。防治荒漠化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投入作保护。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投入严重不足。全国防沙治沙国家每年投入3000万元。荒漠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力非常有限,投入资金非常困难。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为子孙后代创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国家应该把治理荒漠化作为基本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给予支持,地方政府也要尽全力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方针,加大投资力度。

三是要充分调动西部地区各族群众的积极性。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环境,沙区群众是工程实施的主力军,所以开展大规模的防治荒漠化工作,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要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动员这些地区的各族人民积极支持和参与,使广大干部群众把防治荒漠化能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标签:;  ;  ;  ;  ;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