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文化与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承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置身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外,而只能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这块土地之上进行。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创造活动,传统文化是这种历史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生活在上述背景之下的当代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当社会化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的精神素质时,便赋予了他们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性格、情感,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对当代大学生发生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有意识的继承与无意识的渗透的交织。有意识的继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引起大学生的主观意识活动而被其意识所掌握,形成新的意识,这种影响是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方式达到的,其特点在于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无意识的渗透,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定的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作用。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大学生,其思想意识无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间接的、不知不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影响的结果,就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活动中无意识地遵循着一定的方式、习惯及行为模式。这些方法、习惯及行为模式,有的可以变为清晰的意识,更多的则不能。

第二,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某些行为模式、思想观念、性格情感一旦形成,就将深深地潜藏于大学生的灵魂深处,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大学生长期产生影响。但是,某些行为模式、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形成之后,由于新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情感模式的作用而被否定。因此,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又具有可变性的一面。

第三,积极效用与消极效用并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两面体,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色调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它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人贵物贱、重人轻神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人和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以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思想,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有一些消极和落后的因素,如唯古是法、唯古是崇的认知价值取向;“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道理;“天下变、道亦不变”等唯心论哲学;重人治、轻法治及所谓“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等特权思想,这些又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是双重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视传统文化这一客观存在。

二、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则有所忽视。笔者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点。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而要进行文化建设和创造,首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它不能离开也无法离开已有的文化传统,每一代人在创造自己文化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就是已经历史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他们不能脱离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而凭空重建自己的文化,而只有在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基础上继续开拓,才有可能创造自己时代的文化,才不至于中断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同样,未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要从传统中吸取养料;未来中国新文化的创造,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有人认为,要建设民族新文化,首先必须打碎传统文化,只有在打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设民族新文化。这种全盘反传统主义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姑且不说中国传统文化该不该打碎、抛弃,就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也不可能先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积淀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这怎么能简单地象甩包袱那样而一概弃之呢?不错,文化创新需要打破一些旧的文化传统,要抛弃一些与新的时代不相适应的旧文化,但无论如何,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文化创新的前提应该是承认传统、依据传统、立足传统,而决不是以牺牲传统为代价。文化创新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延伸,传统文化构成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点。

显而易见,没有任何先前的传统文化作基础,什么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也都无从谈起。因此,要进行文化创新使文化得到发展,首先要承认传统文化的存在,然后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继承传统文化中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部分,抛弃它的消极因素,使其获得新的活力。而这需要从事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在娴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建民族新文化。为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当代大学生的努力。而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来看,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的传统之中,都是以传统为前提的。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自己民族的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当代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说明,现代化不能由一个社会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入,而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国家中保存传统最多的国家。日本在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比英国更为典型,即使在今天,日本的传统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现代化并不是以牺牲传统为前提的。

从近三、四十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阻碍这个地区现代化的发展,相反却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一股巨大精神力量。事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导向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潜存着推动现代化的文化因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只有把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本质地包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之中,这样的现代化才有中国特色。这也要求未来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透辟的了解,否则,就难以在未来现代化的建设中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难以实现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和融汇。为此,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2.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正在走向新的格局,我们的民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在前几年兴起的“文化热”中,有些人不择手段,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极尽否定之能事,一度导致了民族精神的淡化和滑坡、民族凝聚力的削弱和冲击。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之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而民族精神,主要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一般说来,民族历史越悠久,民族文化越丰富,该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就越深遂,也就越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对象化,二者呈现“全息映照”的对应状态,这二者在一定义上是体与用、本与未的关系,世界上没有不贯穿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也不存在不体现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图振奋民族精神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珍视和爱惜传统文化,并按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把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下来,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首要条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正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直接思想来源和思想资料。相反,否定民族的文化传统,必将导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失落,导致民族精神的滑坡。前几年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缺乏,民族精神的淡化,正是由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开始的。

从世界的情况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日本、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曾普遍出现过一股全盘批判和否定本国过去的思潮,其结果是对过去的社会感到幻灭,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感到迷惘。在一部分青年中,过去被视为神圣的“民族”、“国家”、“理想”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失去了往日激动人心的力量,随之而起的是自我中心主义,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追求与理性脱节的个人自由,整个社会陷入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泥坑,以至酗洒、自杀、性混乱等社会问题与日俱增。由此,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人们又只好回过头来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振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离不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只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达到上述效果。

3.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环境起了很大变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精华则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例如,盈利原则是市场经济通行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把物质利益和商品生产者、商品经营者紧密结合起来,能有效地调动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盈利原则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容易诱发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又由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企业和个人,市场经济的盈利原则直接体现的是个体价值、小团体价值,而不是整体价值,因而容易强化个体和小团体的利欲,诱发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个人主义。盈利原则的这些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影响。如何避免和消解这种影响呢?除了对学生灌输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外,对他们进行传统的群体精神的教育也不失为一条有益的途径。

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思想家认为,社会乃一集合的整体,个体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是家族、国家或天下的一员,如果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个体的生存也便随之失去保障。因此,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个体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群体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对一己的私利从来是不肯定和不赞扬的,其肯定和赞扬的是所谓“天下之利”,是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和“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思想,而把不顾天下之利、只顾一己私利的臣民视为“贼臣”、“贼民”、“小人”。中国历史上的所谓诸子百家,尽管学派不同,主张各异,但就其所谓实质而言,绝大多数都把以天下为己任视为“大道”、“正路”,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服从群体、服从国家、服从社会。这种群体精神,与市场经济盈利原则诱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个人主义是对立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群体精神,通过科学的分析与取舍,将群体精神的民族文化营养注入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中,并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无疑会有助于消解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同时,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公正,诚实等原则,这就是所谓“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主张“义然后取”,甚至“以义制利”。剔除在“义”“利”问题上的封建性糟粕。其重义轻利的基本思想,与市场经济盈利原则所诱发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如能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将有助于消解市场经济盈利原则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凡此不必一一例举。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包含有消解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文化精华,因而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由此看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未来中国新文化的创造和民族精神的振兴,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故此,应将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和家庭本位的生活方式,以及专制主义的官僚政治,养成了许多根深蒂固的陈旧习惯和腐朽作风、落后观念。这些陈规旧习随着历史的进程也逐渐积淀到人们的心理之中,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阻碍作用,也将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应设法消除落后的传统文化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1.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利于大学生接受新思想,实现观念更新。恩格斯曾经说过,传统有时表现为一种惰性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但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而且本能地排拒新思想、新观念。传统文化毕竟是过去的、历史的东西,是以往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前代思想家们的创造,与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之间必然存在冲突和矛盾,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如等级观念、家长制作风就将阻碍学生民主意识、民主作风的形成;保守心理、中庸信条就将阻碍学生竞争观念、进取精神的形成;因循守旧、不求变革的心理就将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狭隘排外、妄自尊大的心理就将阻碍学生开放意识的形成。因此,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将不利于大学生接受新思想,形成新意识,从而实现观念更新。其实,按照解释学的观点,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正常的。无论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人,在接受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之前,头脑都不是一块白板,因而它对新思想、新文化的理解和接收程度,都不免受到由头脑中本有的东西所决定的“视界”的局限。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大学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把握时代的脉博,做时代的弄潮儿,就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接受新的思想,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克服和消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2.克服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列宁曾经指出:“每一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而每一文化内部,既有趋向保守和稳定的惰性因素,也有趋向变革和进取的积极因素。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格,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同时并存的两面体,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这里就有一个识别哪些是积极因素、哪些是消极因素的问题。如此,才谈得上利用其积极因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才有可能消除和克服其消极因素对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问题的困难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同一种传统文化也常常同时具有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两极,或者说,从一个方面看是精华,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这种复杂的情况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真审察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地、历史地作出价值判断,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以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这里的问题主要还不在于告诉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为积极因素,哪些为消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区分哪些为积极因素,哪些为消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区分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与方法,或者说考察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这里有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既要站在既往的时间点上考察传统文化,又要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看待传统文化,把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如果仅仅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看问题,就容易把传统文化看成一堆陈旧过时的、充满消极因素的存在物,一种历史包袱,而看不到它的积极因素;要实质地,而非形式地看待传统文化,要抓住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而不只是在它的外部特征上兜圈子,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也只有在认清了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之后,才有可能采取措施以克服它对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3.正确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克服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的有益途径。现代西方文化是西方社会在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所凝聚的历史经验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它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一个重要方面,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奠定过必要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供鉴。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是两种性质、体系根本不同的文化,应当说,它们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引进、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有利于更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部分,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活力,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汲取,是文化发展的常态。而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正确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给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过去,我们只看到了西方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负面效应,因而畏之如虎。岂不知,如能正确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正面的效应。

总而言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我们不能回避也不应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过去注意不够,而今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

标签:;  ;  ;  ;  ;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