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营销在战略上获胜_市场营销论文

新产品营销在战略上获胜_市场营销论文

新品营销 赢在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品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赢”在调研

需求是市场的生命线,在市场调研中,要把需求分析放到产品开发的首要环节。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其损失是100美元的话,那么,在生产前发现问题的损失是1美元,上市前发现是1000美元,上市后发现是10000美元。因此,新产品营销应该是从生产前开始的。保险服务也是如此,在市场调研中,要把需求分析放到产品开发的首要环节。分析需求、研究需求是当前阶段精算师们应该补上的一课。当前保险产品研发中出现的高“废品”率应该给保险公司的精算部门敲响警钟。

从其他行业的经验来看,竞争越是激烈的行业,越是善于分析需求。因此,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必须把需求的分析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精算师们也必须从神秘幽深的工作间走出来,走近普通大众,了解他们在关心什么、他们在思考什么。

在产品开发前,应该问问营销员,哪个产品卖得好,为什么好,哪类客户买的多,都有什么类型的产品在销售等等。对消费者的询问更是调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产品要卖给谁就应该去调研谁,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客户属于哪一类型,他们关注什么类型的保险,我们还没有满足客户哪方面的需求等等。有很多保险公司,自认为自己产品的定位很准确,可是卖了很久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所定位的那部分目标人群根本就没有买自己的产品。

有充分的调研,才有十足的把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赢”在渠道

随着保险市场的深化,保险新产品往往越来越有针对性,需要企业屏弃传统大流通,用精细化终端策略面向消费者。

对于新产品的渠道选择,不少企业直接采用原有老产品的渠道方式。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所适用的渠道方式应有所选择。

新产品在完成自身的创新实践后,便面临着在市场上系统的营销,面临着解决与原有产品之间营销兼容问题以及营销过渡。随着保险市场的深化,保险新产品往往越来越有针对性,需要企业屏弃传统大流通,用精细化终端策略面向消费者。

一段时间以来,应对投资理财热持续升温,寿险企业纷纷将理财产品作为抢占市场份额、壮大管理资产规模、抵御利率风险的重要筹码。在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对寿险业务产生分流影响的冲击下,各公司暗自调整产品策略。

拿太平人寿来说,今年上半年太平人寿投连险保费增速明显,这得益于太平人寿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即从个险渠道率先热卖,进而转战银保渠道,银保渠道特别重视与合作银行达成品质管理的共识,要求双方在销售行为上形成共同约束和统一标准,以维护客户利益及合作渠道的品牌与信誉。太平人寿的个险渠道一直走高端客户路线,且投连产品一般面向高端客户,因此通过投连险销售挖掘和巩固高端客户资源,一并推介保障程度高、内含价值大,盈利贡献高的传统保障型产品。

“赢”在组合

不让一种新产品单兵作战,而是通过和其他产品相互支持,组成各种组合,来增加产品的增值性。

每家公司时时刻刻都有创新、新生的机会。现代企业忌讳的是思维麻木地狂干,闷着头向前走,而没有发明和创造。《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约定俗成的产品市场观念,造就了约定俗成的产品。在一个拥挤不堪的市场环境里,不寻求杰出就没有表现力。跟在其他卓越的人或公司后面,永远不能造就不同凡响的产品和服务。

在保险新产品的市场推广中,别出心裁和独树一帜是重要的思路。国内务保险公司同类产品的条款基本相似,要想脱颖而出,成为客户追捧的对象,就必须打破陈规,在商标、包装、外观及服务上标新立异。不将一种新产品单兵作战,而是通过和其他产品相互支持,组成各种组合,来增加产品的增值性。设计能在目标市场成功实现其目标的市场营销组合,并将它付诸实施。

例如,分红险、投连险、万能寿险等理财险种在市场上曾经出现“卖不动”的局面,于是保险公司开始开动脑子,将分红险“插”上了健康保障的“翅膀”,登陆保险市场。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结束了以往保险公司“一张保单卖一个险种”的历史。

保险专家认为,这种集分红与保障于一体的险种很适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人一向有储蓄的习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老百姓如投资股票,不仅市场低迷而且需要专业操作,把钱放家里又不安全,如果存在银行还要交利息税,而通过购买保险作为一种投资方式不但能获得利润,还能提高市民的保障水平。

“赢”在宣传

任何新产品都是需要宣传的。但是究竟怎样进行宣传,预算投入多少,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保险广告已经无处不在,上至翱翔太空的“神六”保险赞助商,中到高楼大厦上巨大的广告牌,下至城市里奔流不息的公交车车身,再到机场、火车站显要位置,都有保险的身影。

保险公司也越来越舍得在广告上“砸钱”,进入2000年以来,保险广告便保持着40%-50%的快速增长速度,2005年,上海这一保险最开放市场,保险广告投放达到1.2亿多,同比增长70%多。在央视2006年广告招标活动中,保险公司再夺人眼球:中国人寿保险投入1.2亿元中标央视多个时段;中国人保以7000多万元中标;平安保险也以近5000万元的额度中标。

任何新产品都是需要宣传的。但是究竟怎样进行宣传,预算投入多少,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们认为,新产品的促销宣传预算,首先要符合销售目标。有了这一基本前提,在促销投入方面就会确定一个基本额度,再将这一额度分解,计算在每一个基本单位投入上,可能会增加的销售成本及预期可达的销售量,以此为依据调整促销预算投入策略。

在宣传投入的方法上,要注意寻找捷径,为此,首先要研究同类产品的广告投入情况,特别是他们都选定哪些媒体,是以软广告的方式还是以硬广告的方式投;其次要与各地的合作伙伴或渠道商充分沟通,考虑如何作全国范围或某一个地区内的广告,是否进行区域性广告投放以及如何投放;再次,新产品的促销宣传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和框架,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或许会根据市场的反馈来调整部分广告预算和投放方式,但绝不能像撞墙般试来试去,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摇摆不定,必须做好前期的策划工作,只有这样,才会累计和倍增广告投入的效果,而不是使之重复或衰减。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媒体逐渐有失公正的公关,已经让消费者对传统媒体广告信任度下降,保险企业新产品营销要善用口碑传播。也可实行会员制,客户只需通过电话或上网购买保险自动就成为公司会员,无需缴纳任何入会费与年会费。会员享有打折、获赠会员杂志等优惠,用会员杂志将用户和品牌紧紧捆绑在一起,不断关注和提醒客户,提高客户的归属感,促成更多的购买决策和传播影响。总之,应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分工。针对不同的代理,制定不同的政策,提供不同的支持,实现公司与渠道的双赢。

“赢”在创意

保险产品定位要戏剧化,凸显品牌定位的核心。

发掘新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是新产品营销的首要任务。很多从事市场策划的专业人士往往抱怨新产品本身缺乏创意奇想的点,对新产品产生畏惧情绪,在新产品策划的最初缺乏前瞻性,固化新产品戏剧化的元素,使得新产品在市场上表现乏力。其实,相同的世界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像,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保险产品定位要戏剧化,凸显品牌定位的核心。产品包装要外化品牌策略,使产品的概念通过包装得到准确的展现,用独具特色的排他性风格区隔其他品牌在概念上的跟进。要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巧妙表达产品概念。通过产品的命名、包装、传播概念、终端推广形式、渠道模式等彰显品牌定位思想,产品概念的演绎力求引起消费者共鸣,从而将产品的戏剧化特征尽量外化。

客户需要从多方面了解保险产品,给保险产品一个好的包装则能给客户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某公司从2002年起围绕人们关心的车险成功打造“神行车保”产品品牌,“神行车保”生动地体现了产品的特点、还简洁介绍车险内容等,通过在各地刊发了各种形式的广告,配合投保理赔的周到服务,如今该产品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赢”在品牌

新产品在营销与传播的最初就必须有意识建立自己的品牌资产,为争夺新产品市场寿命与市场价值提供空间。

品牌是产品营销的高级形式,也是新产品提供心理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随着消费形态多元化,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品牌支付更多时间和金钱。

新产品在营销与传播的最初就必须有意识建立自己的品牌资产,为争夺新产品市场寿命与市场价值提供空间。近年来在国内车险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许多保险企业都采取降价销售、打折等促销手段争取市场,降价似乎已经成了占领市场的不二法则,坚定地实施品牌战略,凭借其良好的品牌形象打价值战,而不是打价格战,企业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对于顾客来说,品牌的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品牌的认同。品牌具有“天然”的延展性,品牌有了知名度美誉度之后,就会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在赢得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后,企业就要靠该品牌在其他产品上的拓展与延伸,使新产品借助于成功品牌的市场信誉在节省促销费用酌情况下顺利地占领市场。在服务差异越来越小的时代,要更加注重创新,这种创新既是战略的、观念的,又是技术的,同时也是组织和市场的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对任何一个公司而言,推出新产品的过程都是令人兴奋而又极具挑战性的。一方面,如果产品销售成功,会给公司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公司后续产品的开发树立强烈的信心;另一方面,如果产品销售不畅,不仅公司前期的研发和生产投入无法迅速收回,而且会对公司其他新产品开发甚至未来发展的信心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只要正确地把握新产品营销“赢”的策略并加以灵活运用,企业将无往而不胜!

标签:;  ;  ;  ;  ;  ;  ;  

新产品营销在战略上获胜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