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作业个性化及多样化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课堂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理课堂作业个性化的形式
地理个性化作业,指地理教师在布置地理作业时因人因时而异,区别对待,不同时期、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作业的内容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初中和高中、会考和高考、选修和必修,爱学地理的和不爱学地理的,让他们选择做不同类型的作业。举例来说:关于时间的计算,对于初中学生和参加会考的高中学生来说,仅让他们做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的简单计算的作业;而对于高考的学生来说还要掌握根据经度来推算时间的作业。
1.传统类作业
如学习完《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让学生在“太阳系模式填充图”上找出九大行星和标出它们的自转方向,把他们的名称分别写出来,并在适当位置填出小行星带。此类作业应当少而精,适用于当堂训练,旨在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游戏类作业
如中国政区拼图,首先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个小组分别把书本最后一页的中国政区图贴在硬纸片上,按照省级行政单位剪成28份(北京、天津和河北合为一份;四川和重庆为一份;江苏和上海为一份、广东、香港和澳门合为一份),用一定的时间熟悉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形状和方位,然后开始拼图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同时将分散的省级行政单位拼成一幅中国政区全图,拼好后放在课桌上,由教师评定,看哪一幅拼得最快最好。此类作业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应注意掌握好时间与节奏。
3.展览类作业
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组,以组为单位,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某一专题内容,如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旅游景观的文章或图片资料等,在班级展览,并由提供者介绍资料的来源和背景。
4.思考类作业
如有两种不同的捕鱼方案,一是每次鱼汛都大量增加捕捞船队,大鱼、小鱼一齐捕捞,最大限度地增加鱼的产量;方案二是每次鱼汛都严格控制鱼的大小和数量、既不多捕也不少捕,保证鱼休养生息的机会。思考:长期实施两种方案,分别对鱼的产量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结合长江口每年春季鱼汛千船竞发大量捕捞鳗鱼苗和长江实施禁渔的事情发表评论。
5.演讲类作业
每节课开始,固定3-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以地理交流,内容为最近一周内国内外媒体(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有关地理方面的文章,或是学习自己的实践、生活体会,与地理教学进度同步。人人参与,形式自由,特别是鼓励学生讲出自己身边的地理事物或地理新闻。培育学生以地理的观念和地理的思维、关心社会、关注生活,应用地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有关问题,牢固树立“生活地理”的学习观念。如“扬州开通火车利弊谈”“怎样看待美国不加入《京都议定书》”“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选择”……
6.调查类作业
指作业突破教室和时间的限制,走出课堂、走入生活,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开辟地理课外活动新渠道。教师布置调查活动的主题、学生或个体或分组调查本地的土地利用情况、空气、水污染情况、人口增长情况等等,或针对时政热点,如沙尘暴天气、三江源环保问题等,或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爱鸟周”等环境宣传活动之际,让学生学习查找资料、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小报告、要求人人参与,长短、体裁不限,这样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其才华得到展现。
7.自编地理题目
如在授完一节新课时,师生共同总结新课的重难点,然后要求学生针对重难点参考有关资料自己编制一至二道作业题,并写出参考答案;或授完一到两单元内容后布置学生自编一份练习试卷。在编写前,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技巧,编自己以为重点或容易错的题目,这样教师也可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8.阅读类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问一些书本以外的问题时,即使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学生也会不知所措。知识的狭窄,妨碍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同时学生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试验着通过阅读这一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地理。因此,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地从期刊、报纸、网络等选编一些与课堂作业有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如《“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鲁尔区今昔》《我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气候》等等。在阅读中,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教师的讲解,了解课本知识的背景、来源等,从而对教材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我忽然觉得教材知识的背后还有另一片天地。”
二、地理课堂作业多样化的尝试
1.开、闭卷结合的书面考核
闭卷考试答题时不能查阅任何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题时比较侧重记忆型,兼顾思考型。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
开卷考试答题时,可查阅参考书、笔记及有关书刊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题时着重理解型、思考型和应用型,在答题中允许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答案、更好答案、新意答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一般等级制。
2.编辑地理手抄报、地理科普知识宣传材料,设计环境公益广告
其内容作如下要求:①自己感兴趣的地理事件介绍和评价;②及时展示当前最新地理科技成果的新闻快递;③向公众宣传地理知识;④生动有趣的地理故事、地理人物、地理漫画。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一般等级制。
3.撰写地理调查报告或地理小论文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实践自己选题、自己访问、调查、搜集信息资料撰写调查的报告和小论文。如扬州开通铁路后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建设润扬大桥的意义等,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三个等级。这种方法是属于综合性评价,不但检验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考核学生的调查、写作等综合能力。
4.口试
采用的方法是:由教师准备好20个地理题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准备。考试时将20个题制成考签,由学生任意抽取,经10分钟的准备后可带提纲根据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试题,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补充提问,然后评定成绩。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中、及格等级制。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比较真确地了解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可以通过补充提问,让学生即时调节自己的答案,有利于水平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考试的深度和清晰度。但实践中发现,口试的操作工作量很大,只能在实验班进行,对于同时教几个班的教师无法采用。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不能发挥真实的水平。
5.课堂参与
主要评定学生课堂发言、表演、讨论等参与程度。一般采用好、中、差三级形式,评定等级为“好”的那些学生,是在课堂上自愿发言,参与程度较高的学生;评定等级为“中”的那些学生,是自愿发言但不经常或者参与程度不太高的学生;评定等级为“差”的那些学生,是不主动发言的,常常要教师提问才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种评价以一学期的累积作为总评价,随机性、偶然性较大,一般作为参照性评价。
6.思想情感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的兴趣、个性、创新性等,评价结论采用教师撰写定性评语的形式。这主要通过教师日常教学的观察、记载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来进行,是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是近年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而尝试的,尚需进一步实践。
实践证明,因为评价“多了一把尺子”,给学生增加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以前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