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规划中的图书资源开发_新概念英语论文

选题规划中的图书资源开发_新概念英语论文

选题策划中的书稿资源开发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稿论文,资源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G23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1999)06-0136-05

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指出:“图书质量的提高,首先取决于选题的优化,优化的第一步要搞好选题策划工作。”[1](p.604)选题策划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出版社的发展。因此,各出版单位都十分重视图书的选题策划工作。出版资源的开发是选题策划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索。当然,选题策划中的出版资源牵涉的问题很多,有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书稿资源等等,本文只就书稿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分析。

一、书稿资源开发的一般性原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书稿资源就出不了图书。一个出版单位,要获得发展,首先要获得充足的书稿资源。因此,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出版社,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取书稿资源是必然的。因出版社的规模大小不同、办社宗旨不同、专业分工不同,对获取书稿资源的认识、途径、方法也会不同。尽管他们挖掘书稿资源的手段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共同的。优势原则、特色原则、系统原则、创新原则在开发利用书稿资源时应该是值得注意的。

1.优势原则 所谓优势原则,就是出版社在开发书稿资源时必须注意到自身的优势。在出版社自己的认识范围内,一定会有众多的书稿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书稿资源自己都可开发好的。各出版社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弱势。出版社开发了与自己优势相应的资源,就能出好书,就能使出版社得到长足的发展;开发了与自己弱势相应的资源,不但有可能糟蹋了资源,而且还有可能出问题,以至阻碍自己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优势,一般可以考虑四个要素:专业优势、作者优势、编辑优势、地域优势。专业优势能够保证所出的图书形成整体特色,作者优势能够保证所出的图书具有较高的水准,编辑优势能够保证所出的图书具有较高的编辑含金量,地域优势能够保证所出图书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领先的地位。只有把这四个优势统一起来考虑去开发利用书稿资源,才能有成功的保证。如果只考虑专业优势,没有高水平的作者或者懂行的编辑,也搞不出高质量的图书。如果不注意专业优势,只考虑作者,一个出版社不管什么专业的书稿逮住都出,即使出了些高质量的图书,也不会形成整体气候。在这四个要素中,专业优势是最核心的要素,对于高校出版社来说,学校的学科优势就是出版社的专业优势。学校的学科优势,是高校出版社的财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利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科优势大力开发外语类图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大力开发计算机类图书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开发计算机类图书或清华大学出版社开发外语类图书,虽不能说他们不能成功,但他们是否能得到今天这样大的发展,可能要另作结论了。

2.特色原则 所谓特色原则,就是出版社在开发书稿资源时必须注意到出书的整体特色。一个出版社有没有自己的出书特色,是衡量其办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一个社办出了特色,就能赢得自己的作者群、读者群,就能形成利基市场,就能在出版社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优势原则中我们强调了专业优势,坚持专业优势是形成出版社特色的前提与基础,但坚持了专业优势不一定会形成特色。对于大学出版社来说,不但相同专业的出版社不少,例如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就有20多家,师范大学的出版社就有11家之多。只注意专业优势来开发书稿,还不足以在同类学校出版社中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出版社在开发书稿资源时应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给自己的图书市场进行再次细分和定位,在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中找到空位,形成自己的出书特色。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图书特色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汽车图书特色以及南京师大出版社的幼教图书特色就是较成功的例子。清华大学、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很多,计算机专业不一定是清华大学最强、最有优势的唯一学科,汽车专业也不一定是理工大学最强最有优势的学科,而这两家出版社正是通过细分,在现实和潜在的市场中找到了定位,取得了成功。南京师大的优势学科也不只是幼儿教育一科,甚至有比幼儿教育更强的学科。出版社正是通过市场细分,发现了自己在市场上最具有竞争力的幼教学科,把着力点放在幼教图书资源的开发上,迅速形成了与其他10家师大出版社有所不同的出书特色。

3.系统原则所谓系统,就是出版社在开发书稿资源时注意到出书品种的系统和齐全。一个出版社要形成特色,只找到定位还不行,还必须要靠大量的图书品种来支撑。或者反过来说,一个具有特色的出版社,本特色书品种应该系统、齐全,与此特色相应的读者群要买书,首先想到的便是这家出版社。例如,知识分子要买汉译名著,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商务印书馆或者是三联书店。因为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的汉译名著分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几大系列,品种之多是其他出版社无法比拟的。又如买外语教育类图书,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因为该社从外语的一般读物到教科书、工具书以及教学音像制品应有尽有,而且世界各语种的书之全都是其他出版社望尘莫及的。又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类图书,从高深的学术著作到一般应用的普及读物,从教材到工具书,从国外原版的影印类图书到电子出版物,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也是其他出版社不可企及的。再如,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思想家评传》,200部系统性之强、品种之多大约这几十年内没有谁能超越的。正因为这些出版社特色图书品种的系统和齐全,在这些领域里几乎形成了选题的垄断局面。因此,在开发书稿资源时,品种的系统和齐全也是不可忽视的。

4.创新原则所谓创新原则,就是出版社在开发书稿资源时必须要注意有新意。图书具有积累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因此,新出的图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所创新,才能实现它的积累文化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如果不注意内容的创新,就会重复出版,造成浪费。目前,中国出版界重复出版之多令人吃惊。四大名著有几十种版本;中国革命史,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版本;相同内容的教辅材料更是多得无法计数,而大多数重复版本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创新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是极不可取的。每一个真正的出版工作者,都应该要有创新意识,使自己的出版物能对文化积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作一份贡献。在选题策划开发书稿资源时坚持创新原则,对于大学出版社来说,就能杜绝一大批职称稿的采用,消除像革命史这样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版本的不必要的重复出版现象。

二、现实资源的利用和潜在资源的挖掘

书稿资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书稿资源有的是现成的。如作者的投稿,专家学者们的重大科研成果等等;有的是隐性的,不经过编辑的挖掘策划,书稿是不存在的。我们把前者显性的称为现实资源,把后者隐性的称为潜在资源。

现实资源,特别是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一般来说,都有很高的文化积累价值和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但能够使这些成果快速地传播于世,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而且能够快速地提高出版社的学术品位,给出版社带来声誉。例如,三礼研究,向来视为畏途,几成绝学,而钱玄教授潜心研究三礼五十多年最终写成的50多万字的《三礼通论》,体大思精,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刚成立就抓住这一现实的书稿资源,出版了《三礼通论》,该书经国家古籍整理出版社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评审,被列入《中国传统文化丛书》第二辑第一部,并获江苏省第六届优秀图书一等奖,为出版社赢得了声誉。

抓住现实的书稿资源,能为出版社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一些现实的书稿,特别是一些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所形成的书稿,前期已经有了大量的投入,有些项目投入的财力是一般出版社无法承担的。例如南京师大出版社最近列入出版计划的书稿《柴达木盆地深钻岩芯分析300万年来环境变化过程》,如果不是现实的科研成果,出版社自己去开发,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柴达木盆地深钻孔的经费不是以千万元计算而是以亿元来计算的。而且,以科研成果所形成的书稿内容上往往比较成熟,所以对出版社来说,是一种投入少产出多又无风险的宝贵财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煤矿通风安全工程图集》一书就是很好的例子。该书稿是由国家煤炭工业局投资50多万元经费立项研究的科研成果形成的,书稿的内容由已经获得的20来项省部级科研奖、5项以上国家级科研奖的研究成果所构成。该书出版后,出版社既轻松地收回了该书的后期出版投入,又获得了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出版社利用现实资源出书,有时省力又少风险,又能保证文化、学术品位,理所当然是出版社出书的基础。但是,一个出版社如果仅仅满足于现实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出版业快速崛起,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大、要求提高的今天,仅靠现实资源出书的出版社大约是很难发展的。要想得到大发展的出版社,还必须在立足于现实资源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到潜在资源的挖掘上来。

潜在资源我们上文已经说过,是隐性的,须经挖掘才能显现出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资源。这就要求出版社加强策划运作。出版社要能很好地挖掘到潜在的资源,需要编辑们有这样的素质。第一,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能够洞察学术的发展势态;第二,能了解读者需求,熟悉市场发展行情。这两者结合起来,一旦遇有某种信息碰撞,就能把潜在的资源挖掘出来,经过策划转化为现实的资源。

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的,策划运作,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为自行进行的整体策划。出版社综合学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从客观存在中捕捉出书稿选题。如江苏美术社获国家图书奖的《老房子》就属于这种类型。老房子是客观存在,但它不是现实的书稿。江苏美术社通过对老房子进行文化的、艺术的、美学的、建筑的多个维度的提炼,拍撮编辑成了现实的书,也就把潜在的资源转化成了实在的具有文化积累和艺术欣赏的书。

二为引发的策划。表现为出版单位接收到某种现实的书稿后,从这书稿中看到潜在的资源,策划出一系列原作者没有意识到的选题。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深有社会反响,深得读者好评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南师大幼教系有很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著名幼教专家赵寄石教授主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幼教基金会的幼儿园课程研究项目经过几年的艰苦研究和幼儿园的实验,在80年代初写出了一批实验报告,投到当时的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要求出集子。学报编辑敏锐地感到,幼教事业正处于大发展的时期,而幼儿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尚不高,急需要教材教法的指导。如果把这些实验报告的内容系统地重新组织编写成幼儿园课程的指导,着重于教材教法的阐述,肯定会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建议作者进行改编。果然,按这个思路策划出来的《幼儿园教材与教法》以内部形式出版供实验试用时,得到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的欢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南京师大出版社成立后,重新进行策划,系统开发成《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成了该社的一项名牌产品。

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市场的需求会起很强的催化作用。有时出版社开始出某一本书的时候,不管是作者还是编辑都没有完全发现它的潜力所在,而一经投入市场后,反应良好,有敏感力的编辑,意识到它的潜力所在,就能以此发散开来,策划出一系列的好书来。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打官司丛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丛书的第一本书是河海大学出版社不经意出的一本现成书稿。没想到投入市场后,反应强烈,于是他们策划了这套丛书,现在成了他们社的畅销产品,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区域、系统资源的利用与版权引进

出版社都处在某一个区域内,有它的地域优势,现阶段我国的出版社又都有主管部门,隶属于某个系统。出版社成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本地区、本系统需要出版社,因而,每个出版社都应该把本区域内、本系统内的出版资源紧紧抓住。作为高校出版社来说,本校的出版资源更是一笔财富,应该用全用足。每个区域、每个系统都有相对独特的出版资源,抓住该地域系统的个性、特色、优势,努力去加以阐发,在这种区域、系统中,营造一个“人无我有,唯我独尊”的品牌,并以此打开市场的“独家天下”,就能给出版社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潮洲方言词典独霸天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矿业类图书能够荣获中国图书奖四连冠,无一不是紧紧抓住了区域内资源和系统内资源的结果。

我们强调本区域内、本系统内资源的利用,决不意味着出版社可以坐井观天、画地为牢,不去开发区域外、系统外的资源。如果只囿于本区域内本系统内的出版资源,获国家图书奖的巨著,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中国三峡》和江苏美术出版社的《老房子》就不可能诞生,因为三峡不在江苏,老房子也并不都在江苏。出版社出书的目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不仅肩负着把本区域、本系统的文化成果传播出去,而且肩负着把外区域、外系统的文化成果引进过来的任务。因此,仅仅用足本区域、本系统的出版资源尚不能实现这双向交流的目的。同时,如果仅仅只开发本区域、本系统内的资源,要想办出出版社的特色也是不够的。上文我们分析过,要办出出版社的特色,就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优势,对每个领域的资源开发要系统、全面,那么仅靠本区域本系统的出版资源,就不可能做到系统、全面。因此,每一个出版社在用足本地域本系统内资源的同时,还要善于去开发、挖掘区域外系统外的出版资源。这样,出版社才能得到较大、较快、较高层次的发展。

善于挖掘开发区域外系统外的出版资源,引进版权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引进版权能够迅速地改善出版社的图书结构,提高出版社的图书质量品位。许多搞得好的出版社都十分注意开发区域外系统外资源,特别注重在引进版权上下功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年出新书200多种,而人民大学本校的教师平均每天出两本书,一年出书700多种。人民大学出版社只出本校教师的书,书稿资源也绰绰有余。但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努力出好本校教师书稿的同时,放眼世界,把世界上第一流的著作引进来出版,既提高了出版社出书的品位,又交流了文化,为本校乃至我国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的读物。人民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力作《经济科学译丛》和《工商管理经典译丛》汇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著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人民大学出版社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起了作用。清华大学出版社所出的计算机类图书,又是善于利用区域外系统外资源,创造发挥自己特色的最成功的典型例子之一。清华大学出版社利用自己学校的学科优势,出了多品种、多数量、多层次的计算机类图书,占了中国计算机图书销售市场的1/3强,用自己计算机图书的特色牢牢地占有了计算机图书的市场,为自己出版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众多的计算机图书的书稿资源,只有不到10%来自于本校的作者。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清华大学出版社不善于利用区域外系统外的资源,不积极地引进国外版权,能形成今天这样的计算机图书特色和能占有今天这样的市场份额吗?又如我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最快的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它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善于争取区域外系统外出版资源的气魄。外研社引进的成系列的外语词典取得的成效不说,就说《新概念英语》吧。《新概念英语》是国外出版公司出版的一套英语流行教材,在中国已早有名气,而外研社有气魄花大力气请该书作者亚历山大为他们重新编写《新概念英语》,并且以此还启动了一个“新概念英语工程”,立体出版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学习辅导用书、录音磁带、光盘等等,就这项工程,估计前两年产值不低于5000万,三年以后不少于亿元码洋的销售额。江苏人民出版社这两年发展很快,也与他们重视规模引进版权有关。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出版业作为信息产业的崛起,出版资源的竞争是必然趋势。能不能开发好出版资源将决定出版社的能否发展。让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开发利用出版资源的规律来更好地做好我们的选题策划工作。

标签:;  ;  ;  

选题规划中的图书资源开发_新概念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