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廖 红

【摘要】 科技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其核心在于展教能力建设。本文总结了近十年中国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的思路与经验,提出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模型,重点探讨了其中发展能力建设的内涵;以中国科技馆展教中心为案例,分析了展教能力建设的三方面内容,即研究、制度及实践,并面向未来提出人才培养、服务供给及教育管理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科技馆;展教能力;辅导员;教育服务;教育活动

科技馆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其教育功能。1937年建立的法国发现宫成为最早创立的现代科学技术中心,[1 ] 它摒弃了传统科技博物馆将收藏和研究作为核心功能,将教育功能置于最重要的地位,面向观众表演或展示科学知识。经过80多年的发展,科技馆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已成为业界共识。

所谓标准转换,就是将真实工作中的职业标准转换为适用于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标准转换是国际商法项目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准备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实现科技馆的教育功能,既要充分发挥展览自身教育功能优势,又要利用科技馆资源延伸开发实施教育活动。中国科技馆曾在新馆建设时提出 “展览与教育活动同步设计”的原则,旨在更加突出展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理念。展教能力建设是当前各科技馆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科技馆创新升级的关键所在。

一、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模型

科技馆展教工作的要素大体可以分为:辅导员 (人员)、教育资源 (展览展品、教育活动等资源)及教育实施 (展品辅导、教育活动等过程),将这三大方面要素建设、配备、统筹好,科技馆的教育效果会大幅提升。这三大要素间的关系是:辅导员是核心,他们负责将教育资源统筹形成教育内容并向公众提供教育服务;教育实施是关键,这是公众感受到的具体服务内容;教育资源是基础,如果没有教育资源的支撑,就无从谈到教育活动本身。

从展教能力建设的角度看,实际上也是这三方面要素的构建,也就是说,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要围绕三大要素展开,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三大要素与三方面能力的关系如图2所示:

其中核心能力是指高质量教育活动的供给能力,主要通过教育人员 (辅导员)来实现。从图2可以看出,其核心是教育人员,即辅导员。因此,以上三大能力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因为它直接服务于教育人员,服务于辅导员的培养与培训。发展能力也通过辅导员来决定其核心能力的水平。从根本上讲,没有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也不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当然,基础能力也很重要,主要从运行管理的角度安排人、财、物等。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CC)形成于胚胎时期,是位于人大脑纵裂底部最大的联合纤维,大约有18亿条胼胝体纤维,它们连接着双侧大脑半球的同源部位[1]。解剖学研究表明,胼胝体共分为4个部分,从前到后依次为胼胝体嘴部、膝部、体部以及位于胼胝体后方的压部。其中胼胝体嘴部和胼胝体膝部位于胼胝体前方,它们连接两侧大脑半球额叶的前部,这就构成了额叶的底部以及侧脑室额角的前壁。胼胝体体部则连接额叶的后部和顶叶,连接后形成侧脑室体部的顶部。压部位于胼胝体后部,它主要是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颞叶和枕叶,构成其间的联络纤维[4] 。

工作许可的流程设定为“申请、审批、排程、延期、变更”5个方面,许可的类型分为“零星许可、紧急许可、长周期许可”3个类别,针对这5个方面与3个类别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储运作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按照风险从大到小的顺序分为“1级、2级、3级”作业类别,类别按照风险的大小进行定量划分。参考Mike Brooks 著《会计学》风险定量分析方法,依据风险发生的概率乘以后果的大小来进行风险定量。

教学能力是辅导员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如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这体现了辅导员具备教师职业的特征,也是教师职业的自身需求;研究能力是从事科研及实践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对教育领域、科技馆领域以及相关行业的研究能力,包括设计研究项目、收集研究资料与数据、数据分析与处理、归纳总结及提出建议等方面的能力;综合能力是在教学实践及研究基础上具有的开展教育工作所需的教育活动 (特别是大型教育活动或项目)开发、组织和实施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或艺术的融合能力等。

我们曾在高高的天空中被风吹乱了头发,却找不到回程的轨道。然而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他甘于成为那个沉重而死板的负担,带你下坠,带你回归。如鸿鹊化为燕雀,收起翩然翼,落足凡世间,从此学会做一个安心的傻瓜。

图1 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模型

二、科技馆发展能力建设的内涵:对辅导员的培养

(一)发展能力建设的内涵

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中发展能力建设主要是面向人开展的,根本在于辅导员的培养。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又细分为三个方向的能力,即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辅导员的培养与培训应强调以综合能力为导向,以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注重采用项目制的实践锻炼。

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的三方面缺一不可,彼此关联、相互支撑,并通过三大类要素的配置与管理,实现对于公众的科普教育。本文重点探讨其关键部分,即发展能力建设。

大型活动类项目——展览教育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教育功能,活动既包括展品辅导,也包含一般及大型活动。展品辅导及一般性活动策划主要体现了辅导员的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而大型活动需要整体策划、统筹与把握等综合能力。大型活动项目的核心在于对整体教育目标的把握,以及对每一个具体任务的目的及要求的分解。大型活动相当于系统工程,包括活动内容设计、宣传推广策划、组织实施规划等,涉及资金、人员、场地及其他力量的调配。这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很强的工作,也是综合培养辅导员的一个抓手。这类项目管理要重点关注项目设计的亮点,这是项目的宣传点;要关注项目组织过程,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点;当然最基础最核心的还是各个子活动内容,这反映了研究及教学能力的高低,这里不就此赘述。

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相结合,意指辅导员可以在展厅或其他教育场所从事科普教育工作,并在科普实践中能够进行相关研究,特别是有针对性地研究或探索科普工作的改进、完善与提高、转型。同时也应看到,研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辅导员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而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活动开展质量的有效保障。这两者的结合,必然为综合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图2 科技馆展教工作三要素与三项能力关系示意图

(二)项目制实践培养是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

目前科技馆领域有许多面向辅导员的培训,但多为重理论培养,轻实践锻炼;重授课式学习,轻项目制培养。笔者认为在科技馆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宜采用项目制实践培养,一方面要求辅导员在大量的实践中运用理论、体会所学,在具体的项目中锻炼自身、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从科技馆的角度,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由于蒙古游牧经济对中原农业经济的依赖性,决定了互市对蒙汉双方尤其蒙方的重要性,而自明朝建国至隆庆时期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原王朝的明廷在北部边防线上始终把贡市作为控御蒙古部众的手段,对互市格外进行限制,因此不能满足蒙古各部的互市请求,明蒙双方长期处于交战之中。直至把汉那吉因家庭问题降明,当时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以高瞻远瞩的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充分把握时机,及时将这一事件上奏朝廷,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双方达成了封贡与互市,即隆庆和议。

将科技馆的各项教育工作分解成一个个项目,一个项目可以是一个活动或者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且有一定的成本制约,还需达到一定的效果,亦即时间、成本和绩效。 “项目驱动就是以项目为主体,把辅导员岗位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任务和要求等要素融入项目各个环节。”[4 ] 其中担任项目负责人是最好的实践锻炼,要求其有较强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将复杂工作分解为按人、按时间进度等分配的能力,还要保持时间、成本和绩效的平衡。

通过项目制提升辅导员能力,还需要科技馆在进行顶层设计时重视项目的设立。一般性的展品辅导,作为基本工作,主要考察辅导员基本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不适合按项目制管理。而大型活动或品牌活动,如馆校合作、冬夏令营、节假日活动等更适合按项目制管理。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管理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方法等与一般性质的项目管理没有本质区别,这里不再赘述。总之,“项目管理是一门领导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艺术。”[5 ] 而经过一系列重要项目锻炼过的辅导员,其能力会更加全面。

三、中国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的实践

自2013年以来,中国科技馆加强了展教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与培训,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和培训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大量的项目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辅导员的综合能力。

(一)以研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发展的基础

2014年,中国科技馆展教中心几乎全员参与了中心所承担的 “科技馆教育活动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该课题包含12项子课题项目,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296篇、案例684个,最终开发教育活动课程30项。通过这一研究,不仅让辅导员们加深了对科技馆教育理念的理解、提升了研究与教学能力,还形成了展教中心整体的研究氛围,为今后大型项目具体内容策划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再如 “科学之夜”,策划之初聚焦中国科技馆首开夜场,突显几个 “第一次”:第一次大型室内3D MAPPING,第一次引入全展厅故事性探索,第一次基于展厅展品设计 “密室逃脱”。确定了活动特点,需进一步考虑如何组织活动形成热点?有预热阶段的征集活动,有彩排时的精彩推介,还有媒体专场等;如此大型活动需要众多服务人员,怎么解决?志愿者、勤工助学、兄弟馆支持、企业助演等各种形式齐上阵。最难的依然是内容设计,3D MAPPING体现什么科学内涵,如何在 “科学之夜”主题下重新构建故事线,密室逃脱如何与展品勾连?总之,大型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是对辅导员能力的全面培养与锻炼。

(二)通过内部制度的建设规范辅导员的培训

展教能力提升是研究、实践、总结、反思、改进、提高的螺旋上升过程,并非可以一蹴而就。中国科技馆以树立展教大品牌为核心,强调从实践中锻炼提升、以效果为导向,着力通过项目制实践全面培养和锻炼辅导员的整体能力。

全员式培训要求:展教中心建立了组及中心的两级培训制定。展教中心各个组必须开展组内辅导员的培训,这一工作由组长统筹;同时还由中心组织培训,根据当前工作需要及未来工作筹划而设计,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

资格制准入考核:展教中心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经过考核才能上岗。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中心设立了科学基础题库,每位辅导员都要参加考核并通过;二是要通过教育活动开发的教案审核;三是现场辅导实践考查。通过以上三步考核才能真正成为可以在展厅辅导观众的教育人员。

技术应用类项目——是较多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项目。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新技术并具备利用新技术解决问题、提升活动质量的能力。这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对于辅导员新的要求。例如,基于展品的互动游戏导览学习平台开发项目,包括数字化展品辅导资源开发,将展品中不易通过观察和操作展示的部分利用增强现实 (AR)等技术进行生动准确的信息化展示;包括数字化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串联多个展品,实现对科技馆展品信息的趣味化、数字化深度传递,项目内容均包括参观前、中、后串联学习。实际上,各类教育活动都不可避免地用到这些技术,通过典型项目重点培养辅导员在新技术运用方面的能力,便于在日常活动中形成习惯。

择优式竞赛培育:通过馆级的 “我爱我展厅”竞赛、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等比赛,采取全体动员、集中培训、择优培养的方式来提升辅导员整体能力及开展优秀辅导员选拔,再通过优秀辅导员来带动全体人员的能力提高。

(三)以项目制实践推动展教能力快速提升

中国科技馆展教中心积极鼓励辅导员参与行业及相关机构的培训或交流活动,例如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人才培训、科技馆专委会每年主办的 “全国科技馆发展论坛”、中国科技馆组织的全员学习日等,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加强内部的管理与培训。概括来讲,实行全员式培训要求、资格制准入考核、师课制教学评价和择优式竞赛培育。

以综合能力为导向,应在培养辅导员时强化辅导员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从教育的角度或高度开展科技馆教育工作的能力。笔者曾提出 “教育策划者” 的思考,[2 ] 这体现了对于辅导员综合能力的更高要求:科技馆教育应由教育专家 (或 “教育策划者”)规划。他们要精通科技馆教育理念,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知识储备,会运用不同教育方式来促进观众与展览和活动的交流互动……有能力将科学内涵有效地转换为具体的教育形式,合理运用鼓励学习的策略或手段,促进观众与之交流并形成学习。教育策划者是科技馆完成其教育使命的专家,职责是为公众提供有意义且持续的学习体验:一是确保教育成为科技馆使命的核心,二是提供卓越的内容服务于广大公众,并反映社会的变化、复杂性与需求;三是将学习理论、教育研究融入场馆实践,运用恰当的教育手段来促进场馆学习。无独有偶,在2017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 “教育策展人”[3 ] (Edu-curator)概念,其目的就是把教育人员融入展览策划当中,突出展览的教育功能。正如Adrian George在其 《策展人手册》中概括的那样:“策展人一词在当代所指涉的内涵比以往更为广泛。为展览选择展品并提供阐释,或许是策展人作为人熟知的角色。然而,今日的策展人这个角色更融合了制作人、行政人员、展览规划、教育工作者及管理组织者的职能。”[3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人,因此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是面向未来的科技馆展教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采用像元为140×132的InSAR真实数据生成的干涉图,并将本文方法和常用的InSAR干涉图解缠方法进行比较,其解缠结果如图3所示.

以2017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的科普下乡活动为例,大赛每年都举办,如何有新意,如何突显每年的特色?2017年大赛聚焦 “扶贫先扶智”这一社会热点,同时引入基于真实问题开展科学教育的新教育理念,选取了三个贫困地区,邀请参赛选手赴当地现场考察乡村实际情况,并通过设计小桥来解决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同时科技馆辅导员也带着教育活动下乡,为当地青少年表演了精彩的科学实验,使孩子们开阔了眼界、爱上了科学。媒体对这些活动的策划非常感兴趣,有很好的报道点与延展性,宣传效果显著。组织十五个赛区科技馆及各赛区学生参与,是一项庞杂的工作,还要对接贫困地区政府部门、交通部门、教育部门并统筹交通、食宿等需求,这对于辅导员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极好的锻炼。

参考时钟的频偏会引入额外的载波多普勒,使得初始搜索在错误的多普勒单元,延长搜索时间;同时还会导致下变频时引起较大频差,导致中心频率两边带内有用信号成分被滤波器滤除,引起载噪比的损失。因此必须保证参考时钟稳定度[19-20]。

自此以后,展教中心鼓励辅导员开展各个层次的研究,如以个人名义承担的中国科技馆“青年创新基金”项目以及部门级和馆级科研项目,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 (以下简称 “科技馆专委会”)的有关研究课题,以及中国科协、科技部等的课题。这些年来,主要完成的课题有:基于科技馆平台的创新方法培训与实践研究、科技场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项目调研、中国科技馆常设展厅管理规范研究、科技馆辅导员培训体系研究、“创客”理念下的科技馆教育资源包开发与实践项目、基于科技馆资源的低龄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基于展厅的教育活动评估研究等。

师课制教学评价:在展厅开展的每个活动,都要经过教案和现场两轮审核,之后才可以正式在展厅开展该活动。该课程的教案须在中心备案。如果该课程不是由开发者施教,则施教辅导员要通过现场考核的环节合格后才能面向公众开展活动。换言之,从课程与辅导员两个维度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品牌建设类项目——科技馆应该有一些让观众记得住的品牌,这是科技馆价值的体现。品牌建设应关注三个字:知、参、认。“知”即知晓,指内容符合品牌及对象定位,便于公众广泛了解;“参”即参与,内容与形式要立得住,符合参与者的预期,形成广泛参与;“认”即认可,有持续的吸引力或手段,促进公众广泛认可这个品牌。例如 “中科馆大讲堂”,定位于以家长和青少年为主要群体,内容以贴近生活、拓展视野及科技前沿、社会热点为主,讲座从选题策划到题目确定,从演讲者介绍到演讲内容把握,辅导员都全程参与并给予建议,讲座选题或内容是参与度的关键。在通常单纯讲演的基础上,强调互动提问,部分选题还有小演示。该品牌于2015年创建,一年的时间就确立了在广大公众中的地位,又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增强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一大批“铁粉”,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再比如 “馆校合作”,如何体现品牌价值?展教中心在整合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采取 “馆校结合基地校”的形式,将原来知者寥寥的活动确立为大型项目,通过疏理已有服务并重新整合,形成 “馆校师生课”五大板块服务内容,便于学校了解并参与,结合授牌仪式及开学第一课、定制之旅,让众多学校认同了服务模式,也认可了该品牌。

管理好每个项目是最好的实践培训。从项目管理角度看,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然后再根据项目的大小分为子项目,也同样设立子项目负责人,以任务选人,尽量发挥个人长处或配备专人指导以改进不足。每一层次都确保任务明晰,按目标、进度、绩效三个维度管理。因展教中心人手不充足,日常的教育活动也很繁重,因此,不同项目的参与人员是交叉复用的,但项目负责人几乎不重复,给予更多年轻人锻炼的机会。也因为每个重点培养的辅导员都会牵头项目,所以大家互相的支持与配合就比较好,或者说,每个大的项目几乎是全员参与,同时承接若干项目时,辅导员人数没有增加,但因为交错管理,每个人都有积极性,每个人都有最好的展示平台。

总之,中国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特别注重以实际工作或项目为指引,通过对重点任务的攻关与实施,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近几年,展教中心还承接了短期展览、科技文创产品的开发、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重点项目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使得展教辅导员的全面能力得以快速提升;这种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的大型活动的实施,便于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也增强了辅导员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从而提高了场馆科普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近日,杨女士因为连续几天便血,到医院做了肛肠检查,结果竟检查出肠道内有几颗大小不一的息肉,大的有豌豆大小。医生要求杨女士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但是杨女士对再次做肠镜检查和内镜手术十分排斥,希望能够保守治疗。

基于里兹有限单元法分析裂隙渗流,过程同1.2节中连续介质渗流理论,将每一条裂隙段看作一个线单元对渗流区域进行离散化,若j单元两端分别为i节点和i+1节点,则有单元渗透矩阵为:

四、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的思考

中国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思路是在探索中逐步清晰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和不足。总的来说,大的方向和原则是明确的,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实践、再思考、再总结、再提升。

(一)构建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展教能力提升,关键在人,在展教辅导员,在对他们的培养。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特别是教育理念在新技术、新形势下的变革与调整,这些都为科技馆教育及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培训班、论坛交流等形式如何创新,实践培养又如何总结经验并形成理论,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持续研究与探索。

(二)发展基于场馆及网络的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科技馆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场馆模式,如何依托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科技馆的场馆教育服务做深、做精,做到个性化与精准?如何开拓科技馆的非场馆教育服务,使之更具吸引力、更具便利性,并全面促进公众参与到科技馆的教育策划中?这些都是展教能力建设时亟需思考的问题。

(三)探索依托信息技术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目前各科技馆的教育管理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加数字化时代,还未实现自动、数据化和智能化管理。从教育内容的管理到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再到教育效果评估等,都需要新技术的全面介入;同时,各科技馆之间的教育管理合作尚未形成,教育服务的共建共享尚待研究与摸索,未来应该是建立在全部科技馆基础上的整体的教育管理,这样才能提供给广大公众全方位、自由选择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 ] 王恒.科学技术博物馆发展简史[M ] //科技馆研究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73.

[2 ] 廖红.浅谈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特性及其实现途径[J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3):51.

[3 ] 王思怡.从美国教育策展人(Edu-curator)小史说起[EB/OL ] .[2017-12-18 ] .http://www.sohu.com/a/211176663_426335.

[4 ] 唐玉琴,乔丙武,陈永光.“四驱模式”助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J ] .克拉玛依学刊,2018(3):53.

[5 ] 向教练学习项目管理[EB/OL ] .[2008-01-24 ] .http://www.ceconline.com/operation/ma/8800050351/01.

① 廖 红:中国科学技术馆副馆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馆教育,科普信息化;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邮编: 100012; Email: holyliao@163.com。

引用格式: 廖红.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2):05-11.[Liao Hong.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Capabil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J ]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useum Research,2019(2):05-11. ] .DOI:10.19628/j.cnki.jnsmr.2019.02.001

(责任编辑:刘怡)

标签:;  ;  ;  ;  ;  ;  

科技馆展教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