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十个问题_市场管理论文

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十个问题_市场管理论文

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十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企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它不仅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转换,市场竞争激烈,资金严重紧缺等原因,造成乡镇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其发展面临以下十大问题。

一、经营机制的退化问题

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夹缝中成长的,它“不等、不靠、不要”,使自身具有了国有企业所不具备的某些竞争优势,特别是率先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新生的市场机制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使企业的生产要素“输入”从市场中来,生产经营的“输出”在市场中实现,客观上成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行者。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出现了退化,有的已经蜕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优惠政策优势的相对弱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国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倾斜,使其得以迅速发展。现在,国家为搞活国有企业,取消了乡镇企业各项优惠政策,包括:(1)产业政策的变化。以前,国家产业政策明确实行地区倾斜,对经济落后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性措施,现在改为产业倾斜,使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及项目集聚。(2)信贷政策的变化。过去国家对乡镇企业列出专项贷款,并视发展增加规模,给乡镇企业以支持。现在国家取消了乡镇企业的专项贷款,使其主要靠贷款发展的产业供血不足。另外,用于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的财政周转金也被相应取消。(3)税收政策的变化。过去国家对乡镇企业实行税前还贷,有的还享有减免,现在一律改为税后还贷,并取消了减免税待遇。特别是实行增值税制后,乡镇企业的增值税成倍增加,效益降低。总之,这些外在因素都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其二,经营机制优势的逐步消失。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靠的就是独具的经营机制。然而这种经营机制的优势正在逐步变型、消失,主要表现为:一是产权主体虚化,产权界定不够明晰。乡镇企业的产权,本应“集体所有,人人有份”,实际上是“人人没有份”,乡镇企业普遍成了乡(镇)政府的附属物。模糊不清的产权关系,必然造成“产权虚位”,企业的约束软化,动力不足。二是政企不分,职责不明。乡镇政府在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中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管理变型,服务走调。乡镇企业对乡镇政府的依赖性本来就使乡镇企业与乡镇政府存在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乡镇企业直接为乡镇政府所创办,带有一种割不断的“血缘”关系,而各种因素的驱使和牵引,更使得乡镇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对乡镇企业的“管理”,随着这种“管理”力度的加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越来越小,“抽血”越来越多,“贫血”越来越严重。

其三,社会负担普遍加重。据调查,各种形式、名目繁多的摊派、收费,造成乡镇企业负担加重,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企业发展后劲大大削弱,有的已经到了不堪重负,难以发展的地步。负担加重的主要表现是:(1)高额的利息支出。(2)收费标准不一,随意性大。(3)部门间重复收费,强行收费。(4)县乡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及各职能执法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各种名义随意向企业收款,等等。

以上因素均是导致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退化的原因。因此,要使乡镇企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使之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职工素质问题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目前,我国乡镇企业职工除其中的极少数技术人员来自城市外,其余均来自农民,而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据统计,全国乡镇企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6%,为国有企业的1/7,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为国有企业的1/25,这样一种知识结构根本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外,从职工培训方面看,也出现“两头冷”的状况。在一些乡镇企业中,职工培训处于步履维艰的地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短期行为十分明显,认为职工培训不会带来直接效益,只会耗损资金,并怕职工培训后长了技术硬了翅膀,远走高飞,为人做“嫁衣”,致使培训工作难以提上议事日程。此外,乡镇企业职工的小农经济意识,使他们对提高自身的文化技术素质缺乏应有的紧迫感。

总之,乡镇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乡镇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直接的经济利益而轻视或忽视职工素质的提高;否则,企业将缺乏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三、技术问题

乡镇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取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紧紧地依靠技术进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乡找企业采用土法上马,机械化水平很低,有的甚至完全是手工劳动即使机械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使用的机器设备也大多是城市大中型企业淘汰的二手货。据调查,乡镇企业的主要设备70年代以前出厂的占60.9%,需要更新的设备占13.3%。不仅如此,乡镇企业往往不按现代先进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只是对传统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小改小革,购买单件机器设备的多,引进流水线的少,前后工序在生产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不配套、不协调、不平衡和不统一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使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受到制约。一些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未能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来运筹,而是就技改搞技改,结果技改后设备的更新未能凝聚到产品的内在质量提高上,虽有投入,产出却不佳,效益不理想。产品质量、档次上不去,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问题

结构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分工分业是从较浅层次逐渐推进到更深层次的。当浅层结构变革已充分展开时,如不及时推动深层结构变革,则要素效应就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以浅层次结构为主,体现在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战略重点,其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科技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不仅浪费资源,而且经济效益也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资企业的兴起,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加之政策的倾斜,使他们如虎添翼,奔驰于市场,这样乡镇企业原有的市场优势受到冲击,所面临的将是深层结构的变革。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要选择具有激发性强,内聚力大,能形成一个核心的主导产业,并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带来群体效益。其次,在产品结构方面,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立足于优势产品、名牌产品、创汇产品,着眼于市场和用户的需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档次起步,切实搞好企业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努力实现从长线产品向周期短、见效快、能耗低、无污染的短线产品转化,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集团化问题

当前,乡镇企业80%分布在自然村,7%分布在行政村所在地,12%分布在乡镇所在地,只有1%分布在县城或县城以上的城市。这样一种分布状况,其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只能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画地为牢的格局,这是与乡镇企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过程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在其产生之初,由于用有限的农村积累基金作为原始资本,难以形成高起点的大规模投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陷入“船小好调头”的理论误区,各地注重铺摊子,不重视规模,它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起着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然而在今天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积极借用外力,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船大顶风浪”之势,即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改变“小而全、小而粗、小而杂”的状况,扩大规模,发挥集聚效益,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实现技术、管理、总体经济实力、综合竞争能力的升级。

六、增长方式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特别是“八五”期间,得到了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创造了辉煌。这一阶段的发展,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其表现为:在发展路子上是低水平重复,靠铺摊子、上总量扩张促发展;在布局上是搞星罗棋布;在规模上是小型分散;在产品结构上是老、粗、低;在生产手段上装备落后,劳动密集;在经营方式上是内向型为主,开放程度低。总之,是以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使经济总量和规模发展迅速,但由此而付出的代价也较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必须推进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同时必须看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急于求成,要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引导乡镇企业建立新的投资机制,尽快转到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张上。二是引导乡镇企业尽快转到依靠高科技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三是引导乡镇企业实现以资本增值为目标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上。四是引导乡镇企业尽快转到以效益为中心上。五是引导乡镇企业尽快转到全方位、多层次、大开放的轨道上来。

七、资金问题

目前,由于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呈现出点多、面广、线长、量大等特点,故对资金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因此造成资金紧缺,出现一些问题。一是乡镇企业发展愿望过高,资金需求过猛;二是企业自筹及各方承诺资金到位率低,增加行社贷款压力。另外,贷款运行质量差,资金周转慢。企业面对这种情况难以求生存、求发展。因此,如何积累、融通资金,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资本运营的效益来考虑。一是通过改革扩充资本。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企业兼并、租赁、拍卖等项改革,促使现有企业闲置的设备和其他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聚集,这样必然会起到减少资金投入、活化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二是通过金融部门融资,开拓国际资本市场,兴办三资企业等形式,引进扩充资本。三是通过增加自我积累扩充资本。一方面要扩充实收资本;另一方面要通过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来扩充盈余公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本增值,使资本经营达到理想的目标。

八、管理问题

为了生存和发展,不论什么规模和水平的企业,都必须苦练内功,要向管理要质量、要水平、要效益,乡镇企业也不例外。由于乡镇企业大都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因而总体管理水平较低,尤其在企业初创阶段,管理水平跟不上,使企业的发展遇到很大的障碍。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般有很强的开拓意识和事业心,很想办好企业,但由于自身素质所限,往往不懂管理、不会管理,采取的方法也过于生硬或不太符合企业经营规律。管理不善影响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影响了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流失。因此,这就需要乡镇企业从自身出发,根据本企业的特点探索科学、适用的管理方法。当前,可以将西方企业的管理经验与中国企业有机衔接起来,培养新一代的企业家群体,保持技术进步与管理革新的同步进行,提高企业整体形象。对企业来说,管理科学是无止境的,关键在于保持一种不断进步的创新精神。

九、市场定位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乡镇企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短缺经济”使得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干、干不了的东西让出来,实际上让出了一部分市场空间,乡镇企业借机登场,拾遗补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企业的市场优势相对弱化,面临更多更强的竞争对手。一是国有企业的竞争。随着转轨建制,国有企业以其雄厚的科技和管理实力,正释放出巨大的竞争能量。二是私营企业的竞争。私营企业机制灵活,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三是三资企业的竞争。三资企业外向拓展优势明显,竞争实力较强。四是“洋货”冲击的竞争。国家关税政策改革和调整,国际竞争的浪潮将进一步冲击国内市场。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乡镇企业的市场将如何定位呢?解决这一问题,乡镇企业应发挥优势,施行名牌战略。

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问题

乡镇企业的长足发展,得益于外在政策的优惠和内在因素的优势,但目前这种优势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正常发挥。因此,乡镇企业必须扬长避短,借助外力创造新的优势,形成新的竞争力。首先,应重视发展外向型企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速国际化进程。在这方面,既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又要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其次,应发展横向联合,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进行东西合作,加快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以上这些措施可使乡镇企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寻求外部力量中共同求生存、求发展。

标签:;  

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十个问题_市场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