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论文_王 丹 王 俊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论文_王 丹 王 俊

王 丹 王 俊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弗洛伊德在其临近晚年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这一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三者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心理。

关键词:本我 自我 超我

一、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1.本我。本我又称伊底,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2.自我。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3.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二、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同时要受三个主人的支使,也受着三种不同危险的威胁。这三个主人分别是外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种危险便分别来自外界、来自本我和来自超我的严厉性。一旦自我难以平衡来自三方的危险,人本身就会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就会产生焦虑。

1.焦虑。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

真实性焦虑是对外界危险的知觉反应,往往和逃避反射相结合,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的一种表现,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十分自然而合理的事情。

神经性焦虑是由本我的冲动受到压抑而产生的,属于现象普遍而原因不明的焦虑。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期待的恐怖或焦虑性期望;第二类是附着某物的焦虑;第三类是莫名其妙的焦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一类病人常常以为灾难将至,把每一个偶然之事或不定之事都看成不祥之兆;第二类焦虑与第一类正好相反,它常常附着在一些特定的对象和情境之上,第三类焦虑通常无缘无故地到来,有许多未解之谜。

道德性焦虑是指个体因害怕自己的行为违反道德标准而预先在心理上存有的恐惧情绪,根源于超我系统中的“良心”。当自己的行为或思想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时,就要受到良心的谴责,由此产生罪恶感和羞耻感的体验。

2.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可以防御的,自我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的危险。在正常情况下,自我以合理方式未能消除焦虑时,就必须以非理性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压抑机制。这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从清醒的意识中把一切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排挤到潜意识中去,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2)投射作用。这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情转嫁于他人。如有的官员自己腐败却大谈他人的腐败。(3)反向作用。这是用过分夸大的相反举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如一个非常喜欢吃糖果的小女孩,每次偷吃糖果后都会被妈妈严厉地批评,很快她意识到自己是不对的,她当着妈妈的面把所有的糖果都丢进了垃圾桶。(4)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这是采用错误的推理使引起焦虑的不合理行为合理化。如钱丢了,就会说是“破财消灾”;狐狸够不到葡萄吃,就说葡萄是酸的。(5)否认作用。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就是否认作用的表现。(6)抵消作用。即用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如无意中做了伤害别人的事,赶紧说“对不起”;春节时不慎打碎了东西,老人认为不吉利,赶紧说“岁(碎)岁(碎)平安”。(7)升华作用。这是一种调和的方式,它既能避免过度的压抑,使本能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又和道德习俗不相违背,把自己的欲望变成社会所能接受的、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科学创造、文学艺术创作都是本能升华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唐译 译 (奥)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2-61。

[2]张堂会 译 (奥)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156-164。

[3]张爱卿 译 (奥)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92-307。

[4]吴红慧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2004,(12)。

[5]王光荣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

[6]吴爱邦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伦理意义探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1)。

论文作者:王 丹 王 俊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0月总第18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8

标签:;  ;  ;  ;  ;  ;  ;  ;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论文_王 丹 王 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