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研究的理论评析:会话分析、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理论论文

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研究的理论评析:会话分析、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理论论文

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研究的理论评析:会话分析、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理论

曾思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摘要: 本文回顾了自我修复研究的两大主流学说:会话分析和心理语言学,并对它们的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评论。然后,文章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可用于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研究的理论框架:社会文化理论,并阐释了它的核心概念“中介”及其对自我修复研究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自我修复 社会文化理论 中介

一、自我修复现象的定义及研究背景

自我修复(self-repair)指说话人对已发生言语作出的自主改动,常见于第一语言使用者的日常会话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课堂会话。外语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的掌握未成熟,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会话的过程中,会使用第二语言自我修复来应对包括形和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现有的对(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的研究主要来自会话分析和心理语言学。

二、第二语言自我修复对外语学习的意义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自我修复能帮助学习者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产生更准确的语言输出,注意到自己当下的语言产出或知识体系有问题,这为外语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研究外语学习者的自我修复现象对外语教学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学习者能够自主修正语言产出中42%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具有相当的能力进行自我修复,因此,教师应只在学生确实无法发现问题或自主解决的时候才进行干预(文秋芳,庄一琳,2005)。同时,教师应多注意学生的自我修复行为,从中窥见学生外语学习的强弱项,依此做相应的教学设计(杨柳群,2002)。

三、早期理论框架对自我修复研究的贡献和局限

会话分析流派中有关自我修复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Schegloff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将其视作自然发生的会话的一种内在规则。他们认为会话是一种社会行为,修复现象的存在维持了会话的持续进行,因此,研究修复现象的重点在于关注其作为互动会话的内在机制如何运行,以及这能否帮助阐明会话的规律和体系结构。会话分析学家的主要贡献是他们在分析了大量会话录音的基础上,对修复进行了初步分类,揭示了“自我发生自我完成”修复是最常见的一类。利用这个理论对第二语言自我修复进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会话分析过多地强调自我修复发生的生态环境:互动会话,并试图将所有的自我修复解释为受话轮转换影响的产物。

心理语言学有关自我修复的研究主要见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代表人物有Levelt,Kormos等。在心理语言学理论中,语言的产出和理解是纯粹的心理过程,自我修复现象是有关自我监测这一心理过程的行为表征。心理语言学的语言产出模型包含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均可能产生一定的错误,如概念选择错误,词汇选择错误等,自我修复现象是说话人对于这些错误的相应处理。心理语言学的贡献在于建立了成体系的自我修复分类,主要包括信息修复、准确性修复、语误修复和改述修复。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将自我修复单纯视作个体语言产出体系的缺陷之产物。第二语言自我修复多发生于课堂会话,而心理语言学视角未能考虑到课堂环境因素和会话因素。

有关自我修复现象的研究在进入21世纪之后有所停滞,笔者认为与早期理论框架的局限不无关系。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研究。

四、全新的社会文化理论对于自我修复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2.6 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些降糖药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某些患者于服药后可出现低血糖、胃肠道不适、恶心、腹痛和腹泻等症状。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不适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从而导致其不愿服用药物[6]。李静[7]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对患者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交代不清,对药物产生惧怕、担心、擅自停药或改药,由此造成依从性差的占10% 。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为自我修复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解和有力的工具。在社会文化理论看来,中介工具为主体从事目的性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方法。比如,古人为了达到造房取暖的目的,进行伐木这项活动,需动用斧头这一工具作为中介。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在外语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解决语言产出的问题这一目的,需要借助自我修复作为中介工具来调整自己的语言。接下来,我将从“中介”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阐述社会文化理论对自我修复研究的两点指导意义。

弗兰兹·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是一个犹太商人家中的长子。从小喜爱戏剧、文学,最初学习文学、化学,后转学法律,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一直在保险公司工作。尽管一生中有多次订婚史,但却终生未娶。于41岁因肺痨过世。

中介工具具有改变外物的功效。实体工具可改造物质世界,比如斧头能令树木倒下。心理工具则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比如语言文字能加强人的记忆。落实到外语学习者的自我修复这一实例,它对说话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一定作用。它能改变说话人当下的语言行为,帮助说话人产出更精确、更严谨的语言。同时,还能影响说话人接下去的语言规划,帮助其在言语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计划传达的内容。根据中介工具的这一特点,社会文化理论对自我修复现象研究的第一点启示是: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如使用自我修复的原因和动机)和行为因素(如使用自我修复的方式和时机)应当双双纳入分析范围。因此,在展开实证研究时,可以采用录音或录像的方法,记录学习者的语言行为作为分析依据,并结合访谈,从而深入了解学习者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Cole(1996)强调对中介行为的分析不能脱离它产生的情境。在他看来,当主体运用中介工具时,主体的活动情境并不完全由自己主宰。这一特点要求对外语学习者自我修复现象的研究必须回归它自然发生的情境——学校和课堂。当学习者置身学习环境中,他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老师的教学对象,同学的共学伙伴。由此可得社会文化理论对自我修复现象研究的第二点启示: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现象研究应当以学校和课堂环境为研究场所,并同期观测学习者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研究人员可以采取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五、结语

会话分析和心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研究的理论指导都存在一定的局限。考虑到外语学习的社会化环境,以及外语学习者作为个体的知识缺陷和语言产出机制,社会文化理论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角,嫁接个体认知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同期纳入学习环境、师生互动等元素,能够从方法论的层面指导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研究,帮助外语教研人员对学习者的自我修复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对教育教学和学生能力发展产生最有价值的启示和最大化的驱动

首先,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与IoT的分布式结构能够较好地融合。区块链系统是一种完全的去中心化结构,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集中式管控,这恰恰与当前IoT系统的分布式架构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基于区块链的IoT技术不仅能够依靠共识机制实现对IoT设备的分布式管控,同时还可以使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对相关感知信息的自动反馈。

参考文献:

[1]Cole,M.Cultural psychology: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 [M].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1996.

[2]Daniels,H.Vygotsky and pedagogy [M].London:Routledge,2001.

[3]文秋芳,庄一琳.对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口语自我纠错能力的研究[J].外语界,2005(2):33-37.

[4]杨柳群.英语水平对英语学生口误自我修正行为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02(4):74-76.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05-0099-02

作者简介: 曾思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剑桥大学第二语言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文化理论视阈下的第二语言教育、动态测评与外语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赵慧敏

标签:;  ;  ;  ;  

第二语言自我修复研究的理论评析:会话分析、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