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性质与企业管理性质述评_经营管理论文

企业性质与企业管理性质述评_经营管理论文

企业的性质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质论文,述评论文,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工作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及其引致的问题

虽然科斯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命题,进而使得经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从“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的窘境中走了出来。但作为价格机制替代物的科斯式企业不可避免地诞生之后,其存在和运作的逻辑就不能仅仅限于对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应该对这种节约的原因和背景作一深入的探讨。这正是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研究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和棘手的问题,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学术遗产。

科斯通过对价格机制成本的分析认为企业的存在基于以下几点:①企业的存在归因于一系列的市场契约被一个契约所替代;②企业的存在归因于若干个较短期的契约被一个较长期的契约所替代;③不确定性的存在;④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市场管制,并因此减少了价格机制条件下的交易成本。在这一基础上,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从古典制度经济学中发展而来的交易成本的经济学运用则又使得这一论断具有科学性的技术支撑。因此经济学界(包括以科斯代表的新制度学派)普遍认为,企业为什么会产生,如何会产生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老问题的解决又伴随着新的问题的来临,科斯解决了企业因何而产生的问题,却对企业如何存在、如何运作的问题倍感困惑,这种困惑在《企业的性质》这一论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批判阿瑟·索尔特经济体制价格完全协调论时,科斯认为,这种对于经济体制的描述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画面。他描述道,“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 则A就会从Y流向X, 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科斯仅是从管理机制中的权威角度来观察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尽管如此,科斯并没有阐明权威机制运转和工作的根本原因,而仅仅是作为一种现象来研究,就更不用说整个管理体制的运作逻辑。与科斯大致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们在这一方面似乎走得也并不远,这一时期的成果是,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则强调经理的协调作用。而管理机制是如何运作的,企业管理工作究竟有何种性质则远远未能被认识到。科斯没有沿着显而易见的思路和逻辑走下去,研究的焦点放在另一个重要而又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上:组织(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过份偏重于对交易及其成本的分析,科斯式企业是不完整的企业,根据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y Irring Barnard)的企业协作系统理论, 企业作为一种协作系统,应由物理系统、“人”的系统、社会系统和组织系统这四个分系统构成,而科斯则侧重于后两个方面。

二、科斯在企业性质研究中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探索

1.对企业起源的解释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探索

在对企业或组织存在原因的阐释过程中,科斯也是浅尝辄止,但又画龙点睛地涉及了企业和组织运作的性质。

首先,科斯指出,为了避免价格机制下存在的大量交易成本(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和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使得如果用一契约来替代市场价格机制下的一系列契约将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在这一企业产生的过程中,企业运作和其他工作相区别的权力的性质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种单一契约的特性就是权力产生的根源,并决定了权力的性质。而权力性质的许多方面,包括在权力的分配和运作中体现出的具体特点及运作方式,权力与其他资源(人、信息、能量、物质)的内在关系,权力在运行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则没有提及。由于科斯一切理论的出发点都在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动力机制上,因而他对企业的动力机制——权力的性质提及较多,而管理工作的其他性质则是隐含的和随意提及的。

其次,科斯指出用一个较长期的契约来替代若干个较短期的契约,这种企业产生的方式除了可以节省每一个契约的部分费用外,主要的还是由于人们注重避免风险,因此可能签订长期契约而不是短期契约,科斯实际上生动地描述了企业管理工作中运作的另三个性质——随机性、信息不对称性和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滞后性。风险是管理工作中随机性存在的一个很好的注脚,其隐含的原因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管理主体和客体的多层次、多变化和多角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市场和政府等外部环境和运作条件的波动。因此,“现在的问题是,由于预测方面的困难,有关物品或劳务供给的契约期越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而管理工作的信息不对称性也就产生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运作的性质,即“当资源的流向(在契约规定的范围内)变得以这种方式依赖于买方时”,科斯称之为企业的那种关系就流行起来了。因此,企业就是在期限很短的契约不令人满意的情形下出现的,购买劳务—劳动—的情形显然比购买物品的情形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张五常教授干脆就用要素市场对产品市场的取代来表明企业管理工作运作的这一问题。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Jr,1977)与伯利和米恩斯(Berle & Means,1932)对企业管理发展史的研究表明, 随着企业家式的企业被现代经理层级式的企业所替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充分分解,管理工作的随机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更为加重了。企业产权分离既来自于随机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企业经营工作的日益复杂使企业家的能力受到强有力挑战,即科斯指出的管理效益递减),又促进了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契约的签定,由于购买者难以对支薪的经理层予以有效的监督(如产品质量、劳务质量、工作质量、交货期限),以及企业所有者与经理层,要素提供者(如职工)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和监督问题,往往在科斯式企业契约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激励约束机制,当代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厂长、经理监督学的出现,及企业中出现的种种机会主义行为、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签订较长期的契约来替代较短期的契约又会不可避免产生企业管理工作效益滞后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出现滞后性(姚凯,1998)。

企业产生的另两个原因,不确定性问题和政府管制问题则从另外的角度强调了管理工作的随机性。

通过企业来源即企业缘何存在的研究,科斯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解释并以交易和交易成本作为工具使得企业独立于市场而存在的事实获得科学的理论依据。那么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既然企业的存在具有它的合理性并区别于市场而存在,那么企业本身存在的运作方式也同样会区别于市场价格机制的运作方式而存在,从而会具有区别于市场运作机制的性质,这就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性质,从企业来源原因的上述分析中,管理工作若干性质已初见端倪。应该注意的是,企业中同时存在着一般劳动、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但一般劳动和技术工作并不是能够反映企业运作机制特征的工作,一般劳动可以推至史前人类的活动,而技术工作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之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代即已存在,而那时并不具备企业产生的土壤,只有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地代表和体现企业运作机制的特征。同时,最能体现管理工作性质的是企业经营者层次的管理工作,该层次同时具备着经营工作(即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定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来进行操作)和管理工作(意味着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即要时时面临着种种事关企业运转和生死存亡的种种决策,科斯认为经营者们通常具有这两种功能是所讨论的市场成本的明显结果。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经营者指董事会和经理层,董事会负责选择总经理和面对市场的重大经营决策,而经理层则一般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和日常工作的具体决策。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董事长和总经理同属一人的现象则占绝大多数。对于股东来说, 在股权日益分散的情况下(Berle & Means,1932),股东所作的决策往往只能用脚投票而难以用手投票,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而在我国国有产权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国家所有者虚置,因此股东不能归属于经营管理层。与此同时对于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来说,其工作往往是执行经营层作出的决策,即使做出决策,也比经营层的决策次要和具体得多。科斯关于企业运作机制和管理工作性质的研究成果就是以企业家或实业家为落脚点的。

2.对企业边界的研究与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研究的复杂性

企业边界和纵向一体化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重点讨论的问题。科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但是“在现实社会中,通过价格机制完成交易的成本是彼此差异很大的,而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亦如此。”因此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众多而复杂,同时也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及其性质的研究具有复杂性。

企业内部的种种交易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的多姿多彩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侧重于对人的管理),科斯认为除生产要素供给价格的千差万别外,组织成本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的边界,而组织成本取决于交易量的多少、企业家犯错误可能性大小(企业家素质),组织交易的空间分布、交易的差异性。科斯描述道,当更多的交易由一个企业家来组织时,交易似乎将倾向于既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位置,这为企业扩大时效率将趋于下降提供了一个附加原因。于是倾向于使生产要素结合更紧和分布空间更小的创新,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倾向于降低空间组织成本的电话和电报、信息网络的技术变革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一切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的变革都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差异性、经营者的管理素质、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的管理创新、管理技术的进步等等同样是导致管理工作复杂化的种种原因。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动态性是导致企业规模多样化、动态化的直接和主要的原因,而或许正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得包括科斯在内的经济学家望而却步,或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研究只有初步、粗浅、片面的涉足。

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将企业的性质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研究相结合有利于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有效融合

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融合是最近五十年来的一种趋势。经济学家们不但企图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而且还针对微观层次本身出现的现象进行说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现代经济学的突出特点是经济学家们致力于对经济学和企业经营之间的边界重新加以考察。西蒙则认为经济学的缺陷是不具有一种“微观的微观经济学”(Micromicroeconomics),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融合则可以克服这一缺陷。而哈维·莱本斯坦则因为使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企业的“X ”非效率或“非配置低效率”(实际上是一种组织或动机低效率),而成为一位“不合潮流”的经济学家。在这方面斯蒂格利茨所做的工作主要在于他发现和使用了信息不对称的性质来研究委托代理问题。从而对于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作出合理解释,在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现象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有助于解决二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并进而解释了由于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完全而造成的种种经济现象。西蒙的主要工作在于根据决策者的有限理性来建立决策的满意原则和“管理人”的决策模式, 提出了决策合理性(ProceduralRationality)的概念。按照西蒙的意见, 决策应以搜寻方案的边际努力(或信息成本)不高于决策结果的边界改进作为搜寻过程继续进行的原则。并在其“决策理论”的基础上重新论述了“组织理论”和“管理行为”。因此,现代经济学和现代管理学有进一步融合的态势,而融合的桥梁和媒介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研究必然会加快这一融合并使之系统化。如果说,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在经济理论的一个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的一端是市场体制,另一端是作为协调者的企业的企业家,那么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研究则架起了另一座桥梁,这座桥梁的一端是经济理论,另一端则是管理理论。从企业的性质到企业经营者工作性质研究的转化是现代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融合的内在逻辑,它使得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性质(虚拟企业)—企业的性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企业经营者工作的性质,这样一条逻辑主线的发展,是这一融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同时探寻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规律,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来构建管理学自身的科学体系,改变以往管理学仅侧重于管理技术和实证研究的倾向。

2.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研究的现实意义

实现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管理是现代企业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当代管理学界的前沿,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目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研究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股票期权计划、年薪制、远期收入制、资产连带制、决策责任制等。这些机制不自觉地符合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某些性质,但其在实践运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则又是因为违背了一些管理工作性质。

股票期权(StockOptions )计划和年薪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较流行的“报酬激励”和“所有权激励”机制,这两种机制实际上就是依据管理工作效益的滞后性来设计的。因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与一般劳动和技术工作相比,管理的时效更长,其效益具有滞后性。企业当前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失误可能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或若干年后才能显现出来。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付酬应促使他们把获取利润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股票期权计划和年薪制就是以滞后实现的效益为衡量标准和期望值,从而促使经营者竭心尽力。但是在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其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Jensen在《经理激励》一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中表明:①股东财富每增加1000美元,当年和下一年分配的薪水和奖金约增加0.02美元,现金报酬增加0.3美元,而购股权价值仅增加0.15美元,②激励主要来自经理所持的企业股份,但是持股比例一般很小,而且在不断下降。在1986年,美国746 位大公司最高经理的中间持股水平为0.25%,其中80%的经理持有本企业股份不足0.14%。而在我国股票认购计划基本上没有得到实施。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除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外,主要是由于股票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诸如没有健全的证券市场制度、短期投机、行业调整等情况,股票价格不能代表企业经营者的努力状况。同时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许多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把股票期权或者通过股票期权而买到的股票转让,使得股票期权丧失其应有的效应。因此,依据管理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应该重视对市场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合理设计,规范和调节市场秩序,兼顾市场效率和公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对股票期权的过程管理(包括股票期权的受益人、有效期、施权价、数量)等等。年薪制的实施情况大致是类似的,年薪制从1992年在我国上海、江苏、河南、福建、湖南、湖北、深圳等省市的试点到近年来国家暂停年薪的全面实施和推广,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带有相当的复杂性、随机性,从而难以捕捉真实和必要的财务信息与会计信息。而以权力性为背景的资产连带制和决策责任制等激励约束机制,则因为在实施中没有做到明晰界定产权、权力和责任的范围和界限而难以实施。承包制更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权力性的本质和运作机制。虽然我国500 家大中型企业已经有65.3%建立了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33.3%正在建立,但机制的设计和运行的质量却值得很好的注意。这些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理论支持,以往的各种管理理论都是研究如何管好被管理者,而对怎样管好管理者则研究极少。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系统研究将为建立对企业经营者有的放矢地激励和约束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基本上几年换一种办法,譬如,1993年前实施“一对一讨价还价”式的承包制,1994年后又开始了以分税制为特征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换,不断试,但至今没有使国有企业从困境中走出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也基本上是移植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表面形式,而没有从公司制的本质和经营机制上去学习和实践。决定企业命运的最基本的决策机制、信息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都没有受到认真的领会和重视。还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管理组织落后、营销环节薄弱、管理基础工作松懈、技术水平不高等现象。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研究,必然会进一步地改善经营机制,消除企业低效率现象,解决企业的委托代理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活力,从根本上摆脱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四、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对企业经营者工作性质及规律的研究发源于加拿大、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起步较晚(本世纪七十年代),是当今世界管理科学的理论前沿。除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科斯以外,涉足这一领域的西方管理学派和代表人物主要有:经理工作学派(代表人物为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决策学派(代表人物为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以及哈罗德·孔茨、约翰·科特、苏内·卡尔森、 斯蒂格利茨等人,其中以加拿大学者明茨伯格为代表的经理工作学派首开历史先河,对经营者的工作性质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The nature ofManagerial Work》中, 明茨伯格从“描述性理论”的角度详细地描述了企业经营者所要担任的三类共十种角色,即人际关系方面的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方面的监听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方面的企业家角色、排除故障者角色、资源分配角色和谈判者角色。对经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六个方面,即工作量大,步调紧张;活动短暂、多样而琐碎;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先的地位;爱用口头交谈方式;重视同外部和下属的信息联系;权力和责任相结合。由于明茨伯格对企业经营者角色的识别、分类和描述更多的是简单地从感觉和知觉出发,有较强的重具体轻抽象的趋势,其对经营管理工作特点的表述,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和实用的层次上,而没有抓住管理工作的本质性的东西。因此美国管理大师孔茨认为,其研究成果过于粗糙,简单和不系统。另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散见于伟人学派、企业家学派、领导者效率学派、领导者行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的一些管理著作及文章中。在经济学理论的范畴内,除了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外,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等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信息和决策方面对企业经营者工作的性质和规律也有一定的涉足。但总体看来研究是粗糙、简单、不系统的。

在我国,对企业经营者工作性质和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哲学领域对管理二重性的研究和现代管理理论中对管理原理的研究。管理哲学对管理二重性的研究,源于马克思对管理二重性的界定。对工作性质的探讨也处在表层上和局部上,例如有的管理学者把管理特性归结为“管理的二重性”、“管理无时无处不存在于人类一切活动之中”、“管理是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有组织的群体活动”等三方面。如果说在几乎不存在市场制度的传统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不存在严格意义的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仅仅对管理二重性的研究尚存在着合理性和必然性,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融合,企业经营者的任何决策和其他工作都要受到市场的检验,履行一个真正的经营者和企业者的职责,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我们去进一步深入透彻地研究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者工作的性质(不仅局限于管理二重性)和规律。与此同时,从六十年代开始,国内对管理原理进行研究,认为管理科学原理是在对管理实践工作进行科学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运动和规律进行概括、抽象的产物,但业已产生的管理原理存在着以下问题:a.未能将管理工作的性质、规律与一般劳动和其他工作的性质、规律区分开来,成为一种泛泛的理论(如系统整体性原理、控制反馈原理、动态相关性原理等);b.未能将各种具体管理工作(如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的性质和规律与企业高层次的管理工作——经营管理工作区分开来,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但是以上的研究为进一步地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和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从总体上来看,上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在理论上缺乏规范研究,多是实证描述;②实证研究中对企业经营者工作的观察、调查和验证不够严谨,缺乏系统性,同时观察面较窄,代表性差,不符合统计标准;③研究方式单调,未能灵活采用多种研究方式,如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先进可行的研究方法、方式,尤其是没有注意管理科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融合;④缺乏时代气息,不能反映现代经营管理工作的新特点;⑤缺乏一系列能从理论角度解释描述管理问题的概念;⑥研究成果缺乏深度和广度,非常粗糙、简单、不系统、不完整、不规范。对管理性质和特点的描述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学界和管理理论界加快了对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涌现出来,丰富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现在正式或初步提出来的性质有:随机性、经验性、多样性、二重性、实践性、依附性、系统性、动态性、决策性、组织性、协调性、秩序性、总体性、外向性、技术性、战略性、目的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权威性、社会性、比例性、预见性、弹性、适应性、资源性、历史永久性、普遍性、复杂性、创新性、知识性、信息不对称性、管理效果的不稳定性、管理效果的间接可见性、管理效果的潜在性、管理效果的模糊性等性质。但这部分成果也存在不少问题。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联系,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联系,因此首先应搞清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参照体系(企业中存在的其它工作——一般劳动和技术劳动),而系统性、艺术性、科学性、技术性、普遍性等性质则明显地缺乏合适的参照系;其次,应搞清楚经营管理工作特点、性质、规律、本质之间的区别,如普遍性、多样性、经验性应属于经营管理工作的特点,而协调性、秩序性则应属经营管理工作本质的范畴,再次应注意区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要素和性质的区别,如目的、组织、决策等都是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要素的本身,能否将其提取出来做为管理工作的性质,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最后应注意有些可能是与基本性质近乎完全相关的组合,其本身并不能区别于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性质,如战略性、弹性等可能是与随机性、信息不对称性等性质是完全相关的。根据以上标准,陶学禹和姚凯经过四年的攻关,在进行严格的规范研究和大量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九种性质:管理工作的权力性、管理工作的知识性、管理成果的无形性、管理效果的间接性、管理效益的滞后性、管理工作的随机性、管理工作的创新性、管理工作的信息不对称性和管理工作的二重性(陶学禹、姚凯,1998)。

从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管理科学形成和发展近一百年来,对管理工作与一般劳动和其他工作的区别尚缺少深入、系统地研究,这说明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随机性和艺术性,也表明了管理科学还未成为一门完全成熟的科学。而正是对企业性质的研究才激发了人们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的研究,同时也为进一步地研究奠定了理论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科斯功不可没。

标签:;  ;  ;  ;  ;  ;  ;  ;  ;  ;  

企业性质与企业管理性质述评_经营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