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京某社区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管病变发生状况的调研论文_杨帆

(建邺区兴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南京 )邮编 210019

摘要:目的 探讨以某社区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某社区高血糖人群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病率,研究导致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的主要因素。 方法 将南京某社区2010~2013年间常住人口中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跟踪随访 2年。 统计随访的2年内所有调查对象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的比例,并分析导致其出现周围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结果 该社区高血糖人群 868 例,周围血管病变2年内共发生105例,占12.10%;其中781例糖尿病患者中有101例发病,占12.93%,87例糖调节受损患者中4例发病,占4.60%。105例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有 12例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经统计学分析,男性、高年龄、糖尿病病程长是周围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南京市某社区的高血糖人群中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率较高,需要医护人员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 糖调节受损 周围血管病变 患病率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4月7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警告,中国约有1.1亿名糖尿病患者,约占中国成年人总数的1/10。若不尽快采取行动,减少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中的危险因素,预计该数字将在2040年增至1.5亿人,给民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有关资料也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糖尿病发病国家,江苏及南京地区糖尿病发病状况同样也不容乐观,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尚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发生糖调节受损,如何对高血糖人群周围血管病变并发症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是临床治疗工作的重点,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社区将是工作的重点和支柱。笔者及相关同事对南京市某社区常住人口中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人群周围血管病变患病率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研究,随访期间采用踝/肱动脉压比值(ABPI)判断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并对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2013年间南京市某社区高血糖人群 868 例作为研究对象,占总常住人口的 2.01%(868/43292),其中糖尿病患者781 例,占89.98%(781/868),年龄39~85岁,平均(58.94±10.37)岁;糖尿病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52±1.84)年;男392例,女389 例。糖调节受损患者87例,占10.02%(87/868),年龄40~80岁,平均(60.18±10.54)岁,男 45例 ,女42例。随访工作通过电话、QQ、微信及上门面访方式进行,部分进行了多次访问。

1.2判断标准

采用踝/肱动脉血压指数(ABPI)判断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ABPI是指小腿相对于下臂的血压比值。如果数值<0.9,提示可能发生下肢动脉狭窄或阻塞,具体方法:嘱患者取平卧位,于静息状态下休息,10min后使用双相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双侧肱动脉、踝动脉血压值。检查顺序依次为右侧肱动脉、右侧胫后动脉、右侧足背动脉、左侧胫后动脉、左侧足背动脉、左侧肱动脉,取两侧肱动脉收缩压中的较高值作为肱动脉收缩压(PArm),取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收缩压中的较高值作为踝收缩压(PLeg),计算公式ABPILeg=PLeg/PArm。ABPL≤0.9, 即可诊断为周围血管病变:ABPI值为0.70~0.90表示轻度病变;ABPI值为0.50~0.69表示中度病变;ABPI值为0.5以下为重度病变。

采用爱丁堡跛行问卷调查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由专人录入SPSS 17.0软件,双人核对后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周围血管病变患者中轻度病变占71.43%(75/105);中度病变占24.76%(26/105);重度病变占3.81(4/105),其中发生间歇性跛行症状者占11.43%(12/105),均为糖尿病患者、糖调节受损患者均无间歇性跛行症状。

研究对象中男437例,女431例,其中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中,男69例,占15.79%(69/437);女36 例,占8.35%(36/431),高血糖人群中周围血管病变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

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大小分为 5个年龄段,其中50岁以下152例,51~60岁195例,61~70岁,268例,71~80岁176例,80 岁以上 77 例。其中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50岁以下10例,占6.58%(10/152);51~60岁18例,占 ,9.23%(18/195);61~70岁34 例 ,占12.69%(34/268);71~80岁28例,占 ,15.91%(25/176);80岁以上15 例,占,19.48%(15/77)。高血糖人群中周围血管病变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

将研究对象按病程分为4个阶段,糖调节受损 87 例,5年以下 372 例,6~10 年295例,10年以上114 例。其中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糖调节受损4 例,占,4.6%(4/87);5 年以下 35 例,占 9.41%(35/372);6~10 年 38 例,占,12.88(38/295);10年以上28 例,占 24.56%(28/114),高血糖人群中周围血管病变患病率随糖尿病病程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

以高血糖人群中周围血管病变患病率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均为周围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 1。

3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发展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人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循环障碍,导致患者下肢感染,溃疡,甚至坏疽等严重后果,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其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并成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同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性也增强,微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形成微血栓,导致糖尿病足等严重后果,糖调节受损包括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前期阶段。有调查表明:每年约有10%以上的糖调节受损患者转变成糖尿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多数患者由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且缺乏相关知识,对周围血管病变重视程度不够。

踝肱指数的测量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周围血管病变的非侵入性评估方法,其测量方法简便,且重复性较好,可用于下肢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时往往下肢动脉已经阻塞较为严重,而在早期时一般无明显的间歇性跛行表现,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预防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发现,南京市社区高血糖人群中周围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高,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阶段均可出现,多数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无明显症状,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李舒敏,张勇胜,吕以培,等.钦州市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患病率调查与营养调查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8):1476~1478

[2]张寅飞,黄韵,陈晓欧,等.上海郊区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1(1):74~75

[3]邵永强.社区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2):3~6

[4]陈惠芬,潘志坚,沈初,等.嘉定区安亭镇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率调查[J].上海医药2010,31(Z1):44~46

[5]楼雪勇.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49(4):120~121

论文作者:杨帆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4

标签:;  ;  ;  ;  ;  ;  ;  ;  

对南京某社区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管病变发生状况的调研论文_杨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