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外贸出口发展战略思考_劳动密集型论文

“九五”期间外贸出口发展战略思考_劳动密集型论文

“九五”期间外贸出口发展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外贸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期间,实现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基本完成市场化改革的双重战略任务,外贸出口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的总体需要,认真研究和制定“九五”期间的外贸出口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八五”期间外贸出口状况及矛盾

“八五”期间外贸出口继续保持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势头,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一)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八五”期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620.7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488亿美元,年均增长19.1%,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七五”末期的14.3%上升到1995年的22%,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据测算,“八五”期间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以上,超过“六五”的15.2%和“七五”的27.5%。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的位次也从1990年的第15位上升到1995年的第10位,明显提高。

(二)出口商品结构更趋优化。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的阶段性转变继续拓展深化,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七五”末期的25%下降到1995年的14.4%,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七五”末期的75%上升到1995年的85.6%。其中机电产品逐步取代农副产品及资源性商品的地位,成为出口的支柱产品。“八五”期间机电产品出口1322.4亿美元,是“七五”时期的3.2倍,占全部出口比重为25.5%;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43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9.5%。

(三)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出口发展迅速。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七五”末期的57%下降到1995年的40.8%;来料、进料加工出口比重则由“七五”末期的24%上升到1995年的47%,与一般贸易平分天下,上升为重要出口贸易方式之一。这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大大高于一般大国的重要原因。“三资”企业出口由“七五”末期的78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68.7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6%上升到31.5%。

(四)国际收支状态平稳,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出口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使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进出口贸易大体平衡,连续出现贸易顺差。国家外汇储备从“七五”末期的110.9亿美元上升到1994 年末的516亿美元;1995年仍在持续上升,年末已达到736亿美元。

但是,我国外贸出口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矛盾,抑制了对外贸易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其主要是:

第一,出口结构水平较低。外贸出口发展不仅是数量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标志是,第一,更多地参与国际水平分工,通过比较优势产品的交换来获取比较利益。第二,出口主导产品与国内结构转型升级密切关联,出口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对外竞争力的提高和实现更大规模经济效益。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尽管不断调整优化,制成品在其中已占绝对份额,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发展阶段。在出口工业制成品中,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轻纺产品为主,深加工品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很小。1992年,我国850亿美元出口产品中, 初级产品占20%,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占52%,机电化学类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品占28%,但其中80%左右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档次较低。这种状况,一是严重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阻碍外贸出口规模效益提高;二是国民财富流失严重。低附加值的产品必然是低价格,这意味着在获取等量外汇的国际交换中,我们付出了相对多的资源和劳动,贸易条件明显不利。三是不利于国内结构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国内劳动力资源富裕的状况,但是与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联度低,拉动作用远低于机电类出口产品。

第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八五”初期,为了减少对外贸易上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对美国的依赖,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现在看来未能取得显著成效。“八五”期间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依次为:港澳地区、日本、美国及欧共体国家。对上述4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75%左右,与“七五”末期74.8%人份额基本持平。其内部变化是,我国对港澳地区出口的依存度逐步降低,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口呈逐渐上升趋势,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未降反而大幅度上升,由“七五”末期占出口总额的8.3%上升到1994年占出口总额的12%。在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主要依赖于价格,而非质量和服务。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使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遭到反倾销指控明显增多,且有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的势头,严重制约出口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

第三,出口经营秩序混乱,外贸规模效益低下。80年代中后期,外贸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方面调动了地方和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促进了外贸出口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带来外贸管理的分散和内部竞争,出口经营陷于低价竞销之中,导致外贸出口数量增长,但收汇不能同比例增加,甚至减少。我国外贸多头对外、自相残杀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为了本地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对本地所有的出口资源实行地区保护,要求本地自给,使外贸资源被人为分割,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垄断优势的产品反而形不成规模经济。在国际市场需求确定的情况下,掌握外贸出口货源就意味着有了相应的外汇收入。因此,各地竞相抬价抢购出口货源,增加了出口成本,另一方面则对外竞相降价销售,争夺市场,造成国家大量外汇流失,进出口企业经营效益降低。

以上分析表明,“九五”期间我国外贸出口将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战略进行阶段性调整的艰巨任务,必须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二、“九五”期间外贸出口发展战略

“九五”期间,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仍将以高速持续增长。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是:其一是产业发展重点由轻型转向重型。产业结构高度化以重化工领先增长为主要特征,在重型化支柱产业逐步崛起的同时,传统产业得到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其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换,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使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其三是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层次推进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框架基本确立。以上三方面的转换是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它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规定了“九五”期间外贸出口发展战略方面的内容。

根据外贸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基于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和对出口发展的要求,“九五”期间外贸出口的总体发展是:继续坚持按国际化原则促进外贸出口发展的方针,发挥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多元化拓展为重点,扩大出口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贸出口对国内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外贸出口发展战略要实现重大转变,即由原来追求出口总量粗放经营、创汇为主的发展战略转变为适度超前增长、以质取胜、集约经营、创造收益为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重点是:

(一)适度超前增长,外贸出口总量增长速度继续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贡献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外贸一直超前增长。“九五”期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仍要适当超前。其主要原因是:

(1)缓解国内原材料供求矛盾,提高国内主导产业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工业化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水平提高,资源性产品和具备高新技术的资本品进口将持续扩大。同时,“九五”期间偿还外债本息的负担也将加重。进口和偿还外债的基础是出口。因此,外贸增长必须适度超前。(2)我国目前处于结构调整转换时期。 八十年代轻型化经济增长格局中形成的相当部分加工工业已处于市场狭小难于发展的困境。向外拓展扩大出口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出路,这也为出口扩大提供了内在冲动。(3)国际市场对扩大贸易出口有利。据预测,九十年代中后期, 世界经济将进入新的增长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普遍由复苏转入适度增长。东欧各国经济普遍好转,俄罗斯经济从停滞逐步转向正常。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和拉美地区国家经济仍在强劲增长。同时,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历史性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将会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经济的逐步回升和国际市场容量的扩大,为我国出口增长提供了机遇,出口规模可望扩大。

根据“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增长8%的速度考虑,到2000 年外贸出口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达到12%左右。

(二)集约方式发展。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出口结构,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基本方向是增加出口商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价值,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工业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加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转变。

出口商品结构是产业结构高度的重要体现。出口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反映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层次和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将国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供需联结起来的渠道。就近期情况来看,在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为主过渡的总体特征和技术条件下,我们有可能利用本国劳动力价格低、产品成本低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支持国内经济增长;同时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而后再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出口增长与产品升级换代的良性循环。就“九五”期间我国资源条件和结构变动状况而言,轻纺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是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但是长远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为主导带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是缺乏市场依托的。少数大宗产品出口若达到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意义的规模,必然会在世界市场受到进口国贸易保护措施的制约。同时,周边国家工业化推进也使该类出口商品份额受到竞争挤压。因此,“九五”乃至2000年以后,外贸出口发展的基本政策应当是,顺应国际贸易向制成品中高档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移的趋势,充分利用我国拥有巨大的和一定竞争强度的国内市场这一优势,加快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逐步由原来的“出口导向”政策转向“出口替代”,即通过附加价值高、需求弹性大的机电产品和制成品,实现对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一般加工制成品的替代,增加资金和技术含量,以相对较少的出口创取更多的外贸收益。

(三)实现市场多元化。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变化的时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逐步实现以亚太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国家贸易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具体来讲,“九五”期间要纵深发展欧洲、北美和日本市场,稳定发展港澳、中东、东盟、非洲、拉美市场,重点开拓苏联东欧市场。

从总体上看,实现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战略目标,必须有多元化的市场拓展为保证。从“九五”期间世界经济贸易变化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港澳、北美、日本和西欧四大市场的基本格局,短期内尚难以有根本性的变化,仍将继续在较长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这种基本态势下,必须努力开拓新市场,使我国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应当采取以下基本方针,根据不同国家的消费水平,销售不同档次的商品,拓展我国出口市场。原因是,其一,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我国传统产品的出口规模。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轻纺织品)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要受到配额限制。没有配额限制的商品,由于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和拉美国家出口商品结构雷同,出现激烈竞争,导致进口国的反倾销指控。而将这些出口商品转向新的市场,则可摆脱配额限制,扩大出口规模;其二,多元化的市场是和多层次的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相适应的。我国出口产业和发展地区存在着差异性。沿海开放地区面临着出口升级换代的任务,承担着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加工制成品精加工制成品转变的主要任务。其出口方向主要是发达国家。而内地出口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需要通过内部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专业化发展和对市场多元化的安排,在促进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效益。

根据以上总体战略,“九五”期间出口贸易的战略重点是实现出口的“集约”化经营,即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单位产品的加工程度和附加价值量。我国目前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粗加工和低附加值量的产品高达60%左右,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和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都处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从世界贸易发展趋向来看,随着各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上重化工业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在增加,世界市场的主要需求转向精加工、深加工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哪一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和资金含量高,就将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外贸比较利益。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外贸出口的现状,必须适应国际贸易的趋向,实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出口粗加工的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到以出口精加工的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主要方向是:(1)工业制成品比重继续上升,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比重继续下降。2000年两者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84%:16 %变换为90 %:10%。(2)在工业制成品中,轻纺产品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仍居出口主导地位,但是质量档次要逐步提高。(3)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稳步提高,到本世纪末成为大体可与轻纺行业并驾齐驱的出口支柱产业。具体来讲:

第一,努力提高农副和轻纺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增加附加值含量。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由于要素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集约型的农副、轻纺产业已经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仍在扩大。但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使这类贸易出口数量猛增,竞争激烈。产品竞争焦点已从价格因素转向质量品种、款式、包装、加工程度等非价格因素。因此在出口创汇中居主导地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要实现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单位附加值含量。轻纺产品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趋向高档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大力发展精加工、深加工产品,提高单位出口创汇水平,使劳动密集型精加工产品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第二,大力发展扶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价值高,国际贸易中市场潜力广阔。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使之升级的目标,就是增加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和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具体来讲,就是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主导产业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九五”末期,其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要由1990年26%提高到45%左右,成为与轻纺产品同等重要的创汇支柱产业。从机电产品进口、出口对比来看,进口大于出口,我国机电行业总体上仍然属于进口替代行业。机电行业出口发展必须利用国际市场容量大、层次多的特点,予以重点发展。一方面,继续保持的扩大一般金属制品、零配件等传统的机电产品出口,一方面要努力扶植和不断扩大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如成套设备、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动力机械、农用机械的出口。

第三,减少农矿产品出口规模,重点提高加工程度和价值含量。目前的国际市场贸易条件对农矿产品出口扩大不利,并已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农产品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逐步扩大,石油等重要产品已经由出口转为进口,因此,由以上两方面因素所决定,必须缓和我国人均资源量短缺和扩大出口之间的矛盾,在适当控制出口量的同时,提高对农副产品和矿产品的加工深度,在节约单位产品资源使用量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稳定提高出口创汇额。

第四,注重培育未来出口创汇战略产业。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利用体制上集中全力攻关的优势,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生代机电仪化产业取得领先地位,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可以作为未来即二十一世纪初叶的出口创汇战略产业来考虑。这主要包括:生物工程、遗传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微电子等领域,以及技术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某些产品,如大型船舶、大型发动机、民用飞机等,都应加以扶持。

三、促进外贸出口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采取积极而现实的贸易政策,从根本上促进贸出口的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当一国(地区)基本消费品工业的进口替代完成以后,适时地调整贸易政策,对于扩大出口从而加速一国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进口替代的重点转移到耐用消费品和重化工业,轻纺消费品工业则开始转向出口导向;80年代后期到今,轻纺消费品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基本结束,重化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加速进行,在我国对外经济已由单一的进口替代型转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平衡发展战略以后,贸易政策应当相应有所调整,在重点适度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同时,逐步扩大并开放国内市场,通过竞争和加速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及技术,实施出口产业和对贸易升级战略,提高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外贸出口的行业结构看,我国具有一定基础的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多年来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程度很低,未能在出口中发挥突出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实行贸易保护的代价。目前应当适当放开国内市场,减少不必要的保护,引进必要的国际竞争,强化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力和压力,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促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根据“依靠引进外部竞争和先进技术,促进国内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效益”的思路,应当对不同行业实行分门别类的政策。耐用消费品工业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现有经济技术水平已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有必要和可能基本消除这类产品的保护水平,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其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轻纺产业已经是出口导向型产业,也应扩大国内市场开放程度,改善出口的相对待遇,强化企业发展出口的动力;对于幼稚产业,要随着其经济技术水平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逐步降低保护水平,转变保护方式,以保证国内企业有一定竞争压力,加速走向国际市场。为此,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关税、汇率等经济手段为主的进出口调节体系,采用和推行规范透明的配额制和关税配额制;在关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较大幅度降低关税水平。关税手段和非关税手段合理分工,避免重复使用。

(二)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实行外贸升级战略需要有多元化的市场拓展来支撑。为了减少由市场集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回旋能力,应付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逐步使我国进出口市场趋向分散多元化。发达国家市场容量大,有多种层次的需求;广大发展中国家处在发展阶段,也存在不同消费层次。这为我国不同层次的商品出口提供了机遇,也使经贸的互补性增强。基本政策取向是,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多元、多层次的特点,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出口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要继续巩固和拓展发达国家的市场。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是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要物质条件。在维持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要加快提高出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步增大参与高层次水平分工的比重,增加出口发展的后劲,获取更多贸易利益。

大力开拓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以及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市场。要直接出口和通过大力开展海外直接投资两种形式并重。面对亚洲和拉美新兴工业国家日益增强的竞争,更应重视海外直接投资。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和外贸公司到上述地区直接兴办投资项目,将我国某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转移出去,建立生产或加工装配基地,带动我国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出口,直接占领当地或周围国家市场。与此同时,要认真解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贸易不平衡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有条件进口的大宗商品,应当有计划地优先安排。并允许鼓励地方及自营外贸公司,在自负盈亏的条件下,适当进口国内市场需要、国家不限制进口的物资。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重点应放在亚太地区,特别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要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发展外贸的战略和措施。由于我国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盟地区国家出口产品结构大体相似,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出口市场竞争。因此,应当尽快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形成占领市场的拳头产品,以增加出口贸易比较优势,降低竞争摩擦。同时,注意加强直接出口,通过在海外设立贸易中心、分中心,开设商店和贸易代表机构等方式,扩大出口。

(三)深化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实现规模化经营。当前,外贸管理体制改革要以外贸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为重点,推动各类外贸企业加快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配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有重点地对现有外贸企业的国有资产实行重组改革。企业按照多元化利益主体结构,组建一批以资产为纽带,以金融为中介,集科工贸商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商社和中小型外贸企业,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企业联合扩大规模经营。我国出口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主要靠低工资成本优势弥补规模经济之不足。在未来出口发展中,应当制定和实施培养规模经济的方针政策,使规模经营优势提升到应有的位置,以比较优势相互结合,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所谓规模经营,一是出口商品的规模经营。组建企业集团,在一定范围内将同类商品进行统一协调经营,减少不正常的竞争,提高出口效益。二是选择规模经济强度大、潜力足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出口主导产业,扶持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搞好规模生产和出口经营。

在外贸体制改革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完善出口管理体制,扭转无序竞争、低价竞销状况。国家应加强对出口商品的协调管理,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维护外贸出口正常的秩序,扼制住“恶性自我竞争”的势头。只有这样才能在扩大出口的同时提高出口经济效益。二是要改进和完善出口退税办法。目前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促进外贸发展极为重要,但是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退税不及时,骗税等问题,也对外贸出口和国家财政造成严重影响,应当采取综合办法治理。要尽快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同时,强化出口退税管理,以有效防止出口骗税的发生。

标签:;  ;  ;  ;  ;  ;  

“九五”期间外贸出口发展战略思考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