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

胡 斌

(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贵阳分院,贵州 贵阳 550081)

摘 要: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本文对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了对比分析,对实施乡村振兴、创建美丽乡村的途径给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0 前 言

为了美丽乡村的事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政策,这些都是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我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美丽乡村建设将会引来崭新的发展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内涵越来越丰富、创建力度将不断扩大、重要性将会增强。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将为乡村振兴和民族振兴承担起重要的作用。

老板娘剔着她的指甲柔声道:“老黄你小点声,别吓着大伙儿,你来抢钱,戴我给你们做的驴皮面具不好吗?个个弄得凶神恶煞,像跳大神,好歹他们都是我的客人啊!”她声音不高,老黄却听得进去,与她熟识既久,憋出来的恶气稍泄,火焰山一变为绕指柔。

1 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

1.1 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建设农村文明、农业工作、旅游开发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落实“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方向,有效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这是一项关键的措施。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以及组织等各个方面的振兴,落实农村“生态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梦想。农村“乡土文明”的落实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恢复,是中国文化创建的主线,落实“有效乡村治理”是中国社会创建的根基。

1.2 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的振兴策略是时代发生到一定地步的战术层面的安排,而战略层面的着力点就是美丽乡村文化的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与乡村的振兴政策之间联系紧密,两者相结合,构建了新时代“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的基础。从详细的需求来看:在原有的“生产发展、生活舒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条件中将各项内容进行了升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升级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以此来符合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其主要内容更加丰富全面、目标也更为宽广。

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一脉相承,共同构成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基本架构。乡村振兴战略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着眼于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着眼于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而提出的战略部署。因此,二者同根、同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新时代的“三农”发展架构基本形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在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条件下,绿色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和重要规制。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美丽乡村基本措施

2.1 加强经济振兴,促进产业兴旺,实现人民生活富裕

生活是丰富的,生态是美丽的,但也必须有文明的地方风格,内外兼修,只有具有丰富的内涵才会被认为是一个美丽的乡村。所以,在落实文化繁荣、创建美丽乡村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乡土风格文明的创建。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加强群众思想品德的培养,开发具有农村教育的资源,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人格建设。其次,要做好安排以“农村文化再上新台阶”为目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策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和农村治理同步部署、同步布局、同步推进。必须加强阵地建设,强化人才的培养,要做好良好的农村文化的根本创设,不断开发本土文化、对本土人才进行大力培养,在弘扬地方文化方面以及传承的根本保护上,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创新发展,不断赋予新时代新的内涵。

2)革新农村产业的生长模式。面对中国在新时期的主要冲突的变化,应该通过发展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对人们的美好生活向往进行满足。经过引入、培养带头企业在改善农村产业的品质,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途径纳入国家,建立适合“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生长模式,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实现要素的优化组合,构建适用于农村产业进程的新模式。

加强依法治国的宣传和推广,深入基层、深入课堂、深入群众,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保持基层繁荣稳定的发展。

2.2 加强生态振兴,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

不仅要体现党的建设政治能力,利用党的建设来推动社会治理,并且要充分发挥党建的服务能力,做好扎实的服务工作,切实的为人民谋福利。

2.3 加强文化振兴,弘扬乡土文化,实现乡风文明

1)为了能够有效处理产业发展的组织问题,应该加快完善农村农业创建体制,利用优良的农村产业生长环境为农村产业的发展起到政策、管理监督和人才的支撑。

2.4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振兴,加强规范管理,落实有效治理

2.4.2 要坚持依法治理

例1~例6“不”修饰谓语,在例7中,“不”位于句末,构成反复问句,此种用法《周》共17见,《齐》中无此用法。

2.4.1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生态是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美丽乡村绝对是物质资源丰富的美丽乡村,而不是脏乱的居住环境。要更深入地平衡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发展没有污染的生态产业,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进程力度,减少农村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使得畜禽养殖规范化,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畜禽粪便等进行处理。只有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一定要强化农村的根本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统一融合的农村监管体系。培养出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了应对新的定位、新的需求和新的机遇的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乡村基层组织的建造,把基层党建的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技能,落实农村的有效治理。

3)积极调动群众参与性。群众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动员全体人民参与产业发展进程。但是,人们往往在面对新模式的最初阶段大多处于不太了解的阶段,对于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清晰,因此,在初期不会积极参与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积极进行推广,大力宣传产业的发展的新模式,促进村民能够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的发展。

2.4.3 发挥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广大的乡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有效提升集体意识、法治精神和民主氛围。要重视以知识分子为载体、以文化为载体的道德修养。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身边榜样作用以及农村精英道德影响力,通过文明和谐的乡村文化来推动优秀的乡风治理工作高效进行。

对Y17aM3和Y17进行碳源同化试验,结果如图8。对比了两株菌同化碳源的能力,发现 Y17aM3对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可溶性淀粉、菊糖的同化能力稍有降低,而几乎丧失了对半乳糖的同化能力,但对糊精特别是乳糖的同化能力提高了,而Y17几乎没有同化乳糖的能力。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母婴结局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病死、缺氧缺血性脑病(HIE)、RDS、宫内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剖宫产、产褥期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3 结 论

怎样才能建设优美的生态居住乡村环境、维护文明的乡村文化,不能只是依靠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来实施,而且需要对“美丽乡村”的含义进行深入研究,才能通过建设和治理方法来有效落实。同时,有效提升美丽乡村的治理能力和建设工作,就必须依靠乡村本身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通过其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产业,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模仿,并根据自身的现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促进完善的乡村建设体系。通过对乡村建设人才的挑选和管理,集中使用乡村具有优势的资源,以此促进美丽乡村的不断推进,落实祖国乡村文化以及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ID:008352]

参考文献:

[1] 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9,34(1):26-45.

[2] 肖晴晴,王小娟,彭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J].黑河学刊,2019,39(2):65-66.

[3] 郝栋.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行政与法,2019,38(3):61-69.

[4] 何成军,李晓琴,曾诚.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2):101-109.

[5] 闫哲杰,刘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8,9(10):35-36.

收稿日期: 2019-04-09

作者简介: 胡斌(1984-),男,宁夏西吉人,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2-4011( 2019) 09-0063-02

DOI10. 3969/ j. issn. 1672-4011. 2019. 09. 031

标签:;  ;  ;  ;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