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维护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维护_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与维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兴趣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正在我校推开,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如何激发、培养和维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兴趣是一个重要和现实的课题。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皮亚杰曾指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足以使工作具有趣味,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和开放特点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兴趣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我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兴趣现状,提出一些激发、培养和维持学生研究兴趣的一般策略。

一、学习兴趣的现状分析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一定数量的个别(研究小组或个人)访谈与一定样本的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校参加研究性学习的高一、高二学生的兴趣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样卷193份,其中高一学生样卷121份,高二学生样卷72份。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学生自己列举的理由主要包括:1.拓宽知识面,更好地锻炼能力;2.加深对社会的了解;3.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等。基于这种态度和认识,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抱有兴趣。(见表1)

表1 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由

理由 占受调查学生比例

拓宽知识面,更好地锻炼能力45.5%

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16.9%

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36.5%

有利于自主学习 1.1%

问及刚开始研究性学习时的兴趣状况时,有八成以上的学生说有兴趣或很有兴趣,尤其是未接触过研究性学习的高一学生说有兴趣的更是达到九成以上。但当问到开展活动一定时间后的兴趣变化情况时,只有二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没有什么变化,有七成以上的学生说自己的兴趣有变化,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学生兴趣变化情况

兴趣变化情况 占受调查学生的比例

逐步递增38.5%

逐步递减35.7%

先减后增1.1%

没有变化24.7%

三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是逐步递减的,有的甚至想打退堂鼓。其主要原因,有选题、活动开展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师组织与指导方面的问题(表3)。如有一个名为“中国证券市场运行规律研究”的课题组,一开始许多学生出于好奇,纷纷报名参加,但一段时间下来,许多学生感到自己对这一领域实在太陌生了,研究中找不到目标和方向觉得没有收获,兴趣自然就大大减退了。

表3 研究性学习活动兴趣减退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占受调查学生的比例

开展活动的形式太单调 33.3%

选题有兴趣,但难度太大,无从着手 30.4%

选题太肤浅,一段时间下来,感觉没什么收获 28.4%

指导老师的指导、鼓励太少 6.8%

感觉自主活动时间太少等其他原因1.1%

有将近四成的学生认为一段时间以来,自己的活动兴趣是递增的。其主要原因诸如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所在小组开展活动形式多样,感觉较有收获等(见表4)。如有一课题“柯桥外来民工生存状况研究”,许多学生刚开始参加这一课题组时只是出于好奇,后来通过对外来民工在柯桥生存状况的调查,越来越感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民情是一个青年的义务和责任,随着调研的深入,他们对活动的兴趣更浓厚了。在活动过程中,也有些学生一开始兴趣很高,以为搞社会调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后来碰到了许多具体困难,如有些被访问对象不配合、外出交通不便等,挫伤了积极性,对活动的兴趣也随之下降,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同组同学的示范和帮助下,最终访问和调查取得了成功,有了成就感,对活动的兴趣又大大增强了。

也有很少量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活动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其参加某课题组是班主任老师安排的,研究的课题与自己的兴趣相去太远。

二、培养、维持兴趣的对策建议

表4 研究性学习活动兴趣递增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占受调查学生的比例

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增强了 44.3%

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开展活动形式多样,感觉较有收获38.3%

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是自己比较擅长的 14.8%

加深了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了

知识面等

1.7%

(一)以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成立课题

小组。研究性学习强调全员参与。在实践中有的任课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老师,往往依据学生的学科成绩组建课题小组,还有些班主任从中调控,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搭配进“好”学生的小组里。凡此种种,均没有把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分组的依据,学生很难对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领域和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谈不上兴趣的保持了。调查中发现,有二成左右的学生说他们的课题是老师提供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有二成五左右的学生反映在他们小组中只有组长和少数组员兴趣较高。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由肤浅向深刻发展,中心兴趣也开始形成。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小学、初中时的学习环境不同,以及其他的一些个体差异,使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差异很大。让有共同兴趣,尤其是中心兴趣比较一致的学生组成同一小组,让他们自己提出研究课题,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在一个名为“美国著名大公司兴衰研究”的课题组里,共有6位学生(2男4女),他们的中心兴趣有很大差异。据开展活动3个月后的调查,6人中有1人表示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他自己分析原因,是由于自己经常受一些书籍、影视作品的影响,非常崇拜一些著名企业家,自己将来也有志向这方面发展。另有4人觉得自己开始时兴趣一般,现在兴趣也较一般,因为对这方面本来也没特别的兴趣。问到为什么参加这一小组时,则回答得很无奈:也没其它好的课题可选,因为课题是老师定的。还有1人则回答从开始到现在都没产生过兴趣,因为自己的主要兴趣在文艺、音乐方面,这次是班主任老师要求其到这一组来的。可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志趣,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是十分必要的。

(二)活动形式生动、多样。尽管高中学生的兴趣已由肤浅向深刻发展,与儿童兴趣多指向于事物发展的外在情景变化相比,高中学生的兴趣更多指向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他们对活动的兴趣,不仅在于这一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更在于活动的结果。但这并不否定活动本身趣味性对于高中学生兴趣保持的重要性。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对活动的兴趣保持稳定的学生,90%以上都认为所进行的活动丰富多样是重要原因之一。

调查发现,在一些常见的活动形式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外出实地考察、调查访问(见表5)。这既反映出学生对课题以外生活的向往,也说明了当代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心情,适时地发挥好这一形式的作用,对于激发、维持乃至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整个活动过程应围绕研究目标,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觉得既有趣味,又有收获。

表5 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占受调查学生的比例

外出实地考察、调查访问65.2%

上网找资料23.7%

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心得 7.4%

查找文献资料

3.2%

独立承担并完成某项任务 0.5%

(三)目标细化、注重阶段性成果。不断有收获,有成就感,是维持兴趣的重要动力。调查显示,在认为自己自活动开展以来兴趣衰退的学生中,几乎都把没有收获作为一条重要理由。而在认为自己的兴趣能够维持甚至有所增强的学生中,认为活动中收获较大者占四成,认为有收获者占六成。

为了满足学生的成就感,需要对每次活动均拟定具体目标,目标的设置应有层次,注意远近结合,使学生能逐一实现近期目标,从而逐渐向更高目标迈进。心理学研究表明,近期目标更能激发个体的内在兴趣。每一目标要有可以评价的成果,使学生能在每一环节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要注意把握课题的难度,难度太高,活动开展很困难,也不易取得具体成果,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兴趣下降;难度太低,学生没有新鲜感,也提不起兴趣。如有一个“本校学生易拉罐消费调查”课题组,共有6名成员组成,其中2名学生觉得兴趣不大,主要是因为课题太陈旧,调查也很简单,结果也没什么悬念。这也反映出课题选择本身的重要性。

标签:;  ;  ;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维护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