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年需要走很长的路去体验“间隔年”的风景_间隔年论文

我的青年需要走很长的路去体验“间隔年”的风景_间隔年论文

我的青春需要远行——体验“间隔年”的风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间隔论文,风景论文,青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你听说过英文“Gap Year”吗?在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中,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直接翻译过来就是“间隔年”。具体而言就是指暂时中断学业,用一段较长的时间走出家门和校门,旅行、打工,或者参加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目的在于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一段宝贵经历。

多数人会选择把间隔年放在高中毕业与升入大学之间,或者在大学毕业与工作之间。间隔年的时间也不一定非要一年,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义,即使三四个月,也可以把这段阅历视为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间隔年。

西方社会相信,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需要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培养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的技能,增进对自我的了解,从而让他们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在中国,虽然间隔年概念引进较晚,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也不谋而合。

放之于当下,间隔年在中国逐渐受到追捧,是因为它的提出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在于让千千万万的普通学生原本按部就班的应试教育下的人生,突然有了多种选择的可能。

当你踏出足下的第一步,启动间隔年时,你已经开启了另一种人生的大门,迎来了丰富多彩的未来。

青春意味着什么——年轻的时候,青涩的岁月里,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羁的想法,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梦幻。无悔的青春造就无悔的人生、荒芜的青春造就荒芜的人生、壮丽的青春造就壮丽的人生、黯淡的青春造就黯淡的人生……这是规律,无可抗拒。

当你不去冒险、不去旅行、不尝试其他的生活,不去体验未知,而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那些到7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间隔年”横空出世

早在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就有贵族青年出国游学的风尚,但“Gap Year”这个概念正式出现,还是源自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浪潮。这个时期的美国,整个社会都充满了震荡与不安,先后发生了总统肯尼迪遇刺、种族人权运动、反越战等一系列事件,整个西方社会体系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在年轻人中催生出一批活跃的反主流文化群体——嬉皮士,又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在父母尤其是主流群体的眼里,他们绝对是叛逆分子:特立独行,崇尚自由,喜欢到处流浪。历史悠久而神秘的亚洲最令他们神往,于是许多年轻人先不管工作和学业,流浪着穿过欧亚大陆,来到印度或斯里兰卡,这段最典型的嬉皮士之旅,也成为了“间隔年”的鼻祖。

在这段时间里,西方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和平意义重大,开始鼓励青年人跨国旅行,以增进民间相互了解,于是“间隔年”逐渐流行开来。1967年,英国官员布里斯托成立了一个教育信托基金,并把3个学生送到埃塞俄比亚参与援助项目,开创了将教育与旅行相结合的先河。从此“间隔年”在人们眼中不再是叛逆的年轻人放逐自我,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接受教育的方式。如今在高中或者大学毕业时拥有一次“间隔年”,已经成为西方许多青少年的“成人礼”。

在间隔年期间,青年人离开自己国家去旅行,通常也会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培养青年人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生活。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以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古代圣贤游学天下

当“Gap Year”这个英文概念还没有诞生,哦不,应该说当英语还没有诞生,中国古代的有志青年们就开展了一项与之相似的活动——游学。古代的圣贤、达人的成就之路也多与游学有关。

“游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应该是游学的“鼻祖”了。他年轻时曾游历中原,遍访名师,很早就以渊博而闻名天下。汉末刘备虽家境贫寒,但依然15岁开始游学。有过这段经历,后来他虽以织席贩鞋为生,却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他在游学期间结识的师长同窗,如卢植、公孙瓒等人,在他后来的创业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晋文公在外十九年,遍历诸侯,归国而霸。赵武灵王微服游秦,归国而强。

游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传统,从汉唐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民国时期,陶行知等教育家,始终致力于青少年的游学实践。他们创办的少年游学团,成为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1917年暑假,毛泽东从长沙徒步走到益阳。他和好朋友萧子升打扮成乞丐,分文不带便上路了。为了食宿,他们向农家乞讨,替店铺写招牌,结识了船夫、农民、商贩,还和寺院方丈谈经论道。一个多月下来,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到底层生活和真实国情。这几次游历,对毛泽东的人生道路影响深远。

间隔年旅行:只为收获生命中的感动

间隔年是许多年轻人的希望,这场寻找自己的心灵之旅,是给自己青春的礼物,是让自己成长的契机。究竟如何真正开始自己的“间隔年”?我想应该从“开始”一字开始。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享受和平生活带来的宁静之余,开始思考自我价值和精神归宿。旅行的功能之一就是给一些迷茫的人一个缓冲的时间段,让他们思考一些问题,因为在大自然中,人是渺小的。于是,他们纷纷背起简单的私人行囊,带着问题独自上路。对于他们来说,旅行的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是旅行中的经历体验更是他们所关注的。无论是一个人独行还是众人结伴,背包客们的目的都不只是沿路看风景,更重要的是尝试体会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环境。

如今,国外学生已经习惯了间隔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间隔年旅行的大学似乎就没有真正毕业。而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尝试独立旅游,成为这项风靡全球活动中的一分子。

旅行可以让人集中地接触其他不同的人,这对于了解自己非常有益。旅行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迟到的间隔年》一书的作者孙东纯,在书中记叙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带着2.1万元人民币走出中国,行走了13个月,横跨亚洲,一路上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在这段旅行后,孙东纯坦言:“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他开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

匮乏生活,充足内心

在刚毕业时,整个人都挺困惑的,总觉得这样匆匆走完一生,人生会太过于平淡。也因此,想尝试不同的选择。由于我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当时团委也有云南基层服务的项目,我就报了名,去云南的基层待了一年。云南当地人都比较好客,当地基层的领导也非常热情,当我们是自己家的孩子,带我们去家里吃饭。淳朴、热情、善良,是当地人给我的印象,与城市中所遇到的人截然不同。这段间隔年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了多样的世界。

搭车去西藏

也许是受纪录片《搭车去柏林》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孙俊就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和另外两名伙伴一起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最酷的“叛逆”行动——从北京搭车去西藏。2011年5月,他们从北京出发,沿途搭车经过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从新疆进入阿里地区,最后到达拉萨。路上累计被拒589次,共顺利搭上43辆车。一路上,他们品尝了新疆哈密的甜瓜,与柯尔克孜族大叔交换玉石,在玛旁雍错湖边睡午觉,在大昭寺前晒太阳……所有记忆都终生难忘。回想起搭车受挫的经历,孙俊这样鼓励自己:其实怯懦只是因为自己不断强调而已,勇气是需要不断锻炼的!走到一半时也有要放弃的念头,这时要做的就是坚持继续走下去,因为除了走下去,我们无路可走。同样只能走下去,所以干脆就走得信心满满,走得雄赳赳气昂昂。

自行车的长征

想要更专注地体验在路上的感觉,自行车旅行是个好选择。2008年春天,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健颖等3位同学,办理了休学手续,和另外5名已经毕业的师兄一起,上演了一场“远征骑行”。他们打着为奥运助威的旗号,骑自行车从希腊雅典出发,途经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回国,全程15000公里,历时五个多月,于2008年奥运会前夕抵达北京。他们认为脚下的这条路可以将自己带出目前慵懒而混沌的生活状态。“我们需要一次放逐,需要在路上寻找自己的方向。”

间隔年打工:让自己更快成长

打工旅行,顾名思义就是边打工边旅行。但是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还是有些区别,一般都是时间比较短的短期工作,目的是深入当地民众的生活以获得更多体验或者为了节省和补贴旅行费用。

王子“打工”记

威廉王子作为英国王位的第二号继承人,肩上的担子可不轻,为了让自己尽快成长,他在高考结束后,专门为自己安排了为期一年的“间隔年”。他先到中美洲的热带丛林里,接受了英国皇家陆军几个月的军事训练,然后到智利和非洲参加了各自为期10周的扶贫义工劳动。在此期间,从小生活优越的他,同其他的志愿者毫无分别,一起搬运木头、打桩、修路,还要打扫厕所。通过这一年,威廉王子迅速成长起来,获得了王室和民众的好评。

和温文儒雅的哥哥不同,叛逆的哈里王子年少时常惹是生非,一度被称为“混世魔王”。2003年中学毕业后,哈里王子在父亲的劝说下,到澳大利亚和非洲南部的小国莱索托度过了一年的间隔年。在莱索托时,他到一家艾滋孤儿医院做义工,照料残障儿童的衣食起居,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这次间隔年结束之后,哈里王子开始致力于慈善事业:他成立了一个旨在帮助非洲孤儿的残障儿童的慈善基金会,并亲自参与中国在莱索托的慈善中心援建工作,和当地黑人群众一起当起了“泥瓦匠”,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连一向挑剔的英国人都承认,通过间隔年,哈里王子已经变成了一个受人欢迎的“爱心王子”。

打工旅行:一年实现一个梦想

成长于大都市的“80后”吴非,用一年的时间,以打工旅行的方式,游走于新西兰的各个角落。他在刚出版的游记《打工旅行——一年实现一个梦想》中介绍了自己独特的间隔年经历。看完这本游记,你会惊奇地发现,怀揣200美元独闯新西兰,原来是人生中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吴非飞抵新西兰的时候,身上只有二百多美元。这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活下来,心理上的适应难度比实际遇到的情况更加严酷。在为期一年的打工生涯中,吴非放下复旦高才生、国内高级白领的身段,当起了猎人的助手、临时演员……什么琐碎繁重的活都做,只要能赚到钱。搭车出行、换宿、车上过夜,只要能以最小的成本到达下一站,什么方法都试。三餐可以简单到矿泉水面包。“简单的生活带给人的快乐是深刻的,有些事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去干,如果不去做,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在新西兰这个纯净而又迥然不同的国度里,吴非用一年的时间,最终验证了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有很多种可能。

交换生的心灵蜕化

原本是统计精算专业的安芯在大学期间选修了新闻双学位,一半是精确理性的理科生,一半是文艺感性的文科女,这样的学科交织势必会擦出一些新鲜的灵感火光,而这点点星火真正被点燃,则源于2009年底安芯在美国加州的交换生学习经历。在半年的交换生生活中,安芯从德国好友那里接触到了“间隔年”。半年的海外生活不但使安芯结识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让她见识到了每个人不同的思想与经历,也不断地接受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历史以及价值理念的冲击。这股多元文化的激流仿佛冲开了一扇门,让安芯不由自主地想走出去,探寻那个未闻未见的世界。她决定做一次“间隔年”义工旅行。

安芯先后以主持人志愿者的身份走访四川震后小学,持续一个月探访广州八院的艾滋病人,参加了西藏神山志愿者活动,去往尼泊尔儿童之家、印度修女之家临终关怀医院。在这过程中,安芯不但很好地完成了义工的工作,还通过自己让一些弱者的声音被倾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当回忆起这次国际义工旅行中带给她最大影响的事物时,安芯说还是要归结为那些使她心灵一层层“蜕化”的人。

在四川做义工的时候,安芯认识了在中国支教七年的台湾老师。她先后在大凉山、湖北阳新县、汶川县和青川县支教,她说对于台湾来说,少了她一个人不重要,但凭她自己的一点医学常识,也许就能够改变闭塞山村里一整家人的命运。另一位曾深深影响安芯的人是她在尼泊尔的儿童之家遇到的室友。这位室友把一年分为两部分,一半时间在挪威的酒店做清洁工作赚钱,另一半时间就到其他国家做义工。她经常带着孩子们穿越几个广场就为给他们买冰淇淋,她还自学数学,只为了能够辅导孩子们的功课,她还设想在尼泊尔取得长期居留权,然后创办一个儿童之家更好地照顾孩子们。在她身上,安芯体会到了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行走过这么多地方之后,安芯反而觉得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走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是否通过旅行发现另一个自己。安芯说如果没有旅行,她可能不会发现自己除了统计精算外还很擅长摄影,甚至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让社会上一些弱势的群体受到关注和帮助。在旅途中看了别人的故事,更加懂得了要用理解、感受、包容、尊重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简单说就是“心灵的成长”。

荒野志愿者

河北少年思贤把自己的“间隔年”选定在青藏公路附近的荒野中。这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一个志愿者项目,思贤平时住在楚玛尔河东岸的一个保护站里,他每天的工作是: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它们来到公路旁,他就和同伴一起拉起一条横幅提示来往车辆:“藏羚羊过公路,请停车熄火。”大部分司机都会遵守,并停车向志愿者们招手示意。有时军车通过,全车的军人都会向他们敬礼。高原的生活相当艰苦,风吹日晒、饮食难咽不说,有时还会经历藏羚羊被撞死的惨剧。然而思贤却认识到,这段经历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那荒野的气息、生命的感动,还有青藏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是在书本和电视上绝对无法体会到的。

间隔年的方式

除了常见的进行长途旅行和参加义工组织,度过间隔年的方式还有许多。很多人选择到异国农场、青年旅社、工艺品小店做做短工,闲暇时到周边旅游,或者在异地工作一段时间再接着远行,一饱眼福的同时还能赚点外快。

在中国,许多学生选择了支教——去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当老师,甚至有人感叹:没有参加过支教,就不是完整的大学生活!这样的支教期限通常在半年以上,很多大学都规定,在西部地区支教一年后,可以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

间隔年的这个概念是如此吸引我们,但是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开始这一段旅程呢?除了上面列举的一些方式,还有国际志愿者、海外游学等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希望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走出国门去发现世界。对于中学生来说,利用暑假来给自己安排一个短期的“间隔年”,对调节学习压力、强健体魄、增长心智、开阔视野都是很有帮助的,但安全要放在首位。其次要在自己和家庭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并且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结语:当你已经上路,你也许还并不清楚,这“间隔”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自愿还是跟风、是逃避还是休整。如果你只是为了离开而离开,“出去走走”很可能并不是明智之举,间隔过之后,面对的困难一样没有减少。而且,你可能会发现,你真正需要的还是面对当下。不是所有的人都要通过“间隔”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于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实践着的“间隔年”,要么是被描述成“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的勇气之举,要么就是一种听起来美好的托词和借口。前者鼓励你勇敢放下现在,不问缘由,好像放下了,生活就会改变。

但如果我们真的没有这样的勇气,我们就是懦弱的,我们的生命就是没有光彩的吗?假如这个问题的答案太难,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你没有在心底把自己解放,即使立马动身去做了,你离开或者离不开,“间隔”或者“不间隔”,束缚都在那里。或者你天生喜欢稳定,或者你的生活本身每天都在给你各种各样的可能……总之,你没有“间隔”,但你的人生也不是真的“没有了值得回忆的部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力,每一种成长都是绚烂的风景。“抛弃”是一种勇气,“承担”更是一种勇气,最重要的是对于美好的信念从不改变。

标签:;  ;  ;  ;  ;  

我的青年需要走很长的路去体验“间隔年”的风景_间隔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