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就业焦虑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中职生就业焦虑的调查与分析

杜成桦

(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广东 东莞523000)

[摘 要] 中职生的就业焦虑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焦虑过度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通过对中职生就业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结果中归纳就业焦虑根源,并提出通过增强职业指导课程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通过帮助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分析焦虑的真正内容与根源、通过培养学生就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兴趣、通过保持适度焦虑,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就业焦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 键 词] 中职生;就业焦虑;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随着东莞经济的转型,企业要求的人才规格越来越高,很多中职生面临就业时,会产生一种恐惧、不安、烦躁等负面情绪状态,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学生会形成就业能力的态度,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的发生。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克服学生的就业焦虑症,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就业焦虑研究已被国内外的教育心理学界关注了近半个世纪,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有文[1]论述:中职生的就业焦虑是指中职生在面对就业时,由于对自我能力认识不充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产生一种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状态。中职学校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为宗旨,以我校为例,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到学生确有就业焦虑问题,而且还比较严重。究其根源:(1)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时,偏重于认知的教与学,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转业转岗能力等。(2)随着东莞企业的转型升级,学校教育教学已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由此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意识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导致学生就业焦虑增大。(3)学生的心理存在问题,学生心理上具有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在严峻的、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少学生难免会产生诸如压力过大、焦虑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择业和就业。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中职生就业焦虑现状,通过问卷施测和访谈,分析研究中职生就业焦虑、就业动机、观念和态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为有效缓解学生就业焦虑提供参考。

二、焦虑与就业焦虑

焦虑研究起源于哲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Kirkegaard)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提出了最早的焦虑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Freud)也较早提出焦虑观。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常用来指知觉危险时所引起的主观状态,并认为焦虑既是遗传的又是后天习得的。艾森克(Eysenck)的焦虑理论认为:如果人的抑制过多,就会形成内向性格,从而容易产生焦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r May)观点:焦虑是人在面临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只要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人就足以产生焦虑体验。综合上述文献观点,笔者认为:焦虑是一种复合性的负情绪,是一种主观情绪体验,是一个人在面临一定威胁性的预期事件时,产生的一种既紧张、忧虑、不安,又复杂的主观情绪体验。已有研究显示,学生产生焦虑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学生个性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环境因素(内含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认知及情境因素等。

对于就业焦虑,它属于焦虑的一种类别。具体来说,就业焦虑是指某些中职生在面临就业时所产生的惊恐失措、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反应,同时伴有恶心作呕、口干舌燥等生理反应,它使中职生在就业上产生自我威胁,失去就业的自信。据文献调查,许多中职学校学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会产生就业焦虑,产生许多压力,如不实施引导,不但妨碍目前的学习,而且还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2.测试工具

三、中职生就业焦虑的调查与分析

纵观已有文献,就业焦虑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一)研究过程

通过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就业兴趣与就业认知呈显著负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411;就业情感成分与就业兴趣的相关系数为-0.415,就业素养成分与就业兴趣的相关系数为0.339。这些结果与我们的日常认识是一致的,即学生就业兴趣越好,越不易产生就业焦虑;学生就业素养成分越差,越容易产生就业焦虑。因此就业焦虑者通常是在就业素养成分、自我效能不好的学生群体之中。

被试者为笔者所在2016级即将毕业学生,共300名学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0份,男生217份,女生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

超声波发射器端发出的超声波以速度v在空气中传播,遇到被测物体时反射返回,由接收器接收,其往返时间为t,再由d=s/2=vt/2即可算出被测物体的距离。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在学者研究基础上(如张晓琴(2005)编制的《毕业生就业焦虑诊断问卷》,张玉柱和陈中永(2006)编制了《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编制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构建中职生就业焦虑结构模型,问卷量表共有3个维度,依次为:就业认知(涉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共7道题)、就业兴趣(涉及学生当前就业情感,共6道题)、就业信念(涉及学生当前就业自我效能感,共6道题),本问卷共19题。通过社会统计学SPSS软件,对自制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3,信度达到较高水平。

(二)研究结果

1.焦虑度状况分析

由t 检验结果可知,就业焦虑的性别差异显著。整体上女生的就业焦虑水平高于男生的就业焦虑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女生的观念受到传统观念(来自于父母、教师)的影响,认为男生适合就业。

表1 就业焦虑度状态分析

3.性别与就业焦虑差异检验

以O生产装置合成结晶工艺单元为例,其中含有二氯甲烷和石油醚等易燃易爆介质较多,数量较大,通过对开发的F&EI评估计算软件进行验证,评估计算得到的F&EI指数见表4所列,表4中确定的物质为汽油,操作温度为120 ℃,MF值为16。安全补偿措施系数见表5所列,工艺单元危险分析汇总见表6所列,有关数据对改进O装置合成结晶工艺单元的安全操作具有重要价值。

2.就业焦虑的因素相关性分析

影响中职学生就业焦虑的因素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外界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则包括学生个人条件和心理因素。上述两方面因素归纳为兴趣、效能、认知之间的分析,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若能对学生就业焦虑产生的心理因素进行探究,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学生就业兴趣、自我效能、就业认知之间的相关性见表2。

上述的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表明: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在前2次交替循环试验的过程中变化并不明显。随着试验的继续进行,混凝土内部硫酸盐作用的反应产物会产生膨胀压力,从而造成混凝土内部的微小结构孔隙出现破碎。此外,冻融作用不仅会使混凝土内部的缺陷继续扩展,也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新的缺陷,而新的缺陷也会在后续的试验中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加大混凝土的损伤程度。因此,相对动弹性模量在这个阶段下降的速度加大。

表2 相关性研究

1.被试

结论:依据卡方分析,卡方值为15.34,显著性水平P >0.05,说明就业焦虑度与性别没有显著的关联性。但男,女就业焦虑度均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极少数人出现了程度较重的就业焦虑,而大部分人的就业焦虑尚处于中等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知识与技能,而且也帮助学生把握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意识,调整合适的就业心理期望水平,最终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养成良性的心理唤醒水平。目前,现在许多职业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多数以理论指导为主,这对中职生的作用不明显,缺乏实效性。随着人才岗位需求条件日益更新,学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依然陈旧空泛,墨守成规,教师走不出去,新知识引入不进来,职业指导的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表3 就业焦虑的性别差异t 检验

就业焦虑调查结果分为低焦虑组(小于平均值与标准差差值)、中焦虑组、高焦虑组(大于平均值与标准差差值)。面对就业情境,出现适度焦虑(中焦虑)并非是坏事,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中职生产生紧迫感,激发潜能,时刻处于最佳的准备状态去面对就业。

四、分析思考

(一)增强实效性职业指导课程

就业焦虑的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截至2013年3月底,重庆市全面完成了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任务,完成项目总投资20.5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99亿元,市财政补助资金6.66亿元,项目业主自筹6.89亿元。

目前有一些特别针对孕妇研制的保健品,可以促进真皮的纤维生长,增加皮肤弹性,预防黑黑肚中线的产生。但是不建议随便用药,可请医生帮忙,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否则误食激素类药物,还会造成类似的萎缩纹。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目前,许多中职生在择业时,主要考虑问题是“工资、福利待遇”,学生的就业观出现了价值功利化的趋势。学校在这方面,有必要、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但目前,学校缺乏相应的就业心理指导和面试技巧训练,在面临实际的就业情境时,缺乏应对的技巧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就业兴趣差异,要求老师要做好学生就业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对就业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对待就业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多种形式特色活动的开展。通过技能展示、技能比赛、岗位实操、专业行业最新进展演示等活动,丰富中职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中职生专业领域正确的就业观。

对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测定时,一定要结合实际。选择10g经过搅碎之后的样品,在该样品当中加入70mL的水、12m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这些物质全部都搅拌均匀。为了保证最终的实验效果,应直接将氢氧化钠溶液融入其中,并且将该溶液的pH值调整为8,同时还要将其定量转移至200mL的容量瓶当中,并加入10mL的硫酸锌溶液搅拌均匀。在对该溶液瓶中的状态进行观察时,如果其中并没有产生任何白色的沉淀物质,那么可以加入2~5mL的氢氧化钠,将这些溶液全部搅拌均匀。在搅拌均匀之后,直接将其放置在60℃的水浴当中,并且对其进行加热,加热时间控制在10min左右。加热完成之后,立即将其取出,将温度下降至室温。

(三)帮助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分析焦虑的真正内容与根源

学生的焦虑与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学生的内向性格,具有显著性的相关性,因此,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内省是克服就业焦虑一条重要的途径。作为教师,在就业培训时,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就业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分析焦虑的真正内容与根源,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动机和态度等,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借助一些活动成果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学会正确看待可能的失败。

(四)培养学生的就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兴趣

提高和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素养,这也是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教师对学生就业素养的培养,必须突出“实用性”与“职业性”,为中职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已有学者研究,就业素养成分与就业兴趣显著相关,也就是说,高度焦虑通常是在就业素养不好的学生群体中。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就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多培养学生的就业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多关注就业焦虑感过高的学生,帮助他们改进专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从而降低他们的就业焦虑感。

参考文献:

[1]廖友国,林燕.中职生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5(153).

[2]李小凤.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3]叶明志,张晋碚.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8(4).

[4]肖计划,李晶.青少年学生不同个性的应付行为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1996(2).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068-02

◎编辑 张 慧

标签:;  ;  ;  ;  

中职生就业焦虑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