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组织改革的几点思考_机构改革论文

关于行政组织改革的几点思考_机构改革论文

关于行政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构改革论文,几点思考论文,行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提出了推进机构改革的任务。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行政机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当前党和政府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

我国政府机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机构庞大, 人员臃肿。中央和省一级政府组成部门一般都在30—40个左右,加上直属机构、委管局、部管局以及非常设机构,机构数近百个。此外,每个部门都有一批直属事业单位,作为本部门的衍生机构,为行政机关提供各种服务,有些还承担着政府的行政职能。各级政府中的工作人员过多,目前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编人数达3400万,各级财政不堪重负。行政机构规模过大,行政管理的成本过高,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影响经济建设,制约社会发展。(2)政企不分, 政府中的综合经济部门和专业经济部门管了很多属于企业的事情,企业的自主权不完整,同时也造成了政府同企业的职能错位,企业承担了很多属于政府的社会职能,影响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3)政府机构设置不科学, 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市场监管、社会保障、流通领域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医药管理、口岸管理等方面,相互扯皮、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有些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影响工作效率。(4)行政法制建设滞后, 行政立法同政府工作的需要尚不适应,行政组织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以及行政行为还缺乏健全和完善的法律依据,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由此造成对行政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成为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之一。

以上种种现象,原因在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行政系统改革力度不够,职能转变不到位,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对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和社会事务,上层建筑制约经济基础、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日益严重。

(二)

行政改革的基础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职能的前提是明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是什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有多种理论和认识,各国的实践也有所不同。其中有影响的是“弥补市场失效”理论,认为在市场体制下,市场能办的事情都应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市场不能办、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由政府负责,政府的作用是对市场机制的弥补。笔者认为,政府与市场不在一个层面,市场同政府的关系不是“平分天下”,政府的作用不能定位在被动地弥补市场失效。行政管理是上层建筑,政府的职能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受一个国家政治、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政府凌驾于全社会(包括市场)之上,监督、控制、引导和服务市场,并对全社会进行行政管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职能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首先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代表, 公众经过一定的授权方式(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授予政府。政府第一位的职能,是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即涉及民族、国家利益,而个人、团体、企业无力也无法处理的事务。这类公共事务主要是:国防、外交、社会安全等关系到国家生存、民族独立的事务;公民财产权的保护、界定,公民个人之间关系的维护和处理,如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居住迁徙等。

2、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秩序。 包括:政府对社会经济总量的控制,即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宏观调控;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维护公平竞争,反对和制止垄断;对市场秩序进行监管,维护市场经济规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实现社会公正。

3、政府为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政府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发展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举办城镇公益事业,为公众提供共用品服务;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事业;保护社会环境,解决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效应;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管理国有资产。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有资产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负有对国有资产监管的职能,实现保值增值。

(三)

行政机构改革是一项社会工程,应把这一工作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时进行。

机构改革应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也是机构改革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确保机构改革的方向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要求相一致。机构改革应同健全民主制度相结合,通过机构改革使政府的工作更符合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创造条件使人民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必须改变以往政府把一切都管起来,事无巨细包办到底的做法,建立和健全社会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努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条件。党的十五大确立的我国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述,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机构改革奠定了基础,能够使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机构改革能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步伐。政企能否分开同国有企业的改革密切相关;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彻底,同融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市场机制发育状况、社会中介组织状况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应加快行政法制建设,实现依法行政,为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体制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同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差距较大,行政立法相对滞后,行政法体系不完整,现有的法律可操作性较差,部分行政法规之间相互矛盾。行政法制建设是行政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保证。

应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事业单位的人数占“吃财政饭”总人数近百分之八十,仍在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历次机构改革对事业单位触动不大,是机构改革不彻底,效果不明显并经常出现反复的重要原因。不少事业单位实际上已成为行政机构的编外机构和附属物,在精简机构时把行政机构改为事业单位,把行政人员变成事业编制,职能、工作性质、经费来源、干部任用等不作改变,机构和人员明减暗不减,甚至还变相增加。必须在机构改革的同时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明确事业单位的职责和任务,改革人事、经费等管理办法,规范政府机构同事业单位的关系。

应注意研究中央同地方的关系,并同时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央同地方的关系是行政体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央同地方关系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问题,需要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要在科学划分中央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财权,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由于我国是单一制行政体制,机构改革中央与地方应有机结合,协调进行。

标签:;  ;  ;  ;  ;  

关于行政组织改革的几点思考_机构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