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论文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论文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李含琳1,李莉莉2

(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兰州 730070; 2.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摘 要]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力理论,而且对生产力理论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研判和阐述。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要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的前提和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问题,特别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中国制造”“制造强国”“硬实力”“软实力”以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一系列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观念和战略思路,这些观点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结构、功能和动力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对于指导当前和未来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及经济政策体系的调整与创新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生产力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逻辑关系上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支撑,这体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上;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生产力的现实发展问题,提出了大量与生产力相关的概念和战略思想,这些观点和理论既构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又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当前和今后中国的经济理论和战略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涵

从中世纪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成熟,各国非常都重视生产力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和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精准研究生产力问题,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特点。也就是说,生产力一直被看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不论是西方经济学家们,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是如此。

总体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西方经济思想对于生产力研究的重点和指向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个区别主要是依据不同时代的主导产业。比如,在中世纪之前的奴隶时代,生产力研究的重点是土地与地租问题,土地曾经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基础。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是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最为昌盛的时期,从重农学派到重商学派,再到古典学派,都非常重视生产力的研究。总体来看,这个时代是工业化时期最重要的经济学创新时期,也就是斯密和李嘉图时代。其中,在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代表的早期西方经济学思想体系中,同样重视对生产力的研究,但是又有新的发展,主要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生产力。李斯特则更加深刻地从制度的角度研究生产力问题,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明确提及精神生产力问题。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生产力和剩余价值两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对生产力理论的研究和论述,主要展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一卷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等最重要的著作和论述当中,在其他一些著作和文章中也有许多相关的论述。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有:一是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创新驱动是生产力的根本价值所在;二是生产力的结构,生产力由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构成,其中生产工具是先进生产力最重要的标志,不同时代的机器设备代表和反映不同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三是人才和科技进步是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动力,科技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先进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生产力创新的基本保障;四是任何时代的生产力创新,都是首先从机器设备开始的,装备制造业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支撑性部门,也就是真正的创新产业和部门;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六是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机制。

综合以上的特点,ES 可以有效地提升搜索效率,具有优秀的扩展能力以及数据操纵能力。因此,本文基于ES 进行校内全文搜索引擎的开发。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这些论述,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务实性,瞄准具体的和关键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总体上马克思非常重视生产方式的内在关系及其状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性,重视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但是,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生产力的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工具及其生产部门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的论述。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又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最佳模式选择思路问题,即不论处在何种社会时代,都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问题,重视创新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问题。

[2]庄国土:《16一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一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杜恂诚、李晋:《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3期;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刘军:《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2]概括起来,习近平对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二是我国当前的生产关系仍然还有与生产力不适应的地方。因此,习近平提出了“攻坚期改革”、“深水区改革”和“顶层改革”等重要论断,体制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不适应的“桎梏”现象;三是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一定要围绕“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制度改革”“三大发动机”来统筹进行;四是要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集中解决好企业主体的改革问题,加强“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5]五是调整生产关系必须与上层建筑的创新与变革联系起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民主协商会上讲到,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5]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1)渭北西、南部海拔低、水肥条件好的产区和采用矮化自根砧、3~3.5 m×1~1.5 m行株距定植的苹果园,宜采用高纺锤形。

1.对生产力内涵的新发展

标准架构只考虑了策略的执行,并没有考虑QoS调用后的效果,调用效果应该以用户感知为标准。在互联网上,用户感知通过以下三个指标来体现:丢包、时延以抖动。如果不能达到用户感知的提升效果,甚至触发反效果,将造成用户反感以及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投诉,无法为移动运营商提供收入。时延、丢包以及抖动的解释如图3所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讲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重点,要用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来支撑经济发展和开放事业。这方面的论述主要有:一是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习近平明确提出,我国必须全面开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二是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这就是建设“制造强国”。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中国制造”深化为十九大报告中的“制造强国”,之所以强调装备制造业,就是要通过发展强大的工业加工业、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真正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产业和产品品位,提高各种产品的附加值;三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必须与信息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5]

上述负荷阶跃变化工况下的仿真结果说明核动力装置主要参数瞬态及稳态指标满足该工况下的验收准则,控制系统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苏联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中国经济现状,探讨生产力的要素、性质、发展规律、内部矛盾等问题,研究成果颇丰,形成了“生产力经济学”,如薛永应《生产力经济学纲要》,熊映梧《生产力经济学原理》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内涵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要围绕解决供给结构性不足的主要矛盾来展开;二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5]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6]三是对生产力的主体性、中介性要素、客体性要素进行新的定位,把人才、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等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四是主张“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2]

选取2016-07—2017-07来我院就诊的需口腔正畸患者1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78),其中对照组男41例,女37例;年龄16~29岁,平均(22.64±5.24)岁;双牙弓前突45例,牙列拥挤33例。观察组男39例,女39例;年龄17~28岁,平均(22.65±5.41)岁;双牙弓前突40例,牙列拥挤3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文号:(2016)第14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动力源泉上做了大量的创新,这些创新主要包括:一是新时代发展生产力的动力源自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70;二是动力结构平衡是提升动力机制水平的客观条件。中国历经四十余年改革,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与民众期盼和共同富裕目标相比,仍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20];三是动力机制创新是深化改革与开放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6]改革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关系,对内对外开放搞活,做好信息化时代的制度安排;四是动力机制创新的重点是构建新型的科学技术动力。马克思多次强调,“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他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21]570“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2]73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创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就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23]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的过程。列宁也说过,“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8]209关于生产力的发展动力,马克思始终认为是人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原初动力。人首先要能生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法律等活动。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23马克思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力出发,把握现实的人及其本质,“在社会主义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10]117“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12“在文化初期,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3]585-586这里的“文化初期”就是指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人类历史时期,意指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此时“文化”的涵义与“文明”没有区别。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变得多样而复杂,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当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质量、多样化的基本需要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就会更加丰富地发展起来,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发展起来,是生产力增长最初的推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产力要素中“人的要素”有很多新的认识和论述,包括人才观、教育观和软实力等。习近平认为,人才是劳动者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也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掌握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的人,对生产力起着核心作用。”[7]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8]同时,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给清华大学的贺信中还讲到,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通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技能培训事业,到2017年,全国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8%;人才贡献率达到33.5%,中国成为世界上人才最多的国家。[9]

世行:移民是消除贫困和促进增长的重要力量。6月15日,世行发布报告指出,移民对劳动力市场有巨大的长期经济效益。巨大工资差距是推动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经济移民的主要推动力,工资增加帮助移民者及其亲属摆脱贫困,移民也填补了目的国重要工作岗位。世行建议,移民目的国政策制定者应采取措施化解移民流入对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

3.对生产力创新本质的新发展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中的生产资料要素(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的创新,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过程中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3]232生产力的要素中物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可以说是生产资料,马克思叫做不变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写到,通过改变劳动资料或劳动方法,或同时改变二者,才能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提高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生产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3]366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谈到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时,马克思说道:“在正常的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主要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手段,总之,是充当利用工业改良的手段。”[3]724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成果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技术的革新,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10]86马克思此后数次产业革命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结构和功能变革,使得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自英国产业革命到现在26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此,在20世纪初期的1912年,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理论,将创新概括为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组织管理创新。[11]85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创新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创新的战略定位。习近平认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2]。二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三是创新要聚集发展力量,不能分散,要集中经济科技创新中的重大课题,在创新主体和创新精神培育、破除机制体制障碍、创新科学理论和生产工具等方面发挥合力。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问题,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创新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提供新的动能,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13]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5]

4.对生产力支撑功能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及生产力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逐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逐渐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做出新贡献。

马克思把劳动资料作为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人类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其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一般称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更能显示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3]210生产资料的创新和变革促进生产力进步。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马克思用黑格尔“理性的狡猾”来形容它的中介作用。[3]209劳动资料的创新主要针对装备制造业即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工具”,是先进生产力的创新和发明部门,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先进生产力,强调发展制造业对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性,各类人才和科学技术创新和发明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和设备,[14]因此,必须重视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5]。马克思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明显导向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竞争。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1]8

马克思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遍及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和科学论述中,特别是在马克思的《神圣家族》《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最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概括起来,马克思的生产力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之上;二是生产力作为一种物质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作为资本关系的基础和起点的现有劳动生产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几十万年历史的恩惠。”[3]586三是“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4]24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相互影响支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每次有相似的知识点或者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的时候,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深层次的理解他们的区别,比如对数和指数有的学生就很难区别出来,有的时候还不会理解这个理念,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他们反复比较,把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相转换,将他们的概念统一起来,知道每个概念的具体意义,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运用图像的方法将两点函数区别开,二元一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这是他们的相似性,在他们没有区分之前把所有的不同点先指出来以防他们造成错觉。

5.对生产力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新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本身就内涵着对经济发展的生态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0]103马克思肯定自然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先在性和始源性。[15]“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10]86没有自然界,工人什么也创造不出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具体阐述过资本带来的巨大建设性和破坏性,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将产生巨大的威胁,生产工具的资本主义应用和周期性更新更是不断征服与改造着自然,“资本的生产力靠的是它对基于自然生产力的物质因素即劳动力的控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3]587“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也表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3]589恩格斯也说过,人类如果“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16],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必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而产生的,这个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物质力量的后果只有靠物质力量来校正。[17]254因此,发展生产力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保证生产力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

习近平非常重视生态与发展的协调问题,党的十八的以来,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概念和理念,如文明发展、生态优先、生态产品、环境优先等著名的论断。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受到许多国家领导人和专家的赞同。综观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和观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此,党的十九大对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全面部署;二是习近平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5];三是生态产品也有供给与需求问题,“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四是不仅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保护生产力。习近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仍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必须要“保护生产力”,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6.对生产力动力源泉的新发展

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结构理论当中,劳动者和人才是核心要素,劳动者与生产工具构成生产力的完美结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进行改造自然界的人力与物力的统一。为此,马克思提出了许多论断:人的劳动有着创造新价值并保留或转移旧价值的作用,“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3]208“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3]215人的要素就是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主要指劳动者。许多学者根据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对生产力要素做出基本分类,有的分为实体性要素和智能性要素,有的学者在马克思“简单要素”的基础上加上了科技、管理、教育等渗透性要素。生产力取决于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及其生产经验和技能”以及“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3]53劳动者的素质自然成为生产力进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2.对生产力人才要素的新发展

7.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方式的新发展

功效:精油不仅可以很好地滋养手部肌肤,更能使手部肌肤充满活力。各类精油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精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构成现代社会经济最重要的关系结构。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的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指示器,而且还是人类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3]210“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保证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随之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24]108-109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道:“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3]10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方式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生产力是由生产工具和劳动者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二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起关键角色的作用;三是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动力机制。

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发展者对生产力问题的重视程度一如既往。列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论及生产力,列宁说道:“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看作自然历史过程。”[1]8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的论述中,也对生产力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生产方式演变的规律性问题,描述了现代化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如机械化、自动化和电气化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其他相关论著中,对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作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主要矛盾理论。此后,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经济思想中,也都有关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论述,比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等。

8.对生产力社会功能的新发展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各部分的序列,而系统的功能则是该系统作为过程的序列。[26]23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决定着其功能。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创造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能够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和物质财富。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影响使用价值量的多寡。[3]59马克思之所以高度重视生产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大的功能和作用。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名的著作,马克思论述最多的思想和观点,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其中,生产力问题集中反映在人才和创新问题上,衡量标志就是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性。而在生产关系问题上,集中反映在经济制度是不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相协调和相补充,这就又涉及到生产资料所有制、企业经营模式、分配制度、消费制度、经济开放等大量的具体的体制形式和经济关系。在这些众多的关系中间,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一切发展的启动器、推动器和调节器。所以,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上才能够形成“机器革命+产业革命+企业革命+政府体制+市场运行调节”这样一个完整的思路架构。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本理念巧妙的应用到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在此模式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其品味人生百态、产生思想共鸣,也能使学生逐渐的发觉阅读的魅力所在,使其喜欢阅读、爱上阅读,为后续学习的开展打下有利基础。虽然,在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并未认知到这一点,但我确信只要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一定能改进这些不足,为生本教育的实现助力。

习近平非常重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功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从社会的物质财富更加充裕,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人们的精神境界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在世界各国中间更有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些思想都明显渗透着生产力的特殊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27]

三、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贡献,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习近平关于生产力的许多新的论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尝试。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发展,告诉我们要高度重视生产力问题在经济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中,突出发展先进生产力,突出生产工具的进步,突出生产力与创新发展的结合,要深入研究新时代生产力的特定内涵、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和发展重点,通过集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来表现中国经济学的鲜明特征。

2.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基本思路。当前的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实施什么形式的战略措施,对未来中国的影响极大。依据习近平关于生产力的创新论述,在宏观战略部署上,一方面,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另一方面,要突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装备制造业,突出创新引领,突出产业科学布局,突出人才和科技这些重要的“软实力”的发展。

3.为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基本依据。当前,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已经启动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上坚持把生产力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在战略上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在项目设计上要增加有关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建设项目,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和打造制造强国,加强对人才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能量。

4.为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指明基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康运行,客观上需要建立体系完整、协调运转、功能齐全和效率突出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在国家的战略导向、宏观政策和产业引导上,将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主导方向,政府政策体系的创新要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才和科技战略的顺利实施,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的政策体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5.为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不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还是在习近平关于生产力的创新论述中,对生产力问题都具有多面性的思考。也就是说,经典作家们都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两大方面: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就要求要根据生产力的总体状态和结构特点来安排制度架构;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营制度的安排等,一定要充分考虑与生产力相适应,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融合和协调。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28.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7]程恩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N].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8-05-10.

[8]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5.

[9]2017年人才工作十件大事评出[N].光明日报,2018-01-21.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14.

[11][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13]王雨辰.论习近平的创新驱动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14]李含琳.论中国制造就是中国先进生产力[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8,(02).

[15]王代月.生产力的自然制约性: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学术关系的一个微观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06).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沈晓峰,等.自组织的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8]列宁.列宁选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0]田旭明,李春艳.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话语建构的逻辑[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EB/OL].新华网,2013-10-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01/c1024-23094554.html.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5]习近平.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 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EB/OL].新华网,2013-02-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01/c70731-20636632.html.

[26][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应用·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11-24.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307(2019)05-0032-08

[收稿日期] 2019-06-28

[作者简介] 李含琳(1956—),甘肃庆阳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民族经济和人口经济研究;李莉莉(1994—),女,宁夏固原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责任编辑: 王旻,刘晓丽]

标签:;  ;  ;  ;  ;  ;  ;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