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联合中药定向透入治疗偏瘫后肩痛论文_叶阗芬,余齐卫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江苏 苏州)

【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波联合中药定向透入治疗偏瘫后肩痛的疗效。方法 将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观察组给予超声波联合中药定向透入治疗及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U-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时肩痛及上肢功能情况。结果 ①经过4周康复治疗,2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超声波联合中药定向透入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显著,对肩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偏瘫;超声波;肩痛;中药定向透入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336-01

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除了增加患者痛苦、延长偏瘫上肢康复治疗周期,同时也使得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步行功能的康复进程受到影响。同时由于肩痛存在,使得患侧上肢肌肉主动活动减少,加剧上肢肌群萎缩,患者因惧痛更加抵触治疗,发生肩关节的永久性畸形的几率增大,最终导致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目前临床上针对偏瘫后肩痛治疗方法较多,但有效性仍存在争议,包括常规理疗、关节腔注射、手法治疗、冲击波治疗等,我科在常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超声波联合中药定向透入治疗偏瘫后肩痛,疗效较好,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17年07月至2018年07月我科住院脑卒中后肩痛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男9 例,女11 例,年龄48~72 岁,平均58.7 ±5.5岁,其中脑梗死13例,脑出血7 例;左侧偏瘫12 例,右侧偏瘫8例。对照组20例,男12 例,女8 例,年龄46~75 岁,平均60.3±5.1岁,其中脑梗死10 例,脑出血10例;左侧偏瘫11 例,右侧偏瘫9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认;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治疗及检查;存在偏瘫后肩痛;不伴有严重的心、肝、脾、肺、肾脏器疾病;自愿接受本次临床试验者。排除标准:急性感染、活动性肺结核、出血倾向;感染性、神经性、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肩部疼痛及功能障碍;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心率失常、凝血功能障碍、静脉血栓区、青春期骺软骨、肿瘤、孕妇、精神病等不宜进行超声波治疗。

1.3治疗方法 ①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肩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及作业治疗等,每日1次,每次40分钟,每周5次,疗程4周;②超声波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超声波及中药定向透入治疗。超声波治疗使用Chattanooga 2667型超声波治疗仪,频率1~3MHZ,声头直径3cm,选取痛点为治疗区域,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每周5次,治疗4周;中药定向透入治疗使用ABE-II型智能通络治疗仪治疗,导药穴位选取臂臑、曲池、肩井及肩髃穴,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每周5次,疗程 4周。两组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均未服用任何镇痛药物。

1.4评估标准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进行疼痛程度及上肢功能评估。①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根据当时主观疼痛体验在尺上标出相应的位置,然后此处数值即为患者疼痛评分。②上肢功能评估: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评分(U-FMA)。③ADL能力评估: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U-FMA评分及MBI指数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VAS、U-FMA评分及MBI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4周和3月后VAS、U-FMA评分及MB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和3月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肩痛的原因较多,总体说来,早期体位摆放不良、日常护理拖拉患侧上肢远端及不恰当的肩关节运动、肩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营养不良、肌张力异常、中枢神经功能不良、本体感觉水平降低等综合性因素使肩关节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肩痛的出现[1]。超声波治疗具有多种效应,主要为机械作用、热作用及理化作用。机械作用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细胞膜的弥散过程,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提高组织细胞再生能力[2]。超声波机械能可以转换为热能,不同组织吸收声能不同,肌肉组织及骨膜上可产生局部高热,有助于关节、韧带等运动创伤的康复[3]。超声波通过上述作用可促进偏瘫后肩痛患者局部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组织修复过程,改变神经电活动、缓解疼痛。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肩痛主要是由于风痰阻滞经络、气血失和,血气不能周流,致关节肌肉失濡养,久而久之,不通则痛[4]。中药定向透入治疗是通过选取有效穴位定向给药,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采用中药制剂透皮吸收及离子靶向导入技术,将中药制剂与物理因子相结合的治疗形式,根据不同物理参数调制的电刺激,促进药物向体内转运,结合中医经络理论,治疗时选取肩关节周围穴位为主进行定向药物透入腧穴,从而达到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本研究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超声波联合中药定向透入治疗可以更加有效地缓解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对于偏瘫肩痛的患者可在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同时辅以超声波联合中药定向,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周媚媚, 李放, 路微波, 等.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J]. 中国康复, 2017, (4): 326-329.

[2]邱延田. 超声波热原理的治疗应用及研究进展 [J]. 吉林医学, 2015, (1): 112-114.

[3]刘娇艳, 邱玲, 郑旭, 等. 超声波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J]. 中国康复, 2013, (6): 468-470.

[4]李林海, 苏莉, 宋秀媛, 等. 论中风后肩痛与元气及局部络病的关系 [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5, (9): 837-839.

表格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定结果

论文作者:叶阗芬,余齐卫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0

标签:;  ;  ;  ;  ;  ;  ;  ;  

超声波联合中药定向透入治疗偏瘫后肩痛论文_叶阗芬,余齐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