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流及其地理意义”的两种阐释_洋流论文

对《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两幅插图的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洋流论文,插图论文,两幅论文,地理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的《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目中,教材配备了“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右)”和“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两幅插图。在利用这两幅插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图中部分内容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不相符。

      首先,我们来看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

      图1是教材插图2-3-6“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右)”。

      

      笔者以为,图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表示同一支洋流的箭头太多,使整个模式图的直观性大打折扣。

      其二,中高纬环流中没有明显的在极地东风吹拂下形成的自东向西流的风海流,只是画了一个很小的环流,且注记为“环流”,与其他洋流名称的注记不统一。

      其三,中高纬环流中大洋东岸的洋流性质应是暖流,而图中表示为寒流。

      其四,西风漂流的纬度位置已达到60°以上,偏离了西风带的位置。

      其五,西风漂流的有些箭头方向指向低纬度,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矛盾。

      众所周知,大洋环流中的主要洋流是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的风海流。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是为了直观地表示大洋表层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就应该简单明了。表示同一支洋流的箭头不宜过多,一支洋流用一个箭头表示最好。风海流的位置应与左图中盛行风带的位置保持一致,方向应与风向(风海流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偏转的方向保持一致,避免造成学生对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转规律认识的混乱。洋流的性质应与寒流、暖流的流向规律相吻合,即暖流从较低的纬度流向较高的纬度,寒流从较高的纬度流向较低的纬度。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插图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因此理应简明扼要,让学生能看清楚、看明白,越简单越好。笔者认为将教材原有插图中的“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修改为下页图2,效果会更好。这样,学生更容易学会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的绘制方法。

      绘制步骤如下:

      第一步:绘制一个纵贯地球南北两极的理想大洋轮廓,画出赤道、30°纬线、60°纬线,并在图中标注出它们的度数和南北两极。

      第二步:在每个盛行风带纬度位置的中间画一条东西向的横线,然后根据盛行风向,依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规律,在横线的东端或西端画上箭头,表示风海流流向。

      

      第三步:在大洋的东西两岸,根据风海流的方向画出沿岸洋流的流向箭头,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暖流,用实线箭头表示;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用虚线箭头表示。

      第四步:在赤道附近画出赤道逆流。

      第五步:在图中注记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和赤道逆流等洋流名称。

      其次,我们来看世界洋流分布图。

      图3是教材插图2-3-7“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图”。

      

      该插图是为了表示世界大洋洋流分布的现实情况、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的地理意义。图中存在两个与洋流的地理意义相矛盾的地方:一是欧洲西北部北冰洋南下冷水的箭头位置没有画到英国北海附近,易引起学生对形成北海渔场的洋流的认识混乱。二是日本暖流在亚洲东部近海向北延伸得太多,易造成学生洋流对气候影响的认识混乱。三是该图以太平洋为中心,将大西洋一分为二,不能直观地表明大西洋的洋流分布情况。

      在利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观察太平洋的洋流分布,还要观察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在现有教材插图的条件下,需要教师重新查找以大西洋为中心的洋流分布图。因此,建议将该图修改为太平洋和大西洋均被完整保留的地图。另外,在利用地图说明洋流对气候影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选择将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进行对比,从插图中看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沿岸也是暖流流经之地,建议将东北亚近海表示暖流的箭头去掉,只保留千岛寒流的箭头即可(图略)。

      这样修改后,只需要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图,就能够很好地观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洋流分布情况,进而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第一,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太平洋,北半球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南半球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在大西洋,北半球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组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南半球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组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在印度洋,南半球由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

      第二,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太平洋,由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组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在大西洋,由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拉布拉多寒流组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

      第三,南纬4°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的西风漂流。

      第四,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环流。夏季,由南赤道暖流、索马里寒流、夏季风洋流组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冬季,由赤道逆流、冬季风洋流组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另一方面,利用这样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图,也能够更好地说明洋流的地理意义:

      第一,在图上标注出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伦敦、北京四个城市的位置,对比位于俄罗斯境内的摩尔曼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两个海港,摩尔曼斯克虽然位于北极圈内的北冰洋沿岸,因为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成为不冻港;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尽管位于北纬45°附近,受千岛寒流的影响有长达半年的冰冻期。对比伦敦和北京的气候资料,查看澳大利亚东西沿海的气候类型,观察沿岸的洋流性质,就很容易得出“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的结论。

      第二,在图上标注出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和秘鲁渔场四大渔场的位置,学生很容易看出:前三个渔场都位于寒、暖流交汇的海域,寒流带来了冷水性的鱼类,暖流带来了暖水性的鱼类;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导致海底的营养盐类上翻,使浮游植物大量繁衍,浮游动物随之滋生繁衍,鱼类饵料丰富,形成渔场。进而得出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影响的结论。

      第三,观察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冬、夏季的流向,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选择冬去夏回。观察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的流向,说明哥伦布两次从欧洲到美洲的横渡大西洋航行所用时间的差别。得出洋流对航海影响的结论:顺流快、逆流慢。

      第四,观察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的流向,说明美国对日本福山核泄漏的关注,得出洋流对海洋污染影响的结论:扩大了污染范围,降低了污染源海区的污染程度。

标签:;  ;  ;  ;  

“海流及其地理意义”的两种阐释_洋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