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道洽大同-释读民族复兴“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论文

天下为公道洽大同-释读民族复兴“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论文

天下为公 道洽大同
——释读民族复兴“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于建福1,宫旭2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102617;2.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 要 :《礼记·礼运》中孔子描绘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蓝图,成为古老中国世代传承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梦”,而且以其精要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人类社会预设了美好愿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同”世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道洽大同”。

关键词 :天下为公; 小康; 大同; 中国梦;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同”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有着古老而丰厚的思想渊源,有着精要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世代传承,历久弥新,为中国社会注入了不竭动力。一部五千多年中国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懈追求“大同”的“追梦史”。如今“大同”理想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资源,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而且“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契合蕴涵于中华文明中的“大同”理念。

一 、《礼记 ·礼运 》昭示天下为公的 “大同 ”社会蓝图

《礼记·礼运》中,孔子描绘了一幅“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就“大同”理想社会作了具体预设与直接阐述。《礼记·礼运》对“大同”的表述共107字,全文如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之前孔子言及:“大道之行也,与三代(尧舜禹)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同”无疑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根据原始社会的传说而构想的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也是孔子借此表达自己所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对“大同”的表述大致可分三层解读。

(1)项目管理:每个项目实施年度,项目管理单位与各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书,项目一经立项,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不得分包、转包、调整。

第一层面,从“大道之行也”至“讲信修睦”,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论述。“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大道”乃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推行“大道”,必有“天下为公”之公制,政权及社会财富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而不专属于任何个体或利益集团。相传在尧舜禹时代,华夏民族的首领实行禅让制,不把天下作为私有财产。帝尧禅位于姚姓的舜,帝舜禅位于姒姓的禹,以“公天下”为取向的禅让制取代“家天下”世袭制,体现了上古圣王“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高贵品质。基于“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必有“选贤与能”之公道,社会管理者需要具有起码的公道公正之心,以提升执政能力,应按“贤”和“能”的标准公正推举而产生,而不是任人唯亲。社会成员尤其是管理者,要以天下为己任,崇尚信义,团结和睦,不只是孝敬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是爱护自己的子女,还要泛爱众而亲仁,修己以安人,使所有的人安居乐业,各安其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基于“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必然要有“讲信修睦”之公德,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互信而和睦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与安宁。“讲信修睦”是言自身修为,“选贤与能”是言识人用人。所以,《礼运》之言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为政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先讲“选贤与能”,再言“讲信修睦”。对于普通人而言,立人之道在“讲信修睦”,人若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对于统治者,“讲信修睦”虽必不可少,但其足担大任的首要条件为能否“选贤与能”,不选贤与能,其最多成为一个好人,但绝不可成为善政者,所以为人当先讲信修睦,而治国则先言“选贤与能”。

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保险方式和非保险方式将风险全部或者部分地转移给其他单位和个人承担,从而降低自身风险的一种规避方式。通过保险方式转移,主要是指通过保险公司进行的风险转移,但保险公司对于投保的对象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投保企业要缴纳高额的保费才能生效,一般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健康险、企业财险以及车船险等。通过非保险方式转移,主要是通过将有关财产进行出售、出租分包等方式,将企业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

她哼着歌站在路上打的,坐上车她依然哼着歌,丝毫没有发现司机惊诧的眼神,她望向窗外,发现车子好久都没启动时问:“师傅,怎么不开车啊!”

第二层面,从“故人不独亲其亲”至“不必为己”,阐述“大同”世界恪守的仁爱之道,揭示了大同社会的本质特征。“大同”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讲仁爱,推己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独子其子”的前提是“亲亲”之爱。适如孔子所言:“立爱自亲始”(《孔子家语·哀公问政》);“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亲其亲”必兼具“养”和“敬”,兼具“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此如孔子所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立敬自长始”(《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幼吾幼”亦必兼具“养”和“教”,即要兼具“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大同社会的仁爱之道绝不限于此,每个人都能把奉养父母并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社会成员身上,让全社会亲如一家。“人不独亲其亲”即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独子其子”即孟子所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者皆是孔子“能近取譬”之道的体现。“使老有所终”至“不必为己”,皆是基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表现出来的,这意味着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基于仁爱之道,对各年龄段的人群所要做出的适度安排。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能为社会所用而施展才华,幼年人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健康成长。同样基于仁爱之道,对“矜、寡、孤、独、废、疾”这六种弱势群体,要实行生活保障,即让鳏夫、寡妇、孤儿、无子女的老人以至伤残者、疾患者都能得到赡养,更充分地体现全社会的关爱。也是基于仁爱之道,大同社会之男女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就是说男子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职位,能安心地工作,各尽其责;“女有归”,就是女子都有家庭归宿而各得其所。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男女婚配及时,则有和乐家庭。基于公心和仁爱之道,必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物质尽管丰富,但应珍惜劳动产品,不得浪费资源或财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必把劳动成果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竭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据为己有”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境界而言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欲,才能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程度。

就其体例来说,批评本每章回前必有总评,皆以其极深研几之工夫,承上启下。《水浒传》奇文每有寻常处,读者通览皆取其大概,不得要领。鲍鹏山在隐于不言、细入无间的碎片化生活中,将水浒人物举手投足,谑笑与沉默中的人性与道德解剖在尘嚣的手术台上。

中国人民的梦想与各国人民的梦想相融相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其也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恰恰契合蕴涵于中华文明中的“大同”理念。“大同”世界的追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礼运·礼运·大同》强调每个人尤其是为政者,必须从自身做起,修己以安人,成为社会安定和谐的积极力量,这与《大学》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修身”为本,人人都应致力于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齐家”的“家”,不限于现代意义上“家庭”的概念,而是当时诸侯国大夫“百乘之家”的封地。“天下”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世界”的概念,而是指周天子的天下,即中国。尽管如此,儒家“大同”和“修齐治平”之道,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提出了实现这一蓝图的方略,在当今仍可推而广之,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层面,从“是故谋闭而不兴”至“是谓大同”,是将现实社会与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所作的总括语,意味着人们境界崇高,社会和谐安宁。在理想的大同社会,由于公道公正公平公有共享,广泛施行仁爱之道,人们安身立命,人心和顺,各得其所,因而,阴谋诡计受到遏制,不再有任何施展余地,抢劫、偷窃和犯上作乱之事不会发生,也不用关上门来彼此防范,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安居乐业、和谐安定的局面。这就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圣贤对理想社会具体而形象的鼓舞人心的生动描绘,此正是中国圣贤指引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而训致大同的社会发展道路。

二 、“大同 ”社会为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大同理想一脉相承

《礼运·礼运·大同》勾勒出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华先圣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后世儒者所推崇,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近现代的志士仁人所崇尚,成为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着的中华“大同梦”。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吸收了“大同”和“小康”概念,赋予新的内涵。进入21世纪,古老的中华“大同梦”再度被唤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顽强追求的伟大梦想。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思想载入宪法。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既是首要政治任务,又是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任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刻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思想上理解,感情上认同,行动上落实,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实现“全面小康”,并就“小康”的概念出处与运用作过精辟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6](P13)习近平在致力于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古老的中华“大同梦”推向了新时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世界求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充满激情与自信地说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历史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7](P56)引用《礼记·礼运》“大同”的表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中华大道,恪守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由此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也为中国并带给人类世界强大的正能量。

习近平确信,“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古圣先贤的理想追求。2011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强调,“自古以来,中国先贤在对待民族、邦国的关系上,倡导以‘协和万邦’即和平共处为邦交原则,以‘天下大同’即共同社会理想为追求目标。”[8](P188)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提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9](P17)。2014年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时强调:“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10](P265)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恰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大同”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就大同理想向现实转化的具体途径作了初步探索,使“大同”概念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中国式表达。他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指出:“现在世界进化的轨道,都是沿着一条线走,这条线就是达到世界大同的通衢,就是人类共同精神连贯的脉络。”[1](P597)由此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人类达到大同之路的理论前导。周恩来早期文论就怀有“大同”之志:“相跻于大同之境;种界破,国界灭,相趋于和平之途;利私之竞争消,真我之面目见,而三子之所希冀者,达矣。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类之产生,距今亦千万年矣。仁灵之具无或差异,其达于大同之境、和平之途,宜矣。”[2](P150)毛泽东早年深受儒家“大同”理想之熏染。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中提到:“开其智而蓄其德,与之共跻于圣域。彼时天下皆为圣贤,而无凡愚,可尽毁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鹄,而不废据乱、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鹄也。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于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3](P87)其中明言以“大同”为理想社会目标。这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埋下了文化基因。“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正是共产党人对大同理想的热切呼唤和诗意表达。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对即将诞生的人民共和国充满期待,即“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4](P146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定位新时代中国人的使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九大报告精神可谓“道洽大同”。公天下的第一要务是“选贤与能”。所选干部必须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公道正派。必须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确信“人人皆可成才”,务求“人人尽展其才”。要守诚信,人无信而不立,注重诚信建设,反对欺诈拐骗,提高政府公信力。贵在修睦,主张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岸四地乃至全球华人,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讲仁爱,修己安人,既要“孝老爱亲”,又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重民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爱民、惠民、利民、富民、安民,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如此仁爱之道,推而广之,则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呵护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注重家庭伦理,坚持男女平等,各安其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就“货”“力”而言,珍惜劳动成果,精准扶贫脱贫,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劳有所得,反对不劳而获。就社会秩序而言,则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修身为本,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打铁必须自身硬”,不谋私利,正风肃纪,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建设平安中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 “天下为公 ”的大同理念 ,为人类和平发展进步指出了新思路描绘了新蓝图

总之,在孔子看来,只要推行唐虞治世“大道”,就可以建立起“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礼记·礼运》中,“大同”社会是相对“小康”社会而言的,两相比较,“大道之行”的“大同”社会和“三代之英”的“小康”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天下为公”或“天下为家”,“大同”社会强调,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全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天下为家”,为一姓一家所拥有;“大同”社会推行“选贤与能”之机制,治理天下之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贤”者和“能”者,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即视天子诸侯的子弟世代承袭为理所当然,以至像桀、纣之类的暴君危及天下;崇尚“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和仁爱共济的精神境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没有私产,人们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都过着幸福美满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货力为己”,需要“设制度”、“立田里”,“以功为己”;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出现鼓舞人心的安定局面,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盗劫偷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发生,各家大门只需从外面合上,不必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城郭沟池以为固”,想方设法来维持社会秩序。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礼运》篇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千百年来,“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根深蒂固,成为普通百姓向往富裕生活的理想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国情,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状态。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5](P299)

满怀对中华民族“大同”理想的高度文化自信,习近平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深刻阐释了世界大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0](P272)从莫斯科到雅加达、日内瓦,从雁栖湖边到西子湖畔,习近平席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10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或“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激荡世界的时代强音,在广袤时空中汇聚起谋求和平发展、大同世界的磅礴力量。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日益深刻变革,人类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如何破解诸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解、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道德关系日趋紧张等时代难题,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各种文明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难题。立于新时代之潮头,继承中华传统“大同”理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人类和平发展进步,指出了新的思路,描绘出了新的蓝图。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6](P6),其中言及“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书写国际规范,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为此,需要大力弘扬天下大同的理念,追求人类跨越国度、超越时空的共同价值观,消除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尖锐对立。在习近平看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1](P522)。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天下”为己任,专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树立亲诚惠容理念,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要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使命。由此彰显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世界初心的天下胸怀和大国担当,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展现了新愿景,也为提升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提供了新思路。抱有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理想,拥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恪守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理念,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并行不悖”的博大胸怀,继承“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治而后天下平”“道济天下”的中国担当,必将由此加速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的时代进程,开辟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古老的“大同”理念对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理性思考,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坐而论道的一纸宣言,而是行胜于言的实实在在的中国行动。近些年来,中国积极倡导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等,积极搭建共建共享的全球合作平台,为世界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努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的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中国责任,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式写入联合国安理会涉阿决议,充分展示了和合共生、标本兼治的中国智慧。

北宋先儒张载倡导“为天地立心”,如今看来,这个“心”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就是要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为生民立命”,而今这个“命”就是人类命运的多元一体,就是要实现人类的生生不息,永久延续;倡导“为往圣继绝学”,而今就是要实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并与人类文明美美与共;倡导“为万世开太平”,而今就是要实现人类永久和平,谋求大同世界。构建“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价值,在国际社会日益引起强烈的共鸣,正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凝聚为广泛共识,必将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

[1]李大钊文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问题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 :Following Confucianism Helps Achieve the Great Harmony Society ——Illustr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Idea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YU Jian-fu1,GONG Xu2

(1.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2617,China ;2.Institute of Educ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

Abstract :In the Conveyance of Rites of the Book of Rites, Confucius described the blueprint of the Great Harmony Society where the whole world is one community. The thought has developed into the Chinese Dream which ancient China inherited and whose charms never faded. The Great Harmony Society thought has also laid out common visions of the world with its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idea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pursuit of 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 have different approaches but will achieve the same results. Thus, to follow Confucianism will help achieve the Great Harmony Society.

Key words :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 a well-off life; Great Harmony; Chinese Dream;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收稿日期 :2018-04-09

作者简介 :1.于建福,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宫旭,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A81;B21;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22X(2019)02-0036-06

责任编辑 :赵 昆

标签:;  ;  ;  ;  ;  ;  ;  

天下为公道洽大同-释读民族复兴“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