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运动公园植物设计探讨论文_吴甜

深圳本末度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运动类型公园在国外已发展200年历史,本文梳理了山地运动休闲空间定义与植物配置的关系,并探索了符合地域性、功能性和主题性的山地运动类型公园的植物设计,通过实际案例对运动类型休闲空间的植物设计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化植物设计方法。

关键词:运动休闲;山地;植物配置

一、运动休闲空间的定义与植物配置的关系

查看《世界公园》一书,其将运动公园定义为“设置在风景如画的园林景观中”。它设置了体育设施和运动场地,用来举办相关的体育训练活动及竞技运动,提倡人们健身。运动休闲空间是指具备休闲类的运动元素以及游息功能的场所空间。在城市运动休闲空间中,场地的尺度和布局相对比较自由,运动休闲行为发生具有随机性、模糊性等特点。在城郊山地运动休闲空间中,由于场地的先决条件,使得运动行为变得具有专一性和特殊性。大量的原生植被和丰富的地形变化成为场地设计的主导条件,因此在此类空间中,植物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空间的识别性,为运动空间创造场所精神有独特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①植物能为运动空间提供自然的围合感,灵活控制引导视线。对于场地内形式的运动提供开敞的视线和变化的景观,为流线形式的运动提供整体统一的背景色彩与质感;②针对山地运动,合理的植物设计既要保护原生的植物风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水土,缓解运动对自然坡地的高强度影响,又要考虑植物的滞尘降噪,休息区域与运动区域的空间过渡;③植物设计调节运动者的心理感受,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达到对运动者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需求,人的舒适度要考虑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于运动休闲空间而言,生理上的舒适感来自于合理的空间布局、完善的设施器械、清新的空气、宜人的小气候等条件;心理上的舒适感则源于场地尺度的亲切感、色香味的恰到好处以及具有认同感的场所精神;④植物设计体现运动空间的场所精神。通过空间的个性营造,增加人们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变化带来的心理刺激,提升运动空间的可识别性。植物作为城郊的运动休闲空间中主要的景观要素,对场所整体氛围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运用松柏等常绿树或梅花、洋牡丹等来展现运动精神的坚持与拼搏。

二、项目概况

本园林工程项目地理位置优越,旅游人群都是周边城市的市民,周末及节假日比较多,场地北部高差较大,南部平缓,水麻、楠木、杉木等原生植被保存良好,气候适宜。

三、运动休闲空间的类型

(一)竞技比赛型运动空间

此类山地活动空间的运动强度较高,包括运动刺激度高,速度较快的漂流、溪降、山地自行车、攀岩、岩降、丛林穿越等空间。对于大型的山地运动竞技场地,一般是在原生植被生长较好的自然郊区,一般采用保护和低开发的生态策略。

如山地自行车运动空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地形坡度。在适宜的 30°坡度以内(如图 2 黄色部分),植物主要起分隔运动空间、增加运动流线的作用。在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中,使用者对周边环境的辨识能力减弱,主要精神集中在道路与流线变化上,因此,植物需要着重注意运动视线的通透以及运动背景的调节,以尽量将运动路线从图底关系中凸显出来。对于高于 30°坡度的场地(如图 2红色部分),由于地形的利用难度较高,植物的功能主要以水土保持和运动防护为主。

再如攀岩类,运动路线较短,运动强度大,对运动者的体力、精神消耗较大,需要在垂直岩壁上间植一些山地植被与花卉,如蕨类、杜鹃等,在软化岩壁界面的同时起到调节运动者的心理感受的作用。冷色调 (即蓝、绿)作为主色的植物环境,使人们情绪稳定,平静而产生积极的增效作用。尤其是在竞争激烈,对抗性运动的地方,不宜采用大面积的开放式暖色花或彩色叶植物,色彩宜以清淡、素雅为主,这样能够帮助人们平缓高强度运动后紧张的身心。

(二)休闲娱乐型运动空间

此类山地活动空间的运动强度一般不高,包括登山徒步、露营、轮滑、卡丁车等空间。在活动过程中,运动时间一般不长,且场地中间设置有游息场所或节点,运动者能够同时感受当前运动项目和周边空间带来的整体氛围。

在植物设计中应该适当丰富该类型的植被群落变化,营造丰富的林冠线与林缘线,合理配置周边的季相植物,适当配置芳香植物,以丰富景观空间感受。如在落叶树后面布置常绿树,高大常绿乔木的林下空间布置色叶树,地被花灌层按季相布置芳香植物等,主要的功能需求就是夏季遮荫纳凉,冬季防风滞尘。该地区可采用香樟、楠木、木樨等作为基调树,银杏、悬铃木等作为景观树。

如滑道运动,虽然运动速度快,强度高,但没有竞技性质,仍以娱乐性占主导,但同时由于运动较快景观辨识度也较低,这时可以考虑一个统一的、能够展现场地特色的植物类型作为基调树,例如在都江堰向峨乡丛林穿越的滑道设计中,由于原生良好的竹林资源,通过对其的合理恢复,营造出“竹林滑道”的特色运动类型。同时,这种类型的运动场地,整体气氛活跃,植物色彩整体多层次的变化,色彩可偏暖且明亮,场地视觉中心植物色彩应该丰富,有效提高运动者的活跃度和愉悦。

四、山地运动空间植物设计的原则

山地运动空间的植物设计除了需要遵循一般植物设计的原则外,还需要兼顾安全性、功能性、视觉性的特殊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对于山地运动空间来说,安全设计是场地设计中的首要考虑。除了直观的标识设计外,合理的植物配置同样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山地运动中地形复杂,可利用 GIS 进行坡度分析结合安全性的评价来指导山地运动空间的植物设计。

在坡度小于 30°的安全坡度范围中,植物安全性设计主要考虑界面分隔的提示,在坡度变化的边界设计低矮的灌木或小乔木起到提示作用。在快速运动的拐角设计中,其内弯部分应尽量减少植物栽植或利用低矮植物界面但保证视线通畅;外弯部分则尽量采用显眼的花叶植物作为标识,丰富形态、高矮的变化,使植物结合道路增强其方向性。

对于高于安全坡度的场地,植物护坡是主要的考虑部分,在考虑植物的提示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布置适应生长的护坡草坪、地被或低矮灌木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与宽厚且茂密的枝叶以达到固土、雨水截留的作用。植物对山地中松软的壤土或沙土能起到改良作用,通过植物修复,可增加土壤的物理承载力,提供安全的运动空间。

案例中游览路线的制定(如图1,图2所示),尽量利用场地内部南北向的纵向高差,设置在山脊线位置,其中东西向部分横坡高差巨大,是植物护坡设计的主要区域。

图 2 高程分析

(二)功能性原则

在城郊运动休闲场地中,植被覆盖率明显高于城市内部,是发展城郊体育旅游的重要优势,必须加以保护和利用。植物的主要功能已经不是城市绿化,调节碳氧平衡、降低温室效应,而是体现功能型的作用,包括空间的营造、季相的变化或是营造怡人的小气候环境。

空间的营造:植物作为主要的自然景观要素,在空间设计上起着独特的作用,在视线上可以灵活渗透,通过植物与人视高比 H/h 控制空间密闭度,或形成空间视廊,提供视线的延伸。植物界面更为柔和,能够软化运动空间的高硬质环境,如轮滑、攀岩等(如图 3所示)。同时通过不同植物种类、形态或色彩的变化也可以起到提醒运动者空间界面变化的作用,比起使用硬质铺装来说,更为自然。适当的芳香植物还能缓解使用者的疲劳。植物群落能通过控制西晒,挡冬季风、透夏季风来有效调节局部小气候,提供适宜的场地运动外环境。

图 3植物群落与人体尺度

(三)视觉性原则

1.动态设计。在山地环境中,由于运动者的视点是随着运动路径不断变化的,因此拥有诸多的视觉界面,对于整个山地运动环境的意象也来自于多个界面的拼合。在山地运动空间设计时,尽可能地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视点,且最好是多角度观景的机会,同时根据视点来制定游览以及运动路线,使两者相互完善,提升整体视觉效果。动态视景包括两层内容:一是动态的视点转换,二是依据景观可视度来完善视觉形象,在山地运动空间的植物配置中,两种动态视景效果相互影响。因此,在山地运动空间中,动态视点的转换,结合运动空间系统中人的运动路线,来完成人们的视点转换和视线游移,形成连续动态的视觉界面(如图3所示),案例中的山地自行车道弯道连续密集且存在垂直高差,每个弯道都设置有不同类型植物、场地或构筑物,同时保证上下视线通透,增加空间的识别性和观赏性。植物既能够主要能形成视觉焦点,也能形成视觉背景,使运动者能够在线性的运动空间中感受多视点的变化。

图 3 场地植物分析

2.静态设计。植物空间的形象视觉效果,影响人在空间中的心理效果,体现了人与空间的视觉联系,是空间形态的构图化。对于山地运动而言,静态设计多运用在如轮滑、滑草等场地运动空间,运动过程也是自身与环境信息交换的过程。因此场地周边的围合植物的,草坪界面的尺度、质感对运动者有着直接影响。不像动态空间中视景随着运动者发生变化,该类场地需要合理利用微地形、构筑物、高大乔木等要素采用借景和障景的手法丰富场地,特别是边界面的处理。在本案例中,地形的低处场地和高处平台都设置观景视点,在垂直和水平层次交互从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原本单一的运动场地。

(四)心理需求原则

针对于使用人群来说,大多是年轻化的运动者,形态或叶形具奇特的孤植树或片植的色叶树能够吸引该类人群。因此在运动空间的入口处可以考虑配置梅花、紫薇等桩景,主景路配置枫香或银杏。“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本是青年运动者坚忍品格的意象,利用场地内部良好的原生竹林资源,打造了“竹屋”形式的现代露营建筑。对于运动中的使用者,正如前文所说,基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虑,对于竞技性场地来说,主要以地被、矮灌木、背景树为主,色彩素雅,保证运动者运动体验;休闲类场地要合理利用植物营造尺度适宜的运动空间和休息空间,利用花灌、草本丰富小尺度场景,色彩丰富。对于儿童场地而言,需要进行合理的知觉引导,通过植物的色彩、质感、形态的变化产生兴趣,同时注意带刺带毒的野生种的引入。

(五)地域文化与主题植物设计原则

文化地域背景是能够反映整个场地本性内涵,在做相关植物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场地的地域气候、历史特点,挖掘深层次内涵,尊重并利用好原生植被。结合文化风俗将运动休闲的主题进一步深化,比如在静态空间中尝试运用良好的原生楠竹、楠木等。动态空间中运用表现良好的樟科以及杉木等,在运动中表现休闲的内涵,竹林滑道、枫香和杜鹃的登步道就是结合场地现状和文化内涵的统一节点。

五、结束语

以上总结了山地运动休闲空间的功能、安全、视觉原则,作为场地设计的先导。基于现阶段研究成果,根据活动类型和强度将山地运动休闲场地分为竞技型场地和休闲娱乐型场地,并从空间塑造、安全维护、人群心理以及地域文化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不同区域的专项植物设计研究,对今后山地运动休闲空间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娜娜.成都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特征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6

[2]崔广思.运动休闲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论文作者:吴甜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0

标签:;  ;  ;  ;  ;  ;  ;  ;  

山地运动公园植物设计探讨论文_吴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