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报纸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论报纸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论报纸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张晓悦 唐山劳动日报社

摘要: 最近几年来,各家报纸所报道的新闻更加贴近基层民众,获得了各界的一致赞誉。但同行业者尤其是新媒体数量增多,使得市场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一些报纸为了吸引读者关注,对社会上发生的偶然性事件进行过度渲染,而缺乏对事件背后深层原因的调查与分析,导致报道的内容低俗化。笔者认为,社会新闻必须注意重塑新闻的人文精神,将报道的重点放在道德关怀及深度挖掘上,从而减少社会戾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 报纸;社会新闻;人文关怀

一、社会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社会新闻其实是人生不同形态的展示。更为直观地说,社会新闻是人和人、人和自然及人和社会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展示,它之所以可以获得众多读者的关注,是因其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深入剖析现代社会,是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深层次的分析与解剖,具有社会舆论引导价值。对报道中,信息的传播以人为出发点,同时也以人作为最后的落脚点。因此,人文关怀理念是社会新闻获得众多读者青睐的关键原因。

(一)促进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说过,对受众而言,新闻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偿,尤其是时间上的。这种补偿具体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即时性补偿,第二类是延时性补偿,前一类补偿可以有效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后一类补偿最大的功能在于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延时性补偿带给受众的体验更为深刻持久。社会发展使得竞争加大,身处困境中倍感茫然的受众希望从媒介的报道中寻求相应的心理安慰。社会新闻与公众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思想观念。报道始终将“人”作为核心因素,关注新闻事件当中人物的生存境遇,同时又充分顾及受众自身的观念及心理,就可以获得受众的支持。同时,媒体也完成了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正确价值观念的使命。

(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近些年来,晚报、都市报获得了快速发展,报导的内容多为社会新闻,而价值定位及报道模式决定了媒体未来的发展。如果一份报纸单纯注重吸引眼球,而在报道时刻意煽情和炒作,甚至不顾事实、断章取义,只会导致生存空间日益狭隘,而被有更高精神需求的受众彻底抛弃。如果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同时,始终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首位,适当给予受众启示,提供理性的建议,必将加快问题解决、化解社会矛盾,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三)深化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国民更好地接受教育,而且可以全面提升民族的文化素养,传播积极的文化观念。在文化传播方面,新闻传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体现为,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新闻不仅能效拓宽信息覆盖范围,还能潜移默化传播主流观念。此外,从新闻传媒形成合力的角度而言,具有人文价值的社会新闻有助于构建高雅、积极的文化氛围。

二、报纸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一)传播正能量减少社会戾气

时下新媒体盛行,因其传播更为便捷、满足互动需求而发展迅猛,但因为过度追求点击量,也出现了大量噱头新闻、炒作新闻,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报纸肩负着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在吸收新媒体优点的同时,也要避免其不良影响。作为社会大众而言,承受着学业、工作以及各方面压力,因此,记者报道社会新闻时,要注重给予人们希望与压力释放的出口,避免将情绪引向极端和悲观,减少社会戾气。通过正能量的传播,能够让受众更多看到社会变革中涌现的新鲜事物、美好事情,相信人们的生活工作会越来美好,从而提升生活动力,积累更多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临清架鼓的演奏形式有两种:一是“行街”,点锣走在队伍最前列,面向演出者,从而起到指挥、协调作用。整支队伍分成大小两路纵队,大锣在中间,边走边敲。二是圆场,大锣在中间,锣围成一圆圈,点锣穿插在各鼓中间,一边行进,一边演奏。此外,如果是开阔场地,架鼓队还常在广场上与竹马、旱船、高跷等其他民间舞蹈队伍组成“圆阵”。此时,24面鼓和大锣、点锣有条不紊地分散在其他队伍之间,大家合着鼓点边走边舞,错落有致。这种由架鼓队做引领,不同演出队伍组合的形式俗称“风搅雪”。

当采用集中外售的方式时,由于需要用车辆进行运输,增加了运输成本,且外售需委托有资质的固废处置公司进行处理,需交付一定处置费用,这无疑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处置成本;当采用回炉处理时,由于砷滤饼含硫较高,会造成放热,影响炉温、渣温以及烟气温度,而且会使闪速炉的冰铜品位有小范围的波动,与此同时,回炉处理时,造成砷的循环,致使废酸中砷含量增长较快。

(二)关注社会边缘人群

长时间以来,知名人物成为了媒体舞台的主角,普通民众的感受被他们的光环所笼罩。如今,随着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和网络转播的快速便捷,新闻媒体必须改变过去的理念,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基层民众。媒体如果想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必须要转作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作为最接近民众的社会新闻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重任,多关注基层民众,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以及长时间不受社会关注的边缘群体,比如农民工、残障人群等,相比于其他人群,他们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注和救济。《南方周末》就曾经发表过这样一篇新闻,新闻人物是一位误入歧途的发廊女,记者深入记述了发廊女一生悲惨的遭遇,以平实冷静的态度讲述了她被迫卖淫的悲惨遭际,以及内心深处对于家庭温暖的向往,让公众理解人物行为动机的同时深为感动。此外,在版面安排上,《南方周末》将这一报道置于头版,体现了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文化理念,并且专门配发了新闻评论,通过发廊女悲惨的个人命运来折射其他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在深层次分析之后,提出了消除“苟丽式”悲剧的方法,即提高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消除贫困,从宏观层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三)深层次挖掘新闻

人文视野下的社会新闻除关注新闻事件本身之外,更需要关注新闻人物,比如人的价值观念、真实的内心冲突等。比如社会新闻当中地位最为重要的突发性新闻,当灾害事故发生时,记者不能过于刻意描述灾难的场景,而应处处为遇难者家属考虑,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在追踪真相的同时,尽可能尊重和爱护受难者,让读者看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山东曾经发生一起沉船事件,山东当地多家媒体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其中一位记者重点描述了轮船沉没的瞬间,船上的男士牺牲自己的性命,将生还的希望留给女幸存者的壮举,让读者感受到了人间大爱。这一报道虽然以一起灾害事件作为报道对象,但因记者处理得当,避免了负面情绪的灰暗,而将人性的光辉传展现于受众。

(四)维护对象的权利和尊严

在采写新闻时,记者必须重视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要站在多维角度看思考题,维护报道对象的尊严及人格。采访时要维护被采访者的权利,不能以暴露人物隐私、煽动对立情绪的手段来吸引受众;在编辑和排版时,要做好标题及图片的处理,避免低俗化,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哗众取宠、歪曲事实;评论的内容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及伦理道德规范,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庆晚报》曾经报道一位8 岁的小女孩试图毒害自己外婆的事件,但在报道时,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故事细节上,而是对小女孩由于缺少亲人关怀,导致心理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保护和教育儿童的话题。作品发表之后,小女孩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关注,被外地家庭领养,后来不仅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色,而且身心恢复了健康。这样的报道对新闻对象和受众都有着正面的积极意义。再比如《南方周末》在发表“发廊女生前日记怆平生”这一作品时,记者对照片进行了细致处理,把当事人的日记、肖像与心形图案进行融合的同时,遮蔽了其中一部分。尽管这篇报道的内容是卖淫女被杀的事件,但与事件相关的人物全部采用化名,也没有要求对方透露隐私,体现了鲜明的人文关怀意识。

通过排水管壁试样单位体积含土量检验相应梯度比Gr值对排水管壁淤塞程度反应的准确性,若排水管壁试样单位体积含土量与相应的梯度比Gr值规律相似,则说明梯度比Gr值对土体和试样在水流作用下的变化反应较为准确,试验的结果判断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张剑.浅论报纸社会新闻编辑过程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世界,2011(03).

[2]高则平.浅谈在新闻编辑过程中人文关怀的体现[J].高则平.赤子(上中旬),2015(03).

[3]雷刚,张真真.灾难报道与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J].新闻前哨,2005(10).

作者简介: 张晓悦(1987.5-),女,满族,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本科,助理编辑,唐山劳动日报社。

标签:;  ;  ;  ;  

论报纸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