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中外差距及面临的任务_数字图书馆论文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中外差距及面临的任务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中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差距及我们面临的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中外论文,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76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间的竞争不外乎五大类:①信息技术的竞争;②规模效益的竞争;③功能拓展的竞争;④现代管理的竞争;⑤服务质量的竞争。所有这些竞争都将围绕机(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网(网络)、库(数据库)和人四大要素展开。

依照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进程,参照国内外普遍认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发展阶段;②网络图书馆阶段;③数字图书馆阶段。

可以想见,数字图书馆阶段乃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其主要特性是:广泛性、开放性、共享性和高效性。 其基本特征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数据将以多媒体为主,各种文献载体(包括各种印刷型文本、地图、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等)将被数字化;第二,使用诸如光盘存储等新技术进行大数据量的存储和管理;第三,网络通讯系统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环境条件;第四,所采用的用户界面,易学易用,并可进行交互式联机咨询服务。

目前,在图书馆界,关于数字图书馆已基本上达成共识,即数字图书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传统图书馆的重要补充,在服务上表现为公益性和营利性交互并存。试以公式表述如下:

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的服务

1 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末期,包括美国在内的工业发达国家中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实现了从采购、分编到流通、阅览的全程自动化,同时,通过广泛的商业数据库与网络实现了地区性、全国性和国际性的信息资源共享。进入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其信息高速公路将图书馆、个人、机构及商业公司连接起来,并对所存储的信息资源提供检索,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网络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传统信息服务的格局,引发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和获取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自然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95年5月,美、英、法、日、德、加、意7国成立了G7全球数字式图书馆集团。在亚洲,1996年5月, 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第10届东南亚图书馆学术研讨会, 会上提出了建设国家知识银行的设想。 1997年9月,在北京大学举办了首届亚太地区数字图书馆研讨会, 会议内容包括大字符集处理、网络搜索引擎、图像存储及传递、光学字符识别,等等。

199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了将耗资6000万美元建立国家数字化图书馆的计划。1995年秋,美国国会图书馆在第104届国会的支持下, 正式启动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rogram,简称,NDLP)。 该项目在Internet 上的正式名称为“美国的回忆”(American Memory)。其目标为:将其所有的馆藏(包括图书、期刊、 地图、照片、手稿等)全部进行数字化处理,以高质量数字产品的形式,丰富和集中美国的历史、文化收藏,要让“所有的学校、图书馆、家庭同那些公共阅览室的长期读者一样,能够任意从自己所在的地点接触到这些对他们来说崭新而重要的资料,并按个人的要求来理解、重新整理和使用这些资料”。

在1995 年于华盛顿召开的网络信息联盟(Coalition for Networked Information)会议上, 包括美国主要研究图书馆的16 个图书馆宣布成立国家数字图书馆联盟(National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其主要目的是在Internet上建设分布式的开放图书馆,用数字化与动态的方式来保存美国的文化遗产,并与全球互联网用户共同分享。这一点不由使人们联想到全美国数字化图书馆联合协议的一项规定:该联合协议的目标是把全美乃至全世界目前所能获得的数字化资料加以集中管理,便于用户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地使用。

目前,美国许多图书馆包括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以及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等已开始将印刷品数字化,以便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和接收信息。

美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本结构一般为:

用户界面——索引——检索工具——(接点:标识符/URL或URN处理器)——数字收藏

● 用户界面:由以超文本标识语音(HTML)编写的一系列文件组成。

● 索引:包括采用MARC格式著录的记录索引、非MARC格式著录的记录索引、以“档案著录编码”文献类型定义(EAD DTD,EncodedArchival Description 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为标准的标准通用标识语音(SGML)编写的查找工具的索引、全文检索工具的索引。

● 检索工具:对每个收藏品的具体著录或描述,用以支持用户检索或浏览的工具,包括采用MARC格式著录的书目记录、非MARC格式著录的记录,以EAD DTD为标准的SGML语言编写的查找工具、 全文检索工具。

● 接点:由连接检索工具和标识收藏品的标识符组成,目前采用的标识符有通用资源定位符(URL)、永久通用资源定位符(PURL)、 通用资源名称(URN)三种形式(注:标识符的作用相当于索书号, 有了它,系统就会根据检索工具的描述自动找到收藏)。

● 数字收藏:最终的数字产品,或称数字复制品,可以放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器上,也可以由各成员组织自行管理。

2 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伴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展开的。

目前,通过TCP/IP连接,已实现了Internet的全部功能。 我国现有国际出口线路13条,由四大部委主管,即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邮电部和电子部。信息化产业归口于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其办公室及各省市、地区成立的信息港、信息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即将成立的中国Internet协会将进一步推进我国Internet的发展。1997年4 月,我国国内四大网络(CSAnet、CERnet、Chinanet、ChinaGBN)已经互联成网,既解决了以往国内互联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要在国外进行并占用价格昂贵的国际信道的问题,也提高了国内信息交换的安全性,为中文信息上网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说,网络化的广泛实现,使得稳定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虽然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起步较晚, 但进展较快。 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在1997年的工作计划中就曾经指出,1997年要完成分布式数据库共享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和若干个主要标准规范的总体设计,并在全国范围内招标确定参加单位。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文化部图书馆司在1998年开始建设以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金图”工程,即“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China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

目前我国国家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包括教育部的数字化图书馆攻关计划、 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CPDLP),它们主要涉及数字化图书馆的结构、检索机制及相应的标准规范、信息导航等,在目标上要求多馆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不过从整体而言,与国外大规模地进行各种数字化图书馆的研究开发相比,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差距主要表现在诸多方面,我国图书馆界同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 中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差距及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3.1 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数字图书馆的基础理论研究尚较薄弱,缺乏整体作战意识和规范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长此以往,必将延缓数字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进程,给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埋下重大隐患。

3.2 在用户界面方面

数字图书馆的丰富资源能否为广大用户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是否为用户提供一个功能强大且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通过这种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界面迅速准确地查询所需信息,而不需要太多的学习和训练。

在数字图书馆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开发方面,我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外,80年代末期,字符型用户界面已相当成熟,90年代中期,许多数字图书馆又开发出图型用户界面。而我国,字符型用户界面尚不成熟,图型用户界面的设计工作刚刚起步。因此,日后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不过从发展方向来看,处理和完善图型界面与字符型界面的关系,设计出富于创新思想、引人注目、风格和谐的图书馆用户界面是我国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3.3 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数字强大集合。建设数字图书馆,并不是说要立即抛弃以往的载体,而是根据各个图书馆的条件,多途径地逐步建设。概括起来,有以下3 条途径,即:①馆藏文献的数字化;②电子文献的采购;③网络信息资源的挖掘。在这些方面,我们同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缘于资金,比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计划2000年实现500万种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其投入的资金数额为6000万美元。 其次,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电子化产品质量不高,大多数图书馆只注重各类检索数据库的采购,全文性书目、报刊较少。另外,各图书馆均有相当数量的数据库有待开发。再次,对网上资源认识不够,其实迅速发现和利用网上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归类,延伸图书馆的馆藏,并为用户提供引导服务,有利于弥补数字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不够充足的缺憾。此外,在合作开发上我们与国外也存在差距,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等、看、要”的旧观念仍很突出。摈弃依赖性,扩大跨部门、跨行业,特别是与专业数据公司、计算机公司和信息公司的合作,有利于拓展合作渠道,吸引更多的专业信息技术和资金。

3.4 在服务模式方面

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都建成了电子阅览室,有些人便以为我们距离数字图书馆不远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电子阅览室只能是迈向数字图书馆的第一步,数字图书馆的真谛是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目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模式上尚有待改进。

首先,独立的资源服务器、直观的网络地址和友好的用户界面是数字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目前我国仅有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有自己的服务器和直观的网址。其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最具实质性的一步就是馆藏资源的上网借阅。第三,是虚拟资源导航站的建立,它体现着每个数字图书馆挖掘、加工、整理和组织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反映出数字图书馆的水平,并直接影响访问用户的数量。第四,必须建立交互式的服务系统来满足广大读者的网上咨询要求,这便要求开设咨询专线,建立应答系统、点播系统或点读系统,而且要迅速、准确。

3.5 在信息安全防范方面

我国在信息安全防范方面,从总体上讲,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设备的密级不高,限制了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的施行;其次是重视不够;第三是项目仓促上马,虽然硬件设施建设迅速,但软件开发不够,未经系统地论证及安装调试,也没有制定必要的措施便已经开始服务。第四是权限策略、安全策略的制订和实施都存在漏洞。比如,在防范上,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只想到防范计算机病毒,忽视了数字图书馆建成后另一个主要克星——“黑客”。

3.6 在版权保护方面

数字环境下的版权保护和网络上的著作权问题在1996年的国际图联大会上就已经成为热点。有关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国内外的法律都不够健全,这已经直接影响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作品在网上的传输。目前,国外正在推广一种密码技术,该技术把许多软件加以锁固后,存储在光盘上,当软件在互联网等网络上运行时,可仅对使用者需要的部分进行提供,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我们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有必要时刻关注世界范围内有关版权的新法规和新技术,从而营造安全通畅的数字信息环境。

标签:;  ;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中外差距及面临的任务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