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体验与汉字结构感知的完整性_汉字结构论文

知觉经验与人们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觉论文,汉字论文,整体性论文,结构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汉字识别被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内容。汉字除了其音、义属性之外,字形结构的属性研究已早被人们重视。在有关字形结构属性对汉字识别影响的研究中,有的强调字形知觉的整体性,有的强调字形知觉需经过特征分析。而较多的研究则认为这两种加工方式随一定的条件变化。如郑昭明用Reicher 范式证实了汉字识别中的“字优效应”,同时发现高频字不显示这种效应;陈烜之用课文阅读中的部件检测法证实了“字劣效应”的存在。这些研究都说明了在速示或非速示条件下字形整体的优先性,也证实了这种优先性会随着人们对字的熟悉度的不同而变化。喻柏林等人用“部件识别法”来研究汉字识别中的字形知觉整体性是如何随知觉经验的发展而变化的,其结果揭示了:独体字命名不同于成字部件命名的知觉任务效应;单部件命名中不同部位之间的部位效应;双部件命名中顺读与逆读的分解方式效应和上下字不同于左右字的结构方式效应。这些效应的实质是部件识别主要受到了字整体知觉的牵制。显然,这种字形知觉的整体性越强,上述效应就表现得越明显。鉴于上述研究,我们设想:如果字形知觉的整体性是随着人们的这种知觉经验的发展逐渐形成的,那么,不同经验水平的被试对字形知觉的整体将会有明显差异。

2 实验1

表1 三组被试对部件字命名的平均反应时(ms)和错误率(%)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1 实验方法

2.1.1

被试

大学生17名,初一预备学生17名,小学三年级学生20名。

2.1.2

材料

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选出40个真字。根据高、低两种频率与上下或左右两种结构将其分成四组,每组10个字。各组的平均字频(180万字次)和笔划数依次为:高频左右字,1793.7次,9.2划;低频左右字,1.1次,9.5划;低频上下字,1.9次,10.3划。这些字都由两个成字部件或部件字组成,且大部分是不可再分的独体字;所有的部件都是高频字,即属于《按字音查汉字频度》中的Ⅰ、Ⅱ级字。

按部件字在每组字中的所在部位,将上述部件字分成8组,其中每组10个部件字。如云、王、令等,作为本实验的刺激材料。另选择8 个无关的独体字作为本实验的练习材料。

2.1.3

仪器

三视野速示仪,三视野速示仪控制器,反应时仪,数字毫秒计时器,话筒。

2.1.4

程序

采用被试内设计,半暗室中进行。被试距显示屏36cm,显示屏上的每个汉字在视网膜上的张角呈1.58°×1.9°。所有被试单独对随机出现的8组部件字命名。被试先看书面指导语,然后进行实验前练习,最后进入正式实验,要求被试对着话筒尽快读出玻璃屏幕的字。玻璃屏幕上出现注视点“*”,间隔ls,出现目标字目标字呈现的时间为1.5s。反应时仪器记录了以刺激字呈现到被试读音的反应时(RT)。每个被试完成实验为15min。

2.2

结果与讨论

由表1可见,各年级组被试对各组部件字的平均反应时未见显著差异。表明各组部件字的识别难度是均等的。然而,大学生组错误率明显低于初一预备班组,推测大学生组的反应时并不比初一预备班组慢,而初一预备班在命名时较冲动,常未看清便发音,这两组的总体平均反应时可能不存在差异。他们对高频少笔划独体字的识别是熟练的,而小学生组的总平均反应时明显慢于大学生组和初一预备班组(t[,14]=19.17,P<0.001;t[,14]=17.94,P<0.001),说明小学三年学生的汉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这两组被试。

3

实验2

3.1

实验方法

3.1.1

被试

三年级小学生40名,初一预备班32名,大学生120名。他们均未参加实验1。

3.1.2

材料

采用三种结构不同的字,它们是真字,假字(不违反一般构字规则,但无此字,故字形整体性较真字次之,如高频左右字“动”和“料”两个真字重新搭配即成“”与“”两个假字,非字不仅无此字,且违反一般构字规则,故字形整体性最差,如对调假字中每个部件字的位置,且其部件字从不在此位置出现,如“”和“力米”,为两个非字。三种字各40个。

3.1.3 仪器

同实验一。

3.1.4 程序

实验地点,仪器,过程同实验一。大学生组分为6组,每组20人,初一预备班与小学三年级组各分成两组,前组每组16人,后组每组20人。除了大学生组增加了“字频效应”,三年级组与初一预备班组未接受非字组的部件命名外,其余均一致。每项实验都要求被试只念整字中的单部件。

3.2

结果与讨论

由表2看到:(1)不论在哪种呈现条件下,随着被试阅读技能的提高,部件命名平均反应时逐渐减小。除了部件字条件下大学生和初一预备班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的平均数之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阅读经验影响对整字中部件识别的速度。(2)对每个发展水平的被试组来说,从部件字命名→假字中部件字命名→真字中部件字命名,平均反应时都逐渐增大。但初一预备班和小学生在真、假字部件命名的结果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其余情况下的结果却有明显差异。这个结果表明:阅读技能越高,相对假字而言真字整体字形知觉对部件识别的影响则越来越大;阅读技能越低,则反之。由表3 看出字频差异并没有对部件识别产生影响。

表2不同字度条件下被试部件命名的平均反应时(ms)

真字 假字 非字部件字

三年级组 1022.36 955.32/ 722.65

初一预备班

905.40

865.19/ 514.03

大学生

788.34

700.41l 671.70 540.43

表3大学生组在两种字频条件下部件命名的平均反应时(ms)

高频低频D(差值) t

单部件命名 798.69 777.98 20.71

0.77

4 一般讨论

4.1 字度对部件识别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三种不同的字度,分别代表人们对汉字的不同程度的知觉经验。在本研究中不同阅读技能的被试在对三种字度下的单部件命名时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即真字→假字→非字,且都快于部件字命名。表现出“字劣效应”其中真字与假字,真字与非字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大学生组(t[,3]=3.49,P<0.05;t[,3]=6.08,P<0.01);而且在不同年级组都呈现同样的趋势,它表明:人们对字的知觉经验的增长,字形整体对分离部件的牵制会逐渐增加。用联结主义解释此现象,可以认为:同一层次各节点间的联结是彼此抑制的。在音码模板上,真字的读音码激活需竞争:即整字读音与部件字读音的竞争,而假字与非字在音码模板上没有竞争点,在形码模板上,真字激活部件时的特征分析需时最长,假字因尚存构字规则,则需时次之,非字因无构字规则,则需时最短。三组不同阅读水平的被试都反应了这一整体趋势。

4.2

字频对人的对汉字结构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在另一项实验中发现高频字命名时短,低频字命名时长。而在本实验中用单部件命名的方法未见显著差。这可能是命名方法不同所致,但仍能说明知觉的整体性。即当被试从带字中分离部件时的反应,其难度的显著性大于人们使用字多寡所造成的难度区别。按照联结主义观点,人们对高、低频字的整字反应与从整字中分离部件字反应,在形码模板特征分析的时间上,前者较后者长。也即各自虽然都需先特征分析,激活部件字,然后激活相应的整字读音码,但激活部件字的读音码要较整字读音码花时少。这样高频字与低频字中的部件命名便无显著差异了。

(1995—08—03修回)

标签:;  

知觉体验与汉字结构感知的完整性_汉字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