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儿科门诊处方药物使用频数调查——以株洲市某三甲医院为例论文_纪青

株洲市一医院儿科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目的 了解儿科用药状况,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用药水平,确保儿童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法 抽取株洲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3月26日到4月25日门诊儿科处方共4037张,对处方中抗生素、中枢神经系统药、中药制剂、镇咳平喘药等较易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的用药频数、使用种类、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4037张处方中药品的使用频率为9303次;其中抗菌素类药占46.9%,抗病毒占20.1%,中枢神经系统药占6.70%中药制剂占15.10%;抗菌素类药不合理联用处方有764张,占处方数的18.92%。结论 存在着儿科抗生素的使用率高,抗生素不合理联用;在所用药物中儿童专用剂型的数量、规格、剂型均少而单调,中成药注射剂使用率偏高等不规范用药情况。需加强对于儿童合理用药的管理。

【关键词】儿科门诊;药物频数;调查分析

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加以建立和健全情况下,儿童用药安全显得尤其突出。笔者抽取了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普通门诊儿科处方4037张,将其分类整理,分析抗生素、中枢镇静和解热镇痛药、中药制剂、镇咳平喘药等较易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用药频数、使用种类、联合用药等情况,督促儿科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株洲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3月26日到4月25日门诊儿科处方共4037张,首先对每张处方所用药物进行逐张登记、分类并记录,随后对其中所用抗生素、中枢镇静和解热镇痛药、中药制剂、镇咳平喘药等较易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用药频数、使用种类、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用药情况

统计的4037张处方中药品的使用频数为9303次,其中抗菌素类药有4363次,抗病毒药有1869次,中枢神经系统药有624次,镇咳平喘类药有869次。药品的分类使用频数具体如下表。

2.2、药品分类使用的主要品种

抗生素类常用药品为呋苄西林、头孢哌酮、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病毒药主要以莪术油、利巴韦林为常用药品,糖皮质激素常用药品为地塞米松,镇咳平喘类药的常用药品为沐舒坦、氨茶碱、细辛脑。其中中药制剂主要集中在抗病毒药(以莪术油为主);镇咳平喘类(细辛脑为主);药解热镇痛药(以柴胡为主);占整个药品的使用频率15.10%。

2.3、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情况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现像较多,其中有抗生素之间合用,抗生素与抗病毒药物合用,抗生素与镇咳平喘类药物合用。抗生素联合应用中以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脂类或克林霉素联用居多,共有748次,β内酰胺类之间联用有16次;在抗病毒药物的频数为1869的情况下,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的联用就有1374次,占使用抗病毒药物总数的73%。

3、讨论

3.1、抗生素的使用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该医院普通门诊儿童用药以抗生素使用频度最多而居首位。这说明儿科系统用药以抗生素为主,同时效果较差(如磺胺类)和毒性较大(如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已经很少使用了,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在抗生素联合应用中还是存在如下不合理现象。

3.1.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常见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C)时间的长短,因此这些药物通常应分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尽量长,处方显示用药为每日1次,这可能与儿童用药依从性差有关。β内酰胺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而大环内酯类属于快效抑菌剂,两药联用可能出现拮抗作用,因为后者迅速抑制细菌生长而处于静止状态,可减弱前者的杀菌作用。但本次调查中有748次的联用,显然是不大合理的。临床上必须合用时可间隔给药,使2组药物的峰浓度先后出现,以减少“拮抗”的可能。

3.1.2、β内酰胺类之间联用也不是可取的。一般认为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不宜用,可因竞争共同的靶位而产生拮抗,甚至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不但其治疗效果起不到相加作用,反而增加毒性。同时同类药物间存在交叉耐药,同时应用既浪费药物也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3.1.3、有2例处方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此类药物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该类药物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3.2、抗菌药与抗病毒药联用

抗菌药与抗病毒药联用较常见。几乎抗病毒药物都与抗生素联用,在指征不明的情况下为确保疗效,是一种常见这种联用方式。但若无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不宜用抗菌素,同理患儿无细菌感染而使用抗菌药承受了不必要的副作用,并浪费药物资源。

3.3、儿童药品的剂型

儿童专用剂型的数量、规格、剂型均少而单调。儿童使用成人制剂须改变其剂量,从而不能保证药品的剂型不被改变,对儿童用药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中成药注射剂使用率偏高,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占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77.2%,较易过敏反应(5)。均因为中成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性质不够稳定,存在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了用药的不安全因素,对儿童应慎重用药,用药过程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6)。

3.4、儿童用药的主要原则及应对措施

为避免或减少产生药物不良反应(ADR),儿童用药的主要原则是:①明确诊断,根据病情、个体差异,合理选用药物,包括剂型、剂量及疗程,不滥用抗生素类药物;②品种宜少,剂量适当,联合用药应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复方制剂的组成,避免重复用药造成超剂量;③对安全范围窄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应在监测下指导用药;④增加儿童专用剂型的数量、规格;⑤应按医嘱及时给小儿服药,注意观察疗效,应定期更换用药,不宜久服,要及时发现不可预测的ADR。确保儿童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梁文权,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李瑞,主编.药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傅翔,丁晴雪,杨樟卫,陈盛新.优化医院药物利用数据分析的设想[J].药学实践杂志.2010(05)

[4] 王建平,徐高菲,胡小姜,谢升阳,王玮琴.医院药物利用与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相关性研究[J].医药导报.2009(01)

[5] 杨星,黄文湧,杨敬源,雷明玉,张娜.贵阳城区老年人药物利用及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04)

[6] 陈红斗,尤传萍,王梦雷,丁德喜,朱秀银.2008年至2010年宿迁地区药物利用状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4(04)

作者简介:

纪青,女,株洲市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新生儿及儿科疑难病人救治

论文作者:纪青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医院儿科门诊处方药物使用频数调查——以株洲市某三甲医院为例论文_纪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