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及预后情况分析论文_谢莉琴

谢莉琴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 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目的:观察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8年6月本院接诊的心肺复苏患者60例,根据数字抽签法分成甲组和乙组(n=30)。对两组都应用常规护理流程,甲组加用急诊护理方案。分析两组出院时的存活情况,比较呼吸机维持时间等指标。结果:甲组的出院时存活率达到90.0%,比乙组的7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呼吸机维持时间和住ICU时间比乙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可显著提高其预后,缩短呼吸机维持时间,促进病情缓解。

【关键词】急诊护理;存活率;心肺复苏;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219-02

受创伤以及突发心血管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可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使得泵血功能失灵,并由此引发了全身缺血以及缺氧的情况[1]。心脏骤停以大动脉停止搏动以及心音消失等为主症,随病情进展,可引发意识丧失、瞳孔散大以及呼吸停止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亦或者是不恰当,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死亡[2]。现阶段,临床医师可利用心肺复苏疗法来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施治,但因患者的情况较为危及,且不稳定因素比较多,极易引发诸多的并发症,所以,还应向患者提供系统性的护理措施。本文旨在分析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的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7月—2018年6月本院接诊的心肺复苏患者60例,利用数字抽签法分成甲、乙两组(n=30)。甲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3~75岁,平均(56.1±4.2)岁。乙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2~75岁,平均(56.5±4.8)岁。患者的病情包括窒息、肺栓塞、药物中毒、心肌梗死、煤气中毒、脑出血以及电伤等。患者的病历资料齐全,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此研究排除精神障碍者、发病到入IUC时间超过24h者以及癫痫者。比较两组的年龄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都实行常规护理,内容有:安排患者入住ICU病房,予以氧疗以及24h心电监护;严格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完善脉搏、血糖、体温以及血压等检查。甲组加用急诊护理方案,详细如下:

(1)为患者营造一种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确保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按时利用紫外线灯消毒,利用专门的消毒液对地板和物品表面进行擦拭,避免院内感染。(2)严密观察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患者有传导阻滞以及室性早搏等异常情况,立即上报至相关医师处,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抢救。增加巡视次数,做好护理记录工作,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告知相关医师。(3)心肺复苏成功后,将脑部组织的再灌注情况降到最低水平,让脑部氧代谢率保持最低水平,操作方法为:于患者的颈部以及额头上敷湿毛巾,并调整室温到19℃左右的范围之内。(4)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时,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后,利用医用胶带对气管插管近端进行有效的固定,防止插管移动。合理应用低压气囊,适当调整放气的频率,避免发生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等情况。对患者进行吸痰护理,吸痰前,要对患者进行纯氧吸入治疗,保持3min,刺探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了解有无发绀等异常症状发生。(5)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充分的思考,主动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的焦虑和担忧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对于患者提出的疑虑和问题,护士要及时作出详细的解答,消除患者的顾忌。多用语言关心、安抚以及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呼吸机维持时间以及住IUC时间,统计各组出院时的存活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住院情况分析

甲组的呼吸机维持时间和住ICU时间比乙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

2.2 存活率分析

出院时,甲组中27例存活,占总比例90.0%;乙组中21例存活,占总比例的70.0%。同乙组作比较,甲组的存活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χ2=4.1526,P<0.05)。

3.讨论

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罹患心脏骤停的患者显著增加[3]。心脏骤停发病较为迅速,且具有处理难度高、病情危重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目前,心肺复苏乃临床治疗心脏骤停的一种重要手段[4],能够对濒死的心脑细胞进行有效的拯救,并能有效改善心脑细胞的缺血和缺氧症状,但患者的四肢、内脏、躯干以及大脑等都出现了一定的损伤,加之心肺复苏等各种操作的实施会持续损伤患者的各组织,所以,临床还应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此研究中,甲组的呼吸机维持时间和住ICU时间比乙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出院时存活率比乙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急诊护理方案的应用有助于缩短心肺复苏患者呼吸机维持的时间,改善相关症状及体征,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选择急诊护理方案,并将之积极用在心肺复苏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缩短呼吸机维持时间,促进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张志勇.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8-10,20.

[2]黄海燕.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4):647-650.

[3]张世艳.研究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J].家庭医药,2018,(6):299.

[4]杜琳琳,张志勇.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11-13,29.

论文作者:谢莉琴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  ;  ;  ;  ;  ;  ;  ;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及预后情况分析论文_谢莉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