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级文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_文献论文

中国二次文献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献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econdary information systems have already been formed.The documentary information agencies under the government are the primary producers of the secondary document systems and the target-oriented and discipline-oriented secondary documents occupy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whole system.In process of transisting towards the market economy,the systems are faced with pressunes and challenge in their existance and development.Concret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turedevelopment of these Chinese systems.1 tab.7 refs.

SUBJECT TERMS Secondary document systems-China

CLASS NUMBER G354.2

国家二次文献系统是由覆盖各个学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各类型文献信息的文摘、索引和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共同组成的检索通道,是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一次文献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使科技专业信息、生产信息和社会信息迅速地从信息生产者到达信息最终用户手中的捷径。

国家二次文献系统代表着一个国家对信息资源开发、加工、管理和利用的水平。在谁拥有信息资源谁就拥有竞争优势的社会中,二次文献系统已经成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二次文献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受到国家经济实力、科研实力、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的普及率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对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与发展我国的二次文献系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目前,我国一次文献的出版量逐年递增,每年出版的图书约4万种60亿册,期刊2000多种,报纸2500多种,还有大量的会议录、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标准、专利及大量非正式出版物。相反,我国的二次文献出版物却在逐年减少,文摘期刊数量从1985年的219种降到1990年的156种,年报道量从141万条下降到100万条。急需发现问题的症结,探讨解决的办法。

1 我国二次文献系统的分布与构成

我国的二次文献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回溯性二次文献、书本式二次文献和机读型二次文献。

表1 我国二次文献系统的学科分布

注 1.参照《中国图书分类法》总目。

2.资料源自中国索引学会主编的《中国学引学研究资料目录》(1992)。

3.资源源自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司《数据库指南》(1992)。

从表1看,我国回溯性二次文献主要集中在人文科学领域,如哲学、文学和历史。这些学科的文摘和索引在标引文献的范围和深度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史记》为例,有《史记索引》、《史记人名索引》、《史记研究学资料和论文索引》等。回溯性二次文献的特点是集中检索一种古籍(如《诗经索引》),一部著作(如《宋史刑法志索引》),一位作者(如《曹植文集通检》,《柳宗元诗歌索引》),一种期刊(如《历史研究》、《目录索引》)或某一时期、某一主题(如《五四运动史论文、专著、资料索引:1919-1981中国随笔索引》)。这些索引主要是由学者、书目学家、图书馆、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资料室工作人员编纂完成。除了我国学者外,国外的如日本、法国、美国、比利时等国汉学家也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如在哲学和宗教领域,共有97种索引,日本人完成的有43种,占44%;在文学领域的195种索引中,日本人完成的就有86种。在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关专题资料或期刊论文索引的规模都不大(如经济体制改革索引:1978-1981),在时间和内容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信息采集和加工尚未形成社会化协作,因此出现遗漏和重复劳动的现象,缺乏对某一专业领域里完整、全面的书目控制。

书本式二次文献系统的重点是自然科学,以工业、医药和农业为突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系统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文摘》系列,包括《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天文学文摘》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中心也编辑出版了《情报科学文摘》、《管理科学文摘》。在应用技术领域里,有《中文科技资料目录》系列,涉及了商业、光学、测绘、气象学、地质学、中草药、农业、电力、轻工业、建筑工程、铁路、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是查询国内出版的科技期刊、会议文献及专题资料的最重要的题录式索引。在其他如工业、农业领域内,一些行业或地方性二次文献的特点是数量多、主题分布广泛,规模不大,多头现象比较严重。如与农业有关的文摘就有《水稻文摘》、《麦尖文摘》、《小豆文摘》、《棉花文摘》、《茶叶文摘》、《食用菌文摘》、《园艺文摘》等。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综合性的文摘索引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全国报刊索引》、《报刊资料索引》、《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内部资料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学科文摘索引只有《经济学文摘》、《工业经济文摘》、《警察科学文献题录》等。一些重要的学科领域如政治、军事、外交、法律、商贸、教育、人口、文学、历史、哲学等,尚未有稳定、权威的检索刊物。

书本式二次文献的生产者主要分布在中央部委情报所。目前全国有18个省市的科研信息机构参与了二次文献的生产。其中,北京有110种产品,四川36种,上海12种,江苏6种,吉林5种。我国的二次文献基本上贯彻了编辑对口,各方协作,集中出版的方针。中央32个部委或专业局的信息机构直接从事了二次文献的编纂工作,如中国科技资料目录有20个分册,其中商业分册由原商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地质分册由全国地质图书馆,气象分册由国家气象局,《铁路文摘》由铁道部科技情报所负责。地方出版的二次文献反映出地区的专业特色和藏书优势,如浙江出版的《茶叶文摘》,黑龙江的《动力机械文摘》,陕西的《测绘文摘》等。

机读型二次文献重点集中在工业技术和经济管理两个领域,包括书目数据库,数值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在综合性数据库里,不少以特殊文献类型为收录和检索对象,如中国学会学报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成果、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科技论文文摘、标准文献等。上述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科研的最重要或最新的成果。机读型二次文献涉及的基础学科主要有化学、生物学、光学、以及天文学和植物学,而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主要是人事管理方面的数值数据库。

机读型二次文献的生产者的分布与书本式二次文献非常相近,中央部委信息所的产品占50%左右,其次是国家机关(17.5%),中科院系统(15.3%),地方科研机构和情报所(5.8%),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5.1%)和大学(1.5%)。机读型二次文献研建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机构间合作的产物,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医科院科技信息所、农科院文献中心和林业部科技信息所联合研建的《中国学术会议论文联合数据库》,国家科委成果管理办公室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研建的《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等。

2 我国二次文献系统的发展模式

国家二次文献系统是由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的二次文献共同组成的,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4种模式。

2.1 以目标为导向的二次文献系统

这类系统主要在政府机构中产生。它的出现、生存与变化始终追随着政府目标的发展和变化,直接为政府的决策服务。该系统的特点是目标明确,选题不大,但凡是与该选题有关的所有文献均收录在内,突破了一般文摘、索引在学科、语种、文献类型、国别上的限制,充分利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成果,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实效性和时间性。政府部门往往是这些项目资助者和受惠者。以目标为导向的二次文献系统与国家的战略目标有直接的联系,是国家二次文献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2.2 以学科为导向的二次文献系统

这是国家二次文献系统中的基础和主体部分,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综合性交叉学科或更专业性的文摘、索引和数据库共同组成。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经济上主要靠政府支持。这类系统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集中式体制,即各学科检索工具由国家级的文献中心或信息机构集中完成,如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所属的巴黎科技文献中心,前苏联的全苏科学技术信息学院都承担编制各学科二次文献系列出版物的任务。另一种是分散式体制,最典型的是美国。在系统创立之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从战略上制定了发展分散性的以学科为导向的信息检索系统的决定,各个学科的二次文献主要由各个学科学会承担,如美国物理学会编制的《物理学文摘》、化学学会的《化学文摘》、心理学会的《心理学文摘》、社会学学会的《社会学文摘》等。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些二次文献均发展成同行业中的问鼎之作,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2.3 以问题为导向的二次文献系统

在以目标和学科为导向的二次文献系统稳定之后,国家二次文献系统的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这些二次文献受到机构、行业、学科的限制,用户查找社会焦点问题的综合信息仍十分不便。在这种情况下,与政府、科研和民众需求密切相关的小型、综合型,涉及各学科的二次文献便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在政府与民众、学者专家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沟通信息的桥梁,是专业知识社会化的具体体现。

2.4 以市场为导向的二次文献系统

是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的二次文献产品。随着信息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用户市场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大。同时,随着计算机、远程通讯、高密度存贮介质及软件技术在信息处理工作中的应用,用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加工的投入也迅速增加。由于政府资助减少或不再提供无偿援助,商业性机构便逐步取而代之。以美国为例,70年代,美国数据库生产者中,政府占56%,非营利机构和学会占22%,商业和工业界占22%。而在90年代,商业和工业界占到70%,政府部门下降到16%,非营利机构只占12%。国际上数据库产品的学科分布情况也体现了市场和用户需求导向。1989年,世界上4152种数据库中,经贸数据库占42.2%,科学技术和医学占16%,政府文件、法律法规占11.6%,综合学科占11%。1993年,美国DIALOG公司393种数据库中,商贸数据库占24.4%,新闻占20.9%,综合学科占8.1%[1]。不断满足用户市场的需求,为加工信息的商业机构创造高额利润,成为推动数据库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整体上讲,我国二次文献系统的基本模式和框架已经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二次文献居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工业、技术、交通、农业和医药。与国家战略目标有密切联系的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机械工业、电子、水力电力、建材等也都具有比较完整的二次文献。以目标为导向的二次文献系统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国家和机构发展目标的变化,迅速地对文献报道重点和收录范围做出调整,有目的地收集提供信息。同时,二次文献的时效性、标引系统和检索渠道也直接影响它的使用效果。

我国以学科为导向的二次文献重点集中在基础学科领域。中国科学院所属信息机构承担的数学、物理、力学、天文学、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文摘或数据库的工作,成为基础科学二次文献的主体部分。但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综合性学科方面,二次文献的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政务、法律、新闻、经贸、教育、文学、历史、人口学对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领域,仍有大量空白。从回溯性二次文献系统中可以发现不少机构或个人尝试着对这些领域的文献进行收集、加工和重新组织,但势单力薄,在收集信息的时间跨度和选题范围上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因而无法产生对学科信息交流和全国范围具有重要影响的二次文献。

以问题和市场为导向的二次文献系统直接代表着用户的需要,与二次文献产品的商业化和社会化有着密切联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二次文献大多数是在指令性计划下实现的,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随着信息资源的增殖和人们信息意识的加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二次文献会越来越多。在机读型二次文献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数据库,如《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乡镇企业库》、《物价信息系统》、《农产品集市贸易价格行情数据库》等,预计同类数据库会越来越多。

3 市场经济与二次文献系统的发展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对我国二次文献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3.1 二次文献的生产者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

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力重点用于发展生产和国家的基本建设,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资助时间很长才有效益的项目。政府通过改革科研体制和制定优惠政策,将与应用技术有关的科研活动推向市场。二次文献产品同样也面临着市场的选择。二次文献的生产者一方面要维持对国家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非营利二次文献系统,同时又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和产出角度,开发适合用户和市场需要的二次文献产品,并确保产品具有自我生存能力。

3.2 用户的信息需求日趋多样化

我国现有的二次文献系统主要以传递知识信息和专业文献为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贸信息、政务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和社会信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兴行业中涌现出大批新的用户群,希望得到有效的信息服务。以往被二次文献系统排斥在外的非文献型信息、非正式出版物、政府出版物等,却因其特殊的信息价值而受到用户的重视。

3.3 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我国的二次文献系统很大一部分是由中央部委信息机构研建的,产品的机构化倾向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信息的采集和服务以本机构为主。这极易造成专业领域里的信息保护主义和自身利益上的短视行为,给机构间的合作与协调带来困难,最终无法实现二次文献产品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次文献产品要实现商品化和社会化,就需要国家信息政策和跨部门协调机构进行宏观调控,以产品依据统一的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作为前提,以二次文献产品的市场逐渐成熟作为条件。

3.4 二次文献产品的质量和营销手段受到市场的检验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二次文献产品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信息价值、编纂质量和服务手段,即用户对它的使用、评价和依赖程度。目前我国二次文献系统中存在的学科门类不全、遗漏和重复报道,著录和标引不符合国家标准,数据无法兼容和互换,索引系统不全、检索不便等问题,都将影响二次文献产品在信息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在二次文献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应适当引进商品意识和市场机制,通过用户和市场的力量,促进其质量的提高。另外,作为二次文献产品最大买主的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应该突破传统的被动式服务,借助现代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方法,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服务,使更多的用户了解和使用二次文献。

3.5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二次文献的机读化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高密度存贮介质的利用,远程通讯网络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善书本式二次文献的加工、出版、检索速度和质量,极大地推动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和传播范围。但是,数据库产业的发展需要有稳定的、高质量的信息采集和加工队伍为基础,有布局合理、相互协作、数据能够兼容互换的书本式二次文献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现有的二次文献布局和质量将对数据库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虽然表1中大约1/5的书本式二次文献实现了数据库化,但在我国数据库产业发展中,原有二次文献系统布局中的选题重复、合作性差、数据库量小、兼容性低等弊病有所“遗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改善二次文献系统,与改革二次文献系统宏观管理体制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信息资源将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国家二次文献系统作为国家信息系统的一部分,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要靠一系列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做保证。

从外在条件上讲,政府依然是国家二次文献系统发展的关键。首先,政府是最大的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第二,政府在二次文献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和立法手段,实施二次文献系统建设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委员会,协调各专业系统内二次文献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如美国政府从1963年开始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委员会(COSATI),与会的12位机构会员和18位观察员均来自联邦政府各信息部门,目的是参与制定联邦政府的信息政策,共同讨论科研项目的实施,制定工作技术标准、协调政府内各信息部门的计划和活动[2]。同时,还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加国家二次文献系统的建设,并将其纳入政府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政府资助以学科为导向的二次文献系统的建设。科研教育成果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决定了一次文献的重要价值,决定了二次文献的存在价值和市场需求。政府对科研和教育的重视,直接影响到基础科学二次文献的建设。第四,政府对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投资直接影响到二次文献的存在和发展。信息加工业的发展与信息服务业的繁荣是息息相关、相互促进的。

从内在条件上讲,二次文献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性是促使系统完善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无论是书本式还是机读式二次文献,系统的维护与完善与系统的建立同等重要,前者的难度可能更大。国际上著名的二次文献产品,如《化学文摘》、《图书馆学情报学文摘》都在不断地调整、改进,扩充原有的收录范围和编纂体例。一种好的二次文献产品具有下述特点:(1)权威性。主要体现在承担这项工作的机构是否是本行业或本学科的最具权威性的,资料的收集、选择与组织同样具有权威性。如美国《情报科学文摘》是由美情报学会等主编,主要选自专业核心期刊、主要的机关刊物和重要会议录,这种文献来源本身就确立了它的学术地位。(2)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能够收录与本行业、学科或主题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文献信息,特别是相关、边缘、交叉学科的信息;同时收录不同类型、不同语种的文献信息,包括期刊、图书、会议录、学位论文、技术报告、非正式出版物等。我国的二次文献中有不少中外文献独立成册,从编辑成本和使用效果来考虑,中外文文献兼容是最佳途径。综合性的特点还体现在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宁聚勿散,集行业或学科文献之大成。否则,在一个领域里出现二次文献的多头现象,不利于用户的使用和在收录范围上的相互协调。(3)稳定性。二次文献的最大优势是便于连续性地检索文献信息,因此,其编纂等内容和形式应尽可能地具有稳定性。收录范围的扩展,标引系统的变化,从书本式向机读式的过渡,都应考虑到整个体系的相互衔接和完整性。多头现象,人为的中断或频繁地变化都会给用户造成不便。(4)独特性。它最大特点是在收录范围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尽可能地减少与其他二次文献的重复,这样才能在二次文献产品的市场竞争中体现其生存价值。独特性的实现要靠生产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市场调节。目前,我国二次文献的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在7种同类检索工具中,收录期刊的重复率最高为67.6%,最低为31%[3],而国外同类产品最高为26%,最低为6.9%[4],可见加强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实现二次文献独特性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二次文献的作用,并从总体上形成彼此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二次文献系统。(5)兼容性。建立二次文献系统的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推动电子信息检索网络从一个部门扩展到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全国乃至世界。网络化的实现是以数据互换、兼容和合并为前提条件的。在二次文献系统发展之初,推广和实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会为系统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反之,在网络化条件成熟时再考虑标准化问题,则为时已晚。(6)易检性。便于检索是二次文献的主要功能。我国很多二次文献的正文采用分类编排,从主题角度检索很不方便。改进方法是在正文编排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可能采用的检索途径,编制提供多种入口的辅助索引以及年度和多年索引累积本。(7)时效性。时差是衡量检索刊物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外很多二次文献的出版过程都在3个月内完成,有些通过一次文献与二次文献出版商之间的合作,或是电子出版物方式,实现一次文献与二次文献同时加工完成。我国除少数检索工具时差在8个月外,其余平均为14个月[5],其中《计算机应用文摘》30个月,《中国学术会议文献通报》42个月[6]。在各种二次文献中,半年刊占0.63%,季刊占33.3%,双月刊39.62%,月刊26.42%,无半月刊[7]。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快、新、全、准,现有的出版速度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发展。

4 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工和传播将成为一个极拥有极大潜力的产业。为使我国二次文献系统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并在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建议:

4.1 在全国范围内对二次文献的分布进行调查,如发现有二次文献之间的重复情况和空白点,通过机构间的协作协调解决,并制定填补空白的发展规划,对我国的二次文献进行全面及时的书目控制。

4.2 建立国家级的跨行业、跨部门的政府组织,具体负责二次文献系统的发展规划、资金投入,机构和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广,二次文献产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技术监测和质量评估。从政策上和组织上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二次文献的开发和建设。

4.3 加速实现从书本式二次文献向机读式二次文献的转变。1991年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指出:“全国科技情报计算机检索系统的建设,要突出数据库的主导地位。中国原中文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情报资源,是建设的重点,要迅速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对中文文献的机编文献、机编索引和全文数据库等应用技术的研究,并参照国际上数据库的标准著录格式、标准代码,为中国数据库进入国际信息交流系统做准备。

4.4 在维护现有的以目标和学科为导向的二次文献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的二次文献产品。这对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和改善二次文献的生产者单纯依靠国家拨款的被动局面都有积极意义。

4.5 借鉴现代市场营销手段,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高效率的服务。图书馆与信息机构的社会地位与影响,不仅仅取决于拥有多少藏书或是否装备了计算机检索系统,同时取决于其成员是否积极地向用户推销其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使现有的馆藏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使用户以最简便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现代信息市场营销的一些战略和方法,如用户行为和市场研究、信息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策略、信息产品与服务的宣传与传播渠道、信息服务的管理等,都有助于扩大我国二次文献的用户和影响。

4.6 远程通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将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我国二次文献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彻底打破地域、行业和时空限制,使得千里之外的信息资源近在咫尺,使信息资源的利用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使得各种信息资源得到最充分、最广泛的应用,并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我国的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已刻不容缓。

来稿时间:1994-05-21

标签:;  ;  ;  

中国二级文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