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高收费私立学校的存在看基础教育的民主化与多元化_基础教育论文

从广东高收费私立学校的存在看基础教育的民主化与多元化_基础教育论文

从广东高收费民办学校的存在到基础教育民主化多样化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办学校论文,广东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收费民办教育,只是私立、民办教育的一部分,它们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所占份额极少。近年它们的出现,引起人们议论纷纷。可见,这一现象颇有代表性。其中涉及教育的民主化和多样化问题,颇能引发人们不少思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不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私立、民办学校在我国从总体看几乎中断了4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立、民办教育,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特区许多新事物那样,在沸沸扬扬的议论声中渐趋形成。

据广东普教系统的粗略统计,我省基础教育中这类学校共有1077间,其中:幼儿园1018间(不全是高收费),小学32间,普通中学16间,职业中学11间。现有班数共3786班,其中:幼儿园3051班,小学492 班,普中190班,职中53班。在校生共110078人,其中:幼儿园83937人,小学生17187人,普中6394人,职中2560人。目前共招生38749人,其中:幼儿园31289人,小学3519人,普中2925人,职中1016人。 在任教职工数为11144人(其中专任教师6538人),其中:幼儿园7974 人(其中专任教师4680人),小学2005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人), 普中957人(其中专任教师597人),职中208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

这类学校的出现,在广东是以英豪学校为先行,它于1993年4 月25日奠基,9月2日正式开学。此后两年间,同类其他学校相继产生。 近4年来,这些学校走过了三个小阶段。从1993年到1994年秋为草创阶段,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抢在时间前面的劲头,建造校园校舍,添置图书设置,聘请教师, 招收学生, 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从1994 年冬到1995年秋为困难阶段,原有草创时的困难尚未消化,加之“反对贵族学校”之议论纷纷而来,各种误传不少,一时间部分家长、学生要求退学,压力很大。然而,我省的领导与教育主管部门能把握方向正确贯彻政策,加上创业者的坚毅,总算闯了过来。从1996年以来它们进入了平稳发展。现在看来,我省高收费民办学校,尽管还有许多困难与问题有待解决,许多制度和管理有待完善,但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是毋容置疑的现实。

广东民办学校之所以于近年兴起,确有它历史的必然性。

首先,有需求市场,有其客观的经济基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近17年,市场经济影响大,对内允许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存在和发展,对外大幅度地发展国际贸易,引入大量外资,从而使我省经济状况发生深刻的变化。就以1993年工业生产总值计算,属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合资经济已占36.3%。当时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达数万个,公民个人在银行存款额达1874亿元。当时的经济已经表明,邓小平提出的富民政策,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有初步成效,并受法律保护。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长,有可能拿出二、三十万元的储备金,或每年以二、三万元的教育费用,把自己的子女全日寄托给较好的学校,接受较好的教育。加之,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望子成龙”的心理非常强烈,独生子女的保险欲望迫切,而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重点的、条件较好的学校又名额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各类家长与学生的要求,因此,民办学校的教育需求就形成客观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在开放改革的条件下,一些新兴的经济界、企业界人士,他们以市场经济的敏锐目光,盯上了民办教育市场这块处女地,抓住机遇投资或资助私立、民办教育事业,从而使民办学校的产生成为现实的可能。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的新的民主政治体制和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大大促使人的思想解放,调动了人创造新生活、新教育、新文化的积极性。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发表,都为民办学校的兴起,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再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新技术革命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由于我国实现四化的强烈要求以及邓小平对科教兴国的反复强调,人们对于知识、信息、人才的价值的认识与尊重,极大地促进我国各阶层的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这些也为民办学校的兴起提供了文化的和国际的新背景。

当然,广东的高收费民办学校从兴起到现在也只有几年时间,今后要走的路子还很长。不可能没有困难和问题。诸如对民办学校经费的收益、使用、分配、积累等依法进行有效的审计与监督;如何使董事会与校长、企业家与教育家的责、权关系处理好;如何不断地改进自我、发展自我,把学校提高到新的水平;如何在搞好办学“硬件”的同时,搞好“软件”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行高效率的学校管理,扎实地搞好教育思想、课程、内容、方法和技术的改革;如何实施有特色的德育工作,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效果等等,要做好这些工作还任重道远,不应盲目乐观。然而,这类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却可以使我们从观念上吸取不少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1.教育是有价值的。办教育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对这个似乎是很简单的问题,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是不甚了了的。“文革”的“教育革命”,其教训更令我们几代人反思。而正是这些民办学校的学生家长,以其高价费用的行为,去承认教育的价值,并且是较高的价值。他们承认这些学校的校园、校舍的价值,图书设备的价值,教师劳动的价值,学校管理的价值。他们今天之所以愿意以较高资金投入教育,是为了今后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更高的回报。当然对教育的价值应有较全面的理解:有经济的、生产科技的,也有政治、道德、文化、哲学等人文方面的。实际上,正是民办学校的开拓者们,以其行动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开拓了“教育有价”的视野。遵循价值规律办教育,是使我国教育营运机制走上良性循环的关键之一。这些观念上的革新效应,很快就辐射到公办学校的办学营运中。

2.办学的多样化。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我国基本上没有私立、民办学校。有些也是规模小,体制不健全,没有多少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改革开放后,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有些热心人士也搞过社会力量办学,其规模与体制都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突破,营运得很困难。我省民办学校的兴起,却在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办学模式、收费模式、教师招聘与管理、职工招聘与管理、学生招收与管理、学校架构与营运,乃至寄宿体制、学科设置、课外活动等都表现出独具特色,它有鲜明的独立自主个性、顽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它的出现对我国教育界长期习惯于单一体制、单一模式基础上的单一思维,无疑是一种冲击。这样的一“冒”一闯,使人们办学的多样化视野大大推进了一步。难怪过去在计划体制下,不少北方学校的管理“高手”,纷纷南下,加入了这个“闯”的队伍。这种现象,人们总可以拓宽一点自己的思绪。

3.教育的改革精神。我国的教育界,由于各种原因,循规蹈矩习以为常。然而,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从单一制向多样化的拓展中,没有“冒”和闯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和劲,就走不出一条新路,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这方面,我省民办教育开拓者们的改革精神,确很值得借鉴。当我们参观他们的校园,见到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教学秩序,评点他们已有的成绩与问题时,也许还不感到与其他学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当我们细想下去,开拓者们敢于面对教育市场的风险,敢于迎着改革体制的困难,那种只争朝夕的拼搏和承受巨大压力的勇气,人们便会从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中,获得不少启迪。

4.教育的民主性。我省民办学校的发展,和全国其他民办学校一样,曾经遇到不少的非难。然而,他们实事求是,埋头苦干。我省的教育领导和主管部门,始终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我省人大常委和政协机关,分别组织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到学校考察,肯定成绩、发现问题、积极建议、化解矛盾。使我省的民办学校,较快地走上平稳发展的阶段。在我省基础教育面临体制改革和教育发展繁重任务的时刻,穷国办大教育的压力在我省同样存在,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也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在发展民办学校过程中民主性的体验,同样值得我们肯定。

我省的基础教育正处在一个飞跃期。一方面继1995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之后,1996年我省又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这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成果。根据历史经验,从巩固“普九”到实现“普高”,大体需要15~20年。这段时期内,教育事业发展处在一个极活跃的飞跃期。

我省基础教育之所以进入飞跃期,是和我省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到1996年,我省经济发展仍然呈现着良好的势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6097亿,为1980年的8.5倍,提前4年完成经济翻三番的目标。全省财政收入7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1100亿美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90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收入7488元,农民人均收入3183元。这些数字表明它处于全国的前列。按正常发展,我省到2010年将进入初步现代化目标。与这种发展相适应,到2010年我省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民受教育年限将达12年,有完善的中等职教和成教系统,有较高水平和高学历的师资队伍,中小学校将进入规范化建设,其中有相当大的比重实现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而高等教育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高校在校学生将从现在的60多万发展到240 万。要实现这些目标是很不容易的,要艰苦的努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省基础教育必须走深化改革的路子,和国家的向市场经济体制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相适应。其中教育的民主化与多样化,正是这场深刻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符合这场改革的前进方向。

基础教育的多样化,就是要在办学体制、投入体制、办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多样。在中等教育阶段,设法使各类教育相互贯通,构建各类中等教育的立交桥。实行多层次多模式的人才培养,特别培养人们对多样化的整合能力与适应能力。

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就是切实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进学校建设的规范化。在学生中推进民主精神教育。在办学管理中,充分保障学校的自主权,保障教育工作者及各方参与者的办学权益。充分调动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家长、学校行政、教师、学生等诸方面办学积极性,以填补穷国办大教育的种种缺陷。

第一,大力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由于我国的财政体制受计划经济影响很深,政府拨款的能力有限,教育的经费需求大而远远未能满足,实践证明政府包揽教育是既包不好也包不了的。广东的教育事业,我们以为可以放开20%的范围,实行社会办学,即民办或公办民助、民胃公助等形式。当然不同的学年段和学校类别,其比例可以不同。幼儿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社会办学的比例可以多些。义务教育虽然以政府承担为主, 但也可以容许5%~10%由社会办学。我省有数十万教育工作者,有广泛关心办学的社会人士,只要办学体制改革得当,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在发展民办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容许民办学校的发展,会影响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程度,是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限制的。而民办教育的发展,有助于适应多种教育需求的满足,无损于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相反,它在某些程度上减少政府的教育开支,节下教育资源,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社会上对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的绝对化认识,是应该克服片面性的。

第二,要实行多元的教育投入体制。近几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在筹措教育经费方面,尽了不少努力。在省级财政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9%。然而由于我国财政体制上的缺陷,教育投入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不足2.5%。解决教育投入的出路, 在于开拓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在加强教育附加费征收、搞好教育集资和多形式进行教育基金筹集的同时,应该调动全省公民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育经费承担的积极性与潜力。目前,全省公民个人储蓄在我省金融机构的余额高达6000多亿。诚然,这种储蓄的家庭和个人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政策,大力宣传和提高人们的家庭消费观念,公民个人储蓄的相当一部分便可吸引到教育消费上来。对经费的紧缺将有很大的缓解。只有教育投资运行正常,教师的“安居工程”、教师的待遇和学校生均的公用经费才有切实的保障,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第三,认真理顺各类教育和各个层次的衔接关系,形成一个活跃流动的教育局面,将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这里要大力提倡大禹治水——疏导的精神。基础教育中的各类中等学校,为什么不可以实行一定条件下相互贯通的政策?关键是要提高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多样化和民主化的观念。活跃流动的教育局面是不会影响质量的,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只要引导得当,质量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求稳怕乱的做法只能是“图省事”而已。

形成我国教育的呆滞局面,原因固然很多,但如果不加大改革考试制度的力度,素质教育的贯彻将会是十分困难的。高考的统一考试、统一招生难道是“变不得”的天条?解决我国教育中的某些奇难杂症恐怕要有“跳出三界外”的胆识,才有出路和希望。

第四,认真搞好我省的教育科研和教育行政管理。我省教育科研力量分散,底子较薄,对教育的决策和实践影响不大。在我省基础教育进入跃进的时期里,加强教育科研,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深入调查我省的教育实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对策,对于我省教育的发展尤显必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多元化和民主化,加强教育科研和教育行政管理是影响重大的两个环节,宜切实做好。

该文是作者为“跨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内地与香港研讨会”提供的论文

标签:;  ;  ;  

从广东高收费私立学校的存在看基础教育的民主化与多元化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