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提升策略探析论文

浙江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提升策略探析

潘 平,吴美仙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 311231)

摘 要: 文化是乡村之魂,文化兴则乡村兴,没有乡村文化自信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三农”重要论述的萌发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始发地,浙江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乡村文化自信的“浙江经验”。浙江乡村文化自信得益于经济发展之“术”,见效于文化建设之“道”,凸显于振兴战略之“势”,具有“术”“道”“势”三维同构的生成逻辑。不自信无以立根本,不创新无以向未来,浙江乡村振兴发展要不断巩固先发优势,在实现更均衡发展、更充分发展、更先进文化建设中续写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美好篇章。

关键词: 浙江经验;乡村文化自信;生成逻辑;提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浙江“经验”与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主要指在现代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物态成果、典章制度和思想观念。乡村文化,“内敛为乡民的情感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情趣、处世态度、人生追求、行为习惯,外显为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和生活器物。是乡民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安身立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1]浙江乡村文化是乡民在生产生活中继承区域文化传统,融合现代文化元素而形成的新物态、新技术、新制度、新观念、新行为、新价值。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三农”重要论述萌发地、实践地,浙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风范、本土气质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产生了令人称道的“浙江经验”。浙江的成功固然离不开政府推动、经济基础、区位优势、企业家精神、组织创新等因素,但追根问底要回到历史文化因素中去探寻。“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2]在文化引领发展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关键,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就于改革开放的思想沃土,离不开厚植于浙江大地的精神力量,归功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成实践。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浙江乡村文化流变的路径与内涵需要分析,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值得思索,乡村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有待探究。

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流变:浙江乡村文化的价值重构

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根基开始动摇,传统乡村文化日渐式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浙江乡村文化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砥砺前行,在城乡融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重构再生。

第一,传统乡村文化的日渐式微。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形成了以皇权统治、宗法社会、小农经济、儒家文化、乡绅自治为主要特征的乡村社会结构和乡村社会秩序。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士绅阶层退出历史舞台,传统乡村文化在外力作用下急速变化,传统乡土社会解构,传统文化逐步消解。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释放了长期受到压抑的物质欲望,传统乡村文化在现代性洗礼中遭受重创。学者贺雪峰说:“这次改变是如此细密和彻底,是之前任何粗暴但表面的改变所无可比拟的。”[3]“经过20世纪一百年的现代性因素的冲击,到了21世纪,中国农村终于开始发生更为彻底而根本的改变,这就是对人的价值系统的改变,对人生意义的重构,对使人安身立命之物的摧毁。”[3]

农田是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保证农作物的增产和人畜饮水,从而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下面我们就现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方法以供农业部门的参考。

第二,在市场经济变革中砥砺前行。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须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利益的最大获取。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与伦理危机。乡村发展的经验在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广大农民利益需求,大胆改革创新各项体制与制度。随着市场化深入推进,乡土文化逐步消融,工商文明不断注入,乡村文化在现代性洗礼中抵制与适应、汲取与重塑、守正与创新,呈现出一幅返本开新的现代化图景。

第三,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涅重生。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推动下,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基层农村的生动实践。2008年,浙江安吉首提“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安吉模式”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2011年11月,浙江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将“文化民生切实改善”作为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的战略转变。

2.深化于城乡融合的生动实践。浙江走城市反哺农村、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全面改造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以2003年的“千万工程”为标志;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良好成效,以2008年安吉美丽乡村始创为起点,全国典型经验“湖州模式”形成为标志;三是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以2016年“拆、治、归”三字经和2019年全国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标志。随着乡村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被注入现代价值元素,农民在改革开放洗礼和现代性流变中增进获得感,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升华: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1.源起于厚重人文的传承发展。浙江大地产生过著名的“建德人”、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流传着“卧薪尝胆”“知行合一”“义利双行”“以利合义”“工商皆本”的文化思想。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造就了别具风格的浙江人文精神。改革开放后,浙江人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敢于“无中生有”,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四千”精神、温州精神、义乌模式。在红色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中,形成了红船精神、枫桥经验、基层党建经验、“两山理论”、湖州模式、文化礼堂建设等一批人文新景。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悄然改变着浙江大地的乡风民俗和精神风貌。

(一)民生之术,成于事功

1.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浙江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契合区域实际务实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后,浙江快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浙江乡村成为始终走在前列的领头雁。从最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全面开花,浙江乡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据统计,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十三年稳居全国省区第一名,在全国率先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4 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乡村经济发展的成就离不开求变敢闯的浙江精神,归功于浙江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义利并行、事功之理的务实精神。乡村文化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现代市场经济历练中成长,经济成就唤醒文化自觉、增进乡村文化自信。

第四,新时代浙江乡村文化基本内涵。浙江乡村文化在乡村现代化演进中实现自身价值重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浙江先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养成了勤劳、务实、精明、开拓的精神气质,浙江人骨子里有着知行合一、义利双行、爱拼敢闯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创造出引领全国改革开放的“四千”精神、“温州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基层党建经验二十条、枫桥经验、温岭模式,美丽乡村的“湖州模式”,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等等。简言之,新时代浙江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务实、崇学、开放、创新、诚信、向善”。务实是指传承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的经世致用精神;崇学是指重视教育、重学善学的崇学向上精神;开放是指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改革精神;创新是指永立潮头、敢闯敢创的奋斗精神;诚信是指尊重规则、信守承诺的守信精神;向善是指从善如流、向善向美的和谐精神。这种文化价值是在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下,在先行探索成功者榜样示范下,在区域整体良性发展下,凝聚各方智慧而成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文化价值源自乡村生产生活实践,升华于思想理论界的总结凝练,传播于宣传文化工作者的艺术作品,深深地影响着乡村民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浙江乡村文化建设的灵魂。

吵过一气,肉仔大汗淋漓的停下吵闹,把剁骨刀斩在肉凳上,手撑刀把对牛皮糖说,我烦了,只说一句,你滚不滚?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战时知识分子对儿童的成长也提出了种种建议,以使小学教育更好地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

(二)文以载道,化于无形

自信倾向于心理感受,本质是一种心态。乡村文化自信是乡民对乡村文化价值重构的高度自觉、对乡村社会精神财富的高度认同、对乡村振兴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浙江乡村文化自信体现在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呈现于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价值与乡村发展前景的确信中。乡村文化自信反映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程度,体现为乡村居民对社会文化思想上的接受和认同、行动上的支持与参与,呈现出一种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文化是乡村之魂,没有乡村文化自信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浙江乡村文化自信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深化于城乡融合的生动实践,源起于厚重人文的接续传承,见效于持之以恒的文化民生,生成于美丽乡村的成功实践,彰显于乡村振兴的美好时代,具有“术”“道”“势”三维同构的基本逻辑。

叶晓晓当天晚上回到了租住的房子。摄影的活接得多了,住在宿舍里就不大方便了,她和涂当在校外合租了一个小套间,说好是合租,所以一人分摊一半的房租。

不自信无以立根本,不创新无以向未来。浙江要遵照“更快一步、更进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担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以改革创新为内生动力,大力拓展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乡村振兴示范省与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以更均衡发展、更充分发展、更先进文化建设续写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浙江篇章。

2.注重先进文化引领。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注入先进文化才能活化乡村精气神,才能建设现代乡村文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发挥基层党建先锋示范作用,发挥乡村文化礼堂核心作用,在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生活渗透中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弘扬先进文化,真正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5]落到实处,在先进文化引领中树立文化自信。

(三)契合时势,显于示范

2.凸显于乡村振兴的美好时代。浙江乡美丽乡村建设源起于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的三农实践,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与指导,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和推广,党中央的殷殷关怀极大地鼓舞着浙江人民,让农民充满自豪感和自信心。今天的浙江,乘着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大势,秉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永立潮头”的精神,以建设全省大花园的豪气,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实现传统村落与美丽乡村和谐共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明和衷共济,村规民约与现代治理同频共振。农民在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中增进成就感,提升自豪感。

1.生成于美丽乡村的成功实践。2003年起,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走出一条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特色发展之路。从民生问题入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发展农村产业,整治人居环境,发展文化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经过十多年努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文明乡风在传统与现代激荡中焕发生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善治体系初步形成,呈现出人与环境、人与人和谐共生的人间美景,发挥基层党建、乡村文化礼堂、新乡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获得感、满意感、安全感。

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演进:提升文化自信的基本策略

2.见效于持之以恒的文化建设。文化是人的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而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浙江人对浙江精神的追问孜孜以求,从未停息。2000年,浙江提炼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2005年,浙江再次提炼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赋予“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2016年G20峰会期间,习总书记提出“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永立潮头”的新要求。在持之以恒的文化建设中,浙江乡村文化在现代性熔铸中滋生出新的智慧,呈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与别致的生活样态。浙江精神内化在每个浙江人的心灵深处,外化为每个浙江人的言行举止。

(一)固本强基:在乡村文化自信生成逻辑中巩固优势

1.坚持有序改善民生。浙江在改善物质民生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民生建设,把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和公共文化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实现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美”协调发展。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让农民享有文化品质生活。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药剂处理种子:用吉农高新吉农4号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地下虫害和丝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弘扬区域优秀文化。在历史传承中挖掘人文元素和红色基因,在乡土文化中寻找乡愁元素,在乡村现代化发展中凝练时代精神,让乡土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层出不穷,竞相绽放,成为乡村振兴发展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乡村文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乡土文化中寻回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找到厚重历史中的人文价值和红色基因,找到现代人乡愁的文化根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加快乡村文化新发展,弘扬乡村文化新精神。

4.构建乡村善治体系。浙江乡村治理基本经验是发挥政府引导功能,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坚持多予少取理念,营造清明官民关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政府、农民、市场和社会相融动的善治体系。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支持、试点示范工作。激发农民主体精神,调动农民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

(二)创新提升:在实现更均衡更充分发展中彰显自信

1.实现更均衡发展。自信源自民生改善的幸福生活,归功于率先发展的底气。应当看到,浙江乡村中相对落后的山区、海岛比较高,发展不均衡仍是当前一项非常突出的问题。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大力完善“联乡结村”帮扶机制,健全“联乡结村”“结对帮扶”活动长效机制,完善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志愿服务制度,实现先富带后富,智力帮扶,缩小贫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大力推进民生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形成互帮互济的共享发展格局,让农民在均衡发展中提升文化自信。

2.实现更充分发展。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建设花园式美丽乡村等重点工程,对解放发展生产力提出新要求,对实现更充分发展提出新举措。创新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实施资源开发模式,实施产业拉动模式,实施创业发展模式,实施资产经营模式,要高质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高质量经济发展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让农民在高水平发展中增进文化自信。

3.建设更先进文化。文由人化,人文化成。发达的社会可以创造先进文化,先进的文化更能涵育文明之人。以党建促美丽乡村发展,坚持乡村振兴发展与美丽基层党建互促共进。加快乡村文化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总结乡村振兴中的新做法、新观念、新价值,建构乡村文化新精神。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乡村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让农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中享受幸福生活,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体认中增强文化自信。

夹岩项目无人值守称重系统以安装的2台称重系统为例。常规情况是按每个计量员8h工作制,每个磅房通常至少要2人轮岗。每人/月应发工资按5000元计算,那么一年一个磅房仅人工工资成本要12万元,2台称重系统人工工资要24万元,而《无人值守称重系统》单台实施费用为14.8万元。

参考文献:

[1]张中文.我国乡村文化传统的形成解构与现代复兴问题[J].理论导刊,2010,(1):31.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

[3]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5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7-10-27.

[5]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8-03-09.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33-0034-03

收稿日期: 2019-06-18

基金项目: 2017年浙江省社科联一般项目“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民生路径及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 潘平(1971-),男,安徽巢湖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标签:;  ;  ;  ;  ;  

浙江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提升策略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