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货币与双币制的实践维度_银行论文

双重货币与双币制的实践维度_银行论文

货币二重化与双层币制的实践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币制论文,维度论文,化与论文,货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造亚元的新思路

谈到亚元,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欧元模式。其实,欧元模式并不适合于亚洲地区。欧元模式不适于亚洲的首要原因,在于欧元本身不完美。由于单层货币“调节经济不能稳定币值,稳定币值不能调节经济”的两难矛盾,以及欧元区内各国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已经造成了欧洲经济目前的困境。欧元危机就是明证。

欧元模式不适于亚洲的最突出原因,在于亚洲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洲情、民情不同于欧洲。也就是说,虽然欧元问题多多,但它毕竟还能够诞生,而亚洲连此基础条件都没有,根本行不通。因此,建立一个欧洲单一货币体制那样的亚洲经货联盟是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的。而且,即使建立起来,也必是利弊参半,得不偿失。相反,在保留各成员现有货币体制不变或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创设一个政府间或非政府的地区性货币金融机构,发行一种跨境交易专用货币,既可克服欧元现有的种种弊端,又能得到共同货币的种种好处。这就要实行货币二重化,建立双层货币制。

如上所述,鉴于欧元危机的教训,亚洲只能在保留各国各地区现有货币的前提下创造一种凌驾于其上的共同货币——亚元。这样一来,亚洲就会出现性质和职能不同的两种货币:一种是上币,即亚元;一种是下币,即各国各地区现有货币。这就构成了双层货币制。

在双层货币体制中,上币的性质是传统法币,以黄金为定值标准;下币的性质为现代法币,即非黄金化的信用货币,即币值浮动。就职能而言,上币以稳定币值为要,专用于跨境交易,而下币则以调节经济周期为要,限于下币区内部流通。

上币与下币兑换的根据是金价平价论。也就是说,在上币与黄金挂钩而币值恒定的情况下,上下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下币对黄金的购买力,即以各该下币标示的黄金价格。比方说,在每一上币单位(1亚元)定值为1克标准金的情况下,该上币(亚元)与众下币(如日元、韩元、港元、澳门元和新台币、人民币等)的兑换比率,就取决于后者对黄金的购买力,即分别以这些下币表示的黄金价格。在没有黄金市场或虽有黄金市场但却没有以某种下币标出的黄金价格的情况下,则以当地各大商场黄金饰品均价折算。

建立亚洲中央银行,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通过中日韩三国(或可吸收更多亚洲国家参与进来)的国际条约,建立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立一个非常正式的亚洲央行,发行亚元。

方案二:在达不成国际协约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由中国或日本政府单方面建立一个“福瑞喜亚银行”,发行“福瑞喜亚”作为准亚元。

方案三:在中国或日本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愿、不便或不适宜出面的情况下,次再求次,由中国或日本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或其有关部门颁给特许令,授权私人或民间团体或非政府组织出面成立亚洲央行,发行亚元。

二、民间国际金融机构的可行性

依照上述第三方案,就需要成立一个民间性的国际金融NGO,即非政府国际组织来发行亚元。现在的问题是,此事的可行性如何?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首先,我们要知道,第三方案是不得已之法,是下下策。由于最权威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不作为,由于美元贬值、金价上涨,致使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如台湾、香港地区等)的巨额外汇储备的价值不断缩水,而中国、日本这两个亚洲最大经济体的官方政府间货币金融合作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问题不断扯皮而迟迟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中日任何一国的政府又不愿意独自站起来牵头承担创建亚洲中央银行的责任,就使得我们只能考虑建立一个民间性的或半官方、半民间性的国际货币金融机构——亚洲中央银行。当一件事情必须做、而又只剩一个办法去做时,这个办法就是唯一的可行之路。换句话说,就是: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至少值得为此一试。

其次,历史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或发钞银行(如英格兰银行等),至少在其成立之初是私有的,而不是国有的。即使其中有一些后来被国有化,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货币金融专门机构,也仍然残留不少私人银行的痕迹,有的保留部分私有,更不用说那些拒绝国有化而始终保持私有银行性质的中央银行了。后者的典型例子,为意大利中央银行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后者就是举世闻名的美联储。既然国家可以有完全私有的中央银行,那么,组建一个民间性质或半官方、半民间的国际金融NGO,也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韩国的中央银行是一个完全没有资本金的中央银行,其运作资金主要是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和流通中的货币。虽然上世纪90年代韩国中央银行一度曾经出现过亏损,但这并不是由于其没有资本金所致,因为同一时期或此前后,泰国、巴西、智利、捷克等国央行也都曾出现过不同程度亏损的情况。既然如此,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拟成立的亚洲中央银行即使也像韩国中央银行那样完全没有自己的资本金,也是可以成功运行的。因为目前韩国的中央银行一切都运行得非常正常,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有资本金的中央银行并无差别。

三、亚洲中央银行成立的条件

按照前述第三方案成立一个民间性质的国际货币金融机构——亚洲中央银行,到底需要些什么条件呢?毫无疑问,最为重要的条件应是货币二重化理论的支撑。假设无货币二重化理论,此事就不可能。而一旦有了货币二重化理论的指导,我们就可以在保留亚洲各国、各地区现有货币作为下币的前提下,创设一个居于其上的亚元作为上币。拟成立的亚洲中央银行,就是这种双层币制之上币的发行银行。

除此之外,要想成立亚洲中央银行,还需要如下一些条件:

第一,得到亚洲某个国家或地区货币金融管理机构的特许。这是最重要的一项客观条件。没有这样一个特许权,亚洲中央银行就没有合法性。

第二,有了特许权之后,还需要有一个适合于作其总部所在地的地址。目前,我们选择的是朝鲜的黄金坪。这是一块属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土,但却位于鸭绿江偏南一侧与丹东市浪头镇陆地相连的飞地。而与其相连的丹东市又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一个同时兼具沿江、沿海、沿边特点的城市。对岸的新义州则是朝鲜对外开放的特别行政区。总之,这个地方是东北亚的一个枢纽,而朝鲜又有意将其租借出去,租借期50-100年。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有理由将其作为未来亚洲中央银行的总部所在地。

第三,资金和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资金之所以排在前面是因为,一般来说有了资金可以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然而实际上人才,特别是管理队伍的聚拢和使用,比资金的筹集更加重要,也更为困难。其原因在于,人是活的,钱是死的。钱是要由人来筹集和使用的。而人才本身的安排和使用,学问就大了。一方面,人有思想、感情,有一个积极性是否能得到发挥的问题;另一方面,人才队伍有一个结构问题,也就是人才与人才之间有一个相互关系问题。处理得好,可以形成有机结合的管理团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功能;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形成合力,而且可能相互掣肘、相互拆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就得不偿失了。

目前来说,由于我们选择的是韩国中央银行模式,不需要资本金,所以资金的需要量不是很大,却颇难筹集。如果有资本金制度,大家来入股,那还好办,有利可图的事,总会有人为之动心的。既然选择了不要资本金,那么所有的开办资金,包括总部开业所需的楼堂管所租赁费用、工作人员工资奖金、办公费用、亚元的印制铸造费用、广告宣传费用,以及分支机构的设立和营运费用等,都必须高息借贷,年率至少12%,或者更高。而高管人员虽然已经有了锁定的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需要准备一套或多套替补方案。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很困难,但又不是不可克服的。

四、亚元的设计、铸造、发行和流通

亚元是双层币制中的上币,性质上属于“折金保值券”和“货币兑换中介工具”。其设计理念是亚洲统一,故以19世纪提出“大亚洲主义”的日本先贤头像为正面图形,而以亚洲地图和(或)其山河轮廓为背面图形。文字部分主要是以中英文阐释说明:“每1亚元恒等于1克金,可于任何时点兑换为价值1克金的任何国家或地区货币”(1ASD=1 Gram of Gold,Convertible into Any Currency or Currencies Worth 1 Gram of Gold)。

亚元的印制和铸造,主要依靠中国和(或)日本中央银行的造币企业,必要时委托定制。亚元的发行和流通,主要是通过提供折金保值服务,以及其他一些渠道,如对亚洲各国、各地区的中央银行提供亚元贷款等。总的来说都是属于技术性问题,不难解决。

五、三大质疑及对其的回答

(一)龚刚质疑

龚刚先生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他所提出的质疑是说,在1亚元恒等于1克金的情况下,假如1克金在美国的价格是50美元,而在中国的价格是300元人民币,那么,根据金价平价论,一个亚元在美国应可兑换50美元,在中国应可兑换300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美元与人民币的间接汇率是1美元等于6元人民币。

但是,如果中国政府为了扩大出口即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而强行干预,将人民币汇率强行规定为“1美元=7元人民币”,那就会出现三角套利,最终使双层货币体制崩塌。比方说,人们可以用1亚元到美国兑换50美元,然后用50美元到中国兑换350元人民币,再用其中的300元人民币兑换1亚元,剩余的5元人民币就是其套利所得。如此操作6次,即可以得300元人民币,这又可以在中国兑换1亚元,并到美国兑换50美元,再到中国兑换350元人民币,于是又剩下5元人民币为套利所得。如此一来,这位套利者即可坐食而肥,美国、中国和亚洲中央银行则三方受损:美国流失国内货币——美元,中国流失物质财富——商品和服务,亚洲中央银行则流失信誉,并最终难以为继,走向崩溃。

具体说来,在上述套利模式中,美国流失美元的原因在于,美元的价值在中国被高估,也就是说,它在中国可以卖得比在美国更贵,可以在中国兑换到价值超过1克金的更多的人民币。既然如此,人们当然会源源不断地用亚元从美国兑换美元,从而导致美元流失。

中国流失物质财富的原因在于,套利者用价值1克金的一个亚元在美国兑换到50美元后,到中国这边来可以兑换为350元人民币,而他只需用其中的300元人民币即可兑换到价值1克金的一个亚元,这剩下来的5元人民币既可以累积起来兑换更多的亚元,并到美国购买更多的美元以继续其套利活动,也可以用这5元人民币在中国消费,或者累积到一定程度从中国进口商品到美国销售。这当然会使中国的商品和服务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供美国人民廉价消费。

亚洲中央银行流失信誉的原因在于,它本来是以矫正国际贸易失衡和杜绝国际金融危机为己任的,现在却在套利机制面前束手无策,坐视中美贸易继续失衡,金融危机难以避免。这样的话,作为一个非政府国际组织,没有国内、国际公权的力挺和支持,又不能有效地立信于世人,其不攻自破不是自然而然和必然的结局吗?

对此,我们的回答是:首先,这种情况仅只可能出现在公权力缺失且亚洲中央银行投入运行的初期。如有公权力介入,或者,在没有公权力介入的情况下,亚洲中央银行投入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情况都会消失。在有公权力介入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国内法律和(或)行政手段加以调控,也可以通过与相关国家签订国际条约的办法加以制止。而在公权缺失的情况下,只要亚洲中央银行坚持下去,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发现,持有亚元比持有美元划算,因为没有贬值的风险。久而久之,美元与人民币就会完全失去直接兑换的机会,所谓“1美元=7元人民币”这一由中国政府强行规定的人民币汇率将不复存在。既然如此,当然也就没有任何的套利机会和套利行为了。

其次,即使在没有公权力介入且亚洲中央银行成立之初,问题也不是没办法解决。其对付办法,就是由亚洲中央银行出手干预市场。怎么干预呢?购买黄金或黄金饰品。购买谁的呢?谁的商品服务出超而外汇入超,就购买谁的黄金和(或)黄金饰品。

比方说,在上例中,既然1克金在中国价值300元人民币,在美国价值50美元,而扭曲的汇率却是“1美元等于7元人民币”,那么,显然,美国必然会出现货物入超而美元出超,中国则必然会出现美元入超而货物出超。在这种情况下,亚洲中央银行就可以在中国的黄金市场上以每1亚元兑300元人民币的比率换取人民币,然后大量购买和持有其黄金和(或)黄金饰品。而中国随着黄金和(或)黄金饰品大量流失,国内金价和黄金饰品价格必然上涨。不涨,流失得快;上涨,则流失得慢。涨到一定程度,则流失停止。这个止涨点就是每克标准金价值350元人民币,它也同时是套利动因消失的那一点。

实际上,上面所讲通过亚洲中央银行出手调控导致某国金价上涨的过程,也正好反映该国由于持续出口大于进口而必然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自然过程。因此,可以说,亚洲中央银行的这一干预,不过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表现罢了,这与该国为了获得贸易优势而人为地强行干预市场汇率是完全不同的。

(二)管同伟质疑

管同伟先生是广东金融学院教授。他所提出的质疑,又叫“余元明质疑”,后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

管同伟质疑说的是,一个中国人到日本来,用他的人民币兑换日元就行了,何必“先将人民币兑换为上币亚元,再用亚元兑换日元”多此一举?

余元明质疑说的是,一个美国人到武汉来投资的话,直接将美元带到武汉,兑换为人民币就可以使用了,何必“先用美元兑换上币华元,再用华元兑换人民币”多此一举?

两人质疑的共同点在于,将上币亚元或华元视为纯粹的兑换中介,而忽视了其保值作用。如果亚元或华元(说明:在与余元明博士讨论此问题时假定中国实行华元与人民币双层货币制,故有上币为华元之说)纯粹只是一个兑换中介,而没有永不贬值的特性,那么,不要也罢。但事实上,上币作为兑换中介工具,是以其本身永不贬值的特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具有折金保值作用。

正是由于上币具有这种保值作用,人们才会将手中一时用不着的闲钱随时随地兑换为上币存入银行,需要时再取出其所需要的下币。

这样的话,管同伟教授到日本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就不是临时将手中的人民币兑换为亚元带到日本,到日本后再将其兑换为日元加以使用,而不过是从银行取款时告诉银行工作人员按当日金价将亚元直接兑取为日元罢了。或者,如果广州银行没有日元可取的话,提取亚元到日本后再兑换为日元,丝毫不比目前用人民币兑换日元有更多的麻烦。

同样的,余元明所说的那位美国人也不是从美国出发前临时将美元兑换为华元,带到武汉后才用华元兑换人民币进行投资,而不过是当他从美国出发需要取款时告诉银行工作人员按当日金价直接将华元存款兑为人民币而已。

总之,只要考虑到上币具有永不贬值的特性,只要认识到上币的折金保值作用,管同伟质疑和余元明质疑就会消弭于无形。

(三)郑兰祥质疑

郑兰祥先生是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他的质疑是说,世界上任何货币都不可能永不贬值,亚元凭什么就能够做到?

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就凭货币二重化,就凭双层货币制。因为在单层货币体制下,任何货币都无法长久与黄金挂钩而保持定值。单层货币一旦与黄金挂钩,就会受到持币者挤兑黄金的压力。即使某国由于黄金储备充足,能够抵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或者二十年,就像美国在原版布雷顿森林体制下所做的那样,也终究会有扛不住压力的时候,终究会有顶不住挤兑的时候,终究会有不得不放弃而任其崩塌的时候!

而一旦有了货币二重化和双层货币制,情况就不同了。此时上币与黄金挂钩就不必以黄金为价值基础和价值担保,只需以其为定值标准就行了。在此情况下,当上币持有者拿1亚元前来提兑时,我们就不必付给他1克黄金,而只需付给他价值1克标准金的某种下币就行了。至于到底付给他何种下币,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应当支付其确实需要的那种下币。

比方说,假定亚洲中央银行早已开办,某居民或企业或商业银行几年前将260万元人民币拿到亚洲中央银行或其某一分支机构办理存款,要求以亚元的名义存入,以达折金保值之目的。由于双层币制中的上币亚元被定值是“每1亚元恒等于1克金”,而当时当地的金价正好是1克金价值260元人民币,于是工作人员就将这260万元人民币折换为1万亚元存入了银行。现在,假定由于通货膨胀而金价上涨到每克金价值320元人民币,当那位储户前来提款时,如果他需要的下币正好是人民币而非外币,那么亚洲中央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即可付给他320万元人民币。

讲到这里,我们想顺便介绍一下“顾颖质疑”及对其的回答。

顾颖女士是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副教授。2011年元月2日,当我们向另一位教授解释上币亚元何以永不贬值的原因时,她突然说:“我有一事不明,不知道拟成立的‘亚洲中央银行’从哪里搞到足够多下币来兑现让上币永不贬值的承诺?要知道,只要金价稍一上涨,需要兑付出去的下币就比当初人家拿来的下币要多,不管我们所说的是哪一种具体的下币,都是如此”。这就是顾颖质疑。

应当承认,上面所提出的质疑问到了点子上。由于顾颖质疑本质上是郑兰祥质疑这个大题目范围内的一个子问题或称亚质疑,所以我们将其放在这里一并回答。

首先,金价上涨意味着现实中出现了通货膨胀,意味着下币已经贬值。也就是说,人家当初拿来兑换上币亚元的下币数量虽少,但价值并不少;而现在我们所要兑付出去的下币数量虽大些,但是价值并未增多。原来人家是用当时当地价值1克金的下币从亚洲中央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兑取1亚元,现在我们仍然是用价值1克金的下币兑付给人家。下币的数量虽然增加了,但并未增加价值的一个原子。所改变的仅只是下币名义上的数量,而不是内在的真实价值。除了或有或无的手续费及可能会有的利息收入外,真实的价值关系丝毫未变,此前拿来价值一定量黄金的下币,现在取走价值同一数量黄金的下币,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既然如此,在此过程中亚洲中央银行没有、也不可能会发生亏损。极而言之,亚洲中央银行在当初收到价值一定量黄金的下币而给付亚元后,完全可以用此下币购买黄金储存起来,待用户前来用亚元兑换下币时再将这笔黄金卖出,用所得下币应付提兑。这个办法虽然笨拙,至少可消解顾颖质疑。

其次,一旦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或认识到亚元永不贬值的特性,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居民、企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各国各地区中央银行将其所持以下币形式存在而又一时用不着的钱源源不断地送到亚洲中央银行兑换为亚元以折金保值。而与其同时,前来提现的居民、企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各国各地区中央银行每一时点所需提取的诸种下币,一般说来,总是会少于亚洲中央银行手中所持的诸种下币。这有点类似于保险公司的运作原理,那就是:除了公司本身经营不当和(或)管理不善而造成亏损倒闭的情况之外,前来投保的人所支付的金钱,总会多于保险公司需要赔付出去的部分。将此原理应用到亚洲中央银行的亚元发行上,可进一步消解顾颖质疑。

这里,还需要顺便指出几点:

第一,亚元最初发行出去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急需亚元者用黄金兑换的。这样的话,当其持亚元前来兑取任何一种下币时,由于亚元与黄金是等值的,不管金价是否上涨,都不会出现兑付困难。

第二,亚元最初发行出去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通过贷款发放给需要亚元的各国各地区中央银行的,甚至也可能是发放给各国各地区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其持亚元前来兑取所需要的某种下币时,表面看起来似乎会有兑付困难,然而实际上亚元的使用和被接受到这个地步,就意味着上币亚元在交易实践中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也就是说,居民、企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可以相互使用或接受亚元作为有效的跨境交易支付手段。这样一来,亚元持有人就不需要每每到亚洲中央银行或其分支机构进行提兑。

不仅如此,再发展下去,不仅跨境交易普遍使用上币亚元,而且甚至各国各地区(即各下币区)内部交易中,也可能会有人使用和接受亚元作为有效的支付工具。关于这一点,需要在此多做解释。

本来,在货币二重化理论诞生之初,由于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公权介入上,所以,我们一直主张上币严格限于跨境流通,而下币则严格限于境内流通。这前一个方面,就意味着不允许上币进入任何一个下币区内部流通。现在,由于公权缺失,我们既无法禁止下币与上币一起跨境流通,也无法禁止上币进入下币区与下币一起流通。

现在的问题是,在采用亚元发行第三方案而得不到国际协约或国内法任何一种公权支持的情况之下,上下币同时跨境流通和上下币同时在下币区内部混合流通会出现什么情况?

关于前者,我们在回答龚刚质疑时已经涉及到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货币流通中,同时存在着币材上的“格雷欣定律”和价值上的“反格雷欣定律”。

所谓币材上的“格雷欣定律”说的是:当同时有价值相同而币材有异(如新旧或破损程度不同的纸币、足量与不足量的贵金属铸币等)的两种货币时,持币者会选择首先使用币材较劣的那种货币来进行支付,而将相对较优的那种货币留在自己手里。久而久之,流通中就会充斥着相对较差的劣币而罕见较优的良币。这种常见的“劣币逐良币”现象,就是著名的“格雷欣定律”。

所谓价值上的“反格雷欣定律”则是:当同时有币材相同而价值有异的两种货币(如同为现代纸币但坚挺程度或持续时间不同的两种下币,或传统与现代两种货币)时,交易者会倾向于接受相对较优的那种货币,而拒斥币值较差的那种货币。这种“良币逐劣币”现象,就是“反格雷欣定律”。

根据“反格雷欣定律”,当上币与下币都有权参与跨境流通时,由于上币币值恒定而下币可能会随时贬值,这一特点一旦在实践中为人们所认识,上币就会对下币产生驱逐作用。久而久之,跨境流通中就会仅剩上币一枝独秀。

而下币区内部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虽然说根据同样的“反格雷欣定律”上币也会对下币产生驱逐作用,但是由于双层货币制以下币和上币同时存在为前提条件,上币就永远也不可能将下币完全逐出下币区内部的商品货币交换过程。为什么呢?因为上币一旦将下币完全逐出下币区交易,上币本身就无法保持币值恒定而蜕变为下币,进而导致双层货币体制的崩塌。

打比方说,亚元如果与人民币一起在中国大陆境内流通,人们在交易中虽然倾向于选择币值坚挺的亚元而不太愿意接受人民币,但是这种选择行为本身,一定是以市场上同时存在着人民币标价和亚元标价为前提的。比如,两三年前,当1克金价值260元人民币时,假如当时已经有了双层货币制,那么市场上某件价值520元人民币的商品标价应是:2亚元,520元人民币。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选择以何者支付或倾向于接受何者。同样道理,今天当金价上涨到1克金价值320元时,某件价值480元人民币的商品也只有当其同时标价为1.5亚元和480元人民币时,人们也才有选择的可能。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亚元这一本来就设定为专司跨境流通职能的上币(超货币),会由于缺乏公权力禁止其进入下币区流通就能将人民币完全逐出下币区吗?不可能。退一万步说,假如亚元真的能将下币人民币完全逐出,那它自己不就变成了一种名叫“亚元”的人民币了吗?它还能保持永远恒等于1克金的价值吗?回答是否定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作为传统纸币或超货币的上币(亚元)可以将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曾经长期充当国际货币的这些下币慢慢逐出跨境流通,但却永远不可能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如港元和澳门元等)从它们各自的下币区交易中完全逐出。更何况,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行下币的中央银行也是不会允许或坐视上币亚元将其下币逐出流通的。

搞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即使没有公权力介入支持,亚元作为一种永不贬值的超货币(上币),也会以其本身的特性而在跨境交易和各下币区内部交易中慢慢被接受而不致导致双层币制的崩塌。

既然如此,顾颖质疑也就自然可以消解了。因为一种在实践中为人所乐于接受的货币,是不会出现其发行银行拿不出足够的下币来兑现其承诺这种情况的。

不过,除此之外,郑兰祥质疑逻辑上还包括亚元发行过量而导致亚洲央行没有足够的下币来保证上币永不贬值诺言的兑现这一可能的风险。对此,我们可以再一次检视一遍亚元的种种可能的发行方式:

上币发行的第一种方式,是需要亚元者以黄金前来兑换亚元,每1克金兑换1亚元,每公斤兑换1000亚元,每吨黄金兑换100万亚元。这里不会有亚元贬值的任何可能。

上币发行的第二种渠道,是企业或居民通过出售商品和服务获得亚元,在允许上币进入下币区与下币一起混合流通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由于商品和服务本身有价值,由此而来的亚元起码是有价值内容的。至于亚元到手以后会不会贬值,则仍然要看它们当中的每1亚元能否在任何时点都能兑换得到价值1克金的下币。由于这种情况常见于上币进入下币区与下币一起混合流通的地方,而上下币混合流通的最大特点是上币的参与流通会导致下币供大于求,也就是说,会导致下币相对于商品和服务过多,即以下币标示的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而绝不会出现没有足够的下币供上币亚元提兑这样的情况。所以这也不可能导致亚元贬值。

上币发行的第三种渠道,就是前面讲过的居民、企业、银行等用下币兑换上币以折金保值。此点在前面已重点分析过,结论是不会导致亚元贬值。

上币发行的第四种渠道,是前面已提到的发放贷款。在所有的亚元发行方式和渠道中,这是唯一有可能出现亚元过多的领域。那么,怎样消除人们的疑虑呢?这里,除了前面所讲的亚元持有人相互接受和使用亚元而用不着一定要到亚洲中央银行或其分支机构来提兑下币这一点之外,还有三点需要指出:

第一,贷款是要还的。如果亚洲央行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亚元对外发行偏多的问题,那么贷款到期偿还之后,就可以不再发放。或者不再发放先前那么多。

第二,考虑到贷款有一个期限问题,未到期的贷款不能随便提前收回,则可由亚洲中央银行发行债券,回笼亚元。等贷款到期后再用收回的贷款来冲销债务、偿还债券。万一出现不良贷款,则由亚洲中央银行用铸币税或营运利润来抵偿和支付。

第三,更重要的是,亚洲中央银行在通过贷款或类似方式发行亚元时,不可能不考虑亚元发钞的理论最大量和实际最小量。其理论最大量,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现有货币(即诸种下币)的价值总和;其实际最小量,是眼前可见的跨境交易所需货币量。

综上所述,亚洲中央银行闭着眼睛发行天量的亚元以致出现上币贬值,最多只有抽象的可能性,而无任何现实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对郑兰祥质疑的回答。

六、上下币的兑换与折金保值

在双层货币体制中,上币与下币的兑换关系,说起来复杂,行起来简单。所谓“说起来复杂”,就是理论很复杂;所谓“行起来简单”,就是很容易操作。理论问题已经讨论了,不再重复;操作方法,前面虽然也有涉及,这里仍需略加介绍。

当我们将上币的价值事先确定为“每1亚元恒等于1克金”之后,各国各地区的现有货币作为下币,其与上币亚元的兑换比率就取决于当时当地以各该下币标示的黄金价格;如果某时某地没有黄金市场,或虽有黄金市场、但无以该下币标示的黄金价格,则以当时当地的黄金饰品价格折算。

由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货币都有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民众手中以下币形式存在的金钱就会有贬值之虞。如果允许上币亚元进入下币区与下币一起流通,就更可能会造成下币的供大于求,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企业、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就可以将其所持暂时不用的下币兑换为上币存入亚洲中央银行或其分支机构保值避险。同样道理,各国各地区中央银行或其专司外汇管理的附属机构,也可以将外汇储备兑换为亚元保值避险。

比方说,中国现有价值2.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按目前每克48美元的金价计算,可以兑换为542亿亚元。几年后,如果金价上涨了,则可按届时新的汇率兑取为确实需要的美元、欧元等外汇资金。

对于居家过日子的老百姓来说,假若今天每克黄金价值295元,而它正好有29.5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兑换为0.1万亚元存入亚洲中央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将来使用时再按那时的金价折算,取出其所需要的下币,可能是人民币,也可能是外汇或新台币、港元、澳门元之类的地区货币。总之,除了可能会有的利息收入外,储户至少可保其存款绝对不贬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折金保值。

需要顺便指出的是,双层币制之上币的折金保值,不仅具有微观作用,而且具有宏观作用,亦即宏观经济意义上对价格水平的调节作用。原因是这样的:

当某国或某地区由于下币超量发行而出现通货膨胀,或者如前所说,如果允许上币进入下币区,与下币一起混合流通,因而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也会产生或加剧通膨。在此情况下,假若没有双层货币制,民众一定会感到恐慌,于是起而抢购,使本来可控的物价上涨面临严重失控的危险。而当有了货币二重化和双层币制后,由于可到亚洲中央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将手中暂时不用的下币兑换为亚元实现保值,民众就不会因此而恐慌。其结果是,除了确实早有购买需要的情况外,民众就会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不会因一时的物价上涨而去抢购,这就会使通货膨胀的压力降低或减弱。由此可见,上币亚元的折金保值功能,客观上起到了帮助各下币发行银行回笼货币的作用,起到了吸走过多流动性以免引发通货膨胀的作用。

总起来说,没有亚元折金保值,民众面临通货膨胀时会寻求各种手段和投资方式减少损失,结果是买啥啥涨而加剧通膨;有了亚元折金保值,民众不再如此惊慌,通膨反而会不治自愈。这就是货币二重化和双层币制的奇特之处。

补充一点:前面我们在回答“郑兰祥质疑”大题目下面的小疑问——“顾颖质疑”时,曾经提到:几年前人们存进来用以兑换亚元的下币与几年后用亚元兑取的下币,由于以下币标示的金价上涨了,下币贬值或通货膨胀了,这两笔下币的单位价值含量是不同的。现在我们想指出的是,不仅如此,亚洲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手中所存诸种下币的数量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几年前人们用相对较少的下币可以兑换到1个亚元,那时亚洲中央银行所收进的下币也相对较少。几年后,人们用1个亚元可以从亚洲中央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兑取比先前多的下币,原因之一是亚洲中央银行现在手中所存的下币数量也更多了,包括每天都在收进单位价值含量比先前小而数量则比先前多的各种下币,更不用说由于亚元在实践中逐渐取得各国各地区人民的信任,被放心大胆地广泛接受和使用于相互之间的支付和结算,从而不必一定到亚洲中央银行或其分支机构来兑取下币。

总之,双层币制之上币(亚元)的折金保值作用,使其得以区别于世界上现有的任何货币而独树一帜。正是依赖于这种独特性,才使亚元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真正的国际硬通货。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双重货币与双币制的实践维度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